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模具工艺与结构设计11-15
注塑模具基础知识分享,有利于初学者快速掌握模具设计的知识梳理,包括产品缺胶与模具镶件排气、双色模与产品结构设计、产品缩水与结构设计点、产品进胶方式与结构设计等。
编辑于2022-11-04 11:39:03 广西壮族自治区模具工艺与结构设计
产品缺胶与模具镶件排气
定义:当注塑产品完成后,仍存在填充不足,内应力高导致变形严重,产品内部有气泡,碳化等现象,这很可能是塑料模具的排气问题;(碳化=气体留在模具型腔内由于塑胶的温度过高与气体产生了氧化)
注塑成型模组内气体的来源
1.型腔和浇注系统中存在空气;
2.塑料原料本身含有水分再高温下蒸发而产生的水蒸气;
3.高温下塑料分解产生的气体(塑胶再流动到摸具的时候会与模具表面产生摩擦而产生高温,这种高温会使塑胶产生分解然后散发气体);
4.塑料中某添加剂挥发或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体,比如热固性塑料成型时,常常由于化学反应而产生气体;
解决方法
1.注塑调机;
2.分型面做排气(最常见);
所谓的分型面做排气就是前后模之间留出一个很小的空间,这个缝隙不能太大,不然产品会跑毛边;
3.模具做镶件(最常见,也是碰穿的分型面);
在镶件中做一个槽用来排出气体,角落的所有的气体会跟着排气槽然后全部从排气管里排出;
镶件作用:
1.容易加工,降低模具成本;(如果不采用镶件直接在模组上加工,这种加工是非常麻烦的) 如果是做成一体模具,图上的槽一般是放电加工,会产生积炭,槽内的废料排不出来;
2.排气;
实际上加工,镶件会比模具的镶件孔单边小1个丝(0.01mm),有间隙所以镶件可以排气;
4.模具做排气片; 如图,框中的是一片一片的排气片;
5.顶针和斜顶(原理和镶件一样,因为顶针和模仁肯定有间隙,单边至少0.01mm);
NOTE: 1.只要是镶件肯定会留下印子; 2.对于筋条比较高的骨位(比较深的)都采用做镶件而不是斜顶,因为这种位置的地方做斜顶很容易出现行驶空间不足,而且不做排气的话会出现缺胶风险;
双色模与产品结构设计
定义: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但是产品只出模一次的模具。通常由一组模具完成,需要专门的双色注塑机(两套模具分别注塑两种材料或同一种材料不同颜色)。
模具特点
1.两套模具的高度,必须保持一致;
2.第一色注塑一般是硬胶,第二色注塑一般是软胶; 如果第一射是软胶这会出现变形导致产品异常(因为硬胶再注塑的时候压力非常大,会直接把软胶挤压变形);
3.双色模基本上都是热流道;
4.母模的形状是不同的(前模),公模的两个形状基本一样;因为第一色注塑好后整个模具旋转180°,再注塑第二色(所以前模形状不一样);
5.模具的前/后模以中心旋转180°后必须吻合;
6.原则上要求二次料的熔融温度要低于一次料的熔融温度,防止二次射出时产生融胶(把第一色融化了);
7.缩水率:一般来说,双色模的缩水率取决于第一色,第二色的缩水率会取决于第一色的。因此两种材质的缩水率要保持相同;
假设如果第二色的缩水率小于第一色会出现什么情况? 1.由于第二色的的缩水率小于第一色,这会导致产品打上去后第二色软胶的部分会形成高度差(高于第一色);
结构拆件注意事项:
要考虑原料的流动性,选择适当的壁厚,二次肉厚如果太薄会导制缺料,熔接痕不良;第二色厚度不能低于0.8mm;
第一色料的壁厚要保证一次产品不会缩水,防止第二色溢料;
拆件时,第二色必须在前模(外观面)(以分模线为界限);
设计时,第二色不要有倒扣,出倒扣的前模滑块,在表面留有合模线,影响外观;
第一射结构要保证第二射的附着力,两种塑料接触太光滑,容易脱落(通过设计凹槽、圆孔、表面火花纹等);
NOTE:双色模选材推荐表:
产品缩水与结构设计点(结构设计的重点)
概念:注塑成型的产品表面发生凹坑,一般出现在体积收缩量较大的肉厚部位(简单说就是肉厚过度不均匀),成型件在冷却的过程中,发生体积收缩,由此发生向中心部收缩的拉拽力(塑胶件在成型后因为还要冷却,但是冷却的不均匀会造成缩水,关键词:冷却不均匀);
形成原因:受到表面冷料层(与接触模具的面)的刚性和树脂收缩力之间平衡性的影响;
冷料层较弱时,向成型件中心部位发生拉拽力,在产品表面上表现为凹陷状;
冷料层较强时,成型件的中心部位会产生真空气泡;
冷却速度的影响
冷却速度较快时形成真空气泡;
冷却速度较慢时形成缩水(料厚了,冷却也就慢了);
冷却速度变慢,体积收缩差会变小,缩水状况也会变小;
软件仿真使用方法
1.一定要是在英文路径下创建;
2.进入应用程序——Mold Analysis;
3.定义一个材料(假设选择第一个材料);
4.定义浇口——添加一个浇口——用鼠标直接点击一个位置——修改浇口直径;
5.分析——计算收缩+适中(如果不修改浇口位置的话,直接点击确定);
6.点击缩痕;
结构设计注意点
1.所有产品的筋条和boss柱的厚度是有要求的;
2.产品不缩水的解决方案;
Ⅰ.公式解析; 1.A代表着产品塑胶件的厚度; 2.B代表筋条的厚度; 3.C是通过筋条低端2个点+相切与产品边缘算出来的圆直径; 4.公式=(C-A)/A≤0.04 =(圆直径-产品厚度)/产品厚度; 5.反推,C≤1+0.04*A(产品厚度); 一般来讲,筋条厚度≥0.7mm(考虑到塑胶流动性一般不高,太小的壁厚有可能缺胶);
举个例子: 厚度2.5mm,套用公式: 外接圆直径≤1.04*2.5=2.6; 计算得出,筋条底部厚度应该为1.0mm;
Ⅱ.BOSS柱缩水(火山口) 1.BOSS柱缩水(根部做一个旋转切除); 2.在BOSS柱往下拉走一个安全极限距离(比如最大距离-安全距离=火山口下沉距离); 比方说筋条不缩水0.8,BOSS柱厚度1.2;所有要旋转下移1.2-0.8=0.4(也可以多个0.1/0.2,但不能给多,如图下移0.6); 3.给一个角度可以75°; 4.旋转切除; 5.中间螺丝孔高度也要下沉0.6(与刚才旋转的底部齐平); 6.可以外侧倒个R角;
NOTE:也可以直接用拉伸切除,底部再倒D1XD2的直角;
3.其他问题点;
1.厚薄印 结构原因:因为塑胶厚度过渡不均匀所导致,容易造成厚薄印;
形成原因: 因为模具是铁的,铁会吸热(产品表面与模具接触的冷却快,产品内部冷却慢);当出模后会出现热胀冷缩,向内拉料,表面形成凹坑;
解决方法:做设计的时候可以倒R角,让凹坑过度均匀;
2.筋条的根部不要倒R角;
产品进胶方式与结构设计
组成部分
流道:又名主浇道、注道(Sprue),是注塑机射嘴与模具主流道衬套接触 的部分。此部分是熔融塑料进入模具后最先流经的部分;
浇口:是指从流道到模具型腔(产品)这部分;
常见浇口方式
1. 大水口进胶(侧浇口);
特点(适合两板): 1.流道直接冲到浇口; 2.一般情况下,侧浇口开在模具的分型面上,在产品的侧边进胶,这种方式比较广泛; 3.需要人工去除水口料,但是会留下伤疤(伤疤比较明显);
2. 细水口进胶(点浇口、点进胶);
特点(适合在三板): 1.可以自动脱料头(因为有水口料板); 2.产品点的部位会设计下凹,因为点进胶在脱模的适合会留下毛刺,为了毛刺高度不会高于产品表面(比如饮料的瓶盖); 3.注塑的时候压力损失比较大,因为流道比两板模长;
3. 扇形进胶;
特点(跟大水口进胶有点像): 1.浇口接触产品的面积会比较大,好处是让产品更快的注塑填充满; 2.压力损失比较小,但是去除浇口后产品上留下的痕迹较大,需要人工去浇口料; 3.如果是有外观要求的话就不太合适;
4. 潜进胶;
特点(对产品外观影响很小): 1.流道设计在分型面上,浇口设置在产品的侧面或者内部筋条或者顶针,不影响外观的隐蔽部位,与流道成一定角度(一般不会超过45°); 2.可以自动脱水口料节省人力;
5. 顶针进胶;
潜进胶的衍生; 浇口潜入到顶针的缺口进胶; 产品外观有要求;
6.牛角进胶(香蕉进胶);
特点(是潜进胶的衍生): 1.当产品外观有要求的时候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但是不适合强韧的材料(如尼龙PA)或者脆性塑料(如PS,亚克力PMMA),前者不易切断,后者容易断裂堵住浇口; 2. 自动脱料头;
NOTE:点进胶+潜进胶(顶针进胶)是很常见的方式;
热流道与产品结构设计
概念:
热流道(Hot Runner Systems)是在注塑模具中使用的,将融化的塑料粒子注入到模具的型腔中的加热组件系统。简而言之,热流道是注塑机喷嘴的延长。
优点:
1、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流道内的胶一直加热熔融,可以一直利用,没有水口料)
2、提高注塑制品表面美观度,改善产品熔接线;
3、可以使用较小的注塑压力,可以有效降低薄壁产品的后变形,降低应力;
缺点:
1、模具结构复杂,造价高,维护费用高;
2、开机需要一段时间工艺才会稳定,造成开始废品较多;
3、出现熔体泄露、加热元件故障时,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影响较大; (维护费用比较高,模具坏了不像常规的模具修得快,修模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