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佛学暇满难得知识点总结
佛教佛学暇满难得知识点总结:一、思维本性闲暇,二、思维特法圆满,三、思维难得之喻,四、思维数目差别
编辑于2022-11-02 09:28:17 广东佛教佛学暇满难得知识点总结
一、思维本性闲暇
课前开示
前行之重要性
将法融入内心,生成定解。
公案说明道次第的重要性
仲敦巴尊者(1005-1064)依上师阿底峡尊者(982~1054)传授的“道次第”成为继承法主,创立噶当派。
噶当派普穹瓦尊者(1031—1109)曾问金厄瓦尊者:“一种是通达五明、具足五通、获得八大悉地,一种是道次第在心中生起,您会选择哪一个?” 金厄瓦尊者答道:“不要说道次第在心中生起,甚至仅仅是产生‘道次第确实如此’的胜解,也应当选这个。”
上师教言
浊世众生不应先高攀大法,务必要从加行修起,一方面了解它的法义,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引导一个一个地修。一定要先完成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的修行。
藏传佛教都强调加行道次第,为何没有创新。
其实大德们完全知道,众生要想获得圣者果位,需要经过什么样的修道。因遵照这些要求去行持,往昔无数众生获得了圣果,今后仍然会如此。
前行之学修方法
将法融入内心,生成定解。
修加行时一定要重视,这不是在字句上划就可以了,关键要在心里产生定解,对每一个引导文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学习佛法并不是智力比赛,而是要将法一点一滴地融入内心。其实,内心的境界可从外在的身语意上表现出来。
背诵《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公案
堪布阿琼的上师让他背诵《大圆满前行》,他没有讨价还价,而是依教奉行。上师对此非常赞叹。
藏传佛教有很多修行人,《前行引导文》可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我们学院的很多堪布,对《大圆满前行》非常熟悉,有些人基本上能背下来,有些人虽无法将字字句句倒背如流,但对里面的内容特别熟,无论提到哪一则公案、哪一个教证、哪一段文字,都知道是在哪一处讲的。
就我(上师)个人而言,与《前行》的因缘也非常深,最初学佛时,学的就是这部法。当时我把所有教证、公案都抄在日记本上,一边修加行一边在中午背诵,因此,这本书的教证和公案,我全部都背过。虽然没背过通篇内容,但哪一个科判中讲了什么样的公案、什么样的教证、什么样的道理,自己记得很清楚,华智仁波切的这些智悲精滴经常浮现在脑海中。
很多人对前行的重视度不够,只是把法本供在佛堂上,或者看过一遍就不看了。还有些人就像看《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一样,躺在床上用一个晚上把《大圆满前行》全部翻完,然后将法本放入书架,永远再也不看了,这是绝对不行的。
像堪布阿琼那样的大成就者,都要花功夫把《前行》背下来,那我们这样的凡夫人,若对此法不予以关注,恐怕无法得到真实加持,许多境界不一定生得起来。
以虔诚信心时常祈祷上师三宝加持
在修加行过程中,以虔诚信心祈祷上师也必不可少。
华智仁波切为什么将本论称为《普贤上师言教》?“普贤上师”实际上是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由于华智仁波切对自己的根本上师非常恭敬,有极大的信心,认为他与普贤王如来无别,故称之为“普贤上师”。
在藏地,具信弟子一般都不敢直呼上师尊名,比如,很多辩论场中把无垢光尊者称为“法身龙钦饶降”,竹钦派堪布嘉贡贤嘎的弟子称上师为“金刚持贤嘎仁波切”。
对传承上师有挚诚信心很重要,像看小说对待《前行》,从来不祈祷传承上师,这样无法开启智慧之门。
始终不离信心与悲心
在佛教中,始终强调信心和悲心不能离开。
传承上师及其所留下的法本,加持力不可思议,是诸佛菩萨的智慧结晶,我们既然有缘接受,就应对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有不共的虔诚信心,这是“信心”。
同时要想,我们现在因福报现前,遇到这么殊胜的善知识和大乘教言,而身边千千万万的可怜众生,始终沉溺在无明愚痴的轮回苦海中,于是对他们生起极为强烈的悲心,希望有朝一日能解救他们,将所得的大乘教义与他们分享,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独吞,愿三界众生普沾法雨,这是“悲心”。
以信心悲心来闻思或修行,自相续会逐渐滋润调柔。
假如对弘法利生有希求心,何时都会有弘扬佛法的因缘。当然,这也要修过加行才可以,如果你连人身难得都没忆念过,觉得世间上赚钱很重要、升官很重要,人身没什么难得的,最难得的就是地位、财富,目标已经转到世间法上了,想利益众生是天方夜谭。但若你对加行不但道理上明白,同时还反反复复在心中串习过,修得非常成功,那修任何法都绝对不会有问题。
如法实修
《前行备忘录》涵摄了非常甚深的实修窍诀,大家务必要参考。你们在学习的时候,应当把《大圆满前行》所讲的内容,结合《前行备忘录》的修法及《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教证和理证,认认真真地专注修持,若能如此,相续中定会生起牢不可破的定解。
但道理上懂跟内心生起定解是两回事,所以一定要重视实修。
第14课
正式宣讲
诠释科判
内外之别
所谓“外前行”,并不是与外道相同的前行,由于那些修法不是特别深,一般的修行人都能通达,故称之为“外”。
与此相较,“内前行”的涵义比较甚深,一般人难以通达,故称之为“内”。
共同与不共之别
1、“共同”,指与显宗共同;“不共”,指与密宗不共。比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内容,在显宗中可以体现出来;但法报化三身无二无别的皈依、观金刚萨埵忏悔业障、修古萨里积累资粮,都是密宗的不共修法,显宗中并没有很明显地提到。
2、“共同”,指与小乘共同;“不共”,指与大乘不共。在小乘经典中,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依止善知识都有,而大乘的皈依、发菩提心、修金刚萨埵,则根本找不到。
3、“共同”,指与后译格鲁、萨迦等教派共同;“不共”,指前译宁玛派单独具有。例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是各大教派都有,而后面部分的观想对境主要是莲花生大师,其他教派并非如此,故称为“不共”。
4、上师如意宝还讲过:“共同”,指很多人能行持的各个教派的基础修法;“不共”,指其他人不能行持的本派的窍诀性修法。
略说八无暇
何为无暇
“暇”指闲暇。总的来说,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就叫做闲暇。
针对现代人的特点,拖延修行也是一种无暇,不过最究竟的还是“八无暇”。
八无暇并不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法
八无暇并不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法,其实汉传佛教中也有明确说明
在《中阿含经》中,八无暇又叫做八难、八非时; 义净法师翻译的《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中,对八种无暇也有简短宣说。
《中阿含经》云:“人行梵行而有八难、八非时也。”
何为八无暇
“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
地狱
转生于地狱,日日夜夜连续不断感受寒地狱的寒冻之苦、热地狱的灼烧之苦,以及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的各自痛苦,则根本没有修法机会。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铜柱铁山众苦逼,煻煨粪屎刺刀林,于地狱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恶鬼
如果投生为饿鬼,不管是隐住饿鬼还是空游饿鬼,都会终日感受饥渴的厄难,也不会有机会修法。
不要说饿鬼, 即便是人没有吃饭,也会饿得不想修行。就像有些人守八关斋戒,到了晚上的时候,根本没精力闻思、背诵、磕头,自己强迫自己早点睡觉,但翻来覆去也睡不着,所以在饥渴的状态下,不会有心思修行。
佛经中也说:“饥渴针咽苦逼身,雨注河流成猛火,于饿鬼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我们今生没有转生为饿鬼,真的很幸运,否则连念一句观音心咒或者听一部经典的缘分也没有。
旁生
如果转为旁生,不论是海里的鱼虾,还是陆地上的牛马,都会遭受被人役使或相互残害的痛苦,也没有修法时机。
佛经中云:“更互恒怀怖害心,常欲展转相食啖,于旁生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长寿天
长寿天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些说是无色界天,有些说是欲界诸天,有些说是色界第四禅的附近。不管怎么样,如若转生到长寿天,则将于多劫中一直安住在无想的状态中虚度光阴,也同样不具备修法的时机。
佛经中也说:“生在边方鄙恶处,耳不曾闻说法声,无识恒居蔑戾车 ,此处岂能闻正法?”
边地
转生在佛教不兴盛的边鄙地方,那里无有教法、证法,也没有佛教的四众弟子,因而不会有修法的机会。
佛经中云:“更互恒怀怖害心,常欲展转相食啖,于旁生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持邪见者
若投生为外道或成为随同他们的持邪见者,就会因为自相续被邪见染污,而没有修法的良机。
外道主要是常见派和断见派。
断见派:认为前后世不存在、业因果不存在、极乐世界不存在、地狱不存在……这种人不胜枚举;
常见派:没有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吃得好、穿得好就心满意足,人生目标仅此而已,跟牦牛没有什么差别。
佛经中云:“若人不信于三宝,说无因果无尊亲,如是邪见坏其心,此人岂能闻正法?”
佛不出世
若出生在佛不出世的暗劫,不要说修持正法,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不晓善恶取舍,也就不会有修法的机会。
幸好我们没有转生于暗劫,如今佛陀已经出世,且转了三次法轮,佛法依然住世,生于这样能辨别善恶的时代中,实在是莫大的福分。不然,若出生在暗劫中,定然没有修行的机会。
佛经中也说:“诸佛大师不出现,亦无妙法流世间,若人生居暗世中,此时岂能闻正法?”
喑哑
如果投生为心不堪能、诸根不具的喑哑之人,则心相续无法以佛法来调柔,由此导致无有机会修法。
佛经中也说:“由彼先身造恶业,聋盲喑哑缺诸根,痴钝即是人身牛,此人岂能闻正法?”
第14课
详说八无暇
1、地狱 2、饿鬼 3、旁生
八无暇处中的三恶趣众生,由于往昔各自恶业所感,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饱尝痛苦,比如,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旁生有互相残害、被人役使之苦,根本谈不上有修法的机会。
教证
《正法念处经》中说:“云何听法?畜生之中,互相残害,饿鬼饥渴,地狱苦逼。”
比量推知:地狱、饿鬼之无暇
⊙现量: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其存在,也就是直接之知,如人的手碰到火,立刻就知其存在。
⊙比量:比度而知,也就是推理之知,如见远处有烟就知彼处必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必有人。
⊙圣言量(圣教量):由圣者的教言而得的认知。
⊙非量:错误的现量和比量。 见到有烟,以为是火,谁知只是干冰,这是错误的比量。 见到眼前朦胧一片,以为是烟,其实是雾,这是错误的现量。
公案
七佛出世,仍为蚁身。
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
一旦堕入三恶趣中,不仅仅是一世两世,乃至无数劫都闻不到佛法,闻不到佛法就解脱不了,解脱不了的话,将沉溺于轮回苦海遥遥无期。
劫的法相名词
劫:是梵语,叫劫波。就是劫数、劫难的意思。
小劫(约1600万年):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中劫(约3.2亿年):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
大劫(约13亿年):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
劫的法相名词
劫:是梵语,叫劫波。就是劫数、劫难的意思。
小劫(约1600万年):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中劫(约3.2亿年):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
大劫(约13亿年):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
4、边地
边地分类
地界边地:印度以外的地方是地界边地。
佛法边地:四众弟子不具足,或者即使具足但对其身心无有利益的地方,就叫佛法边地。
边地无暇之因:与正法相违,擅长造恶业。
声称损害为正法,视杀生为善业。
佛陀在经中说:“损害他众非沙门。”
外道推崇杀生祭祀。
《圣经》说,因为百姓放肆,上帝在发怒的时候杀死了一千人、三千人乃至十万人等等。还有些宗教的经典中说:“你们在哪里发现他们(不信道者),就在哪里杀戮他们。”“他们(不信道者)的报酬,只是处以死刑,或钉死在十字架上,或把手脚交互着割去,或驱逐出境。这是在今世所受的凌辱;他们在后世,将受重大的刑罚。”
倓虚法师与基督教徒辩论, “当初上帝训诫后人不要吃动物的血,因为动物的生命都在血中。既是动物的生命在血中,肉是血长起来的,血里有生命,肉里就没生命吗? 肉里就没血吗?……”
有娶母为妻等陋习
观察现代社会,多为边地。
5、长寿天
长寿天无暇之因
一直安住在无念的禅定中
放逸过甚,沉溺享乐
有些天人由于放逸过甚,成天忙着娱乐、享受,也没有时间修法。
神医耆婆死后转生于忉利天,见到目犍连尊者忙玩乐,举手问讯。
6、持邪见者
邪见分类
常见派
常见派:没有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吃得好、穿得好就心满意足,人生目标仅此而已,跟牦牛没有什么差别。
宣称上帝、帝释天常有存在。
断见派
断见派:认为前后世不存在、业因果不存在、极乐世界不存在、地狱不存在……这种人不胜枚举;
前后世不存在、业因果不存在、三宝四谛不存在、人死如灯灭等等
由于十二大护地母的护持,外道在藏地无机可乘
公案:印度外道措杰噶瓦与萨迦班智达辩论输后,被带入藏地,快要接近藏地时,措杰噶瓦突然吐血身亡,也有说被雷劈死。
上师,包括法王如意宝及国外很多大德,也造过护地母的各种祈请文,现在各大寺院经常念诵。 尽管如今藏地佛法不像以前那么纯洁,断见派的也比较多,常见派的也有一些,但外道的殿堂和传教士仍无法长驱直入。 不信佛的人前往藏地,哪怕去了一趟拉萨,内心也能得以净化。有些人来到我们学院,原本他们极力反对佛教,后来彻头彻尾地改变了,上来时是一种人,下去时是另一种人,这也是佛法道场和护法神的加持。因此,真正的外道在藏地非常少。
对正法和上师起邪见者等同外道,也无修法机会。
作为与之雷同、对正法和上师起邪见的人,其实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也没有如理如实修持正法的时机。上师如意宝讲过, 一旦自相续被邪见染污,上师再怎么样如法,他也看不到。
每天除了看上师过失以外,从来看不到上师功德,即使在上师身边呆了很多年,不但得不到任何利益,反而可能有害处。
你们在依止其他上师的过程中,也应当观察自己心态,倘若心不清净,依止的时间再长也不一定有利。
生邪见的果报非常可怕,具邪见者不会有修行佛法的机会。我们平时没有生邪见时,一定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令自相续中生起正见。
公案
饮光外道因邪见所致,见佛陀具足九种过失或十八种丑相,根本看不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像胆病患者见白色海螺是黄色的一样。
善星比丘虽承侍佛陀已有二十五年(也有说二十四年)之久,但对佛陀无有丝毫信心,唯生邪见,他认为:“除佛有一寻光之外,悉皆与我相同,根本无超胜处。”并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莫为仆。”因此离开佛陀。七日之后,他在花园中堕为饿鬼。
7、佛不出世
暗劫空世
8、喑哑
哑巴
喑哑,通常指不具备“知言解义”这一人之法相的哑巴。
意根喑哑
什么道理都一无所知,无法领悟正法含义,所以也属于无暇之处。 有些人特别愚笨,今天讲了什么法,一点一滴都不懂,如此可称之为喑哑。但这种人在世间上比较少。
小结:对修学佛法生起难得之心、珍惜之心、精进之心
难得之心
寂天菩萨说过:“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说:“友等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 所以,我们对自己应该有种强烈的要求,既然多生累劫才能得一个暇满人身,就要以难得之心来珍惜,利用它获得一点点利益。
珍惜之心
现在拥有这样的人身,我们应当像病人遇到良医一样,认认真真地闻法。因此,为了自己今生来世的利益,大家务必要珍惜这个机会,尽量克服各种困难违缘。 佛经中也说:“犹如病者遇良医,应可至心闻正法。”
精进之心
在闻法的过程中,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懈怠。 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若求现未乐,应离于懈怠,放逸懈怠人,如狗等无异。”
第15课
二、思维特法圆满
戊一、五种自圆满
略讲五种圆满
已一、所依圆满
1. 所依:获得能值遇佛法、得到窍诀、懂得佛法教义的暇满人身
2. 圆满:具足修法顺缘
1) 与天人比,人身具有殊胜的成佛缘起 a. 天人享乐超越人间,但缺少佛法 b. 天人即便个别特殊因缘者偶尔听到法,却罕有出离心、菩提心
2) 与饿鬼、非人比,人的所依最适合闻法 a. 饿鬼、非人偶尔有听法意乐 b. 饿鬼、非人但很难长期呆在一处听法,罕有传承圆满者
3. 善用难得的人身,次第修持佛法
1) 所断之行为
a. 错误观点:以钱来代替修持五加行
b. 过患
(a) 对他人过患很大
(b) 对藏传佛教极有影响
(c) 摧毁修行次第
c. 对治
(a) 随学传承上师的传统
(b) 深入研究佛法
2) 应取之行为
a. 次第修行,法义入心
b. 警惕邪魔和个人臆造分别念的力量,护持清净传承
c. 运用智慧,善加取舍
已二、环境圆满
1. 环境圆满来之不易
1) 若是佛法边地,连皈依的机会也没有
2) 随学大德在危险的年代不舍正法,法王如意宝、曲恰堪布
2. 外在环境具足,珍惜学佛的顺缘
1) 不要稍有“风吹草动”就退失学佛
2) 不断观察自相续,稳固对佛法的定解,不退转
3) 虔诚、扎实、深入的学习佛法,
已三、根德圆满
1. 根德不圆满的过患:听法困难,无法全面、完整地接受佛法
2. 珍惜根德圆满
1) 因前世福报,今生获得诸根齐全
2) 即便耳根、眼根不完善,也具有接受佛法能力
已四、意乐圆满
1. 业际颠倒的原因
1) 自相续被邪见染污
2) 相续中恶业萌发
2. 业际颠倒的过患:若没忏悔心,佛陀现前也没用
3. 业际颠倒的对治方法
1) 祈祷上师三宝,不生邪分别念,否则宁可提前离开人间
2) 佛法入心,对三宝要有坚定的信心
a. 意义:一生的修行才有把握
b. 方法:
(a) 若无讲经说法,佛法不可能融入心底
(b) 若要触及佛教真义,应由在正规佛教团体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士”来讲
已五、信心圆满
1. 信心圆满的条件
1) 对佛法至高无上的功德有所了解
2) 前世与佛法有缘
2. 善用信心,精进闻思修
1) 以信心和因缘趋入佛法
2) 随学前辈大德,依靠信心将人身用在佛法上:白天闻思,晚上修行
16课
已一、所依圆满
要想如理如实修行真实妙法,转生为人是必备的先决条件
彼于真实圣法实际修行的话,定需要成为人。
其他五道均不是合格的法器
天人等虽然身体美妙绝伦,却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合格法器,所以他们的自相续不具备获得圆满佛法的机缘。
如果没有得到人身,那么三恶趣中最好的要算是旁生,可是现在居于人间的那些旁生,无论被认为形色美妙、价什昂贵等等有再多的优点,但你当下对它说“你现在只要念育一遍“嗡嘛呢巴美吽”便可成佛”。遗憾的是,它既听不懂心咒的词句,也全然不知意义,又不能说出一字一句,甚至现在马上要被冻死,也只能低头忍受,坐以待毙,而不会想任何的其他办法。如是一个人,无论多么脆弱,最起码他也知道去岩洞或者树下捡柴生火、烤火取暖。但是作为旁生却边这种能力也没有,更何况说修法的念头呢。
人的所依最适合闻法,故而,贤动千佛均以人身成就,这方面有不共的缘起
已二、环境圆满
1. 环境圆满来之不易
1) 若是佛法边地,连皈依的机会也没有
2) 随学大德在危险的年代不舍正法,法王如意宝、曲恰堪布
2. 外在环境具足,珍惜学佛的顺缘
1) 不要稍有“风吹草动”就退失学佛
2) 不断观察自相续,稳固对佛法的定解,不退转
3) 虔诚、扎实、深入的学习佛法,
已三、根德圆满
1. 根德不圆满的过患:听法困难,无法全面、完整地接受佛法
2. 珍惜根德圆满
1) 因前世福报,今生获得诸根齐全
2) 即便耳根、眼根不完善,也具有接受佛法能力
已四、意乐圆满
1. 业际颠倒的原因
1) 自相续被邪见染污
2) 相续中恶业萌发
2. 业际颠倒的过患:若没忏悔心,佛陀现前也没用
3. 业际颠倒的对治方法
1) 祈祷上师三宝,不生邪分别念,否则宁可提前离开人间
2) 佛法入心,对三宝要有坚定的信心
a. 意义:一生的修行才有把握
b. 方法:
(a) 若无讲经说法,佛法不可能融入心底
(b) 若要触及佛教真义,应由在正规佛教团体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士”来讲
已五、信心圆满
1. 信心圆满的条件
1) 对佛法至高无上的功德有所了解
2) 前世与佛法有缘
2. 善用信心,精进闻思修
1) 以信心和因缘趋入佛法
2) 随学前辈大德,依靠信心将人身用在佛法上:白天闻思,晚上修行
戊二、五种他圆满
课前开示
学习《前行》,一定要重视实修
光是对理论或传统说法了解一下并不够,对此必须要实地修行。
生成定解:人身不可能经常得到,得到之后一定要珍惜,切莫随随便便空耗。
佛法殊胜,当百般珍视,以强烈希求心听闻
闻思过程中,对法有希求心很重要。
世间法:世人读名牌大学要几十万元,也许大多数知识都用不上,所学知识的价值,跟佛法比起来,有天壤之别。如今很多大学生、留学生、博士生找不到工作,甚至在扫马路、扫厕所,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佛法:如果说学会计需要二十万,那把这部法圆满地听完、学完,从世间价值来讲,花八十万也应该值得。如果你懂得了《前行》的每一个道理,之后如理如实地行持,则是生生世世的一种收获。
护持道心,以智慧遣除学修违缘
《般若经》中说:“有菩萨着魔,有菩萨无魔。”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有些会着魔,有些不会着魔。
(1)有智慧、有精进的菩萨:因为通达了空性,安住于无我境界中,魔众不会有机可乘; (2)无智慧、有精进的菩萨:由于没有证达空性,表面上看似精进,实则希求自我利益,对此魔众可侵扰损害; (3)无智慧、无精进的菩萨:是魔众最欢喜的类型,根本不会制造违缘。
依止四想,以恭敬心、欢喜心闻法
大家听课,不要像为了生计而上班那样勉强,应当像病入膏肓的患者,为了治疗自己疾病,正在享用无死甘露一般欢喜。
概说五他圆满
五种他圆满,即:如来出世、佛陀说法、佛法住世、自己入于佛教、善知识慈悲摄持。
龙猛菩萨云:“如来出世与说法,佛法住世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
(一)导师殊胜圆满
术语
明劫和暗劫
明劫:圆满如来正等觉出世之劫称为明劫
暗劫:佛陀没有现身于世的劫称为暗劫
四谛:苦、集、灭、道四者为四谛。
苦谛:佛说,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纯苦无乐,而众生无知,反取苦为乐;归纳其类,分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色、受、想、行、识叫五阴。这五个包括心理跟生理。“色”就是生理的地、水、火、风、空。“受”是感觉,我们每天气候冷热,舒服不舒服,思想感情等都是。“想”就是思想,知觉。)炽盛等;
集谛:因为众生自寻烦恼,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误以为乐;
灭谛:如欲灭去苦因苦果,达到离苦得乐;
道谛:因此必须要以求证道果,升华人生而得达究竟的法门。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首先从无明开始,无明就是不明根本,不知其所来的意义,普通人们对于生命或心灵意识活动的源泉,都是一本糊涂,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觉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众生,都从无明而来,所以姑且裁定以无明为开始的因。
首因无明而发生第二相互关系的行,行就是动能的意思。
第三因行而有识的作用,识是基本能思的潜力。
第五因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进入的现象。
第六因六根而发生接触的感觉。
第八因受而发生爱欲的追求。
第九因爱而有求取的需要。
第十因取而有现有的存在。
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历程。
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后果。复因老死而转入无明,又形成另一因缘的生命。
如果转生于暗劫,而未生在佛陀出世的光明劫,那连上师三宝、四谛十二缘起等殊胜法语的名称也听不到。而今我们值遇佛陀出世的贤劫,所以为导师殊胜圆满。
(二)佛教正法圆满
尽管佛陀已现身于世,但若没有宣讲正法,我们众生也得不到收益。而如今佛陀已循序渐进转了三次法轮——初转四谛法轮、中转般若法轮、后转分别法轮,因此佛教正法圆满。
佛陀宣说正法缘起: 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起初也是沉默不语,后经梵天和帝释天祈请,才开始宣讲正法。
佛陀出世目的: 佛陀出世就是以转法轮来利益有情,因而,后代高僧大德也应秉承如此传统。
转法轮其他方式: 把法宝带身上,比如:经常携带《般若摄颂》、转经轮等。
(三)时间圆满
虽然佛陀转了三次法轮,但佛法如果已经隐没,果期、教期、形象期全部圆满了,对众生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就像学校虽然摄受学生,但若学校已经关闭,孩子也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今佛法住世期尚未完结,所以时间圆满,或叫佛法住世。
(四) 自之缘分圆满
不管是什么初衷,最后都能懂得佛法意义,这就是自之缘分圆满,或者叫自入圣教。
与自圆满区分:这主要是从入教讲的,因为佛教存在,自己才能入教,故还是属于他圆满的一种。
(五)殊胜悲心圆满
即便已具足前四种因缘,但若仅是形象上的皈依,没有被善知识所摄受,那对正法的真理也将一无所知。有些人出家二十几年了,连基本的戒律都不懂;有些人皈依好多年,可是皈依、发菩提心、修人身难得也不太会,由于没有遇到具有修证、精通佛法的善知识,即使具足前面的因缘也没有用。而今我们已承蒙善知识慈悲摄受,所以为殊胜悲心圆满,也叫殊胜善知识摄受。
已一、如来出世
如来出世极其难遇
教证
《妙法莲华经》:“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
《大般涅槃经义记》:“一佛出世难,二得人身难。”
劫的法相名词
劫:是梵语,叫劫波。就是劫数、劫难的意思。
小劫(约1600万年):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中劫(约3.2亿年):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
大劫(约13亿年):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
明劫和暗劫
明劫:圆满如来正等觉出世之劫称为明劫
暗劫:佛陀没有现身于世的劫称为暗劫
而如今在此贤劫中人寿百岁之时,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所以现今正逢光明劫
从时间上分析
过去
现在(贤劫)
未来
小结
以上全部加起来,暗劫有一万一千多个,明劫只有六七个,想想这之间的差别,简直太悬殊了。所以,遇到佛陀出世容不容易?你自己应该好好琢磨。
总之,暗劫和明劫就这样轮番交替出现,如果遇到了暗劫,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更不要说行持佛法、转绕、合掌、顶礼了。
有些道友常抱怨自己太笨、太懈怠,其实你再怎么懈怠,每天还是能行持一些善法;再怎么笨,念“嗡嘛呢巴美吽”、“南无阿弥陀佛”应该没问题,与广大漫长的时日里身处暗劫的众生比起来,你的因缘已经相当殊胜了。
值遇密法更是极其罕见
在浩瀚多劫中唯有三尊佛弘扬密法
往昔初劫普严劫时,先生王佛的圣教中已广弘密法
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圣教中也有密法出现,
再过千万劫,到了华严劫时,文殊师利佛出世,他将广泛弘扬密法。
因为只有这三劫的众生才堪为密法的合格法器,其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密法,因为众生不能作为密法法器。
上师开示
《前行》既是显法又是密法
《前行》涵摄了显宗和密宗一切法的精要,它既是显法又是密法,既是理论又是修行,上师如意宝为主的大德都交口赞叹,这样殊胜的如意宝,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相当罕见。
值遇密法之因:信心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只要对密宗有信心,这种人就与密法有缘,或者对般若空性有信心,也是密法的有缘者。
无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的开头也讲了,中观般若实际上就是大圆满。尽管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还是有不同窍诀的差别,但能遇到如此甚深之法,并对这样的法有信心,就已具备了值遇密法的种种因缘和功德。
与密法结上善缘的功德
《宝积续》: 如果把密法带在身上,则此人与金刚持如来的化身无别; 如果尽量念诵密法的咒语、经文,就能现前它的真正意义; 如果书写续部或密法的道理,那他有享用如来言教的善缘。
《了义集续》: “于此生信而受持,一切诸佛皆加持,获得无尽福德藏,今生成就来世果。”意思是说,倘若对密法起信心而受持,所有佛陀都会对你赐予加持,如此可获得无尽的福德宝藏,即生也能成就来世之果。比如,原本你再过百千万劫才能解脱,但依靠密法的加持力,提前便可现前圣果。
《虚空广界续》: “何人若对了义的密法生信,通达符合教理之义,即使微尘许也没有修,但所得果位就是佛果。”所以,有些人比较懒惰的话,只要听到密法教义、得到密法灌顶,其功德也无法衡量。为什么大城市里的人对灌顶特别希求?可能原因也在于此。
对密法需有正见正信
究竟义上,显宗与密宗的观点圆融无违、融会贯通,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算是佛教各派互不相违。
不管怎么样,对密宗有信心十分重要,千万不要随便诋毁,这种资格对凡夫人来讲的确没有。
真正有智慧、有修行、有成就的,根本不会排斥密宗。
对密法要起恭敬心;
为了避免自己造下不可挽回的恶业,这时候一定要广闻多学。
第19课
已二、佛已说法
虽然佛陀已出世,但如果恰巧赶上佛没有说法示道而安住在入定境界中,尽管佛陀在世,也不会有佛教正法的光明,如此与佛未出世几乎无有差别。
释迦牟尼佛说法的过程
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最后在尼连禅河畔苦行六年之久,方于印度金刚座菩提树下现证菩提。
如来妙法的特点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
1 甚深:本体无相
2 寂灭:自性无思
3 离戏:远离一切常边
4 光明:远离一切断边(中观宗说:一切法依名言假立,缘起而有,不成根本无,所以脱离断边;一切法在胜义上为无,不成胜义有,所以脱离常边。亦即,有是名言有,无是胜义无。)
5 无为法:远离一切是非等诸边(无为法:究竟实相中,实有的法不存在,无实的法也不存在,诸法本性远离一切执著,远离一切法相,这是圣者入定智慧抉择的。)
大梵天帝释天依前世的殊胜发愿,前者在佛前供养千辐金轮,后者供养松石曼茶和右旋海螺进行祈请,佛陀才开始为五比丘为主的有缘众生,先后于鹿野苑、灵鹫山、广严城等处转了三次法轮
公案:印度的美德嘉那尊者
即便是持教大德,如果没有讲法,也很难以直接利益众生 美德嘉那尊者远赴西藏但未能展开正法的讲闻事业
如今释迦牟尼佛三次转法轮,应机示现不可思议的身相以九乘次第法成熟解脱所化众生。
宁玛派将显密宗部,分为九乘,又依其了义与不了义,分作九乘次第。愈层次先者,与后者比较,即为不了义。然而后者又必须以前者作为基础。这即是“道次第”的意义。 九乘次第的排列如次—— 显宗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外密三乘:事续部、行续部、瑜伽续部。 内密三乘:大瑜伽、无比瑜伽、无上瑜伽。
已三、佛法住世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已四、自入圣教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已五、师已摄受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总结十八暇满
我们要认认真真观察自相续,如果八闲暇十圆满已完整无缺地具足,那么自己的这个身体就称为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
(三)、暂生缘和断缘心十六无暇
暂生缘八无暇
课前开示
1、发心:如理思维
a)今生有幸遇到佛法,要依靠加持通达如来真实密意
b)以菩提心来听闻佛法
1)上根者
2)中根者
3)下根者
2、修习:珍惜暇满人身,修好前行
a)想方设法具足十八种暇满,让人身具意义,教证:《中观藏论》
b)长期串习,修好前行,令暇满人身不空耗,否则修其他法非常困难
1)闻思:
i.比起世间法,佛教更为深奥,若想通达,需要更长时间
ii.佛教最高的无我境界,具足贪嗔痴分别妄念的凡夫俗子难以通达
2)修行:
i.学习佛法要实修实证,才能对治烦恼
ii.对《前行》这种窍诀书要重视,方可获得加持和法利
iii.对莲师教法生起信心,定会受到猛厉加持
1.莲师于魔障违缘猖獗的末法时代有特殊因缘
2.祈祷莲师,能遣除弘扬佛法和个人修行的违缘,令佛法久住世间
a)佛教面临对方面的冲击,违缘重重
b)三宝弟子不但自己要明白佛教道理,还应传播佛法,让更多人感受佛法利益
总说十六种无暇
1.重要性:虽不常见于经传,却是修行佛法的逆缘
2.与十八暇满的关系:如果被违缘所控制,也就失去了暇满,堪布阿琼的比喻
3.重视佛法基本道理,按次第修学
4.分类: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如意宝藏论》
暂生缘八无暇
1.总说
a)特点:随时随地找麻烦,断除修法的因缘
b)对治:观察自相续,依靠正知正念守护根门,分析并遣除违缘
暂生缘八无暇
1. 五毒粗重
1)特点:偶尔生起修持正法的念头,但大多数时间被烦恼所控制
2)原因:前世业力,或今生不能对治
3)过患:无论自己修行,还是利益他众,都很困难
4)对治:烦恼刚刚萌生时,以正知正念对治,立即根除
i.依靠佛法加持,归入正道
ii.对治之道符合心的实相,可遣除烦恼
2. 愚昧无知
1)特点:没有闻思修行的缘分,无法品尝佛法的美味
2)原因:往昔罪障深重
3)对治
i.进行忏悔
ii.祈祷智慧本尊——文殊菩萨
iii.愚者更应精进闻思、求知识,萨迦班智达教言
3. 被魔所持
1)特点:与佛陀教法背道而驰,无法趋入解脱正道
2)对治:以三喜依止具足菩提心的善知识,远离魔知识,教证:《窍诀金钥》
4. 懈怠懒惰
1)特点:渴望学修正法却不精进,对求学一拖再拖
2)对治:忆念死亡无常。
5. 恶业涌现
1)特点:精进修法却生不起功德,对上师和正法大失所望
2)对治
i.学法要有恒心
ii.遇到违缘、障碍时如理思维,坚信因果,进而忏悔,教证《金刚经》
6.为他所转
1)特点:有修法愿望,受他人控制
2)对治:寻找良策,摆脱受人控制的处境
7.求乐救怖
1)特点:对正法没有定解,很容易退转而行持非法
2)对治:想办法生起出离心、菩提心
8.伪装修法
1)特点:对正法没有定解,很容易退转而行持非法
2)对治:想办法生起出离心、菩提心
22课
断缘心八无暇
1、总说断缘心八无暇
1. 断缘心的过患:断了修行的因缘,三菩提的苗芽会凋谢,以至于离开解脱种姓
2. 对治:观察自相续,依靠对治来断除违缘,同时祈祷上师三宝加持
2、分别阐述断缘心八无暇
1. 为今束缚
为今束缚:被今世世间法所束缚,没有时间修法;或偶有修法的念头,也被外境所转,不能付诸于行动
A. 过患
a) 一辈子在他人控制下,没有修行的真实机缘。麦彭仁波切教言
b) 甚至会为微薄利益而丧命
B. 原因:人们对虚假幻象执迷不悟
C. 对治:看破今世,了解轮回的过患,生起出离心
a) 看破今生,修行必定会成功
b) 反之,既是表面修行特别好,也不一定有大收获
2. 人格恶劣
人格恶劣:性情恶劣,没有些许善良人格,言行举止没有丝毫可信度,所作所为始终不长进
A. 过患:很难成为一个好的修行人
a) 很难通过教育,令其本性长久转变
b) 即便智慧超群,也不会被上师接纳
c) 即使遇到如佛陀般的善知识,也难以获得一点一滴的加持
B. 对治
a) 理性地观察自己是不是个好人
b) 求法过程中,在上师和道友面前改正自己的过失
3. 无出离心
无出离心:对三恶趣众生和世间的痛苦,生不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
A. 过患:没有趋入佛法的机会,断了解脱的因缘
B. 原因
a) 贪著所拥有的美好,不明白一切有为法皆为痛苦的道理
b) 缺乏因果正见
C. 出离心的重要性
a) 出离心是佛法的基础,没有很难生起更高的境界
b) 确定了学法的方向——从轮回中脱离
D. 对治
a) 对《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每个教言都记在心里,深入体会
b) 对佛法闻思修长期不间断的熏习
4. 无有正信
无有正信:对佛陀的教法、证法及传讲上师没有丝毫信心
A. 过患:封闭了佛法之门,不能踏上解脱正道
B. 信心的重要性
a) 以信心来趋入法门,推动智慧来通达万法实相,《中观宝鬘论》
b) 有信心,即便没有智慧,在佛法光明中也不退转
C. 对治
a) 有坚强的忍耐心,不离开上师,不离开法
b) 对依止的法门和宗派长期依止,一门深入
5. 喜爱恶行
喜爱恶行:喜爱不如法的恶行
A. 过患:拒正法于千里之外
B. 原因
a) 对善法没兴趣,对恶法兴致勃勃,这种习气很难对治
b) 纵然身居寂静处,性格也无法调柔
c) 缺少善根,对善法毫无希求心,离解脱极其遥远
C. 对治:多少佛陀或者善知识也难以救度。这种人无以对治,很难调伏
6. 心离正法
心离正法:对闻思修、放生、听经等正法毫无兴趣
A. 过患:自相续生不起功德
B. 表现
a) 即便得到法本,也毫无感觉
b) 每天浑浑噩噩,毫无实义,不知寻求解脱
C. 对治
a) 观察自心,想方设法对诸佛菩萨和上师功德产生兴趣,至少也要对法产生“很了不起”的感觉
b) 多翻阅上师们的传记,多了解前辈大德的行为
7. 毁坏律仪
毁坏律仪:失坏了别解脱戒,或者菩萨仪律
A. 过患:破戒之人今生来世都痛苦,且对将来获得佛果有障碍
B. 表现
a) 受戒后,没尽力维护,自相续与恶法相应
b) 毁坏戒律后,没有好好忏悔、重新恢复
C. 对治
a) 从未失坏戒律的人
b) 失毁戒律,但如理忏悔者
8. 失毁誓言
失毁誓言:接受密乘灌顶之后,破了三昧耶戒
A. 过患
a) 自食其果
b) 殃及他众
c) 断了成就的缘分
B. 表现
a) 教言说:对事物执为自相实有即是破誓言
b) 法王如意宝为主的上师说:对密宗的金刚上师有严重矛盾,或者金刚道友间相互抵触,但没有忏悔
C. 对治:与金刚道友的矛盾,过夜前必须及时忏悔,否则不能共同闻受密法
小结
A. 若具足断缘心八无暇,则没有解脱的希望
B. 仔细观察自相续,对邪行加以对治
C. 令法与心相应,获得今生、来世的快乐和意义
23课
小结
课前开示
一、重视《前行》的学习,更要重视实修,对共同加行部分生起定解
1. 实修要求
1) 有机缘和时间的道友,以闭关方式实修四加行
2) 有外部约束,更要自觉修行
2. 没打好前行基础的过患
1) 暂时可能有一些验相和成就,种下些许善根
2) 自相续与四加行不相应,很难断除轮回之根
3. 如何修四加行
1) 方法:不能只是口头说,而要将心与法一一对照
2) 产生定解的体相:对世间琐事不贪执
二、认识前行法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次第修行
1. 缺少次第的过患:修行境界很难生起,修行一败涂地
2.次第修行的利益:打下扎实的佛教基础,修行稳定,对生生世世有极殊胜的缘起
三、《前行》的殊胜性
1. 实修性窍诀:对治烦恼、断除我执方面
2. 获得成就:依靠传承上师无形的加持,生起慈悲、智慧等暖相 观察自相续,对邪行加以对治
一、善加观察自相续,避免被无暇控制
1. 没有观察自相续的过患:容易自欺欺人
2. 被无暇控制的过患
1) 自己无法步入正法之门
A. 修行人:戒律不清净堕入恶趣,公案:法爱和尚转生为牛、拾得国清寺放牛
B. 世间人:没有修行机会,造的恶业更可怕
2) 无法度化众生
3. 方法:将三十四暇满与自相续逐一对应,做到真正地修行
1) 将前行道理与自相续逐一对应,定会对佛法产生信心
2) 若对所修之法没有感受,只是表面修行,则很容易变质、退失
A. 与外在形式相比,内心生起定解才是最关键的
B. 随学大德法融入于心,对后世的修法相当重视,拒绝散乱
二、若具足暇满人身,则应尽心尽力修持正法
1. 总说人身难得
1) 因:清净戒律、信心
2) 缘:布施、发清净的愿等因缘
3) 比喻、体性方面看,也极难得
2. 修行的必要性:断除贪嗔痴烦恼,护持清净戒律,来世转生善趣
3. 如何修行
1) 发心:发自内心对修行有强烈意乐
2) 行为
A. 向内观,而非一味的向外求法
B. 下功夫,保持修行稳定
C. 警惕修行的魔障,务必使自己具足暇满
D. 随学老修行人,随时随地坚持自己的修行
三、时时观察,令自身具足暇满,具备修持 妙法的缘分
1. 三十四种暇满的重要性
1) 若一种不具足,修行因缘也会中断
2) 若具足暇满,修行绝对顺利
2. 具足顺缘的时候,把握修法机会
1) 若转为三恶道,无有修法机会《入中论》
2) 若浪费此身,或造下恶业,再想获得人身非常的难《梵网经》
3) 依靠教言和圣者窍诀,实地修行,获得真实感受
24课
三、思维难得之喻
“人身难得”中暇满之自性
一、具足十八暇满相当困难,完整具足十种圆满更极为难得。
(一)从五种自圆满分析:
若具有业际颠倒、不信佛教中任何一种,则学佛之事无法成办
三门造恶业或一切修行只为今生利益,都属业际颠倒者
业际颠倒的过患:相续中不会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
对治方法:理论上再再思维,避免成为形象上的修行人
(二)从五种他圆满分析
若没有皈依佛门,也就没有被善知识摄受,学佛不可能成功
即便被善知识摄受,但没有坚定信心,最终也可能会退出佛教团体
皈依佛门,若只是表面上得点法,大小乘信念在相续中并未生起,也不算真正的佛教徒
1)小乘行者:要了知轮回一切无有实义,进而生起出离心
2)大乘行者:要生起无伪菩提心,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3)凡夫修行人:要对上师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坚定信心
视三宝为终身的依怙,诚心皈依,公案:格西阿旺彭措
地位再高,善法功德再大,若信心只停留表面,并不一定是佛教徒
4)对照教言时时调整自己,成为真正的修行人
二、如实了知、观察暇满自性至关重要,公案:罗洪先出家
(一)过患:不懂得暇满难得的道理,就会随世间八法所转,空耗人身
(二)方法:好好观修
一、以盲龟入木轭来比喻,说明获得暇满人身极其困难
(一)认真观修暇满难得,可最终获得成就,公案:童子亲身尝试盲龟的比喻
(二)获得人身则应尽量造善业,否则造恶业的人身并不难得
(三)从恶趣中获得人身极为不易,更应珍惜
二、观修人身难得,获得修行动力
(一)修的利益
观修人身产生定解后,后面的磕头、供曼茶才会轻而易举
对人生的主次有所区分,不会散乱于生意、赚钱、睡懒觉这些世间琐事上
寿命无常等修法也很容易修
明白不能空耗人身而要精进修行,就会一生受益
(二)不修的过患:文字在自相续中无法显现,即使偶尔显现也不可能长久留存
三、佛教经典中还有其他比喻说明人身得之不易,我们也应产生深刻的认识
25课
四、思维数目差别
重视实修,打好加行基础
一、基础的重要性
若不断除对今生的贪执,修行定然不会成功
对加行内容有所感悟,会推动学习更高深的法
若基础没打好,高法和境界不可能长留相续中
二、步骤
将《前行》内容搞懂,之后再进行思维
获得修行定解、体悟,法融于自相续
三、方法:系统性、次第性地学修
一、审视众生的数量及次第,获得人身者微乎其微
原因:造恶业的人比比皆是,行持善法的少之又少
1) 末法时代,众生造业现象极其可怕,多堕于恶趣
2) 以佛的金刚语比喻人身难得:《杂阿含经》、《涅槃经》
对比旁生与人的数量,说明获得人身非常稀有难得
1) 夏季一方草上的含生 VS 南瞻部洲的人数
2) 太阳鱼一次产卵 VS 全球六十亿人口
二、即便是人类,获得修学佛法的人身极其难得
通过对比,说明难得之理
1) 佛法兴盛程度:汉地人多不兴盛VS藏地人少兴盛
2) 居士学佛目的:为了今生多VS为了希求解脱行持善法寥寥无几
3) 出家人:出家人多VS具足十八暇满人身的稀有
随学高僧大德,尽力行持善法,不让人身空耗
三、珍惜暇满人身和修行机会,利益空耗人身的愚者
具备珍宝人身的特点:闻思法义、调伏三门、劝人行善、修行稳固
非珍宝人身:暇满功德不具足,世间法很出众
1) 有权势,但是造恶业的人叫做普通人身
2) 对社会某个领域有贡献,但是不信因果的人
珍宝人身
1) 出家人:守持戒律,精进闻思修,正法融入于心
2) 在家人:护持净戒,好好闻思
利益空耗人身的愚者
1) 原因:这些人一直造恶,违背因果规律,来世必定感受无量痛苦
2) 方法:生起悲心,祈祷上师三宝加持
3) 以对比说明空耗人身者的愚痴
得人身 vs 得如意宝 如意宝只能满足即生需求;得人身行持善法,可以超越三界,自度度他 要珍惜时间
遇到具相上师 vs 登上帝王之位 一分恭敬一分加持 想方设法令自己获得解脱
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vs 得到官位
得到密宗续部灌顶 vs 获得转轮王位 密宗得灌顶根本是修加行、守誓言,重视其修行会蒸蒸日上 反之自相续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背道而驰
依靠上师窍诀现见心的本来面目 vs 亲见诸佛菩萨 无精进的人,所认识的心的本性很快便恢复到迷乱状态中 认识心的本性后更应精进,持之以恒的串习
26课
小结
课前引导
之前我们通过学习了“共同外前行”中“暇满难得”的八种无暇、十种圆满以及《如意宝藏论》中所讲的十六种违缘,充分了知了要想具足修持正法的暇满人身是很难得的。上两节课通过“思维难得之喻”和“思维数目差别”两方面,强调得人身极其难得,得到修法的人身更加不易。
这节课对整个“暇满难得”科判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开显与总结,再再强调暇满人身极其难得,不应依此身造恶,浪费难得的人身机会,而应当精进修行,令人身具足实义,打好修法基础。
课前开示
一、暇满人身极其难得,要依此生获得真实义
1. 首先,了知难得之因
1) 并非平白无故而得,需要多生累劫中积累福慧二资,《前行备忘录》
2) 获得人身能够解决生生世世的大事,而非暂时利益
2. 其次,要实修人身难得
1) 对法义的再三思维,则是修行人身难得
2) 若内心产生真实定解,则不会让难得的人身随意空耗
二、若对人身难得无有定解,造恶多端,人身则毫无意义
1. 与旁生比:造恶能力比恶趣众生下劣,却丝毫不行持善法
2. 与古人比:造恶手段有增无减,会直接危害人类生存
3. 人身造恶能力极大,最易成为恶趣坠石:“三武一宗”灭佛
4. 佛教徒若没有行持真正的佛法,则会给社会带来压力
1) 应该行持善法,利益社会和国家
2) 若没有能力,也要以清净心发愿,无形中给众生带来安乐
3) 反之,对佛教和社会没有贡献,还会引发世人对佛教的误解
三、了知暇满人身的重要性,精进修持正法
1. 以此人身行善还是造恶,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1) 与其他众生相比更加自由,提升心力应对暂时的违缘
2) 找准未来的人生方向,以正知正念守护行为,断恶行善
3) 利用暇满人身,求得殊胜妙法精华
A. 制止身体所做恶业和无记事
B. 善加保护身体,依此作广大福德
C. 不在追求今生受用和世间八法中,虚度宝贵人身
D. 不做愚笨之人,要利用此身,来渡越生死苦海
2. 未把握暇满人身的过患
1) 若不依靠人身获得佛果,来世很难获得人身
2) 一旦转生恶趣,则根本没有正法光明
3. 实修暇满难得,对人身难得生起定解
1) 观想的过程,以三殊胜摄持
2) 要长期串习,对暇满难得产生定解
3) 实修目标:对世间一切极其厌恶,产生真正的厌世心,继而产生出离心
4) 生起定解的体相:随学金厄瓦格西,若无法彻夜不眠,至少也要精进、不偷懒
A. 金厄瓦格西彻夜不眠,全心全意修持正法
B. 普通人至少要很精进、不偷懒,把握中道,不走极端
四、暇满难得品总结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
1. 修行成功,生起境界的重要因素
1) 祈祷上师
2) 对生起境界有强烈的希求心
3) 对上师具足信心
2. 人身难得作为修行的基础,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27课
34种“暇满”
暂生缘八无暇
“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
1、五毒粗重
2、愚昧无知
3、被魔所持
4、懈怠懒惰
5、恶业涌现
6、为他所转
7、求乐救怖
8、伪装修法
断缘心八无暇
“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
1、为今束缚
2、人格恶劣
3、无出离心
4、无有正信
5、喜爱恶性
6、心离正法
7、毁坏律仪
8、失毁誓言
五种他圆满
“如来出世与说法,佛法住世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
一、如来出世
二、佛已说法
三、佛法住世
四、自入圣教
五、师已摄受
五种自圆满
“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
一、所依圆满
二、环境圆满
三、根德圆满
四、意乐圆满
五、信心圆满
八无暇
“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
地狱
恶鬼
旁生
边地
长寿天
持邪见者
佛不出世
喑哑
“暇满” “难得”
介绍两个广大
一、思维本性闲暇
二、思维特法圆满
(一)、五自圆满
已一、所依圆满
要想如理如实修行真实妙法,转生为人是必备的先决条件
彼于真实圣法实际修行的话,定需要成为人。
其他五道均不是合格的法器
天人等虽然身体美妙绝伦,却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合格法器,所以他们的自相续不具备获得圆满佛法的机缘。
如果没有得到人身,那么三恶趣中最好的要算是旁生,可是现在居于人间的那些旁生,无论被认为形色美妙、价什昂贵等等有再多的优点,但你当下对它说“你现在只要念育一遍“嗡嘛呢巴美吽”便可成佛”。遗憾的是,它既听不懂心咒的词句,也全然不知意义,又不能说出一字一句,甚至现在马上要被冻死,也只能低头忍受,坐以待毙,而不会想任何的其他办法。如是一个人,无论多么脆弱,最起码他也知道去岩洞或者树下捡柴生火、烤火取暖。但是作为旁生却边这种能力也没有,更何况说修法的念头呢。
人的所依最适合闻法,故而,贤动千佛均以人身成就,这方面有不共的缘起
已二、环境圆满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已三、根德圆满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已四、意乐圆满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已五、信心圆满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二)、五他圆满
已一、如来出世
世间的成、住、坏、空四期称为一劫
明劫:圆满如来正等觉出世之劫称为明劫
暗劫:佛陀没有现身于世的劫称为暗劫
三时劫分布
难得中之难得
而如今在此贤劫中人寿百岁之时,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所以现今正逢光明劫
已二、佛已说法
虽然佛陀已出世,但如果恰巧赶上佛没有说法示道而安住在入定境界中,尽管佛陀在世,也不会有佛教正法的光明,如此与佛未出世几乎无有差别。
释迦牟尼佛说法的过程
如来妙法的特点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
1 甚深:本体无相
2 寂灭:自性无思
3 离戏:远离一切常边
4 光明:远离一切断边
5 无为法:远离一切是非等诸边
大梵天帝释天依前世的殊胜发愿,前者在佛前供养千辐金轮,后者供养松石曼茶和右旋海螺进行祈请,佛陀才开始为五比丘为主的有缘众生,先后于鹿野苑、灵鹫山、广严城等处转了三次法轮
公案:印度的美德嘉那尊者
如今释迦牟尼佛三次转法轮,应机示现不可思议的身相以九乘次第法成熟解脱所化众生。
已三、佛法住世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已四、自入圣教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已五、师已摄受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总结十八暇满
我们要认认真真观察自相续,如果八闲暇十圆满已完整无缺地具足,那么自己的这个身体就称为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
(三)、暂生缘和断缘心十六无暇
已一、如来出世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已二、佛已说法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已三、佛法住世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已四、自入圣教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已五、师已摄受
发心:当以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为发心
总结三十四暇满
三、思维难得比喻及数量
重视实修,打好加行基础
一、基础的重要性:
若不断除对今生的贪执,修行定然不会成功
对加行内容有所感悟,会推动学习更高深的法
若基础没打好,高法和境界不可能长留相续中
二、步骤:
将《前行》内容搞懂,之后再进行思维
获得修行定解、体悟,法融于自相续
三、方法:系统性、次第性地学修
思维数目差别
一、审视众生的数量及次第,获得人身者微乎其微
原因:造恶业的人比比皆是,行持善法的少之又少
1) 末法时代,众生造业现象极其可怕,多堕于恶趣
2) 以佛的金刚语比喻人身难得:《杂阿含经》、《涅槃经》
对比旁生与人的数量,说明获得人身非常稀有难得
1) 夏季一方草上的含生 VS 南瞻部洲的人数
2) 太阳鱼一次产卵 VS 全球六十亿人口
二、即便是人类,获得修学佛法的人身极其难得
通过对比,说明难得之理
1) 佛法兴盛程度:汉地人多不兴盛VS藏地人少兴盛
2) 居士学佛目的:为了今生多VS为了希求解脱行持善法寥寥无几
3) 出家人:出家人多VS具足十八暇满人身的稀有
随学高僧大德,尽力行持善法,不让人身空耗
三、珍惜暇满人身和修行机会,利益空耗人身的愚者
具备珍宝人身的特点:闻思法义、调伏三门、劝人行善、修行稳固
非珍宝人身:暇满功德不具足,世间法很出众
1) 有权势,但是造恶业的人叫做普通人身
2) 对社会某个领域有贡献,但是不信因果的人
珍宝人身:
1) 出家人:守持戒律,精进闻思修,正法融入于心
2) 在家人:护持净戒,好好闻思
利益空耗人身的愚者
1) 原因:这些人一直造恶,违背因果规律,来世必定感受无量痛苦 2) 方法:生起悲心,祈祷上师三宝加持
3) 以对比说明空耗人身者的愚痴
得人身 vs 得如意宝 如意宝只能满足即生需求;得人身行持善法,可以超越三界,自度度他 要珍惜时间
遇到具相上师 vs 登上帝王之位 一分恭敬一分加持 想方设法令自己获得解脱
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vs 得到官位
得到密宗续部灌顶 vs 获得转轮王位 密宗得灌顶根本是修加行、守誓言,重视其修行会蒸蒸日上 反之自相续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背道而驰
依靠上师窍诀现见心的本来面目 vs 亲见诸佛菩萨 无精进的人,所认识的心的本性很快便恢复到迷乱状态中 认识心的本性后更应精进,持之以恒的串习
四、愿令此身具义往
过去
现喜大劫
33000佛出世
100个暗劫
具圆劫
80俱胝(千万或亿)佛出世
100个边鄙劫(暗劫)
具贤劫
84俱胝佛出世
500暗劫
见喜劫
80俱胝佛出世
700暗劫
具喜劫
60000佛出世
一、过去: 过去总共有5个明劫、1400个暗劫。 虽然明劫出世的佛比较多,但有那么多的暗劫,连一尊佛都不出世,倘若转生于此,又有多少时日根本遇不到佛法?因此,我们现在的人身委实难得。
过去
现喜大劫
33000佛出世
100个暗劫
具圆劫
80俱胝(千万或亿)佛出世
100个边鄙劫(暗劫)
具贤劫
84俱胝佛出世
500暗劫
见喜劫
80俱胝佛出世
700暗劫
具喜劫
60000佛出世
一、过去: 过去总共有5个明劫、1400个暗劫。 虽然明劫出世的佛比较多,但有那么多的暗劫,连一尊佛都不出世,倘若转生于此,又有多少时日根本遇不到佛法?因此,我们现在的人身委实难得。
过去
现喜大劫
33000佛出世
100个暗劫
具圆劫
80俱胝(千万或亿)佛出世
100个边鄙劫(暗劫)
具贤劫
84俱胝佛出世
500暗劫
见喜劫
80俱胝佛出世
700暗劫
具喜劫
60000佛出世
一、过去: 过去总共有5个明劫、1400个暗劫。 虽然明劫出世的佛比较多,但有那么多的暗劫,连一尊佛都不出世,倘若转生于此,又有多少时日根本遇不到佛法?因此,我们现在的人身委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