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学佛法寿命无常知识点笔记
佛学佛法寿命无常知识点笔记:丁一、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丁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丁三、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丁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丁六、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丁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编辑于2022-11-02 09:37:55 广东佛学佛法寿命无常知识点笔记
丁一、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
课前引导
1. 上节课是“四共同外前行”的第一个引导文“暇满人身”的最后一个内容。分析了“暇满人身”不是偶尔或侥幸获得的,而是多生累劫中积集二资的果报,因缘俱全实为不易。如果不利用今世的暇满人身修行妙法,一旦转生恶趣,难有解脱之日,因此要珍惜人身和修法机缘,好好观修,在内心中生起“暇满难得”的定解。
2. 本节课开始宣讲 “四共同外前行”的第二个引导文“寿命无常”。“寿命无常”分为七个科判:一、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三、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六、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本节课重点宣说了“顶礼偈”和“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的内容。
顶礼句
1. 赞颂根本上师的修证和功德,并至诚、祈祷顶礼。
现见三有无常幻化相,舍弃今世琐事如唾涎,苦行修习追随先辈迹,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1) 祈祷、顶礼上师是藏传佛教的传统,也是修行的必要
2) 宣说上师的功德
A. 以智慧照见三界皆是无常,毫无实质
B. 视世间妙欲如唾液一般抛弃
3) 追随前辈大德修学佛法并坚持苦行
A. 有些人不愿吃苦就想得到正法境界与前辈大德比十分汗颜
B. 值遇追随前辈大德足迹的上师,非常荣幸,极其难得
4) 在功德超胜的上师足下,恭敬顶礼、祈祷,愿上师相续融入自己相续
2. 修行不离祈祷和发愿的重要性
1) 祈祷文本身是开悟者的智慧流露,意义深远
2) 祈祷者若有诚挚的信心和清净的智慧,定能获得相应的证悟境界
3) 如何如理如法地观修无常(事实上每一个引导文都应如此观修)
A. 在修学过程中要祈祷和发愿
B. 把内容记清楚,然后再进行思维和观修,即观察修和安住修
i. 应该先观察修,然后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最后才能自然安住
ii. 做不到时时观无常,说明还没有达到安住的境界,此时应当再三地看书、再三地思维
1. 由众生共同福德所形成的外器世界,虽存留时间长达数劫,但没有一个是恒长不变的,最终因七水一火毁于一旦
2. 如理思维外器世界,对无常产生明确的见解
1) 无常修得好,肯定会精进,否则只是书本上的文字,以后的希望,不可能实地修持
2) 若同时认识到能依的身体和心识,最后也要示现无常,以此对幻化般的世界产生极大厌离心,则可成为修行最好的助缘
A. 生起《前行》每一个引导的境界,修行肯定会成功
B. 没有打好《前行》基础,即便获得再多灌顶,相续中证悟也很容易逐渐倒塌无余
C. 打好《前行》基础,时刻以正知正念来对治各种违缘
3. 详述外器世界的毁坏过程
A. 有情世界毁灭的过程,十九个中劫
B. 器世界毁灭的过程,一个中劫
i. 一禅有寻伺,如火,故用七个太阳之火来灭尽
ii. 二禅有喜乐,如水,故用水来灭尽
iii. 三禅有呼吸,如风,故用风来灭尽
iv. 四禅远离禅定八种过患,不被水火风所坏,但也不常有
4. 对无常等甚深的道理认真思维,诚心实修
1) 无常法道理相当深奥,公案:老比丘给阿育王传法
2) 我们的人身和大千世界一样,都无有恒常稳固性,切勿认为是实有的
A. 若对此产生执著,修行不会成功
B. 若对此经常观修,则不会有此困扰
3) 要以最快的速度忆念无常、精进修持,切莫在放逸中度日
28课
丁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课前引导
1、从很多方面观察,一定会了解到器世界无常
2、结合自心修持无常观
1) 心里生起无常观,才会有修行动力
2) 时常串习《前行》,令无常观在相续中不退转
a) 保证加行的质量,对每个引导有切身体会,令自身产生觉受
b) 修行不能注重表面形式,只有产生修行定解,才不易随外境所转
1、“必死无疑”——六道众生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有生必然有死。
1) 任何事物,有生就有死
2) 世界上任何生命,有生就有死,不死之地哪里也没有
2、除了修行好的人以外,世间人普遍没有死缘不定、何时会死的无常观
1) 生在寿命不定的南瞻部洲,人寿非常短暂,死亡很快会临头
2) 谁也无法确定何时何地会死
3) 若有无常观,只要有一点修行机会,就务必精进修行
a) 生命极其脆弱,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忆念“我会不会死”,为死亡做好准备,教证:龙猛菩萨《亲友书》
b) 每个人会遇到很多违缘,若无常观修得好,则能够坦然接受自他身上出现的无常
3、对“死期不定”生起定解
1) 生起定解的利益
a) 修行必定会很精进,不会在患得患失中虚度人生
b) 会强制性生起厌离心,对感情、名利等不会特别去执著
c) 遇到违缘时会想起一些教言,而不会怨天尤人
2) 生起定解的原因
a) 无论地位高低、财产多少,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b) 修行人面对死亡非常有把握,与普通人完全不同
c) 因缘灭尽时,谁也无法延缓寿命已尽的死亡
i. 福报尽了寿命没尽,念经佛事可以起作用
ii. 寿命尽了福报没尽,药师佛也没办法
3) 不懒惰懈怠,精进修持对临终时决定有益的正法
a) 修行过程懒惰是最大的障碍,活得时间再长,修行也不会有长进
b) 如果懒惰,修学很容易磨尽,对修学提不起兴趣,也不能真正把握自己
4) 无常观不好,其他修行就更不用提了
a) 即便不像前辈大德那样,所有时间都修行,与之前相比也不要太懈怠
b) 无常观得好,修行会有自动力
c) 时常祈祷上师三宝,令自相续真正生起无常观
d) 道理上明白后,在实际行动中去修持
29课
丁三、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课前引导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共同外前行”中的“寿命无常”的“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了知器世界的一切法刹那变化,没有一个恒常不变,也了知有生必有死,务必精进修行,切勿散乱懈怠。
本课学习“寿命无常”中的“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了知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等无与伦比的圣者,终究都会示现无常,凡夫更无例外,更应抓紧时间精勤修持正法。
一、佛陀及眷属示现无常
(一)一切万法皆是无常本性,任谁也无法改变
1. 过去诸佛都已趋入涅槃,其教法也随之隐没,如今只剩释迦牟尼佛教法(2段)
2. 从圣者到凡夫谁也无法逃脱无常的本性
1)果法期有五百阿罗汉和无数大菩萨等眷属众,都依次趋入涅槃
大爱道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一起示现涅槃
舍利子及八万阿罗汉,目犍连及七万阿罗汉入灭
2)佛陀及八千万阿罗汉尚且趋入涅槃,凡夫更无法抵挡无常的冲击
(二)无常迁变之理,是佛教最深的教义
1. 无常法的重要性
1)佛陀转四谛法轮时第一个就是无常
2)忆念无常迁变之理是佛法最深的教义
3)生起无常观,精勤行持善法,修行才会成功
2. 全面整体地了解佛陀与佛法,避免随分别念臆测佛教等愚痴行为
1)了解的内容
无常面前,圣者或者凡夫,无一留存
真正的佛陀是法身,其金刚身示现涅槃,只是为了鞭策众生认识无常
2)了解的方法:佛教徒应学习历史,全面整体的了解佛陀与佛法,避免愚痴行为
二、印度大成就者示现无常
(一)印度往昔许多具足功德、神通无碍、结集经教的阿罗汉,最后都会示现涅槃
(二)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等许多圣者均示现涅槃
广弘释迦牟尼佛教法的“二胜六庄严”
二胜
4. 贡献戒律论的: 功德光(Gunaprabha)为世亲的弟子,造了一部汇集四部毗奈耶内容精华的《律海藏》,也即人们通常所谓之《律经》 释迦光(Shakyaprabha,西元八世纪),代表著作为《沙弥迦日迦三百颂》。
六庄严
1. 开创与奠基中观哲学的: 龙树(Nāgārjuna,西元二世纪),代表性著作为《中论》。(龙猛菩萨) 圣天(或作提婆,Āryadeva,西元三世纪),为龙树的弟子。 2. 开创与奠基瑜伽行唯识学派学派的: 无著(Asanga,西元四世纪) 世亲 (Vasubandhu,西元四世纪),无著之弟,有千部论主的称号,亦著有《俱舍论》。 3. 贡献因明学的: 陈那(Dignāga ,约西元五世纪,约440年-520年),世亲弟子。代表性著作为《因明正理门论》与《集量论》。 法称(Dharmakīrti,西元七世纪),相传为陈那的再传弟子,其著作《因明七论》之《释量论》为陈那《集量论》的解释。
二稀有
即皎月论师与寂天菩萨
二胜六庄严
三大造论鼻祖
中观:龙猛菩萨
唯识:无著菩萨
因明:陈那论师
三大注释开创者
中观:圣天论师
唯识:世亲论师
因明:法称论师
具足无边法力的八十大成就者
三、获得自在的藏地大成就者也示现无常
(一)具足功德的莲花生大士
莲师被誉为邬金第二大佛陀
莲师加持,藏传佛教在五浊恶世依然完好无损、日益兴盛
莲师依靠灌顶令众生成熟、依靠传讲教言令其解脱
(二)莲师广转法轮时证得果位的大成就者:君臣二十五大成就者、耶瓦八十大成就者都已证得成就果位,可自由自在地驾驭四大,远离四大损害
四、汉地高僧大德的无常
(一)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和禅宗等历代祖师和前辈大德均示现涅槃,如今只留下他们的教言、历史和传承
1)净土宗:慧远大师直到印光法师之间共十三代祖师
2)律宗:唐代道宣律祖直至弘一大师共十一代祖师
3)华严宗:从印度马鸣菩萨、龙猛菩萨一直至杜顺和尚
4)禅宗:从印度第二十八代祖达摩祖师直至六祖慧能大师
禅宗之后分成: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
(二)许多诸佛菩萨化现的汉地高僧大德也示现涅槃
文殊菩萨化身的杜顺和尚
定光古佛化身的穿着破烂的大耳朵和尚
阿弥陀佛化身的永明禅师
五、大成就者尚会示现涅槃,凡夫更应精勤观修无常,修持对解脱有利的佛法
(一)无数印度、藏地、汉地的高僧大德,最终都示现了无常
(二)凡夫的身心没有任何可靠性,更应观修无常,三门行善修福,令身体获实义凡夫身心不可靠
1)身体本质:凡夫身体为往昔所造恶业为因而形成的不净肉身,只是一种四大假合
2)与成就者相比:大成就者尚会示现涅槃,何况凡夫
(三)观修死亡无常,令不可靠的身体获得实义
1)通过了解高僧大德,对死亡无常产生定解
2)精进修持对解脱有利的佛法
30课
丁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课前开示
一、 圆满加行实修的重要性
1. 共同加行基础没打好,不共加行很难修起来;
2. 不共加行没有修好,密宗更深境界不可能出现。
二、 实修的要求
1. 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数量上、形式上;
2. 逐个对照引导文,修出感觉;
3. 重视前行,坚持修法,避免半途而废;
4. 修行过程,反观自己,放下形象上的修行。
三、 如理实修的利益
1. 内心会生起感受,对上师和诸佛菩萨具足清净的信心;
2. 对此生有大的转变,并对生生世世有重大利益。
一、从天界到人间,没有一个众生不需要佛法,以此摆脱轮回苦海
(一)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生老病死
(二)若想摆脱轮回中的生老病死,则离不开佛法
二、万寿无疆的天人,寿尽之时,同样免不了一死
(一)思维
1. 天王最终也难逃一死,公案:帝释天临死之际皈依三宝而免堕驴胎;
2. 具足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也难以逾越死亡的命运。
公案:梵志兄弟以神通试图躲避死亡未遂;
公案:琉璃王诛杀释迦族时虽以神通藏匿幼子依然未免于死。
(二)修行窍诀
1. 从道理上认真思维:死亡必至,无可逃脱;
2. 与自己联系起来观修:我的人身也是一样无法逃过死亡。
三、思维劫的增减亦不离无常迁变之本性
(一)思维
1. 以印度历史上众多地位显赫的国王为例,思维无常;
2. 以藏地众多佛菩萨化现的国王为例,思维无常;
3. 以汉地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例,思维无常;
4. 以有卓越成就的历史名人为例,思维无常;
5. 以一代代更替的身边人为例,思维无常。
(二)修行窍诀
1. 要认识到,天人的享用尚且会被无常摧毁,我们拥有的一切也不算什么;
2. 与古大德相比,即便无法完全抛弃名利,但还是要有信心,对修行佛法和利益众生之理,深信不疑。
四、世间尊主也都无一能避免无常
(一)思维法义,再三观修
(二)祈祷上师三宝加持
1. 让无常的境界在相续中生起;
2. 对世间法没有兴趣,对佛法也不会找借口推脱。
31课
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课前开示
1、无论讲者还是听者,都应如是发愿,以坚强的心勇往直前
2、随学前辈大德,无有偏袒地接受《前行》的内容
1)各大教派对《前行》内容都可以接受
2)藏传佛教内部也只是部分窍诀不相同而已
3、对具足悲心和空性智慧的上师生起信心,从而获得佛陀真实加持
4、对法要重视,令法融入于心,融入生活,避免时间在无意义中虚耗
5长期坚持,道心和信心不退转
1)偶尔的出离心很难恒常保持,应希求道心蒸蒸日上,恒常不退
2)即便无法立刻断除贪嗔痴烦恼,但学佛与否也有天壤之别
一、作为世间人,懂得无常很有必要
(一)有些比喻对观无常起很大作用,米拉日巴《道歌集》中的八种比喻
一、绘画的金色佛像终会褪色;
二、美丽的鲜花到秋天会被寒霜冻死;
三、高谷奔腾咆哮的瀑布,流至平原会缓缓无力;
四、绿绿的稻田终会被镰刀砍割;
五、精美的绸缎也会被利剪裁截;
六、精勤积累的珍贵财宝,人死时终会被舍弃;
七、初三的新月清丽动人,但不久就会变得形态臃肿;
八、初生的孩子极可爱,突然遭受违缘也会夭折。
(二)世间人观修无常的必要
1、遣除认为世间恒常不变的错觉
2、遇到无常之时,也不会措手不及、手忙脚乱
二、思维劫的增减亦不离无常迁变之本性
(一)随着人们烦恼越来越重,福德会越来越弱,寿命越来越短
1、初劫时,人类幸福美满可与天人媲美
2、现今寿量、福报也不错
3、疾疫劫人类所剩无几,七年零七日
疾疫劫 到了人寿二十岁时,疾疫劫盛极一时。 在七个月零七日中,瘟疫疾病到处肆虐,人们得病即死,药石无效,大多数人都难以幸免,最后人类所剩无几。
4、战争劫人心残忍至极点,七日七夜互相残杀
战争劫 到了人寿十岁时,战争劫盛极一时。 人心残忍到极点,相续中充满杀心,自己所见之人犹如怨敌,随便拿起一件什么东西,都成了杀人利器,于是见人必杀、逢人必砍,如是互相残杀,如是互相残杀,经过七日七夜。
5、饥馑劫饥饿难忍,七年七月七日后,大地人迹罕至
饥馑劫 到了人寿三十岁时,饥馑劫盛极一时。 在七年七月七日中,大旱无雨,井河枯竭,五谷不生,五味隐没或变味,物资、珍宝、屋舍等也渐渐毁坏。由于饥饿难忍,人们甚至将人寿百岁时的人骨挖出来熬汤喝,将之作为最胜营养。是互相残杀,如是互相残杀,经过七日七夜。
(二)佛菩萨之幻化身传扬妙法,人心得以清净,人寿渐增
1、弥勒菩萨示现的幻化身,传扬断除杀生之妙法,人寿增至二十岁
2、人寿八万岁时,弥勒菩萨出世,转大法轮
3、人寿往返增减十八次后,达到无量岁时,胜解佛出世
三、思维因缘变化不离无常迁变之本性
(一)因为缘分和接受能力不同,要依靠个人努力,产生定解
(二)产生定解,自利利他
1、在自己懂的基础上,以利他菩提心,将无常之理传给别人
2、依靠佛教调伏自己身心,有百利而无一害
a)有智慧和能力的人,对更深奥的佛教理论进行研究
b)没有广大智慧的人,要掌握生存基本原则,以及获得解脱的基本窍诀
四、观察万法变迁无常之理,深深体会无常的甚深意义
(一)观察四季交替,无常变迁(春夏秋冬,花草树木)
(二)观察昨日今日,万法时刻迁变
(三)观察城市、村落,衰败,兴盛不离无常
(四)观察亲友、道友观无常
(五)万法皆是指示无常的善知识,认真观修,体会无常,泰姬陵的建立及国王自身(萨达姆等)境遇的变迁
32课
课前开示
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闻思修长期结合学好《前行》
1、《前行》的特点
1) 文字上好懂
2) 意义融入于心不容易,要长期闻思修结合
3) 不分教派,学习此法都有利益
2、对讲法者的要求
必须要有一种体验,对法义生起真实定解
3、对学法者的要求
1) 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要加以串习感受甚深意趣
2) 要对加行等基础法产生定解,避免成为表面修行人
3) 以欢喜心听受,为听受佛法,不吝惜在时间、钱财上的花费
五、思维身边人群修无常
1、观察亲人眷属修无常
1) 凡夫未认识到无常的原因:被障碍蒙蔽,把相续相同的事物执为常有
2) 修行方法:
A. 认识:通过身边事物,认识到一切万法无可信赖
公案:米拉日巴探亲
B. 行动:以很强的心力,发下坚定的誓言
a) 要发自内心祈祷三宝加持,愿望成真
b) 只是马虎念诵,内心不观想,其善根和功德并不大
C. 结果:内心生起真正的无常观,对世间琐事不再耽著,获得修行成功
2、观察财势圆满之人修无常
1) 通过有钱人,很容易观察到无常。
举例:富豪排行榜、女首富、江苏富翁
2) 修行方法:
A. 随学大德,对内在身体、外在财富看得淡,修行就不会很困难
B. 平日留心无常的现象,观修无常,接受无常
3、 观察动物牲畜修无常
六、 以“无常四际”方法观察万法无常之理
生际必死、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高际必堕
1、总说
1) 四种观察方法,在佛经中均有记载
2) 重要性:仅仅对此殊胜教言进行思维,也有不可思议的加持
3) 亲怨、苦乐、贤劣及一切分别念,以及心态、行为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
2、略说“生际必死”
特点1:无论任何人,终会面临死亡
A. “高如天空”:万人之上,权倾一时的人:国家总统
B. “厉如霹雳”:十分厉害凶残的人:秦始皇等
C. “富如龙王”:富可敌国之人:举世公认的大富豪
D. “美如天仙、艳如彩虹”:受人爱慕的美女俊男
特点2:死亡来临之时,随业力孤身一人飘往后世,其他统统要放弃
A. 数以千计僧人的上师,一僧一徒也带不走
B. 数以万计部落的首领,一奴一仆也带不走
C. 拥有南瞻部洲一切财产的主人,一针一线也带不走
D. 最为珍爱的身体,也要抛弃,举例:法王如意宝和贝诺法王圆寂
正确认识死亡
A. 趋入死亡,唯有生前所造善恶业紧紧跟随
B. 仔细观察,了知死人与活人本质并无区别
C. 以佛法利益亡者:供灯、挂经旗,刻观音心咒
33
34
35课前开示
观修无常的重要性
1)若被常有的执著所障蔽,不能得见万法真相
2)对无常认识并生起觉受,修其他法门就会容易成
观修无常的方法
1)不能只是口头禅,应在实际行动中进行观修
2)观修过程中,要长期串习,对治自相续中深厚的常执
一、通过“高际必堕”观修无常
至高的地位、勇猛的军队,都不会长存
1)对权利、地位贪得无厌,终将毁灭自己
公案:我乳转轮王心生恶念,福报顷刻间全部失毁
2)古往今来,拥有权势、高官厚禄的人,没有一个能始终如一稳坐其位,不断示现无常
留意身边粗大的无常现象,举例:上海市长、韩国总统等
了解万法真相,对自他的一切无常都能够理解、接受
结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如梦如幻,没有恒常稳定性
修行方法:修行人应唯一希求永无变化的佛果,而非世间受用
1)明确最根本、最究竟的追求目标是无变的佛果
2)深入思维,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该如何行持
二、通过“亲怨关系”观修无常
现象
1)前世今生:前世有缘的众生,今生可能会讨厌;今生感情上执著的,往往是前世的怨敌来讨债
公案:嘎达亚那尊者化缘时所见
2)今生今世:今天的仇人,明天也许会变成朋友;至亲好友也会因为小事,反目成仇,甚至自相残杀
结论:明白亲怨无常,逐渐淡化对亲怨的执著
修行方法:树立取舍因果的正见,怀着慈悲心肠,爱护所有众生
1)平时与自己有缘的众生,要尽量做布施并为其念咒回向 公案:《毗奈耶经》、《中阿含经》
2)了知六道众生辗转投生,对悲欢离合产生厌离心 公案:志公禅师观众生宿命;《法句譬喻经》婆罗门看到了自己的宿命
3)日积月累地串习,树立取舍因果的正见
4)随学高僧大德,发愿对亲怨众生以慈悲心一视同仁 a. 凡夫完全平等对待有困难,但至少道理上要明白 b. 只有发愿,结果才是永恒稳固,不易迁变的
三、通过“苦与乐”观修无常
人们上半生、下半生苦乐交替,比比皆是
公案:米拉日巴伯父家喜宴半天内变悲剧
举例:美国“911”事件
结论:世间的痛苦和快乐都不是永恒的,都是不定的
解决方法:修持正法,必定会感受无上快乐
1)原因: a. 为求法而受苦,是非常值得有功德的,乃至生生世世必会感受无上快乐 b. 往昔诸佛及许多前辈,都是历尽苦行后才获得成就,从而利益无边众生 ▶ 下定决心,认真修学,才能成就与凡夫不同的境界与利他心 ▶ 获得境界后,以慈悲和智慧令众生获得无穷利益
2)方法: a. 在修行上下一定功夫 b. 重视《前行》的学习,打好稳固的基础,按次第修行
36
36课前开示
修无常可直接斩断对今世的执著,对修行人非常重要
修行人要想方设法认识到世人希求的诸法,无有任何意义
若断除了对今生的贪著,对佛法也会产生信心
重视《前行》长期再三修持,在内心中对无常生起紧迫感
对《前行》特别是共同四加行长期串习,法义在相续中如实生起,修行才会有收获
随学大德对《前行》的重视
a) 顶果钦哲法王一生总是携带《前行》,每天都读几页,多次传授前行法
b) 上师很欢喜道友怀揣《前行》法本
c) 华智仁波切、如来芽尊者多次听受前行传承
珍惜修法机会,精进修持《前行》
修行方法:可安住修,也可观察修
修行验相:产生厌离心
按照次第修行,长期串习共同加行
a) 修加行是藏传佛教的修行次第,与大部分人根基相应
b) 按次第修行,别人不容易生邪见
i. 改变凡夫人恶劣的分别念,需要一定过程
ii. 循序渐进令凡夫生起觉受,最后才有机会开悟
c) 长期修行,获得加行成功,遇到任何违缘都不容易退转
三、通过“苦与乐”观修无常
若通过造罪积累受用,虽然暂时获得快乐,终究会感受漫无边际的痛苦
公案1:尼洪国家最初福报现前,终因恶业成熟,所有人死后堕入恶趣
公案2:《佛教科学论》鸡贩太太得因果病而死
公案3:《前世今生论》养鸡专业户杀生牟利,生畸形女儿
若为了行持善法而遭受短期的磨难,最终势必迎来光明
修行中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特别去在意、去耽著
修行人的言行只要符合真理,迟早会感动身边人,不要轻易放弃
思维、观修苦乐无常的利益
对无常的苦乐没必要患得患失,特别耽著
追随大德足迹,一心一意希求正法,心甘情愿承受身体的苦行和精神的磨难
a) 令我们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法,不可能轻而易举得到
i. 藏汉两地大成就者,求法过程,都经受诸多苦难
ii. 修行时的违缘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若过于顺利,反而容易退失道心
b) 心中默默发下排除任何困难,今生今世贯彻修持佛法的誓愿
i. 心力强,表面弱小,也能达到自己的修行目标
ii. 心力不够,天天围绕自己发心,毫无意义
四、通过“好与坏”观修无常
世间法方面:人的一生由好变坏、由坏变好都是无常的
由好变坏: 能言善辩、智勇双全的人也可能一败涂地。
a) 以身边的人,历史上的人举例。卸任的县城老书记,秦朝相国吕不韦
b) 留意生活中的无常,以此来修行,内心产生一种修行境界
c) 无常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由坏变好: 过去无有智慧、见识浅薄的人,现在也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a) 以身边的人,历史上的人举例。炉霍寿灵寺的格西,汉高祖刘邦
b) 道友由好变坏、由坏变好都是无常的
出世间法方面:修行人暂时获得修行境界,由好变坏、由坏变好也是无常的
由好变坏:上半生是希求解脱的修行人,下半生变为凡夫甚至造业。
a) “具证年老求学问”,有些具有证悟的人,年轻时精进闭关,到了老年又开始闻思,这样并不好
b) “舍事年老积财物”,有些人上半生是舍事者,下半生却努力积累财物
i. 举例:两个僧龄很长,后来还俗取妻的人
ii. 持戒清净、出家多年的人,也无法预料未来
c) “法师年老成家长”,有些人上半生为人传法,下半生却业际颠倒;有些人上半生持戒清净,下半生却子嗣成群
i. 法王求取戒律的上师,和寺院原来戒律清净的堪布
ii. 一切无常,暂时的修行境界不值一提,没必要炫耀
2. 由坏变好:上半生唯造恶业的人,下半生修持正法获得成就,或未得成就,死后往生清净刹土
五、通过“贤与劣”观修无常
修行人偶尔生起一点出离心和厌世心,若不观察自相续,以傲慢蒙蔽内心,是鬼迷心窍,着了魔。
对治方法:
依止上师前,互相观察
以华智仁波切的窍诀修加行
祈祷莲花生大士、二十一度母
已获得圣者果位,则不必担心行为有所改变
六、通过“死与亡”观修无常
恒时修习死亡无常,审查自相续过失,具足信心和厌离心,精勤修法
应断:过大的名声,过多的财富
应取:
a) 有基本的生活资具就可以
b) 常常身居低位,行为如理如法
c) 随学高僧大德,或有实修实证的人,恒时处于对三宝的信心和对轮回的厌离心
d) 依噶当派生起信心的四因实地修行,对治无常的分别念,举例:唐巴比丘,顺治皇帝,崇祯皇帝
e) 修行过程,尽量把心转为道用
f) 夜以继日勤奋修法,活到老,修到老,公案:苏东坡写对联
七、总结“思维各种喻义”修无常
科判:对上至有顶下至无间地狱,皆无有丝毫恒长稳固的,都是迁变增减的本性,理应生起信解。
丁六、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课前开示
经常思维高僧大德的金刚语,让法融入于心 对书中内容经常串习,修行肯定会成功 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心没有调柔,即使通达千经万论也不会有很大的利益
一、南瞻部洲的人从出生开始便一步步迈向死亡
不能确定:死的方式、死的地方、死的时间
唯一确定:生命有减无增、不断流逝
应取之行为:不着眼于眼前的享乐,多思维死亡无常,树立稳固的无常观
二、死缘不定:生缘少得可怜,死缘却多如牛毛
外界的死缘: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
内在的死缘:自身的四大不调
生缘转死缘
1)视为生缘的衣食、药物,有时候也转为死缘
A. 没有因果观念,为了牟取暴利而制造出来的武器和伪劣商品
a)保健品内含有毒物质
b)加工皮草分解出的有害气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B. 没有因果观念,肆无忌惮地享用血肉
a)肉食破坏人体免疫力
b)最好能够坚持素食,至少应该少吃肉,每个月佛教节日中尽量吃素
2)为了追求财富和名誉奔赴沙场
3)遭遇猛兽、随意渡水而命丧身亡
应取之行为:不管行住坐卧,应经常忆念无常
三、死期不定:死缘各种各样,所以死期无法确定
忆念死期不定的利益
1)修行就会很精进,不会做无义琐事,公案:老婆罗门用最后一天生命修房子
2)不会贪恋今生的名声、财富和感情等
无常修得好的利益
1)自己遭受病苦时,有勇敢面对的能力
2)身边亲友发生意外时,也不会怨天尤人
死缘各种各样,所以死期无法确定
1)凡夫对死亡身不由己,随业力而去
A. 从入母胎到垂暮之年,都可能死去,教证:佛陀《因缘品》
B. 从生病到自杀,都有人死去
2)超凡脱俗的圣者,则可生死自在,一般凡夫难以企及
四、总结:诚信死期不定、生处不定的道理,并长期认真实修
死缘非常多,随时会突然降临;生缘如风中残烛般微薄
大家不应天天把时间用于打扮、赚钱等未来的许多筹划上
丁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一、要随时随地观修死亡,心中如是诚挚观修
利益:产生出离心,对解脱以外的法,都不感兴趣
方法
1)无论做什么,都要忆念死亡无常,长期串习,忆念自然而然会生起来
2)要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唯独观修死亡
3)随学噶当派修行人,对死亡有坚定不移的胜解
4)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心不散乱,精进实修
第38课
二、精勤修持正法,为死亡来临做好准备
1、正法对死亡时的利益:
1.1 免除死亡的恐惧和痛苦
1.2 对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意义重大
2、准备方法:恒时不离正知正念,认识到轮回一切琐事无有恒常和实质,精勤修行正法
2.1 反观自己对死亡的把握,莫到死时后悔莫及
2.2 慎重思维并转变对临死无有帮助的态度,教证:《窍诀宝藏论》
三、树立无常观,认识万法无实义,将修行放在首位
1、了知五蕴聚合的无常性,破除对“我”的贪著
公案:《大智度论》人的身体被两个鬼吃了
2、在日常生活中观无常
走路:
举手投足应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
粗无常:所走的道路和人身都终将坏灭
细无常:道路及行人都是刹那刹那迁变的
住处:
如是观想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否则对修行极有损害
饮食:
修行好的人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饮食应该清净,切莫沾染罪业的过患
随餐供养三宝,或过午不食,以清净心过清净的生活
睡眠:
不在贪心、痴心中入睡
若有密法的境界,便可将迷乱的梦修成光明境界
睡时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周围,在此修法中安睡
财富:
重视并依止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
亲友:
远离闹市,到寺院或寂静处激发出离心
珍惜时间
长期保持出离心
名利:
恒常身居低位
语言:
应督促自己念咒、诵经,避免说些无稽之谈
善念:
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坚定的誓言摄持相续
妄念:
想法妄念通通都是无常的,关键是要具足菩提心、慈悲心,拥有贤善的人格
验相:
要追求法界尽地
看到什么并不重要,内心转变才最重要
对前行法生起定解,修更高的法才会事半功倍
否则,暂时的道位的验相并不稳固
应追求果位的验相,认识心的本性,到达生死自在的法性尽地
3、观修无常的原因:无常法是真正的解脱之门
米拉日巴尊者通过串习寿命无常,获得了无死的坚地
很多道友死时应该有一些把握,不会特别畏惧
很多居士,学习了佛法,命运和生活完全改变了
很多道友,即便修行不是很好,但造业不那么严重了
无常法的价值并非财富和地位可以衡量,值得付出一切来听闻
公案:佛陀因地时舍弃生命求得四句偈颂
修持无常的方法:
塔波仁波切三个层次的教诫
开始:具备出离心,从世间琐事中解脱出来
开始,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
中间:勤勤恳恳,最终获得一定把握
中间,务必像农夫辛勤耕 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
最后:成办一切修行,心安理得
最后,要像大功告 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塔波仁波切教诫 2
开始:除了法,对什么都不关心
最初,务必要像箭中 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
中间:日日夜夜想着,对别的事情提不起任何兴趣
中期,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
最后:对万法明明了了,却不可言说
最终,要了达无 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生起定解前,唯一观修死亡无常
一切思维观想中,观无常是最殊胜的。佛语,教证:《涅槃经》
一刹那忆念无常,功德极大。教证:《毗奈耶经》
长期坚持串习无常,修行境界必定会圆满
很多高僧大德,每次修行前,都会观一座无常法
对甚深的窍诀,要引起重视,实地修持,方可获得利益
了知无常法珍贵无比,来之不易
观修无常,要长期串习。公案:宋朝吴信叟睡在棺材里
修行人应依照噶当派窍诀来修无常,面对生老病死不会害怕
大圆满前行
甲一 闻法方式
乙一、发心
丙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丙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乙二、行为
丙一、所断之行为
丁一、法器之三过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戊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丁二、六垢
戊一、傲慢
戊二、无正信
戊三、不求法
戊四、外散
戊五、内收
戊六、疲厌
丁三、五不持
戊一、持文不持义
戊二、持义不持文
戊三、未领会而持
戊四、上下错谬而持
戊五、颠倒而持
丙二、应取之行为
丁一、依止四想
丁二、具足六度
丁三、依止其它威仪
甲二 所讲之法
乙一、共同外前行
丙一、暇满难得
丁一、思维本性闲暇
丁二、思维特法圆满
戊一、五种自圆满
己一、所依圆满
己二、环境圆满
己三、根德圆满
己四、意乐圆满
己五、信心圆满
戊二、五利他圆满
己一、如来出世
己二、佛已说法
己三、佛法住世
己四、自入圣教
己五、师已摄受
丁三、思维难得之喻
丁四、思维数目差别
丙二、寿命无常
丁一、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
丁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丁三、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丁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丁六、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丁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丙三、轮回过患
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
丁二、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
戊一、地狱之苦
己一、八热地狱
庚一、复活地狱
庚二、黑绳地狱
庚三、众合地狱
庚四、号叫地狱
庚五、大号叫地狱
庚六、烧热地狱
庚七、极热地狱
庚八、无间地狱
己二、近边地狱
庚一、煻煨坑地狱
庚二、尸粪泥地狱
庚三、利刃原地狱
庚四、剑叶林地狱
庚五、铁柱山地狱
己三、八寒地狱
己四、孤独地狱
戊二、饿鬼之苦
己一、隐住饿鬼
庚一、外障饿鬼
庚二、内障饿鬼
庚三、特障饿鬼
己二、空游饿鬼
戊三、傍生之苦
己一、海居傍生
己二、散居傍生
戊四、人类之苦
己一、三大根本苦
庚一、变苦
庚二、苦苦
庚三、行苦
己二、八支分苦
庚一、生苦
庚二、老苦
庚三、病苦
庚四、死苦
庚五、怨憎会苦
庚六、爱别离苦
庚七、求不得苦
庚八、不欲临苦
戊五、非天之苦
戊六、天人之苦
丙四、因果不虚
丁一、所断之不善业
戊一、身恶业
己一、杀生
己二、不与取
庚一、权威不与取
庚二、盗窃不与取
庚三、欺诳不与取
己三、邪淫
戊二、语恶业
己一、妄语
庚一、一般妄语
庚二、大妄语
庚三、上人法妄语
己二、离间语
庚一、公开离间语
庚二、暗中离间语
己三、恶语
己四、绮语
戊三、意恶业
己一、贪心
己二、害心
己三、邪见
庚一、无有因果之见
庚二、常断见
戊四、十不善业之果
己一、异熟果
己二、等流果
庚一、同行等流果
庚二、感受等流果
己三、增上果
己四、士用果
丁二、应行之善业
丁三、一切业之自性
丙五、解脱利益
丁一、解脱之定义
丁二、解脱之分类
戊一、能获解脱果位之因
戊二、三菩提之果位
丙六、依止上师
丁一、依师之必要
丁二、依师之次第
戊一、观察上师
戊二、依止上师
戊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乙二、不共内加行
丙一、皈依
丁一、皈依之基础
丁二、皈依之分类
丁三、皈依之方法
丁四、皈依之学处
戊一、三种所断
戊二、三种所修
戊三、三种同分
丁五、皈依之功德
丙二、发殊胜菩提心
丁一、修四无量心
戊一、修舍无量心
戊二、修慈无量心
戊三、修悲无量心
戊四、修喜无量心
丁二、发殊胜菩提心
戊一、发心之分类
戊二、正式发心
丁三、愿行菩提心学处
戊一、愿菩提心学处
己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己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
己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
戊二、行菩提心学处
己一、布施
庚一、财施
庚二、法施
庚三、无畏施
己二、持戒
庚一、禁恶行戒
庚二、摄善法戒
庚三、饶益有情戒
己三、安忍
庚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庚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庚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己四、精进
庚一、擐甲精进
庚二、加行精进
庚三、不满精进
己五、静虑
庚一、静虑之必要
庚二、真实静虑
辛一、凡夫行静虑
辛二、义分别静虑
辛三、缘真如静虑
己六、智慧
庚一、闻慧
庚二、思慧
庚三、修慧
丙三、念修金刚萨埵
丁一、忏悔之理
丁二、四种对治力
戊一、所依对治力
戊二、厌患对治力
戊三、返回对治力
戊四、现行对治力
丁三、真实念修金刚萨埵
丁四、念修百字明
丁五、忏悔之功德
丙四、积累资粮
丁一、供曼茶罗
戊一、供曼茶之必要
戊二、所修曼茶罗
戊三、供三十七堆曼茶罗
戊四、三身曼茶罗
戊五、供品洁净
戊六、积资之理
丁二、古萨里
戊一、古萨里之义
戊二、施身修法
戊三、断法之含义
丙五、上师瑜珈
丁一、上师瑜伽之重要性
丁二、上师瑜伽实修法
戊一、明观福田
戊二、七支供
己一、顶礼支
己二、供养支
己三、忏悔支
己四、随喜支
己五、请转法轮支
己六、祈请不入涅槃支
己七、回向支
戊三、专心祈祷
丁三、传承上师简历
戊一、如来密意传
戊二、持明表示传
戊三、补特伽罗耳传
乙三、往生法
丙一、往生分类
丁一、利根者见解印持法身之往生
丁二、中根者生圆双运报身之往生
丁三、下根者无量大悲化身之往生
丁四、平凡者具三想之往生
丁五、以大悲铁钩超度亡灵之往生
丙二、往生修法
丁一、修炼
丁一、运用
丙三、往生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