导图社区 高一历史必修第二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思维导图分享,包括: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张思维导图以清晰的脉络让人能够深刻的了解相关知识点,高效学习历史知识,无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作为教案使用均可
编辑于2022-10-30 22:23:27 江苏省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注:含第5、6、7、8课思维导图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
西晋
建立过程: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的灭亡
过程:五胡内迁,八王之乱→316年西晋为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永嘉之乱)。(原因: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②八王之乱。③少数民族内迁,主导局势)
东晋与南朝
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
士族: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东晋的灭亡: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一百七十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南方的开发
原因:①北方人民大批南下。②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④南方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⑤南方战争少,统治者重视,社会比较安定。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主要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四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在肥水之战后,土崩瓦解。
北魏
四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五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①迁都洛阳。②改籍贯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③易汉服,说汉语。④改鲜卑姓为汉姓。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六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以上5个朝代合称北朝)。后来北周灭掉北齐,不久后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概况: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代周称帝,改国后隋,定都长安。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文帝死后杨广即位(隋炀帝)。
隋朝的建设
①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②兴建洛阳城。③开通大运河(作用: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④设立科举制。
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的繁荣 与民族交融
巩固统治的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俭,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劝课农桑,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打击关陇贵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史称贞观遗风
唐玄宗李隆基: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民族关系
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太宗时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
吐蕃:七世纪前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九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
靺鞨: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①民族融合,为统一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统治者励精图治。③隋唐的制度创新。④隋的统一。⑤开明的民族政策。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755-763)
原因:①唐玄宗广设军镇加强边防,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②唐玄宗沉迷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影响:①中央集权被削弱,唐朝由盛转衰。②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③民族关系上控制力减弱。④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黄巢起义(875)
影响:虽然失败,但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唐朝灭亡与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延续与发展)局面的出现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此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合称五代。 后周世宗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的变化: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战国到汉初的军功爵制→汉武到曹魏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到清末的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内容: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依此受以相应的官职。
标准:前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期只看重家世。
影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
发展过程(至隋唐):①隋朝建立后,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明清时期禁锢人的思想,阻碍近代科技的发展。
三省六部制
雏型: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正式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评价:①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改变九卿多是办理皇家内廷事务现象,六部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大进步。④减少了决策失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赋税制度
两汉时期:田租,人头税,徭役→魏晋时期:租调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唐初:租庸调制(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唐中期:两税法
均田令内容: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两税法
原因: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②唐中期赋税混乱。③纳税人口减少。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③以货币为主要征税形式,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⑤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原则。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①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道教:①东汉末道教兴起。②魏晋南北朝时广为传播。③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佛教:①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三武一宗)几度灭佛,但佛教发展为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文学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唐朝: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发展到高峰的原因:①江南开发和农耕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②制度的创新为文化的繁荣提供制度保障,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③民族交融促进艺术交流,为文艺繁荣提供社会基础。④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对秦汉以来成就的继承,推动艺术的改造和创新。)
其他艺术:书法在东汉末年已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均已完备;隋唐时期,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因佛教广泛传播,修到了石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
总况:数学、农学和地理学取得新的成果。
①南朝祖冲之圆周率。②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③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
总况:进一步发展。
①隋朝工匠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②唐朝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③唐中期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用于战争。④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⑤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②中国名僧西行取经,有东晋的法显、唐朝的高僧玄奘。
佛教的外传:①唐朝高僧鉴真到达日本传授佛法。②日本、新罗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空海。
其他方面:①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③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