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
编辑于2022-11-07 17:10:34文言文
文学常识
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诀”:留(保留法),删(删减法)调(调序法)换(替换法)补(增补法)
直译:逐字逐句,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一审语境,二审得分点)
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
语境确定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假借字
通假字(疑难词)
多方推断
通用字
假借字
古今字
古今异义词
区别,拆分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程度的减弱,范围的缩小,义项的减少)
词义转移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偏义复词
活用词
翻译到位
名词的活用
作状语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作动词
动词的活用
作名词
使动用法
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活用
作名词
作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数词的活用
作动词
作形容词
作副词
意动用法
文言实词推断
句法推断法(题内)
结构推断(对仗时同一位置的词语意义相同,相对或相反)
语法推断:主(名词,代词)+状语(形容词)+谓语(动词,形容词)+定语(名词,代词)+宾语(名词+代词)
词性推断(根据句子中的位置)
题外
字形推断(造字法又称六书:形声字,会意字,象形字,转注,假借,指事字)
联想推断(课内学过的知识,成语)
语境推断
外部环境(上下文)
内部环境(句子本身)
古今比照推断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文言虚词
口诀,:语(与)嫣(焉)何其弱(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者…(也) …,…也 者,也都不用 …为… 用“乃即,皆,则,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用“是”作判断动词(少见)
被动句
谓语+于…,如“见…于” 在动词前用“见”“受”表被动 为+动词 为…所… 用介词“被”+动词 无任何标志
省略句
省略主语,宾语,兼语(在句子中充当两种句子成分),介词,分句,谓语(少见) 区分:兼词(包含两个词的词性)
倒装句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之”“是”是提宾的标志 介词宾语前置,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 否定副词有“不,弗,未,非,否,毋”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恶,焉,胡,曷,奚”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而)+定语+(者)
状语后置
“于…” “以…”
主谓倒装
通常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固定句式
陈述语气
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用来…╱无法…) 有所(有…的) 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 以为(把…当做…) 所以(…的缘故) 是之谓(这就叫做) 宾语前置:(其)…之谓也(说的是…)
疑问语气
如何,奈何,何如,何若(怎么样) 如…何(对…怎么样) 何所(所…为何) 何…为(奈何…怎么办) 得无…耶(大概╱恐怕…吧) 安…哉(怎么…呢) 岂…哉(难道…吗) 何以(凭什么)
反问语气
何…之有(难道有…吗) 不(亦)…乎(不也是…吗) 何以…为?(怎么用得着╱要拿…做什么呢)
表选择
其…邪?其…也(是…呢?还是…呢) 孰若…(哪里比得上) 与其…宁…(与其…宁可…)
表测度
得无异乎╱无乃…乎(恐怕不同吧)
表感叹
何其…也(多么…啊) 惟…耳(只是…罢了) 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断句
方法
一、标志断句法
对话(曰,云,言)
虚词
“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句子时在前面断开
其前一般断开——夫,盖,至若,若夫,初,斯,今,凡,且,窃,请,敬,顷之,向之,未己,已而,斯须 既而,俄而,何,胡,安,曷,奚,盍,焉,孰与,何如,奈何,虽然,纵使,向使,假使,苟,是故,然则 或,而况,且,至于,于是,岂非
其后一般断开——也,矣,焉,耳,耶,与,邪,乎,哉,夫
不可在前后断开——以,于,为,而,则
可在前后断开——呜呼,嗟夫,噫嘻,悲夫
不可断开——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向所,孰若,足以,何以,然则
名(代)词(人名官职等)
二、借助句式
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抓谓语,根据前后关系判断)
文言文
文学常识
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诀”:留(保留法),删(删减法)调(调序法)换(替换法)补(增补法)
直译:逐字逐句,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一审语境,二审得分点)
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
语境确定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假借字
通假字(疑难词)
多方推断
通用字
假借字
古今字
古今异义词
区别,拆分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程度的减弱,范围的缩小,义项的减少)
词义转移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偏义复词
活用词
翻译到位
名词的活用
作状语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作动词
动词的活用
作名词
使动用法
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活用
作名词
作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数词的活用
作动词
作形容词
作副词
意动用法
文言实词推断
句法推断法(题内)
结构推断(对仗时同一位置的词语意义相同,相对或相反)
语法推断:主(名词,代词)+状语(形容词)+谓语(动词,形容词)+定语(名词,代词)+宾语(名词+代词)
词性推断(根据句子中的位置)
题外
字形推断(造字法又称六书:形声字,会意字,象形字,转注,假借,指事字)
联想推断(课内学过的知识,成语)
语境推断
外部环境(上下文)
内部环境(句子本身)
古今比照推断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文言虚词
口诀,:语(与)嫣(焉)何其弱(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者…(也) …,…也 者,也都不用 …为… 用“乃即,皆,则,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用“是”作判断动词(少见)
被动句
谓语+于…,如“见…于” 在动词前用“见”“受”表被动 为+动词 为…所… 用介词“被”+动词 无任何标志
省略句
省略主语,宾语,兼语(在句子中充当两种句子成分),介词,分句,谓语(少见) 区分:兼词(包含两个词的词性)
倒装句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之”“是”是提宾的标志 介词宾语前置,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 否定副词有“不,弗,未,非,否,毋”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恶,焉,胡,曷,奚”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而)+定语+(者)
状语后置
“于…” “以…”
主谓倒装
通常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固定句式
陈述语气
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用来…╱无法…) 有所(有…的) 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 以为(把…当做…) 所以(…的缘故) 是之谓(这就叫做) 宾语前置:(其)…之谓也(说的是…)
疑问语气
如何,奈何,何如,何若(怎么样) 如…何(对…怎么样) 何所(所…为何) 何…为(奈何…怎么办) 得无…耶(大概╱恐怕…吧) 安…哉(怎么…呢) 岂…哉(难道…吗) 何以(凭什么)
反问语气
何…之有(难道有…吗) 不(亦)…乎(不也是…吗) 何以…为?(怎么用得着╱要拿…做什么呢)
表选择
其…邪?其…也(是…呢?还是…呢) 孰若…(哪里比得上) 与其…宁…(与其…宁可…)
表测度
得无异乎╱无乃…乎(恐怕不同吧)
表感叹
何其…也(多么…啊) 惟…耳(只是…罢了) 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断句
方法
一、标志断句法
对话(曰,云,言)
虚词
“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句子时在前面断开
其前一般断开——夫,盖,至若,若夫,初,斯,今,凡,且,窃,请,敬,顷之,向之,未己,已而,斯须 既而,俄而,何,胡,安,曷,奚,盍,焉,孰与,何如,奈何,虽然,纵使,向使,假使,苟,是故,然则 或,而况,且,至于,于是,岂非
其后一般断开——也,矣,焉,耳,耶,与,邪,乎,哉,夫
不可在前后断开——以,于,为,而,则
可在前后断开——呜呼,嗟夫,噫嘻,悲夫
不可断开——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向所,孰若,足以,何以,然则
名(代)词(人名官职等)
二、借助句式
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抓谓语,根据前后关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