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习行为,使之导向一定学业目标并维持这一行为的动力倾向。阐述了学习动机理论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适合知识点整理的小伙伴哟。
编辑于2022-11-03 09:47:00 甘肃第八章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及相关概念
学习动机:指激发学习行为,使之导向一定学业目标,并维持这一行为的动力倾向。
作用:引发作用、定向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
学习动机相关概念
兴趣:指个体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需要与诱因:构成动机的内因和外因。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3种因素。
期望及抱负水平
期望:个体对某件事情是否发生的主观预期,也是对行为是否被强化的主观感知。
抱负水平:指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个体主观估计自己能达到的成就目标。自定的成就目标越高,学习动机就越强。
价值观
学习任务对学生有3种价值
内在价值或兴趣价值
成就价值
效用价值
期望价值理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取决于对成功的期望与成功价值的乘积。如果两者中有一项是零,则动力则接近零。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中介因素
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
学习注意力的集中
学习意志的提高
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
学习投入的增加
学业情绪
学生的学习投入:指对社会、文化和智力等校内外生活的参与
认知投入
情感投入
行为投诉
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指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决定着学生是否持续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可能存在相互影响。一方面,外部动机使用不当会削弱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外部动机可以转化在内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个体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指向学习任务本身)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将成就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
附属内驱力是为了保持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个人动机与情境动机
个人动机是与个体自身的需求、信念和价值观以及性格特征(自主需求、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和归因风格等)密切相关的动机。
情境动机是与情境因素(外在刺激的吸引力、奖励和评价等)密切相关的动机。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论
行为主义强化论的所有内容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批评与表扬都会影响学生的成绩。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
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确实需要是爱和尊重。
自我决定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由德西和瑞安提出,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人是积极自主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倾向,会努力地应对环境中的持续挑战,并将外部经验整合到自我概念中。
有机整合理论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自主需要:对从事的活动有一种自我自我选择感而非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能力需要:对自己能够胜任某项活动的信念,
关系需要:包含合群需要(寻求与他人的友好关系)和认同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和价值判断)。
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
引导树立内部目标
设置适度挑战任务
提供自主性支持
呈现信息性的指导、规则、反馈、评价和奖励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成就动机理论
该理论来源于成就需求
默里 成就需要指个体对重要成就、技能掌握、控制或者高标准的渴望。
麦克里兰 将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的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倾向
阿特金森 趋向成功的倾向(Ts)是趋向成功动机(Ms)、对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Ps)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Is)三者乘积的函数。Ts=Ms×Ps×Is
自我效能感理论
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
对行为的影响表现在4个方面
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4个因素
直接经验 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
替代经验 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这种观察学习有两种认知过程:一种是社会比较的过程,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过程。
言语说服 他人的建议、劝告和解释以及对自我的引导也有助于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唤起 焦虑水平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烦恼、疲劳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
控制点理论
罗特尔把个体对强化的偶然性程度的一般信念称作控制点。
内控点 认为结果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或者由个体稳定的个性特征决定。
外控点 认为结果是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如运气、机会、命运、偏见等导致的。
学生的控制点信念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期望,即对行为是否受到强化的主观认识。
归因理论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韦纳 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3个纬度分析了原因的结构
内部稳定 能力
内部不稳定 努力
外部稳定 任务的难度
外部不稳定 运气
成就目标理论
德维克
能力实体观(稳定)-表现目标(得到好评)
能力增长观(不稳定)-掌握目标(提高技能)
自我价值理论
科温顿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成功的学生多半将成功解释成自己能力的体现。
根据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的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独立的维度,自我价值理论将学生组合出4种类型
高趋低避型,被称为成功定向者
高趋高避型,被称为过度努力者
低趋高避型,被称为逃避失败者
低趋低避型,被称为自甘失败者
调节聚焦理论
希金斯 自我差异理论
现实自我 个体实际具备的特征的表征
理想自我 个体理想状态下具备的特征的表征
应该自我 是对个体有义务和责任应该具备的特征的表征,代表最低目标。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教学吸引
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兴趣激发
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建立合理的动机信念
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
树立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设置合理的目标定向
反馈与评定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经常给予
奖励与惩罚
合作与竞争
多伊奇 目标结构理论
合作型目标结构 同伴之间的关系是促进的、积极的
竞争型目标结构 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对抗的、消极的
个体化目标结构 同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
第八章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及相关概念
学习动机:指激发学习行为,使之导向一定学业目标,并维持这一行为的动力倾向。
作用:引发作用、定向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
学习动机相关概念
兴趣:指个体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需要与诱因:构成动机的内因和外因。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3种因素。
期望及抱负水平
期望:个体对某件事情是否发生的主观预期,也是对行为是否被强化的主观感知。
抱负水平:指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个体主观估计自己能达到的成就目标。自定的成就目标越高,学习动机就越强。
价值观
学习任务对学生有3种价值
内在价值或兴趣价值
成就价值
效用价值
期望价值理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取决于对成功的期望与成功价值的乘积。如果两者中有一项是零,则动力则接近零。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中介因素
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
学习注意力的集中
学习意志的提高
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
学习投入的增加
学业情绪
学生的学习投入:指对社会、文化和智力等校内外生活的参与
认知投入
情感投入
行为投诉
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指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决定着学生是否持续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可能存在相互影响。一方面,外部动机使用不当会削弱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外部动机可以转化在内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个体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指向学习任务本身)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将成就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
附属内驱力是为了保持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个人动机与情境动机
个人动机是与个体自身的需求、信念和价值观以及性格特征(自主需求、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和归因风格等)密切相关的动机。
情境动机是与情境因素(外在刺激的吸引力、奖励和评价等)密切相关的动机。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论
行为主义强化论的所有内容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批评与表扬都会影响学生的成绩。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
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确实需要是爱和尊重。
自我决定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由德西和瑞安提出,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人是积极自主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倾向,会努力地应对环境中的持续挑战,并将外部经验整合到自我概念中。
有机整合理论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自主需要:对从事的活动有一种自我自我选择感而非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能力需要:对自己能够胜任某项活动的信念,
关系需要:包含合群需要(寻求与他人的友好关系)和认同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和价值判断)。
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
引导树立内部目标
设置适度挑战任务
提供自主性支持
呈现信息性的指导、规则、反馈、评价和奖励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成就动机理论
该理论来源于成就需求
默里 成就需要指个体对重要成就、技能掌握、控制或者高标准的渴望。
麦克里兰 将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的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倾向
阿特金森 趋向成功的倾向(Ts)是趋向成功动机(Ms)、对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Ps)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Is)三者乘积的函数。Ts=Ms×Ps×Is
自我效能感理论
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
对行为的影响表现在4个方面
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4个因素
直接经验 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
替代经验 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这种观察学习有两种认知过程:一种是社会比较的过程,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过程。
言语说服 他人的建议、劝告和解释以及对自我的引导也有助于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唤起 焦虑水平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烦恼、疲劳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
控制点理论
罗特尔把个体对强化的偶然性程度的一般信念称作控制点。
内控点 认为结果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或者由个体稳定的个性特征决定。
外控点 认为结果是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如运气、机会、命运、偏见等导致的。
学生的控制点信念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期望,即对行为是否受到强化的主观认识。
归因理论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韦纳 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3个纬度分析了原因的结构
内部稳定 能力
内部不稳定 努力
外部稳定 任务的难度
外部不稳定 运气
成就目标理论
德维克
能力实体观(稳定)-表现目标(得到好评)
能力增长观(不稳定)-掌握目标(提高技能)
自我价值理论
科温顿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成功的学生多半将成功解释成自己能力的体现。
根据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的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独立的维度,自我价值理论将学生组合出4种类型
高趋低避型,被称为成功定向者
高趋高避型,被称为过度努力者
低趋高避型,被称为逃避失败者
低趋低避型,被称为自甘失败者
调节聚焦理论
希金斯 自我差异理论
现实自我 个体实际具备的特征的表征
理想自我 个体理想状态下具备的特征的表征
应该自我 是对个体有义务和责任应该具备的特征的表征,代表最低目标。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教学吸引
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兴趣激发
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建立合理的动机信念
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
树立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设置合理的目标定向
反馈与评定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经常给予
奖励与惩罚
合作与竞争
多伊奇 目标结构理论
合作型目标结构 同伴之间的关系是促进的、积极的
竞争型目标结构 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对抗的、消极的
个体化目标结构 同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