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一.上古音乐(约前 8000-约前 2070) 音乐最初是同祖先们的劳动、娱乐、巫术、语言活动……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的。
编辑于2022-10-31 21:35:37 江西中国古代音乐史
原始社会
音乐的起源研究方法
1历史文献法 2考古实物法
考古出土的乐器
贾湖骨笛 :距今9000年 中国发现最早的定音乐器
鼓 :击奏膜鸣乐器 最早的是鼍鼓最好的是双鸟饕餐纹铜鼓
鼍鼓 :山西襄汾县 鼓腔树干挖制 鼓面蒙鳄鱼皮
埙 :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 出土浙江河姆渡遗址后河南出土殷商陶埙
钟 :河南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 细泥红陶钟
磬、编磬 :单个为特磬商代虎纹大石磬 多个为编磬 “永啟”“夭余”“永余”
籥:最早的吹管乐器之一《大夏》的伴奏乐器
八音分类法:金 石 土 革 丝 木 匏 竹
晋侯苏钟:
记载了周厉王33年亲征东夷的历史事件
证明了《史记》有关晋世家排列的定位有问题
鼓面有一凤鸟纹作为敲击点标志
音域为三个八度又一小三度 音准较差 可能不是同一时间所做,后期拼凑而成
晋侯苏钟五声缺商,说明西周人坚决不用商音的准则
历史意义: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字信息,其价值远超音乐自身范畴
古歌与古乐舞
《弹歌》最早的狩猎歌,黄帝时期的一首古歌谣
《候人歌》中国有史可稽的一首情歌
北音:燕子燕子往哪飞…最早的北方名歌
舞蹈纹彩陶盆:远古时期乐舞彩陶盆,迄今为止最早的一幅乐舞图,出土于孙家寨村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舞蹈统一韵律节奏,为探索我国原始时期提供了十分罕见的形象资料
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载民》《玄鸟》《遂草木》农业,远古人民生活图景
阴康氏之乐:强身健体驱散湿气
朱襄氏之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伊耆氏之乐:崇奉万物的祭祀活动
刑天氏之乐:远古氏族操练战争兵阵,以斧头和盾牌互相对攻的乐舞
六代之乐
皇帝时期《云门大卷》
尧《大咸》《咸池》
舜《箫韶》孔子曰其尽善尽美,陶醉至三月不知肉味。歌曲与狩猎有关
夏禹《大夏》
商《大濩》
周《大武》武王伐纣
房中乐:后宫妃嫔侍寝时所唱《关鸠》
《雩舞》求雨舞,执尾起跳,轮流传递,又叫“代舞”“隶舞”
《魌舞》商代驱鬼逐疫的乐舞
《桑林》祭祀祖先和男女相会活动的习俗
早期的音乐家与礼乐制度
夔:舜提拔他到“典乐的位置望能以乐育人,神人以和,夔调整乐律,协和五声赢的天下人心,最早的音乐家乐官
春官:周代礼乐机构,大司乐:乐德,乐语,乐舞
西周的礼乐制: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
诗经
风:民间歌曲
雅:大雅与颂相似,小雅更为抒情
颂:祭祀乐舞,主要用于天子祭祖
乱:音乐术语,最早见于《诗经》全曲动人心弦之处,突出高高潮的音乐处理手法
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的音乐
民间音乐的发展
《九歌》大型祭祀歌舞,后经屈原整理,共11首,《东皇太一》《山鬼》《国殇》《礼魂》
《成相篇》“成相”劳工歌曲名称,荀子所做揭露统治者愚蠢,说唱形式远祖
百戏: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散乐,包括角抵,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
乐律与考古出土的乐器
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三分损益法:增加长度三分之一求下方纯四,减去三分之一得上方纯五
曾侯乙编钟:出土湖北,125件乐器,编钟编磬五弦琴瑟,全套钟64,甬钟45钮钟19,五个八度又一音,2828措金铭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
儒家
孔子
尽善尽美 改造社会风气,维护社会安定 强调音乐教育,把音乐视作学习和修为的最高境界
孟子
王与民同乐 人对音乐有共同的美感认知 王与民在音乐审美中寻求情感交融与共鸣以得到政治和顺人心安乐
荀子
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 《乐论篇》中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指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墨家
墨子
《墨子•非乐篇》他认为音乐解决不了百姓的三患,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完全否定了音乐的作用,结论错误
道家
老子
音乐思想与儒家对立否定人为音乐 音乐观:“大音希声”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是音乐最高境界
庄子
批判儒家礼乐思想 推崇自然之乐,提出“人籁,地籁,天籁的概念
《乐记》
公孙尼子所作,较全面系统阐述了以儒为主糅合墨法道等家的音乐思想著作,总结了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缺点是过分强调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 1强调人心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2音乐能认识国家政治的好与坏 3先王立乐之方,认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认为音乐应该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崩坏
郑卫之音
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雅乐,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民间音乐,具有商代优美抒情的特点,郑卫之音的问世,加速了礼乐崩坏
春秋战国的音乐家
伶州鸠:我国最早的律学家,周景王时期
师旷
师涓
师襄:曾教孔子学琴,称师襄子
优孟
秦青:响遏行云
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伯牙: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心领神会
秦汉乐府民歌与相和歌
乐府
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官署 主要任务是采集民歌《上邪》《平陵东》《十五从军征》
李延年
乐府领导人 擅长作曲,用胡曲为素材改变28首新乐曲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人
相和歌
汉代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被乐府整理架上管弦乐伴奏及为相和歌 一人唱的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 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 鼓,笛,琴,瑟,筝
相和大曲
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 艳,曲,解,趋,乱
清商乐
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
吴歌:江苏一带的民歌《子夜歌》男女爱情
西曲:湖北一带的民歌《乌夜啼》游子思归
鼓吹乐与横吹乐
鼓吹:起源于北方地区,打击乐吹奏乐的合奏乐,以鼓,排箫,胡笳为主奏乐器,中间则有歌唱
黄门鼓吹
骑吹
短箫铙歌
乐器的发展和器乐
《琴操》蔡邕,解说琴曲标题专著
《高山流水》初见《神奇秘谱》
《广陵散》铸剑工匠儿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神奇秘谱》
《胡笳十八拍》反应战乱的深重灾难,对祖国乡土的思念
器乐
箜篌:卧箜篌和竖箜篌与凤尾箜篌三种形制
琵琶 1共鸣琴箱呈圆形 2共鸣琴箱与颈连接呈梨形
汉代美学思想和乐律
美学
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针对礼乐提出“应天顺人”强调行善政
《淮南子》淮南王和门口集史料编写而成,乐论零散但内容深刻
京房六十律:京房 ,西汉律学家,三分损益仲吕不能回黄钟继续推算得60律 第一个发现的人 色育和黄钟差3.6音分京房音差
两汉东西音乐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西亚音乐文化,乐器:胡笛,胡箜篌 印度的佛教传入新疆 大规模的音乐交流发展在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百戏歌舞戏参军戏
百戏:诸种戏,乐的概称,泛指杂技武术以及某些民间歌舞杂乐杂戏,南北朝时期百戏与散乐义同
歌舞戏:唐代人称“歌舞戏”
《钵头》西域胡人,早期悲剧
《大面》“兰陵王入阵曲” 影响戏曲脸谱
《踏谣娘》讽刺喜剧
参军戏:说白为主,后加管弦,诙谐笑谑为主,参军,苍鹘。
音乐文化的交流
龟兹乐(新疆)西凉(甘肃)天竺(印度)疏勒(新疆)安国(乌兹别克斯坦)康国(乌兹别克斯坦)高丽(朝鲜)
苏衹婆:龟兹,琵琶,宫调理论
张骞出使西域 歌舞伎乐的交流 《摩诃兜勒》 筚篥 中国僧人将梵音佛曲译汉
乐器,器乐
器乐
筚篥:现在的管子
羯鼓:龟兹乐的鼓
铜钹:现在的钹
《酒狂》载于《神奇秘谱》三拍子,音乐主题不断向上跳进又复渐次下的乐句 节拍轻重颠倒,醉意朦胧步履蹒跚
《碣石调•幽兰》南朝梁时丘明传谱,表达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文字谱:减字谱尚未发明之前的记谱法,用文字记述弹奏古琴的记谱法
《梅花三弄》晋代桓伊所作笛曲后改琴曲,梅花主题出现三次
音乐理论
何承天新律:南朝,新律假设黄钟体长九寸,运用三分损益推算至十三律还生黄钟
西晋律学家,荀勖,五度相生,制笛过程中运用,管口矫正。
嵇康:《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嵇士四弄 ” 《广陵散》《琴赋》《声无哀乐论》秦客东野主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隋唐五代
宫廷燕乐
多部乐二部伎
多部乐:隋七隋九,唐九唐十 坐部伎: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
大曲:燕乐大曲,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大型歌舞音乐。
散序
中序
入破
《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歌舞大曲,李隆基根据印度《婆罗门曲》加工改变,可惜早已失传,宋代姜夔在湖南长沙乐工故书中发现择其一段填词为《霓裳中序第一》
法曲,始见于《法显传》用于佛教得名曲调和所用乐器接近汉代清乐系统
软舞《绿腰》 剑舞《剑器》
民间俗乐
曲子:民间歌曲也叫小曲《五更转》《十二时》《杨柳枝》
变文:佛教宣讲教义的说唱形式,内容多讲因果报应《孟姜女变文》
散乐:百戏的同义词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古琴音乐
《阳关三叠》演唱时诗句再三叠唱,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依依惜别
《梅花三弄》主题音调出现三次耐寒超俗的高洁品格
《离骚》陈世康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同名诗而做的琴曲
音乐理论
《乐书要录》:武则天组织元万顷,对生律法和旋宫转调进行专门论述
《教坊记》崔令钦著,教坊的起源制度及佚闻对唐代的散乐提供了珍贵资料
《乐府杂录》段安节著,对唐代的音乐追忆性的见闻录,研究唐代礼乐制度百戏的专门论著
《羯鼓录》南卓撰写的羯鼓专史著作
隋代八十四调: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构七调,共八十四调,万宝常等在苏衹婆的“五旦七调”发展而来
燕乐二十八调: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俗乐二十八调。 唐代二十八调按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分类,“四宫七调”
减字谱:继文字谱演变为减字谱,由唐代曹柔完成,是把左手的弦位和右手的奏法合为特殊的字,只记音位方法不记节拍节奏的记谱法
燕乐半字谱:工尺谱的早期形式,弦索谱和管色谱两种谱式
《敦煌琵琶谱》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被道士发现后被法国汉学家带回法国,二十个燕乐半字谱书写由四弦四项琵琶弹奏的唐人乐谱
音乐机构,音乐家与乐籍制度
音乐机构
太常寺:掌管礼乐兼管博士的最高行政机关,太常卿主管,大乐署和鼓吹署是其中两个音乐机构
大乐署:主管对乐人的考核训练,兼管雅乐燕乐
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教坊:民间歌舞,百戏歌舞音乐的教习和排练演出
梨园:宫廷内设立,专教习法曲,专搞器乐
音乐家
万宝常:“识音人”一生坎坷,八十四调,吸收外来音调保持民族特色,乐器改革家“改弦移柱之变”
永新:明皇著名歌手
念奴:天宝年著名歌手
李龟年:唐代著名乐工
段善本:唐代琵琶名手
尉迟青:善吹筚篥
隋唐时期的音乐交流
日本:22批遣隋使遣唐使,吉备真备《乐书要录》藤原贞敏《琵琶诸调子品》最澄,义空带走唐螺钿曲项琵琶,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螺钿紫檀阮,唐代燕乐流入日本,逐渐成为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鲜:传统音乐分为乡乐和唐乐 唐僧玄奘去天竺,国王也很有兴趣
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
市民音乐
瓦舍:大型娱乐场所集中地
勾栏:百戏杂剧的演出场所
路岐:流浪艺人
歌曲
明代冯梦龙《挂枝儿》《山歌》清代华广生《白雪遗音》颜自德《霓裳羽衣续谱》
《聊斋俚曲》清代蒲松龄将《聊斋志异》编成说唱形式,其中《磨难曲》揭露清代社会黑暗
民歌繁荣昌盛
秧歌,北方,社火,春节前后
采茶,南方,《十二月采茶》
南疆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木凯迪满,穷乃额麦,达斯坦,麦西莱谱四大部分组成
囊玛:藏族古典歌舞,引子歌曲舞曲的结构
锅庄:藏族,伴奏用扎木聂
白沙细乐:云南纳西族,以器乐为主
阿细跳月:彝族阿细支族,月夜进行,男弹女应
词调音乐
曲子:民间歌舞基础发展的艺术歌舞,音乐部分是曲,歌词部分是曲子词,简称词,
宋代词调音乐概述:加工改编发展而成
姜夔,白石道人《白石道人传》,收有祀神曲《越人歌》琴歌《古怨》17首词歌曲中14首自度曲 自度曲:先成文词后制曲谱
扬州慢:姜夔自度曲,战争致使的断壁残垣引发痛心,悲悯之情
杏花天影:姜夔自度曲,羁旅愁怀对恋人的思念
说唱歌曲
鼓子词:一个词调反复演唱,以鼓为节拍《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唱赚:南宋勾栏艺人张五牛
缠令:引子尾声
缠达:引子后两腔互迎循环兼用
诸宫调:孔三传,不同宫调曲牌连接起来演唱
散曲:继承宋词,音调分南北曲,
小令
套曲:每套只用一个宫调,包括引子正曲尾声
货郎儿:民间小贩
弹词:流行于南方,陶真演变而来,伴奏用琵琶三弦,一人的“单档”二人的“双档”三人的“三档”,陈调俞调马调
鼓词:流行北方地区,边演唱边击鼓如京韵大鼓
梨铧大鼓
西河大鼓
山东琴书
子弟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短篇鼓词在清闲的八旗子弟中盛行
戏曲音乐
宋杂剧
宋杂剧:滑稽表演,继承唐代参军戏的传统,宋杂剧已有“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后世生旦净末丑四大行当
南戏:也叫戏文,最初于浙江温州,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音乐自由《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
元杂剧
元杂剧:宋杂剧的基础,以折为单位,前或折与折之间加一个楔子,演出形式:曲,宾白,科。三者组成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幽魂》
元南戏(传奇):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杀狗记》后➕《琵琶记》
元散曲:包括杂剧(元代的戏曲形式)和散曲(当时的艺术歌曲)两个部分
小令:单个的只曲
套数:把同一宫调的许多只曲连缀成一套大型曲式
明代四大声腔
海盐腔:南北通行的官语,柔婉细腻深受士大夫喜爱
余姚腔:浙江余姚一带,唱法难考证
弋阳腔:江西弋阳,通俗粗旷,锣鼓伴奏
昆山腔:苏南昆山,魏良辅改革创立“水磨调”,梁辰鱼创立第一部传奇《浣纱记》
魏良辅《曲律》论述昆山腔唱法
汤显祖“临川四梦”
《紫钗记》
《还魂记》即《牡丹亭》
《南柯记》
《邯郸记》
清代四大声腔
梆子腔:秦腔也叫乱弹,最早用枣木梆子击节伴奏而得名,逐步演变成各地梆子腔剧种
皮黄腔:西皮二黄相结合的产物
高腔:由弋阳腔发展而来
昆剧:“百戏之祖”“百戏之乳”
京剧:皮黄腔为主,因形成北京得名,乾隆皇帝召集四大徽班进京,互相交流吸收演变为京剧,第一批演员“三庆四喜春台”新老生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小生徐小香,旦角梅巧玲
花雅之争:不同戏曲声腔剧种相互学习竞争,雅俗之争三次俗战胜雅
乐器与器乐
奚琴:最早的弓弦乐器陈旸《乐书》中记载圆形琴筒两根弦
轧筝:唐代出现拉弦乐器,轧筝
琴派与琴曲
主要流派:浙派,江派,浙派主要代表人物郭沔 明代清初严澂在传统浙派的基础上创立虞山派代表作《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郭沔字楚望所作,载于《神奇秘谱》作者泛舟于潇湘两水之间不禁触景伤情,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
《海青拿天鹅》年代最古老的琵琶曲,表现蒙古族人民狩猎生活和劳动的喜悦之情
琵琶 文曲《月儿高》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合奏乐
教坊大乐:大型宫廷燕乐合奏形式,笙篪,琵琶还有打击乐器方响等13种,规模庞大
音乐理论
俗字谱:工尺谱早期形式,是个基本谱字按固定唱名记谱,《白石道人歌曲》17首词曲采用了俗字谱
工尺谱:我国独有的传统唱名谱,“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汉子及变体标记
蔡元定十八律:运用三分损益法得12正律后继续推算,生六律变黄钟,变林,变太,变南,变姑,变应加上原来的共18律,合理的解释了三分损益法的转调问题
朱载堉新法密律:《乐律全书》《律吕正义》《瑟谱》,他用八十一档打算盘开平方开立方后得十二平均律
《神奇秘谱》朱权,上卷太古神品《广陵散》《高山》《流水》《酒狂》中下卷霞外神品《梅花三弄》《离骚》各曲都有详尽的题解,段落指法音位都标的很清楚
《琵琶谱》华秋萍琵琶谱,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刊行于嘉庆年分三卷,上卷十二曲。卷中下收大曲小曲
《线索备考》清嘉庆年间蒙族文人荣斋抄写的一本器乐合奏曲谱,琵琶弦子筝二胡,都有分谱收录了13个套曲又叫《弦索十三套》
《魏氏乐谱》宫廷乐师魏双侯在日本传了200多首歌曲他的四世孙魏皓将其中五十套编成歌集《魏氏乐谱》
《高和江东》明代琵琶谱,比华秋萍琵琶谱还早290年,仅此一份明代琵琶谱《清音串》《平韵串》
《乐书》陈旸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共二百卷,前95卷摘录《周礼》后105卷论述律吕,历代乐舞,百戏等,对乐器附图介绍
《唱论》燕南芝庵,最早的一部探索歌唱艺术,乐曲名目,品种内容,宫调色彩,歌唱的咬字,气息等方面,还指出了歌唱的弊病
《碧鸡漫志》王灼,论述古代歌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上古到唐歌曲的衍变,二是品评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三考证唐代乐曲命名的原因
《溪山琴况》又称二十四况,徐上瀛,七弦琴表演艺术的美学著作,提出了“和,静,清等二十四况,提出音于意和,即音况与意况的结合作为古琴表演美学的准则,系统而详细的论述了古琴的演奏技巧意境等问题
前三颂神,后三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