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十三章财政收入
正在备考中级经济师的同学看过来啦~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系列思维导图已完结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十三章财政收入
编辑于2022-11-01 09:22:18 四川省第十三章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与财政集中度
财政收入及其分类
财政收入的含义
政府···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表现为货币收入)
政府收入的分类
IMF分类标准
税收
从私人部门获得的强制性资金转移
社会缴款
可强制,可自愿
雇员、雇主、自营职业者、无业人员缴纳
缴款额与缴款人的报酬、工资、雇员数量相关
与税收区别
有权获得某些社会福利(如社保)
若缴款额与报酬、工资或雇员数量无关,并专用于社会保障计划的强制性付款,应视为税收
赠与
从其他政府或国际组织得到的非强制性的转移
现金或实物
其他收入
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收入
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科目
税收收入
非税收收入
专项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捐赠收入、政府住房基金收入、其他收入
债务收入
转移性收入
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最小口径
仅含税收收入
小口径
包括税收收入和纳入财政预算的非税收收入
但不包括债务收入、专款专用的政府收入
中口径
财政预算收入+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大口径
全部政府收入
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财政集中度及其度量
财政集中度(宏观税负)
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衡量宏观税负的口径(从小到大)
税收收入占GDP比重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占GDP比重
当前中国的公关税负水平及其合理性评估
税收
税收的基本含义
基本含义
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内涵
征收主体
国家
征收客体
单位和个人
征收目的
满足国家实现职能的需要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征收依据
法律
凭借政治权力
征收过程
物质财富从私人部门单向无偿转移给国家
征收结果
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取得财政收入
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
分配关系建立具有强制性
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
无偿性
政府获得税收收入后无须向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报酬
政府征到的税收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本人
本质体现
固定性
课税对象、课税、税率
在现代民主制度下,人们认为水手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收取的价格,税收的三大特征不再是税收的绝对特征
税收的职能
财政职能
收入职能
首要、最基本
经济职能
调节职能
监督职能
反映经济波动状况
监督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
宏微观
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曲线
阴影部分
税率禁区
阿瑟·拉弗(美)
结论
低税率区间,税收收入与税率成正比
高税率区间,税收收入与税率成反比
负激励
征税有禁区,注意涵养税源
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供给学派观点
解决滞涨着眼于供给,改善劳动及资本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降低税率、扩大税基
回应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失效
税负转嫁
含义
纳税人与负税人不是同一个人
结果
税负归宿
商品流转顺序
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运输公司、物流公司等
税负转嫁的方式
前转
顺转
与商品流转顺序相同
最典型、最普遍
后转
逆转
与商品流转顺序相反
一次性税款的一次性转嫁
一般消费品
混转
前后都有
实践中比较常见
消转
自己压缩成本消化
实际上税负并没有转嫁
旁转
侧转
转给物流公司(链外)
税收资本化
也称“资本还原”,后转的一种特殊情况
要素的购买者将所购买的要素未来应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交易类型
土地
最典型
政府债券
(未来)累计税款的一次性转嫁
资本品
影响税收转嫁的因素(前转)
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大,税负难转嫁
课税商品的性质
生活必需品,税负易转嫁
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无经济交易,税负难转嫁
所得税
有经济交易,税负易转嫁
增值税、消费税、关税
课税范围的大小
课税范围广,税负易转嫁
课税范围窄,税负难转嫁
替代效应
商品的竞争程度
竞争性商品,税负难转嫁
垄断性商品,税负易转嫁
国债
国债的基本含义
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中央:金边债券;地方:银边债券
产生条件
经济方面
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存在充裕闲置资金
供给
财政方面
国家财政困难,有需要
需求
特征
自愿性
有偿性
灵活性
对应税收
低风险信任基础
政府谨守财政货币约束
经济结构合理
经济健康增长
应债能力
国债的种类
发行地域
内债与外债
外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本国可支配资金总量,内债不能
偿还时间
短期国债(1)、中期国债(1-10)和长期国债
利率变化
固定利率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
能否在证券市场流通
上市国债
中短期多
非上市国债
长期多
债务本位
货币国债
目前都是
实物国债
通胀时期
1950“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国债的政策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
央行借款
增加货币供应量诱发通胀
“财政赤字货币化”
增加税收
受立法程序制约
政治风险
无法迅速大量筹集资金
发行国债
副作用小,普遍做法
筹集建设资金
外部性强的大项目
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央行买入国债
增加货币供应量
降低利率
央行卖出国债
降低货币供应量
提高利率
调控宏观经济
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国债负担
认购者负担
应债能力
债务人负担
政府负担
纳税人负担
“延期税收”
代际负担
长期;几代人
国债限度
绝对规模三个指标
国债余额
总规模
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相对规模两个指标
国债负担率
累计余额/GDP
警戒线
发展中
45%
发达
60%
债务依存度
当年发债/财政支出
口径
全国、中央
警戒线
15%-20%
李嘉图等价定理
税收和国债效果等价
发债助长政府浪费心理,反对发债
国债有益论
弥补赤字
影响C、I
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回旋余地
有效需求不足时,防止萧条、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繁荣、增加国民收入;给债权人一种“财富有所增加的幻觉”,扩张社会总需求
国债制度
国债发行制度
发行条件
国债种类、发行如期、发行权限、发行对象、发行数额、票面金额、发行价格、利息率、利息支付方式、流动性、安全性等
发行方式
行政摊派
承购报销
一旦签订承销合同,发行过程即告结束
直接发售
特点
发行人与发行对象见面
有特定的发行对象
发行条件直接商定
自担发行风险
优点
节约成本
缺点
增加工作量
随买
面向小投资者、不可上市
国债偿还制度
抽签分次偿还
到期一次偿还
转期偿还
新债还旧债
提前偿还
市场购销
市场上买回来
国债市场制度
交易层次
发行市场(一级)
流通市场(二级)
场内市场
证券交易所
场外市场
交易方式
现货
最古老最普通最常用
回购
现在卖出去,未来买回来
期货
基本要素:数量、标的国债、价格、期限
期权
买方可放弃交易
国债市场的功能
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
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我国政府性债务的分类
政府有偿还责任的债务
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中央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余额管理
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批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省级政府举借
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报批
全国人大批准
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分类管理
限额管理
一般债务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
专项债务
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严格限制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
只能用于公益性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能用于经常性支出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
地方政府债,中央不救助
建立考核问责机制
第一责任人:政府主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