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B民国史1-辛亥革命1911-1912(南京临时政府)
立宪派和辛亥革命的关系、论述辛亥革命推翻皇权帝制是历史合力的结果、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施政/改革措施。
这是一篇关于A晚清史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督抚势力膨胀)早期洪秀全回家撰写纲领期间,冯云山在广西发展教众,杨秀清加入之后,自称天父,后来洪秀全回来之后,只能承认自己是天父的胞弟。
督办政务处: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荣禄等督办政务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遥为参与。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辛亥革命1911-1912与南京临时政府1912.1.1-4.2
论述
立宪派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论述辛亥革命推翻皇权帝制是历史合力的结果
立宪派保路运动
革命派武昌起义
旧官僚袁世凯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施政/改革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评价辛亥革命
社会史角度谈谈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意义
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例,分析改革与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武昌起义到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间的政治形势
辛亥革命
大概脉络
1894上书李鸿章-兴中会(黄兴军国民教育会)
1905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
1911.10.10武昌起义(保路运动)
1911末-1912初南北议和
1912.1.1南京临时政府
1912.2.12溥仪退位《优待条例》2.13辞去临时大总统
迁都之争/五族共和-北京兵变
1912.3.10袁氏继位1912.3.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专权
刺宋案/1913.3二次革命
1913.4.8第一届国会
行政、立法、司法
政党政治
国民党议员的席位
参议院、众议院
辛亥革命时间跨度
狭义
1911.10.10武昌起义-1912.2.12清帝退位 125天
广义
1894兴中会-1913二次革命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的起因
偶然事件
1911.9.24文学社+共进会 约定10.6 -1911.10.10爆发
酒后失言,导致延后
10.9武汉汉口配置炸药的秘密基地、吸纸烟不小心点燃、惊动湖广总督
10.10晚失联的情况下 士兵之间口角造成枪响 误以为约定的信号 不经意间爆发
评价
武昌起义是一场意外
必然趋势
旧制度下「社会演进」以及「矛盾激化」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腐败和矛盾
保守儒家
束缚思想,拒绝学习西方
小农经济
不搞工业革命,争夺土地资源矛盾
专制皇权
不平等、绝对服从、不自由
土地集中
地主阶级剥削下层
西学东渐、西方军事冲突
恰好给予武昌机会发动首义(保路运动、清廷调动湖北兵力、武昌空虚)
武昌起义不是一场意外
南北议和
时间
1911.12英国出面调停 议和开始 - 1912.2.12溥仪退位 议和结束
议和条件
袁世凯
权操于己(大总统)
革命派
推翻清政府(清帝退位)
其他条件
礼遇旧皇室、以人道主义对待满人、建立共和政体
达成原因
革命党实力不容小觑-不同于旧式起义军(有知识、有纲领、军工厂)
列强倾向内部和解(保护在华利益)
保存自身实力
袁氏强大的实力(北洋军队)
袁氏受到列强青睐
革命军内部潜在矛盾(地域集团之间、同盟会和立宪派)
孙袁斗法-迁都之争
孙中山一意孤行想的太简单 不顾袁世凯反对 革命党内部的反对 其他派的反对 且为了定都南京 擅自否决临时参议院投票 对民主政治不尊重
这也反映出孙袁斗法为何总是失败,唯一的成功就是比袁世凯多活了几年
迁都北京的重要意义
经济文化的提携力
边疆的控制
20年后日本控制东三省就是很好的例子
清廷在北京,容易出现张勋复辟等
东交民巷驻京公使团
数十年来花费心血建立使馆区 未经过他们同意 如果他们拒绝搬迁 谁承认你的新政权
以参议院的名义组成代表团到北方 请袁世凯南下 2.18蔡元培欢迎专使等
2.29驻京部队中曹锟的军队发生兵变 人们认为袁世凯主谋 新观点 袁世凯毫不所知 袁克定伙同曹锟搞起来的(袁世凯没有处罚手下,连秩序都不能稳定,反映出当时中国或许惟有专制才能更好的管理)
迁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并不是兵变,而是3.4袁氏手下三员大将,段祺瑞冯国璋姜桂题联盟通电向孙中山施压,社会舆论也在施加压力
放弃了定都南京、袁世凯南下就任的两个条件,保留了第三个条件《临时约法》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是全票通过,而孙中山不是。袁世凯当时更得民心。
辛亥革命的性质/评价
1新式革命(不同于旧式革命)
低烈度
革命虽然强调暴力,但是程度不激烈、破坏性不大(战区有限、时间短、伤亡不大)
富有理性
不盲目不冲动适可而止,不只是使用暴力手段(和平谈判、舆论宣传)
担心战线过长列强会来干涉
2不彻底革命
革命本身的目的结束革命,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却成为了不断的主旋律
从细节窥探(保守观念+群龙无首)
国家名称
中华:天下观
民国:西方民主自由观
历法、服装
用公历取代农历(1改历法易服色传统2迎合基督教需要编制的公历并不科学)
革命新军的服装 是沿用 清末低级军官的军服
定都、国旗、国歌
定都南京(1武汉上海势力之争2致敬朱元璋反满)
国旗不一、国歌不断改换
3时代性和世界性:践行民主政治
一元制的权力过渡结构
1911.11.15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以公推民主践行民主政治
二元制的权力结构
1911.12.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以法律文本的形式规定了分权制衡(临时参议院VS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评价
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成立之初,已然具有民主政体之雏形:临时大总统、临时参议院等
三大势力混合的联合政府
旧官僚、立宪派、革命派
辛亥革命失败/南京临时政府短命的原因
1政府的临时性(缺乏正统性)
时间仓促,不能完全按照民主政治的流程建立政府,反映出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2总统的临时性(缺乏实力与威望)
孙中山只不过各方势力为了和谈而暂时接受的总统,威望并不高,不敢与袁世凯争锋
3人事危机
人事任免非常随意,政府效率、公信力很弱
4边疆压力
边疆少数民族和汉人很少混居,列强煽动,蠢蠢欲动谋求独立,对于边疆的控御非常弱
5财政压力
非常缺钱
1列强仍然控制海关2各省独立无心供奉3缺乏国际信任难以借款4人事薪资需要保障哗变在旦夕之间
想办法筹钱
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场)盛宣怀控制
提出将满洲委托给日本,要求借款1500万
6革命党人缺乏政治经验
全部继承了列强在满清政府获得的所有特权
对列强抱有幻想:只要推翻旧政权,建立民主共和的政府,列强就会认可平等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