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韩非子》管理思想研究
《韩非子》管理思想研究思维导图包括韩非的人性论,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韩非的控制之道和实力思想,韩非的领导思想,韩非的用人思想等内容。
编辑于2022-11-02 11:20:14 四川省《韩非子》管理思想研究
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
《韩非子》其书
韩非一切理论的基础是他对人性的看法和认识。与“人之初,性本善”相对,他认为人性天生自私、自为。他广泛观察了人类社会各种基本的人际关系,认为人是逐利而为的。对利益的追求,乃是出自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利益所在,就是其立场所至
韩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他在考察社会问题时,不再抽象地谈仁义礼让,等等,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从社会经济问题着眼,去考察种种社会现象的变化,这在观点上是一大进步
韩非的人性论
研究人性论的必要性
人性,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是人在参加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行为等综合属性
中西方人性论回顾
近现代西方管理人性论
“经济人”(economic man)又称“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这种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
社会人”假设由梅奥等人在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谈话实验等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人格的活生生的“社会人”,不是机器和动物。物质利益居于次要地位,人还有社交、归属、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自我实现人”假设由马斯洛等人提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最高需要,每个人只有当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时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韩非的人性论
韩非认为,人是逐利而为的。对利益的追求,乃是出自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利益所在,就是其立场所至
韩非从人的生理需求作为出发点,“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在这个问题上,韩非与商鞅、荀子等人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
韩非认为,自利的本性由人的生理需求诱发而出。人生来就有身体,有身体就要活下去,就要谋衣食求温暖,就不免有欲利之心。那么自利便成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关于人的生理需求是最大最根本的需求
人性自私自为的另外一个根源是资源稀缺,人多物少。所以,并不是说古人高尚而今人鄙薄,人性并没有差异,好逸恶劳是共通的,只不过是人多人少和“财多”、“财寡”的区别而已。那么,倘若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自私心是否会消除呢?韩非的答案是令人悲观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洞,一个欲望满足,另外一个欲望又会产生
儒家描写的种种伦理关系,总是温情脉脉,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协调的一面;韩非则着重揭发人民生活中隐私的一面,一些不便于启口的问题,他也说得出口,而且说得深,说得透,让你无话可说,只能在事实面前感到战栗
韩非虽然认为人性普遍自为自利,但他并不否认世界上也有一些品行高洁,清心寡欲的人。但他并不提倡这种人性,相反却反对并压制这种人性,因为这种人不能被君主所利用,不会为君主出力,因此也就是无用之人,甚至是害群之马。如果社会普遍提倡鼓励这种人性,那对于君主而言就无从使用赏罚“二柄”,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
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
韩非“法”的思想
法的稳定性
治理大国更不能经常变动法律。法律、规章制度一定要有稳定性,这样才能给人民长期有效的导向,节省民用民力,使人民从业“专”从而“精”,达到强国富民的效果
法需要因时制宜
唐尧时代能够实行禅让是因为做领袖辛苦之极,现在的人,县令这样的小官都舍不得放弃,是因为其中有丰厚的油水。世变时移,依靠老办法,一条路子走到黑显然是行不通的
法要明确、统一、公开
法律简省就会留下讨论的空间,有了讨论余地就会出现争讼,就会出现混乱。所以,君主应该“尽思虑,揣得失”,尽量将一切能考虑到的情况都纳入到法律条文中去,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能从法律条文中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民众不管智愚,只要按照法行事就可以
法必须要公平公正
忠信于友人,君主的赏赐无法进行劝诱,惩罚也不能让他难过,这就是人臣的私义。而君主的法律,决不鼓励或者允许这种私义的盛行。因为私义的盛行,意味着君主对臣下的行为就无法进行约束,法律就无法实行,国家必然混乱
立法从严、令出必行
规章制度的制定,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每个制度的出台,一定会损害某些人的利益,遭到部分人的反对。但是衡量的标准,我们要看这个制度是否能够让组织健康地发展
韩非最厌恶臣民,尤其是知识分子,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或者知识意见抨击现行法。他指出,国家混乱与法律失效的基本原因正是在于“圣智成群,造言作辞,以非法措于上。”总而言之,韩非的法律思想彻底否定了除法律与统治者命令而外的一切规范的有效性
韩非的理想全然实现,出现的情况也只能是:一国之内,没有文化,没有学术,只有各种法令,只有各级官僚。人民头脑简单,只是服从于官吏的管教,被编织在一个严密的法网中严加控制。就算是他们制定的法令如何先进,但那种赤裸裸的僵硬的官僚统治,也是何等可怕
韩非“术”的思想
“任”,就是能力。“术”就是根据能力来授予官职,根据官职来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君主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才干,这些事情都必须由君主亲自掌握。“术”与“法”不同,“法”要公之于众,“著于官府”,“必于民心”,而“术”是“藏之于胸中
“法”应该是静态的和公开的,“术”则是动态的和隐秘的,甚至可能含有诡诈的成分。法的对象是全体臣民,术的对象是官吏臣属
使用七术
在组织中,领导是掌握信息最多的人,但同样也是最容易遭到信息屏蔽的人。领导受蒙蔽有两大原因:一是信息太多,又不做分析处理,于是被信息淹死了;二是信息的渠道过于专一,信息被下面的人加工过,过滤过,偏听的结果只能是编信
必须创造一个使下级能自由说话,说真话的环境,众端参观才有效用。韩非提出的“众端参观”的管理方法,要求广泛听取民意,这个民意必须是真实的,言论必须是自由的,平等的
信息从下往上传递时,总是被一层层过滤,随着管理层次的增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增大,所以采取明知故问能够深入了解一件事情,由点及面,从而达到明辨是非的效果
“倒言反事”。意思是说相反的话,做相反的事,以试探所怀疑的对象
韩非“势”的思想
权势失借给手下的人,下面的人就会无限放大,如果再加上内外勾结,君主就会受到蒙蔽
影响力的形成,既来自管理者的职位权力,也来自他的个人权力。个人权力不源于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位置,而是源于领导者自身具备的某些素质和特殊条件。管理者要想增加自己的“势”,不仅要加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还要加强自己的才识、德行和修养等来树立自己的领导权威
韩非的控制之道和实力思想
韩非的控制之道
控制就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事控制
在人事方面,韩非强调了要控制内部矛盾。组织最忌讳的就是内耗,内部矛盾会削弱组织的竞争力
君主对手下如何控制呢?靠的不是主子的温情,也不是臣民的忠心,而是臣子生存所仰仗的两点:名(名号)和利(俸禄)
权力控制
英明的君主统治的国家里有“贵臣”而没有“重臣”。所谓“贵臣”,是靠着自己的功绩官位一级级地升迁。但不管他的地位有多么“贵”,也必须遵纪守法,唯君主马首是瞻。而“重臣”则是权势很重,对君主的地位造成威胁的臣子,君主必须对“重臣”加以防范,加以铲除
权力会导致腐败,所以授权一定要逐步,授权就如同放风筝
韩非的领导思想
领导者的个人修养
领导者能否真正使人信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具备的道德品质。这是因为,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一要靠权力;二要靠人格力量,而人格力量起着主导作用
韩非认为,君主应该做事果断,立场坚定,性格沉稳,博学多识,言语谨慎,考虑周全,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自信但不盲目自信,对待父兄大臣有礼有节,不杀戮无辜
谨慎
领导者亦不要轻易表现自己的喜恶或者欲望,显露好恶就会被臣下利用,就会受到蒙蔽
君主如果不把对人臣的看法藏在心里却泄露给亲信宠臣,那些想进言的大臣必须先迎合亲信宠臣才能让君主听到自己的进言,这样忠臣离君主就越来越远了
节欲
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诚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欲望是他们奋斗的动力。但是,对于领导者来说,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需要给欲望套上笼辔,否则,脱缰的欲望借助已有的权势将很可能把当权者带向不归路。修养的过程就是克己的过程
领导能力
善于识才并用才
要让专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并且能有效地将各种措施付诸实施,领导者还必须赋予其一定的“势”,即权力,将其合理进行委任,不能手握大权舍不得下放
任用人才并不意味着领导者可以完全放手,甚至放弃自己的决断力。用才,是指在具体事务上使用人才,但是在关键环节上,领导必须紧握自己的决断力,必须要有独自决断的魄力和能力,否则很容易被下级所操控,丧失对大局的把握
目光敏锐,头脑警惕
做领导的不明察秋毫,不对臣下的行为进行预先控制和过程控制,却一味去责怪已经败乱成一盘散沙的手下,属于没有从根源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根源,就在领导自身
韩非的用人思想
用人的必要性
领导不要在工作细节上耗费精力。在工作细节上耗费大量时间是一个大企业领导的严重缺点。他的部下同样可以做好这些工作,甚至比他干得还要好
领导不能做到了解每个部下,随着部下人数的增多,领导对他们的了解就越少。”因此,作为担任一定管理职能的领导者来说,首先就必须懂得应致力于抓好“主要助手们”的工作
用人的原则
一职不设二官
一职不设二官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扯皮、矛盾的发生
考核的方法和原则
保持虚静
君主用虚静的态度对待一切,遇事不表露自己的欲望和成见,只要顺应客观形势推行法治,让臣下献出才能去建功立业
依据法度
在考核下级工作的时候,主观上要保持虚静,客观上要依据法度,而不能依靠个人的观察和智虑
众端参观
利用众人的智慧进行考察。这与目前许多国际知名大企业所实行的“360度考核法”颇有相通之处。它是一种从不同角度获取组织成员工作行为表现的观察资料,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的方法,它包括来自上级、同事、下属及客户的评价,同时也包括被评者自己的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比较全面的进行评估,易于做出比较公正的评价,同时通过反馈可以促进工作能力,也有利于团队建设和沟通
一听责下
一听责下是指逐一听取员工的意见、建议、汇报,认真审视每一位下属的具体表现,做到知人善任。采取单独考察的办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鱼目混珠,防止滥竽充数现象的发生
在企业管理者考核下级工作之时,也需注意不要先发表意见以防对员工进行无意的导向,因为当领导者不发表意见时,下属职员就不得不发表意见,而下属在发表意见之时,由于不知道领导者的本意,有利于领导者听取较为客观的事实
韩非的激励思想
激励的基本概念
韩非的理论,建立在他对人性的考察之上。他明确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那么“人情”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人要满足保证自己生存的基本要求,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激励的原则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韩非已经十分清楚地意识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具有各种不同的需求。他们不仅求利、求赏,以满足生存;而且求名、求誉,以满足自尊。对于受激励者而言,最需要的激励才是最好的激励
感情投资是在所有投资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投资。”领导者要舍得并懂得做感情投资,以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
赏罚手段的具体要点
赏罚标准要有可行性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够苹果”原理,说的就是“可为之赏”,跳一跳,够得到,人才有信心和动力去跳,去努力。如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管怎么跳,还是够不到那个高高在上的苹果,那么这个苹果对人就没有任何激励作用,不管它有多么香甜,多么诱人
赏罚公正,以法律为准绳
赏罚公正是君主成就霸王功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该奖而不奖,该重奖而轻予,会致使其懈怠于工作,管理效率就将无从谈起,甚至会导致人才流失
不能用赏罚手段进行控制的臣民,不管他的行为品德如何为民众所称赞,如何被称颂为高洁,都属于无益之民,应该被除掉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韩非的这些思想存在着他的阶级性、局限性,甚至是反动性,但是我们毕竟要理解,韩非的东西是给统治者看的,是帮助统治者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的。他无法跳出角色和时代的束缚。过滤掉其中的反动成分,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他的这番言论,那就是为了使“法”能够更好地执行,必须在社会上提倡并树立一种便于其施行的舆论导向
赏罚大权不可借人
所有君主的祸患,都源于君臣共同执掌赏罚大权。相信臣下而不与其共掌大权,民众才会全部服从君主。君主要紧紧地抓住赏罚大权,否则就会丧失其藉以凭借的权势,就会丧失其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