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晚清史1-战争与条约制度1840-1860
东西方区别:经济形态-农业文明封建社会与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秩序-朝贡体系华夷之辨以不治治之与国际秩序主权平等实效管辖(形式上不平等但保守封闭vs形式上平等但弱肉强食);思想-儒家思想与国际法。
编辑于2022-11-01 00:15:48 河南鸦片战争与条约制度
鸦片战争的过程(有待简化)
第一阶段:英国发动侵略1839.10-1841.6
过程
1839.10.1 英国内阁会议决定发动战争
1840.2派军队司令懿律与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为对华谈判全权代表
义律
1840.6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海口,北上江浙
清政府毫无戒备,7.6定海失陷(浙江舟山定海)
应对入侵,两派斗争
妥协派
军机大臣穆彰阿
琦善
道光帝经由琦善收到英外交大臣巴麦尊信件,误以为对方只是想要允许通商以及惩处林则徐
斗争派
林则徐
琦善与义律的谈判
惩办林则徐
8.30琦善答应惩办林则徐,其余含糊其辞,义律虽不满但军舰补给皆不充足,同意南下回广东
9.15英军南下
9.17命琦善为钦察大臣,赴广东查办林则徐和邓廷桢
1841《穿鼻草约》
11月懿律因病回国
12月琦善与义律就归还定海海岛等谈判未果
义律决定战而后商
1841.1.7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广东东莞虎门海口第一防线)
义律以交还定海、沙角、大角炮台作为条件,换取割让香港,要求与琦善会晤订立条约
1.20不待会晤,单方面在澳门发表通告,声称双方已达成初步协议
协议内容:割让香港,赔款600万元,两国平等交往,开放广州贸易
双方并未正式签字,毫无法律效力,且双方君主得知后都不认可该协议
道光帝不允许割让,巴麦尊认为远未达到要求
1.26强占香港岛
自此以后香港被占领150多年,直至1997年7月1日才回归
1.27琦善表示香港只能租借,不能割让
2.13义律要求签订协议,否则开战
琦善借病拖延
实际上,义律于26日先发制人,攻破虎门
同时,道光帝这边听到消息后,革职抄家琦善,下诏对英宣战,派皇侄奕山为将军赴广东剿贼
1841《广州停战协定》/《广州和约》
1841.5.21奕山发动夜袭,英军反攻,清军一触即溃
英军占领广州城外要地
5.27奕山派代表余保纯与义律签订协定
内容
清军6天内撤离广州200里(实撤60里)
7天内交出赎城费600万
赔偿英国商馆损失30万
交清后,英国退出虎门
奕山讳败为胜
把自己投降说成是居民恳求保命,英人恳求通商
把赎城费说成是代还商欠
(广州十三行欠洋商的债务)
把退出城外说成是弹压土匪
道光帝明知是假,也无可奈何,撤兵,革职林则徐与邓廷桢并遣戍伊犁
鸦片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5.29三元里抗英事件
广东人民抗英斗争
英军占领广州城外时,掳掠财物,激起民愤
5.29十几名英兵窜到广州三元里胡作非为,村民打死英军多名,其余逃窜
事后村民联合抗敌,冲突中打死打伤英军上百人
英人请求休战,要求奕山驱散群众,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先后将士绅和乡民解散
6.1英人得到赎城费后悄悄撤出虎门
意义: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自从航海屡交锋,数万官军无此绩”
升平社学
三元里之后,广州一带的社学纷纷团练御侮
第二阶段:战争再起与清廷彻底屈服1841.8-1842.8.29
改换继任
1841.4 巴麦尊认为义律的谈判未达到要求,召回义律,改派璞鼎查继任,增派军队扩大战争
璞鼎查
14岁起就到印度参与殖民活动
战争打响
1841.8.10璞鼎查到澳门继任,随后北上侵犯
8.27攻陷福建厦门
10.7浙江舟山定海沦陷
定海三总兵
守卫定海时英勇牺牲的三位将领:葛云飞、郑国鹏、王锡朋
10.13浙江宁波(镇海)失陷
道光帝派皇侄奕经再次迎战,奕经愚昧荒淫,反攻告败,未能收复浙江三城
清廷屈服
1842英军继续北上,先后攻陷浙江杭州、上海吴淞口、江苏镇江等地
道光帝彻底失去信心,决定投降
1842.7道光帝授予耆英、伊里布全权向英方璞鼎查求和
璞鼎查为了迫使清廷无条件屈服,继续西进南京
耆英
8.9攻到南京城下,耆英、伊里布赶来上海求和,英方表示不接受条款就立刻攻城
南京城下之盟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842.8.29耆英、伊里布登上英舰皋华丽,一字不易地在英人提出的条约上签字
《南京条约》
背景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因当时南京名江宁,又称《江宁条约》
历时两年多的鸦片战争宣告结束
南京条约后,中英双方随后在广东谈判,于1843年签订
《五口通商章程》/《议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通商章程》
《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
总括内容
割地
割让香港岛
赔款
2100万元
鸦片烟价600,商欠300,军费1200
加上广州赎城费600万元,实为2700
分四年付清
通商
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条约口岸/通商口岸/约开商埠
五口通商
自开商埠/自开口岸
允许英商居住和设立领事馆
关税
协定关税
一般是值百抽五5%,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英国侨民在中国犯罪不受中国管辖,由英国领事依据英国法律判决,中国无权过问
破坏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国将来有新的利益给予他国,英国一体均沾
领海权受到侵犯
英国官船可在五口停泊
鸦片战争由鸦片引起,条约中却只字不提鸦片贸易,实际上是默许鸦片贸易合法
不平等条约体系
近代中国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形成的体系
美法等国仿效
1844美国特使顾盛武力恫吓,迫使清政府派遣耆英为两广总督前去澳门会谈
1844.7.3《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望厦条约
背景
在澳门望厦村签订
内容
除割地赔款外,拥有《南京条约》及附属条约的全部特权
此外,对领事裁判权和关税做了扩充
领事裁判权的适用范围由通商口岸扩大到中国各地
协定关税由秉公议定税则发展到与美国领事官商议
领海权方面,允许美国兵船在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
法国随后派使臣拉鄂尼武力威胁,与两广总督耆英谈判
1844.10.24《中法五口贸易章程》/黄埔条约
背景
广州黄埔口停泊的法舰上签订
内容
除了英美获得的权益外,还取得了驰禁天主教的规定,以及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的权益(文化侵略)
鸦片战争的原因
文化因素
磕头;通过正常的途径无法建立外交,只有诉诸战争;宗藩观念vs近代外交理念
唐代形成华夷秩序;明代贡市一体(不允许单纯经济贸易);清代贡市分流(朝贡义务的属国和同上往来的互市国仅广州)1760《防范外夷规条》;怀柔+严管+间接打交道
1793乾隆 马戛尔尼来华(矛盾:三跪九叩vs只对上帝和女性下跪;结果:单膝为礼、拒绝邦交)
驻京、互市、无侵占领土
1816嘉庆 阿美士德再度(矛盾:拒绝叩首;结果:面都没见着即被遣返)
经济因素(根源)白银危机
18世纪初欧美对茶叶的高需求
18世纪初茶叶风靡欧洲,重要税源,甚至成为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索(东印度公司垄断美国殖民地抬高茶价波士顿倾茶事件)
中国只要银子不要其他
生产力高、自给自足、海禁闭关;明朝1436金花银赋税折银,确立银本位、银匮乏
18世纪末欧洲白银缺口严重
交换、工业革命、称霸战争都需要银;长期恶性开采银矿枯竭;美洲独立运动拒供白银
(惟英美少数国家勉励维持对华贸易)英用鸦片扭转逆差
美国人参;英国前期棉花(但工业革命棉织业内需仍不够用岂会流入中国)后期鸦片;19世纪初贸易逆差扭转
双方立足点都在白银危机
1836驰禁讨论、1838决心严禁、1839虎门销烟
禁烟愈严收效却甚微,走私严重;1836以前禁不禁(驰禁:高关税、以货易货);1836以后,如何禁(黄爵滋重治吸食一年为期仍旧不改处以死刑vs大多数主张严禁海口)-1839林则徐广东禁烟
1840英国内阁决议发动战争
1840.6.21英国远征军珠江口 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的目的
狭义的目的
侵占领土:蓄谋已久
夺取一个岛屿,前期作为军事据点,后期作为贸易基地
侵占哪里:随势而动
舟山
台湾海南太大不易封锁,福州厦门鹂首都太远缺乏震慑,选定广州与北京中段的浙江舟山,先封锁珠江口,再北上
退出舟山选择香港的原因
清廷强烈反对
贸易中断英商施加压力
水土不服、大批病亡
香港已然成为货物伤病中转站
广义的目的
将中国纳入西方世界的秩序内
东西方区别:经济形态-农业文明封建社会与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秩序-朝贡体系华夷之辨以不治治之与国际秩序主权平等实效管辖(形式上不平等但保守封闭vs形式上平等但弱肉强食);思想-儒家思想与国际法
二鸦的过程(有待简化)
第一次修约活动
1854南京条约满12年,英国及美法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申请修约
如沿海及内地全部开放,鸦片合法化,释放被捕法籍传教士等
想趁清政府处于内乱危难之际 扩大不平等条约
修约交涉无果
第二次修约活动
挑起战争
1856.3.30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胜利),蓄意挑起战争
亚罗号事件
1853年,法籍天主教传教士马赖非法入广西西林县,与一批教徒抢掳奸淫无恶不作
1856.2,新任知县张鸣凤逮捕马神甫及25名教徒,马及2名教徒被处死
法国以此为由挑起战争
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
1856.10,中国船亚罗号为了掩护走私,曾在香港领过一张通行证,但已过期。广州水师巡查时逮捕了船上的海盗和嫌疑水手
英国领事硬说亚罗号是英船,并且说广东水师扯下悬挂的英国国旗是对英国的侮辱
要求送回被捕人员并道歉
两广总督叶名琛害怕事态扩大,送回,但对方声言礼貌不周拒绝接受,意图扩大事态
战争开动
广州之役
1856.10.23,英国军舰从珠江口发动战争
叶名琛不抵抗,以为不会有事
英军炮轰广州城,烧毁十三洋行
但由于爱国军民反击,英人推出虎门等待援军
1857年底,英军援军以及法军抵达香港,要求叶名琛允许进入广州城并赔偿损失,叶名琛却依然认为对方虚张声势,且迷信扶箕(扶乩ji1)
广州失陷(叶名琛被捕,送往加尔各答,后饿死)
大沽失陷
1858.4,英法继续北上,抵达天津大沽口,英法美俄四国借口发动战争
咸丰帝把镇压太平天国作为主要任务,对外采取怀柔政策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沦陷
再签条约
《天津条约》
1858.5.29,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全权大臣,前往天津议和。
6.26、6.27,双方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
美俄借口有功,签订《中美天津条约》《中俄天津条约》
11月,分别与英法在上海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各十款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上述条约主要内容
进驻北京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以前只能在通商口岸活动,现在可以对中央施加压力,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增开口岸
2增开牛庄(后改为营口)、登州(后改为烟台)、台湾(后来定于台南)、淡水、潮州(后改为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10个地区为通商口岸
沿海各个重要港口、长江汉口以下都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自由活动
3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居住、租赁房屋、购买土地,还可以去内地游历、传教、通商
鸦片贸易
4鸦片贸易合法化
每箱鸦片在通商口岸缴纳30两即可入口
海关税务
5海关对进口货物值百抽五、加征2.5%的子口税;邀请外国人官吏海关税务
子口税/子口半税
军舰商船
6外国军舰上船可以驶入长江及各通商口岸
领事裁判权
7扩大领事裁判权。所有外国人之间的纠纷,中国无权过问;涉及中外两国人民纠纷,必须在外国领事监督下,双方会审。
赔偿
8赔偿英国400万两白银、法国200万两
清政府不想同意进驻北京这一条
影响朝廷尊严;害怕于反清势力尤其是太平军勾结
想要以全免关税为条件,未能成功
重启战端
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
二鸦的原因(有待简化)
经济因素
英国经济发展
急需扩大海外市场,但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消费英国商品并无明显增多,英商将此归咎于通商口岸开放太少,内地税收阻碍等
法国工业发展
与英国结盟,推行扩张政策
政治因素
中国并未完全屈服
老百姓抵制情绪-火烧洋馆、反租地、反入城等斗争
广州反入城斗争
1841-1849,就广州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入城的斗争。坚持了7年之久。
1842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强行要求进入广州城
群众焚毁洋馆
钦差大臣耆英被迫通知英人暂缓入城
1846耆英派人与英人密订入城日期,但数千名群众闻讯闯入府衙烧毁知府官服
1847英人再提进城要求,耆英答应两年后实行
1849英人以两年期满为由提出入城,广州10余万群众齐集珠江两岸示威,英人被迫放弃
1850道光帝死后,咸丰帝对外态度转为强硬
重新起用林则徐等抵抗派官员,罢免穆彰阿、耆英等妥协派
拒绝公使提出的常驻北京的要求
文化因素
新的条约关系尚未完全取代天朝体制,中国尚未完全丧失主权沦为殖民地
清政府认为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合约,但列强仍需更多特权
以修约为借口的原因
以修约方式侵华,而并未直接发动战争
原因
英国(与法国土耳其)此时正与俄国作战
想通过太平军实现侵略未遂
只能暂时通过与清政府修约来达到侵华目的,如果修约不成,反正克里米亚战争也差不多结束,到时候再发动战争也不迟
条约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何为条约制度
以侵占主权为目的缔结不平等条约
条约制度的实现
用暴力得到结果,再用条约使其长期合法化
条约制度的产生
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条约制度基本形成
修约为借口用暴力调整条约关系
条约制度的影响
中外关系根本变化
主权丧失(列强行使准统治权)
交割性的条约权益(一次性交付)
割地
赔款
商欠、烟价、战费、汇率、战时掠夺
常规性的规则和制度
开埠
外向型城市崛起
口岸、租界制度形成
司法秩序
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主动拱手相让: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军舰进入口岸等
畸形外交
片面最惠国待遇,违背国际法和外交准则
宗藩关系的消失
越南、朝鲜
国际地位的下降
强制实行西方外交文书的形式,以表面平等掩盖实质的不平等,反映国际地位下降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允许外国妇女进入口岸,男女大防界限模糊
反帝斗争的产生
义和团运动
近代化
清政府对丧失主权的认识和应对
条约泛滥:清政府缺乏国际知识且持怀柔政策一视同仁,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纷纷用条约制度束缚中国
清政府内部逐渐形成了重视履行条约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