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无菌术(完整版)
无菌术(完整版)外科学:无菌术的内容不仅涉及各种灭菌和消毒的方法,相关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编辑于2022-11-01 00:04:44 广东无菌术
概述
无菌术( asepsis)
在人体和周围环境,普遍存在各种微生物。在手术、穿刺、插管、注射及换药等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系列严格措施,防止微生物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进入伤口或组织,否则就可能引起感染。
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基本操作规范。
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操作规范。
灭菌( sterilization)
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括芽胞。
通常对应用于手术区域或伤口的物品按灭菌要求处理;
即预先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相关物品上所有的微生物彻底消灭掉;
消毒( disinfection)
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
从临床角度,无论灭菌或消毒,都必须杀灭所有致病微生物,达到临床无菌术的要求。
病人的皮肤、手术人员手臂、某些特殊手术器械、手术室的空气等按消毒的标准进行处理,去除有害微生物。
无菌术的内容不仅涉及各种灭菌和消毒的方法,相关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需遵循一套操作规程,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 所有医护人员都必须自觉遵守、严格执行这些规则及制度,确保无菌术的实施。
第一节 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消毒法
(一)高压蒸气灭菌法
是目前医院内应用最多的灭菌法,效果很可靠。
高压蒸气灭菌器分为
下排气式
下排气式灭菌器的式样很多,有手提式、卧式及立式等,但其基本结构和作用原理相同。
均由一个有两层壁的耐高压的锅炉构成。蒸气进入灭菌室内,积聚而使压力增高,室内温度也随之升高。当高压蒸气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即能杀灭包括具有顽强抵抗力的细菌芽胞在内的一切微生物。
预真空式
不少医院现已采用了更为先进的预真空式蒸气灭菌器。
特点
先抽吸灭菌器内的空气使其呈真空状态,然后由中心供气系统将蒸气直接输入灭菌室,这样可以保证灭菌室内的蒸气分布均匀,整个灭菌过程所需时间可缩短,对物品的损害也更轻微。
高压蒸气法适用于大多数医用物品,包括手术器械、消毒衣巾及布类敷料等的灭菌。
为保证高压灭菌的效果,使用过程有严格的规定
①灭菌包裹体积的上限为:长40cm、宽30cm、高30cm;
②包扎不能过紧,不用绳扎;
③灭菌室内不宜排得过密。
下气式蒸气灭菌器的装载量为柜室容积的10%~80%,预真空式蒸气灭菌器的装载量为柜室容积的5%~90%,以免妨碍蒸气透入,影响灭菌效果;
④预置专用的包内及包外灭菌指示纸带;
当压力及温度均达到灭菌要求时,特殊包内卡由无色变为黑色,包外指示带即出现黑色条纹;
⑤已灭菌的物品应注明有效日期,通常为2周。
(二)化学气体灭菌法
概述
这类方法适用于不耐高温、湿热的医疗材料的灭菌。
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内镜及其专用器械、心导管、导尿管及其他橡胶制品等物品。
目前主要采用
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法
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灭菌法
甲醛蒸气灭菌法等
1.环氧乙烷气体法
气体有效浓度为450~1200mg/L,灭室内温度为37~63℃,需持续1~6小时能达到灭菌要求。
物品以专用纸袋密封后放入灭菌室,灭菌的有效期为半年。
环氧乙烷法处理后残留气体的排放,不能采用自然挥发,而应设置专用的排气系统排放。
2.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在灭菌设备内激发产生辉光放电,以过氧化氢为介质,形成低温等离子体,发挥灭菌作用。
过氧化氢作用浓度为>6mg/L,温度为45~65℃,最短时间为28~75分钟。
灭菌前物品应充分干燥。
(三)煮沸法
此法适用于金属器械、玻璃制品及橡胶类物品。
在水中煮沸至100℃并持续15~20分钟,一般细菌即可被杀灭;
但带芽胞的细菌至少需煮沸1小时才能被杀灭。
该方法简单易行,效果肯定,在部分基层医疗单位或急救场合采用。
为节省时间和保证灭菌质量,高原地区可采用压力锅作煮沸灭菌。
压力锅内的蒸气压力可达到127.5kPa,锅内最高温度为124℃左右,10分钟即可达到灭菌效果。
(四)药液浸泡法
锐利手术器械、内镜等还可以采用化学药液浸泡达到消毒目的。
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2%中性戊二醛作为浸泡液,30分钟达到消毒效果,灭菌时间为10小时。
用于消毒的其他品种浸泡液包括10%甲醛、70%酒精、1:1000苯扎溴铵和1:1000氯己定等。
(五)干热灭菌法
适用于耐热、不耐湿,蒸气或气体不能穿透物品的灭菌。
如玻璃、粉剂、油剂等物品的灭菌。
干热温度达到160℃,最短灭菌时间为2小时,170℃为1小时,180℃为30分钟。
(六)电离辐射法
属于工业化灭菌法,主要应用于无菌医疗耗材(如一次性注射器、丝线)和某些药品;
常用60Co释放的γ射线或者加速器产生的电子射线起到灭菌作用。
第二节 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一)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
手术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术前准备,以保证手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1.一般准备
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后,先要换穿手术室准备的清洁鞋和衣裤,戴好帽子和口罩。
帽子要盖住全部头发,口罩要盖住鼻孔。
剪短指甲并去除甲缘下的积垢。
手或臂部有破损或有化脓性感染时,不能参加手术。
2.外科手消毒
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微生物群落
一部分存在于皮肤皱褶和毛孔等深部,称为常居菌落;
主要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等,不易被摩擦等方式清除;
另一部分为皮肤表面的暂居菌,多是来自环境,松散附着于皮肤表面。
手臂消毒法能清除皮肤表面几乎所有暂居菌,和少部分常居细菌。
在手术过程中深藏的常居菌可能逐渐移到皮肤表面。所以在手臂消毒后,还要戴上消毒橡胶手套和穿无菌手术衣,以防止这些细菌污染伤口。
手臂的消毒包括清洁和消毒两个步骤
先用皂液或洗手液,按“六步洗手法”彻底清洗手臂,去除表面各种污渍,然后用消毒剂作皮肤消毒。
目前常用的手消毒剂有乙醇、异丙醇、氯己定、碘伏等。
消毒方法有刷洗法、冲洗法和免冲洗法。
外科手消毒最常用的刷洗法,按一定顺序刷洗手臂3分钟,可达到外科手消毒标准。
传统的手臂消毒法有肥皂水刷洗、乙醇浸泡法,需要5分钟才能完成,现在已很少使用。
新型手消毒剂的出现使消毒过程逐渐简化。
3.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的方法
手臂消毒完成后,需要按无菌术的要求,穿上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二)病人手术区的准备
病人皮肤表面也存在着暂居菌和常居菌。
这些细菌进入切开的组织,可能会导致感染。
病人手术区准备的目的
清除手术切口处及其周围皮肤上的暂居菌,并抑制常居菌的移动,最大程度减少手术部位相关感染。
准备内容
手术区域附近皮肤如果毛发浓密,可能影响显露和操作时,应于术前去除。
手术前一日,健康状况允许的病人应沐浴。
如皮肤上有较多油脂或胶布粘贴的残迹,可用汽油或松节油拭去。
除局部麻醉外,手术前皮肤消毒应在麻醉后进行;
传统的皮肤消毒法是用2.5%~3%碘酊涂擦手术区,待其干燥后以70%酒精涂擦两遍,脱去碘酊。
近年来,含活性碘或活性氯的专用皮肤消毒剂陆续问世并广泛用于临床,新型消毒剂对皮肤刺激性小,可长时间留在皮肤表面,消毒抑菌作用持久。
消毒规范
①涂擦消毒剂时,应由手术区中心部向四周涂擦。
如为感染部位手术或为肛门区手术,则应从手术区外周涂向感染处或会阴肛门处。
已经接触污染部位的药液纱布,不应再返擦清洁处;
②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
如切口有延长的可能,应相应扩大皮肤消毒范围。
不同手术部位的皮肤消毒范围可参见配套教材《外科实习医师手册》相关章节的图示说明。
手术区消毒后,需铺设无菌布单,目的是除显露手术切口所必需的最小皮肤区以外,遮盖非手术区,尽量减少手术中的污染,为手术操作提供充分的无菌平面。
除手术切开部位外,手术切口周围必须覆盖四层或四层以上无菌巾。
铺巾原则
先铺相对不洁区(如下腹部、会阴部),最后铺靠近操作者的一侧,并用布巾钳将交角夹住,以防移动。
无菌巾铺设完成不可随便移动,如果位置不准确,只能由手术区向外移,不能由外向内移动。
铺巾具体操作步骤详见配套教材《外科实习医师手册》
第三节 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概述
在手术开始之际,手术器械物品均已灭菌消毒,手术人员完成手臂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病人手术区也已消毒并覆盖无菌布单。
这一切已为手术提供了一个无菌操作的环境。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保持这种无菌环境,则已经灭菌和消毒的物品或手术区域很有可能受到污染,以致引发伤口甚至深部感染。
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都应该认真执行以下无菌操作规则:
1.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之后,个人的无菌空间为肩部以下腰部以上的身前区(至腋中线)、双侧手臂。
手术台及器械推车铺设无菌单后,台面范围也是无菌区。
所有手术人员必须时时保持明确的意识,在操作过程中对无菌区域加以严格保护。
手不能接触背部、腰部以下和肩部以上部位,这些区域属于有菌地带;
同样,也不要接触手术台边缘以下的布单。
如发生意外污染,需要立即更换或重新消毒。
2.不可在手术人员的背后传递手术器械或物品;
坠落到无菌巾或手术台以外的器械物品,按污染处理。
3.手术中如果手套破损或接触到有菌地方,应更换无菌手套。
如果前臂或肘部触碰到有菌地方,应更换无菌手术衣或加套无菌袖套。
如果无菌巾、布单等已被浸湿,其无菌隔离作用已不再完整,应加盖干的无菌布单。
4.手术开始前要清点器械、敷料。
手术结束时,查胸、腹等体腔,待核对器械、敷料数无误后,才能关闭切口,以免异物遗留腔内,产生严重后果。
5.做皮肤切口及缝合皮肤之前,需用70%酒精再涂擦消毒皮肤一次。
6.切口边缘应以无菌大纱布垫遮盖。
例如腹部手术在进腹后将无菌巾与腹膜缝合,保护腹壁切口。
现已有工业化生产的切口保护装置问世,开腹后将切口保护器置入腹腔,其无菌薄膜外翻后即可覆盖整个切口,对切口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7.切开空腔脏器之前,要先用纱布垫保护周围组织,以防止或减少污染。
8.在手术过程中,同侧手术人员如需调换位置,一人应先退一步,背对背地转身到达另一位置,以防触及对方背部非无菌区。
9.参观手术的人员不能太多,应与手术人员和无菌器械台保持30cm以上的距离,尽量减少在手术间的走动。
10.手术进行时不应开窗通风或用电扇,室内空调机风口不能吹向手术台。
11.所有参加手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制度,人人应对无菌原则保持高度的责任感。
对于可疑被污染的物品,一概按污染处理。
第四节 手术室的管理
概述
手术室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其环境洁净。
相关制度包括消毒、卫生制度,灭菌消毒物品的保存和监测,以及特殊感染病人所用器械物品的处理等。
相关的规定及制度归纳如下
1.手术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手术室应设有工作人员出入通道、病人出入通道,物流做到洁污分开,流向合理。
2.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手术室各项制度;
如更衣更鞋制度、参观制度,病人安全管理制度、查对制度、仪器设备使用制度等。
3.现代化的层流手术室采用空气洁净技术对微生物污染采取程度不同的处理,不仅提供洁净的空气,而且能控制气流的流通方向,手术室内形成正压环境,使气流从洁净度高的手术区域流向洁净度低的区域,形成一个密闭的洁净环境。
在门关闭时,室内的气压大于室外的气压,从而保证手术间内的洁净空气只向外排出,而室外的空气不会进入室内。 开门使室内的正压降低,会有少量门外的空气进入室内,影响室内空气的洁净度。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手术间的开门次数,严禁开门进行手术。
4.一天内同一手术间有多个手术,安排时要遵循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的原则。
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手术时应安排在无传染病病人之后。
5.手术室的工作区域,应当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
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当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每周要对手术间进行彻底清扫一次,包括地面墙面、顶部仪器设备表面等。
每月对参加手术者洗手后作手指细菌培养、手术室空气细菌培养,以及消毒物品的细菌培养。
6.特殊感染的消毒
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术后,用40%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每100m3用40%甲醛200ml+高锰酸钾100g)。
乙型肝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开放性结核病人,所用手术器械先在2000mg/L有效氯溶液中浸泡60分钟然后清洗、高压蒸气灭菌。
引流物及引流瓶用2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60分钟后倒入指定容器,由医院统一处理。
用过的敷料打包后集中送洗衣房专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