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最新版思维导图,主要从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概述、商业银行经营两个方面总结。
编辑于2022-11-04 15:16:02 重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含义
含义:商业银行是以货币和信用为经营对象的金融中介机构。经营指商行开展业务活动的组织和营销;管理指商行开展业务活动的控制与监督
①法律规定上看,商行性质为企业,业务主要为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
②从金融理论看,商行属于典型间接融资主体,主要通过提供支付、储蓄、现金管理、信贷等,实现动员资金、管理风现象、配置资源的金融功能
特点:最大特点是可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形式动员资金资源,主要通过信贷形式承担金融风险
①筹集公众资金、高负债经营:银行负债不视为外部融资,而是银行业务一部分
②通过经营风险、提供金融服务获取利润:资金由盈余方流向短缺方,通过承担风险获取风险溢价
③特许性和严格监督: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才可,且严格监管
内容
商业银行经营
指商业银行对外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组织和营销。商行业务范围一直在变化。
按照业务性质,分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按客户类型,分为公司金融业务、零售金融业务、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金融市场业务
商业银行管理
指商业银行对外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控制与监督。包括:①资产负债管理②资本管理③风险管理④财务管理⑤人力资源管理
经营与管理的原则和关系
原则
安全性:要求①筹措足够的自有资本,提高自有资本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②合理安排资产规模和结构,提高资产质量;③遵纪守法,合法经营
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银行资产在不受损失的条件下能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银行在需要时能够及时以较低成本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
要求①调整资产结构,维持流动性较好资产的适度比例;②加强负债管理,注重从负债方面来满足银行经营的流动性要求; ③加强流动性管理,实现流动性管理目标
效益性(盈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
要求①减少非盈利资产,提高盈利资产比重; ②尽可能低成本取得更多资金;③减少贷款和投资损失
三者关系:“三性”原则对立统一。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条件,效益性是目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是保证银行获得效益的条件。安全性和流动性成正比,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成反比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原则的发展变迁:四个阶段
单一的贷款“三原则”: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单一的计划调节和单一的银行信用,贷款三原则是:①贷款必须按计划发放和使用②贷款必须有适用适销的物资作为保障③贷款必须按期归还
专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原则:①区别对待,择优扶持②贷款按计划发放和使用③贷款按期归还,分别计息。 我国银行二级体系逐步形成,计划调节中加入了市场调节,增加了银行择优选择自主性,开始注重银行效益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三原则”的初步确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三原则”的调整: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我国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规则:为使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包括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尽可能低估资产与收益,充分估计损失和费用
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原则: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原则。商业银行在中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类型:①商业银行(不含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②信托公司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③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⑤人身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⑥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机构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原则: 创新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线。开展创新活动应遵循原则有①合法合规原则。遵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②公平竞争原则。不得低价倾销、恶性竞争或其他不正当竞争③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④ 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
概述
指商业银行对外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组织和营销。
组织是经营活动在机构、人员、设施等方面的组合、构成,表现形式是业务的运营,更多表现为物质方面的组合
营销是经营活动在市场开拓,新产品创造推销,新客户争取等方面的体现,更多表现为脑力活动和无形资产的创造
业务运营模式
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
核心:以层级管理为特征,以层级中每一业务单位为基础,以业务前后台一体为核心的方式。前台直接面对客户服务客户,赚取利润,包括客户部门和产品部门;中台包括风险管理部门、法律合规部门等,独立于前台;后台包括信息技术部门、运营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支持和具体操作部门
特点:网点的会计核算型
优点:前后台紧密结合,业务处理快捷、管理半径短,方便灵活,适应计算工具简单、业务种类不多、业务处理程序不复杂的状况
缺点:单人业务量不饱满,人工成本高
新型的业务运营模式
核心:在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下,将前台和中后台分离。前台的营业网点从会计核算型向服务营销型转变,主要职责是产品营销、柜台服务及风险控制。中后台主要职责是风险管理、合规管理、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维护,集中处理非实时业务批量交易、财务核算以及业务稽核监督,包括集中运行、集中录入、集中交易、集中核算、集中金库和集中监督等事项。
优点:好多后台集中一起形成一个后台中心。①营业网点业务操作规范化和工序化②实现业务处理的集约化③实现运营效率有效提升④实现风险防范能力提高⑤实现成本大幅降低
最新发展: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是此案各业务端互联互通
未来发展:商业银行与数字科结合来解决复杂系统不确定性
营销策略
商行市场营销含义:商业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利用自己资源优势,通过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以可盈利的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实现银行盈利最大化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商业银行以货币和信用为经营对象,更多表现为服务营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中心是客户。
商行市场营销策略
“4P”营销组合策略(20世纪70年代前):要素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口诀:产假取消);特征是①以金融产品为导向②从供给方出发来研究市场需求及变化
“4C”营销组合策略(20世纪70年代后):要素是消费者、成本、便利和沟通(口诀:小城便通);特征是①以客户为导向②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兼顾银行与客户的双重利益
关系营销与“4R”营销组合策略(21世纪后):要素是关联、反应、关系和回报(口诀:二关返还);特征是①以竞争为导向②积极适应顾客需求,并主动创造需求
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商行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存款和借款,最主要是存款。
存款经营的基本内容:一定金融法规监管下,充分组织银行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吸引存款的金融产品并销售出去,必须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开拓客户服务领域
存款经营的影响因素:①支付机制的创新②存款创造的调控③政府的监管措施(央行对利率的规定、电子资金转账、信用卡业务所产生的法制责任规定)
存款经营的衍生服务
现金管理服务:指商行向存款人提供包括告知其账户中可用资金情况,建议他们投资选择、整合存款人各账户余额以实现利息收益最大化等方面的服务。是银行营销优质客户、拓展市场份额,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客户大多为大型国内公司、跨国企业、政府机构及其他存款人。
贷款业务
贷款业务全过程:选择和准入贷款客户
1.选择和准入贷款客户
选择贷款客户实质是选择市场和开拓市场。从两方面选:
(1)客户所在的行业(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
(2)客户自身情况及贷款用途方面,包括①客户资信状况是最重要的,信用记录如何②客户财务状况,决定日后现金流是否按期归还贷款③客户所要投资的项目、项目的优劣、市场前景如何等。
完成对客户自身及项目了解,需三步骤:①贷款面谈②信用调查:5C标准(品格、偿还能力、资本、经营环境、担保品)③财务分析
2.创造产品和结构安排
营销角度说贷款产品要不断更新,但我国贷款产品品种稳定,商行要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安排贷款,甚至为客户量身定做适合贷款(如抵押品贷款、资金偿还计划等)从而产生新贷款产品。合适的贷款机构安排对贷款客户能够按期偿还贷款非常必要
3.交叉销售银行的其他产品
可推销的有两类
由贷款发放本身多引起的:如银行放贷要求客户维持一定账户余额,以此作为某项贷款定价条件
通过贷款谈判了解到新的需求和另外的客户
4.贷后管理
指客户实际使用授信贷款后到本息收回或该授信完全终止前的各项检查工作,包括对客户的授信后检查和授信后管理的检查。正常授信项目的贷后管理包括信贷资金监控(流向监控和还款资金回流监控)、客户回访以及贷后检查等方式。
5.不良金融资产处置
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开展的资产处置前期调查、资产处置方式选择、资产定价、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审核审批和执行等各项活动。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包括清收、不良贷款重组转让卖断、债转股等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收取服务费或代客买卖业务,如理财业务、咨询顾问、基金和债券的代理买卖、代客买卖资金产品,代理收费、托管和支付结算等
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如担保承诺,代理投融资服务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观念变化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流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商业银行为寻求利润增长新途径而开展中间业务,没有对中间业务加以战略类型思考,仅限开办诸如承兑担保、信用证、外汇买卖等中间业务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间业务大规模兴起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利息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发达国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银行总收入的占比在30%以上,有的超过50%甚至70%
中间业务经营的主要原则
①不断提升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能力,②不断提升中间业务的金融科技化、金融信息化水平,③重视开展关系营销与客户,建立更加稳定的关系,④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均不构成表内资产和负债。中间业务主要以客户委托为前提,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表外业务可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相对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具有以下特点:①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银行的自有资金,②不承担或不直接承担市场风险,③以接受客户委托为前提,为客户办理业务,④以收取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等)、赚取价差的方式获得收益,⑤种类多、范围广,在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占比日益上升
理财业务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历程:①萌芽起步阶段(1996-2001年)②创新拓展阶段(2002-2005年)③加速发展阶段(2006-2009年)④规模扩充阶段(2010-2013年)⑤转型规范阶段(2014年以来)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开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合理的经营原则是规范理财业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和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的保证。遵守:诚实守信、勤勉尽职的履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职责,投资者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遵守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严格遵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与管理
根据募集方式不同
公募理财产品:商业银行面对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的理财产品
私募理财产品:商业银行面对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的理财产品。合格投资者:①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②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③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投资性质不同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权益类理财产品: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权益类资产指上市交易的股票、未上市企业股权及其受(收)益权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混合类理财产品:投资于债权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理财产品标准
根据运作方式不同
封闭式理财产品:指有确定到期日,且自产品成立日至终止日期间,投资者不得进行认购或者赎回的理财产品
开放式理财产品:指自产品成立日至终止日期间,理财产品份额总额不固定,投资者可以按照协议约定,在开放日或相应场所进行认购或赎回的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的管理
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商业银行总行按要求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对理财产品进行集中登记,商业银行应当确保本行理财产品登记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信息登记不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进行补充或重新登记。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满足以下管理要求:①集中统一管理②业务隔离③风险隔离:每只理财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④市场交易和公平交易:不得进行利益输送
销售管理:①充分披露信息揭示风险,不得宣传承诺保本收益,不得误导投资者购买与风险能力不匹配的产品②全面如实反映理财产品重要特性,充分披露重要信息,所使用语言必须真实、准确、清晰③不得宣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只能登载该理财产品或者本行同类理财产品的过往平均业绩和最好最差业绩,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资者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不等于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投资需谨慎④对销售的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等级体现分为1至5级⑤对非机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分为1至5级,只能销售风险等级等于或低于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的产品,销售系统设置销售措施⑥设置适当的期限和销售起点金额,公募理财产品单一投资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一万元,私募理财产品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不低于30万元,投资单只混合类理财产品不低于40万元,投资单只权益类理财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不低于100万元⑦商业银行只能通过本行渠道销售理财产品或通过其他商业银行等吸收公众存款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代理销售理财产品⑧银行按相关规定实施理财产品销售专区管理,并在销售专区内对每只理财产品过程中进行录音录像(专区双录)
投资运作管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投资于信贷资产,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本行信贷资产,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本行或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本行发行的次级档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面向非机构投资者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不良资产、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商业银行不得发行分级理财产品
信息披露:在本行营业网点/官网建立理财产品信息查询平台,收录全部在售及存续期内公募理财产品的基本信息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发展趋势
从负债端看:存款代替型理财向真正的代客理财回归;理财服务范围从单一理财服务向全面财富管理转变;理财产品形态从预期收益率向净值收益型转变;理财投资类型由债务形向权益型转变;理财投资范围由在岸向离岸与在岸并驱转变;理财投资策略从被动投资组合向主动投资组合、由持有资产向交易资产转变;由静态流动性管理向动态流动性管理转变;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由信贷模式向综合模式转变
从资产端看:资产证券化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推出加速明显改变理财资金的运用形态,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多样性显著增强
从客户端看:理财客户群将加速向高净值个人客户与机构投资者迁移
从渠道端看:未来电子渠道理财业务的发展,更加注重客户体验的提升,谁的产品好用,客户就用谁的产品
商业银行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基础和核心)
资产负债管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前):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核心是认为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基础理论是: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以负债为经营重点,保持流动性。商业银行除了采用传统存款业务,还可以通过主动借款来大胆放款,争取高盈利。不用存储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把更多资金投放在效益更好的贷款或其他方面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不能偏重资产负债某一方,资产与负债管理双方并重,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协调资产负债项目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方面的合理搭配,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最佳组合
三大理论比较:①资产理论过于偏重安全性与流动性,不鼓励进取②负债管理理论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矛盾,鼓励进取③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现在最为流行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的管理体系研究
基本原则(三对称两管理一互补)
规模对称原理: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规模必须与负债来源的规模相对称、相平衡,是一种建立在合理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结构对称原理:一种动态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和统一平衡
速度对称原理:即偿还期对称原理,指银行资产分配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来决定,银行资产与负债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资产平均到期日/负债平均日期日=平均流动率,平均流动率>1,资产运用过度;若平均流动率<1,表示资产运用不足
目标互补原理:经济经营目标中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三方面的均衡不是绝对平衡,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利率管理原理:差额管理(固定利率负债大于固定利率资产的差额与变动,利率负债小于变动利率资产的差额相适应,从而保持银行流动性,安全性与效益性三性的均衡)和利率灵敏性资产与负债管理(在利率灵敏性资产和负债两方面比较,根据市场利率变动预测,相应对灵敏性资产和负债进行调整,获得更多盈利)
比例管理原理:各类比例指标体系约束资金运营。分为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效益性指标
基本内容
资产管理
贷款管理:最主要的、资产管理重点,内容有 贷款风险管理、贷款利率管理、贷款期限结构管理、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比例管理、对内部人员和关系户的贷款予以限制等。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一般实行集中授权管理,统一授信管理,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贷款管理责任制相结合,防范化解贷款风险
债券投资管理:流动性比贷款强,收益性比现金资产强,是商业银行平衡银行流动性和线性的重要工具。投资对象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中央银行票据、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等
现金资产管理:商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包括①库存现金②存放中央银行款项③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负债管理
存款管理:银行对存款人的负债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存款管理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重点。内容有三方面①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②存款利率的管理③存款保险的管理
借入款管理:借入款包括短期借款(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向中央银行借款)和长期借款(金融债券:发行普通金融债券、次级金融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严格控制特定目的借入款,分散借入款偿还期和偿还金额,减轻流动性压力,借入款应控制适当的规模和比例,增加短期债券为主,增强借入款流动性;保证信誉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借入款的渠道和后备渠道,保证必要扩大资金来源
指标体系:1996年将考核指标分为监控性指标和监测性指标,并把外币业务、表外业务纳入考核指标。2003年提出“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新理念,强调坚持以风险为核心的监管内容。2006年建立风险水平、风险迁徙、风险抵补三方面指标体系。2010年的腕骨体系包括资本充足性、贷款质量、风险集中度、拨备覆盖、附属机构、流动性、案件防控指标。2008年后关注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率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商业银行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基础和核心)
方法和工具
基础管理方法
缺口分析:商业银行衡量资产和负债之间重新定价期限和现金流量到期期限匹配情况的一种方法。用于利率敏感性缺口(衡量一定时期内到期或需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和流动性期限缺口分析 (定期计算和监测同期限内到期的资产和负债差额).利率敏感性缺口为例:资产>负债,正缺口;资产<负债,负缺口。利率上升时,正缺口对商业银行有利,负缺口不利;利率下降时,负缺口对商业银行有利,正缺口不利
久期分析:商业银行衡量利率变动对全行经济价值影响的一种方法。商业银行通过改变资产负债的久期,实现资产负债组合的利率免疫,提高全行的市场价值和收益水平
外汇敞口及敏感性分析:商业银行衡量汇率变动,对全行财务状况影响的一种方法。商业银行采用敞口限额管理和资产负债币种结构管理等方式控制外汇敞口产生的汇率风险
前瞻性动态管理方法
情景模拟:商业银行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现有头寸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对未来业务规模和利率变化的预测,以及对客户行为的分析和假设进行多种不同情景的动态分析
流动压力测试: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流动性风险分析方法,商业银行通过流动性压力测试测算全行在遇到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对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继而采取必要措施
资本管理
商业银行资本的含义与类型
资本是商业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可用来吸收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缓解意外损失,保护正常运营,为商业银行的注册组织营业以及存款进入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等。商业银行资本的核心功能是吸收损失
类型
会计资本: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本,又称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会计资本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一般准备、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少数股东权益七部分组成
监管资本:银行监管当局为满足监管要求,促进银行审慎经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商业银行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并不存在于资产负债表的科目中,经济资本并不必然等于银行会计资本,可能大于会计资本或小于会计资本
监管资本要求与管理
巴塞尔协议与资本监管要求:1988年巴塞尔协议成立,2004年推出新巴塞尔协议,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巴塞尔协议Ⅲ内容:一级资本下限为6%,核心一级资本4.5%;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为1%;商业银行要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各国可根据情况要求银行提取0到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以便银行可以对抗过度放贷带来的风险
我国实施“巴塞尔协议Ⅲ”新监管标准安排
①改进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将监管资本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严格执行对核心一级资本的扣除规定,提升了对资本工具吸收损失能力
②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将最低资本充足率调整为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5%、6%和8%。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要求。增加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11.5%和10.5%
③建立了杠杆率监管标准。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即一级资本占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不低4%,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
2011年初步构建了以资本充足水平、拨备、杠杆率、流动性指标为一体的新四大监管工具,奠定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基础
我国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率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总资本由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组成
核心一级资本指在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无条件用来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具有永久性、清偿顺序排在所有其他融资工具之后的特征,核心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其他一级资本是指非累积性的、永久性的、不带有利率跳升及其他赎回条款,本金和收益都应在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参与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其他一级资本包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如优先股及其溢价)、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二级资本指在破产清算条件下可以用于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受偿顺序列在普通股之前、一般债权人之后,不带赎回机制,不允许设立利率跳升条款,收益不具有信用敏感性特征,必须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二级资本包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应当从核心一级资本中全额扣除以下项目:商誉、其他无形资产、经营亏损引起的净递延税资产、贷款损失准备缺口、资产证券化销售利得、确定受益类的养老金资产净额、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股票等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本之间比率。资本/一级资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总资本/一级资本/核心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
经济资本管理的内容
经济资本概念:银行为了承担风险,应对非预期损失而真正需要的资本,经济资本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银行计量风险、衡量业绩、制定战略和配置资本的管理系统,渗透到了银行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经济资本优点:①保证了一定的资本水平及避免灾难并满足监管要求;②保证风险已被适当的加以管理,同时保证风险管理测政策和风险监控手段的有效性;③保证资本得以最有效的运用以获得最佳收益,同时可用于评价银行战略并支持角色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内容: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分配、经济资本评价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风险产生原因
主观原因:商业银行每项业务都有一个为确定未来行为目标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决策、实施管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形成银行风险,包括决策环节,管理环节和风险控制环节
客观原因:就风险管理而言,不确定性源于内外部环境的客观因素对业务经营活动和运营行为的影响,管理工具偏重于计量技术。就内部控制而言,不确定性源于道德风险等治理运行层面的各种负面影响,管理工具偏重于监督管理等非量化的管理方法。
风险特征
(1)杠杆性:商业银行属于高负债经营,自有资本占总资产比例很低。(2)负外部效应: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货币,具有信用创造功能,而且与经济联系非常密切,一旦出现危机,容易传递给其他经济体形成连锁反应,产生负外部效应
风险类型
按风险发生的范围不同:系统性风险、非系统风险
按风险的来源不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
与业务经营密切相关的风险(称为金融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
与企业的组织管理、外部环境相关的风险(称为非金融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识别:识别风险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发现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性质。分析风险是指深入理解导致风险产生的内在因素。风险识别有助于银行了解自身面临的风险及严重程度,从而为风险计量和控制奠定基础
风险计量:对风险定量分析,计算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大小
风险监测:商业银行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是否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超过值。包括①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在风险进一步恶化之前识别出来。②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以及所采取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及质量效果。
风险控制: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控制等策略和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银行在开展经营活动之前制定一定的标准或方案,避免风险超过自身承受能力或提前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方法包括限额管理、风险定价、制定应急预案。事后管理:银行根据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和风险变化趋势,采取一系列风险转移或缓释工具来降低风险,方法有风险缓释或风险转移、重新分配风险资本、提高风险资本水平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风险预防;商行针对面临的风险事先设置多层预防措施,风险预防措施包括①充足自有资本(抵御风险的最终防线)②适当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风险分散:商行通过实现资产结构多样化,将多样的、不相关、负相关的资产搭配,降低资产组合风险,只消除或减少非系统风险,不能减少系统性风险
风险转移:商行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分为保险转移(出口信贷保险)和非保险转移(保证担保)
风险对冲:商行通过购买或投资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非常有效
风险抑制:商行承担风险后,通过加强对风险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以便风险事件实际发生前阻止情况恶化,或风险发生后尽可能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风险补偿:商行采取各种措施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加以弥补。方法有①合同补偿:将风险写进合同②保险补偿:存款保险制度③法律补偿
内部控制机制的特征、原则和内容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的,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实现控制目标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特征:①审慎经营的理念和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②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的部门和岗位设置③纵向的授权与审批制度④系统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融为一体的控制活动⑤完善的信息系统等
原则:①全覆盖原则,②制衡性原则,③审慎性原则,④相匹配原则
内容:①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③完善内部审计制度,④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商业银行管理
财务管理
概述
财务管理是对财务活动进行计划组织、调节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是基于价值形式,对银行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进行的综合管理。价值指股东的投资价值,计算模型包括经济增加值模型,现金增加值模型和投资性的现金流收益模型,经济增加值模型已被国内银行广泛使用
财务管理的核心——基于价值的管理,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目标——银行价值最大化,实施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一系列财务活动
财务管理的层次:①传统的会计:监督控制、反映信息、规范反映信息②财务:提供计划制定、决策选择、资源配置等支持③公司财务:着眼企业价值、股权价值,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必须坚持科学、统一、审慎、规范的管理原则
内容
成本管理(核心)
内容:①利息支出;②经营管理费用,经营活动发生的费用包括员工工资、电子设备转运费、保险费等经营管理费用;③税费支出,随业务量变化而变化的手续费支出,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及相关税费;④补偿性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等;⑤营业外支出,指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无关,但需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支出
原则:①成本最低化原则,②全面成本管理原则,③成本责任制原则,④成本管理的科学化原则
利润管理
概念:一定时期内业务经营中所取得的最终财务成果,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成效大小重要综合指标。商业银行利润总额由以下两部分构成:①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指出后的净额)②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后的净额)
利润分配:利润总额先缴纳所得税,税后利润按以下顺序分配(如下图):注意法定盈余公积金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后剩余部分不得低于注册资本25%
增加利润的途径:①扩大资产规模,增加资产收益,②降低成本,③加强经营管理,健全和完善内部经营机制,提高银行工作效率,较少投入取得较多产出,④灵活的调度资金,⑤提高资产质量,减少资产风险损失
财产管理:指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管理
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
会计报表:按经济内容分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财务分析
资金分析:着重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分析比例关系是否符合要求,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是否体现在资金营运之中,将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财务分析:盈利能力指标(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成本收入比、收入利润率、支出利润率、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经营增长指标(利润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资产质量指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杠杆率)偿付能力指标(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绩效评价:现代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以引导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业绩指标,从效益,风险,竞争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需要,一家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营并获盈利,就需要一直能力与素质相适应的员工队伍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需要,一家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营并获盈利,就需要一直能力与素质相适应的员工队伍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①人力资源规划②员工的考核和任用③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④员工绩效评价⑤人力资源的心理及智能开发⑥人力资源的环境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科学化:①改革人事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②强化“一把手”负责制和干部监督机制,③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机制
①清晰的股权结构②健全的组织架构③明确的职责边界④科学的发展战略⑤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准则⑥有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⑦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⑧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⑨良好的利益相关者保护机制⑩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①进一步提高各银行董事会的战略把握能力和决策水平,加大监事会监督职能,强化高层对全行经营工作的领导、协调、管理职能。②银行上下要进一步增强法人意识。③要加大各业务线的管理力度。④是完善纪律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最核心的是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
发达国家商行薪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①科学的工资和奖金制度,②各种福利计划,③长期激励机制,长期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如高级管理层的年薪制,经理人员股票期权制度,内部职工持股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