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中级经济师基础第一部分
明晰产权(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编辑于2022-11-08 00:52:09中级经济师基础第一部分
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个方面的关系
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三者密不可分
公有制
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基本形式
全民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
重要作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求,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非公有制
基本形式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非公有部分
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题就是公有制为主题在分配方式上的体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资源配置的含义及方式
资源定义
狭义
自然资源
广义
自然资源
劳动力
资本
企业家的才能,知识,数据等
资源配置的实质
社会总劳动时间和各种产品生产上如何分配的问题
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
定义: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
最高限价
定义: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
目标: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当某种或某些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有可能影响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或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时,政府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干预。
影响:低于均衡价格,会刺激消费、限制生产,导致供应短缺,出现排队、黑市交易、变相涨价。
保障措施:配给制,如定量供应或凭证供应
适用:只宜短期、在局部地区实行。
保护价格
定义: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是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个价格之上进行。
目标:保护生产者利益。在我国,保护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当某种或某些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过大,生产者收入过少,有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时,政府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干预。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水平。
影响:高于均衡价格,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生产过剩,出现黑市交易、变相降价。
保障措施:政府应收购过剩产品予以储备。
适用: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主要是农产品。
需求收入弹性(Ey)
1.定义 :需求交叉弹性=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百分比/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百分比需求交叉弹性的大小是确定两种商品是否具有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的标准。
计算方式:需求量相对变化/收入相对变化
类型: Ey>1,商品为高档品; 0<Ey<1,商品为必需品; Ey<0,商品为低档品。
需求交叉弹性(Eij)
定义: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划分判断“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
计算方式:商品i的需求量相对变化/商品j的价格相对变化
类型: Eij>0,两种商品为替代品; Eij<0,两种商品为互补品; Eij=0,两种商品无关。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生产者主要组织形式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企业形成理论
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科斯。
企业的本质特征: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交易成本的节约。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信息的不完全性。
交易费用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
产生于签订契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
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显成本:企业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隐成本: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
正常利润是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属于隐成本。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与总成本曲线
总固定成本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总成本曲线是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零时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的那个点开始,随产量增加而逐步上升的曲线。刚开始以递减的速度上升,之后以递增的速度上升。
总可变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之后随产量增加而上升。总可变成本曲线和总成本曲线的变动规律是一致的。
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
平均固定成本曲线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逐渐向横轴接近。
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
无论上升或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快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开始时随产量增加而逐步下降,与边际成本曲线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交之前,MC<AVC,相交之后,MC>AVC。
平均总成本曲线开始时随产量增加而迅速下降,与边际成本曲线交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交之前,MC<ATC,相交之后,MC>ATC。
边际成本曲线最低点最先出现,之后是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之后是平均总成本曲线最低点。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垄断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参与者众多;产品同质;被动接受市价、信息对称;资源流动自由。
垄断竞争市场:参与者很多;产品具有差别性;对价格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这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寡头垄断市场:很少几个企业;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对价格有很大程度的控制;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生产者;价格的决定者;没有替代品;进入退出非常困难。
垄断形成条件
政府垄断;
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
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而形成的完全垄断;
自然垄断:当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地进行生产,或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价格歧视
分级
一级价格歧视
指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也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
是指按照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批量的产品,但是每个购买相同批量产品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
三级价格歧视
建立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基础上,是指将消费者分为具有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若干组,分别对各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基本条件
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
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
基本原则
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当MRP=MFC时,是所有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
当MRP>MFC时,生产者应增加生产要素投入
当MRP<MFC时,生产者应减少生产要素投入
生产要素供给的一般分析
在一定要素价格下,将其全部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劳动和闲暇
劳动的边际效用=劳动的边际收入×收入的边际效用
△U/△L=(△U/△Y)×(△Y/△L)
闲暇的边际效用=△U/△l
△U为效用的增量,△L为劳动的增量,△Y为收入的增量,△l为闲暇的增量。
劳动的供给原则
劳动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U/△L=△U/△l
劳动的供给曲线
工资增加的效应
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增加。
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相对更加富有而追求闲暇,从而减少劳动的供给。
劳动的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工资低而收入少时,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增加,劳动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
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资本的供给在短期内是垂直线,在长期中也是一条后弯曲线。
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以及政府的干预
外部性后果
由于外部性的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外部性的分类
外部经济
包括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产品供给过少。
外部不经济
包括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产品供给过多。
干预措施
使用税收和补贴:负外部性的行为,征收适度的赋税; 正外部性的行为,应给予财政补贴。
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
明晰产权(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以及政府的干预
公共物品的特点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该特点导致了“搭便车”现象,就是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物品。
公共物品的分类
纯公共物品:可以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消费时无法分割,只能由政府提供,如国防、治安。
准公共物品:可以部分间接购买,部分直接购买,消费时可以部分地分割,政府和私人皆可以提供,如教育、医疗、收费公路等。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消费者需求曲线沿纵向(即价格方向)相加得到的。
公共物品最优数量的意义
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消费者并不清楚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更不能准确说明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因此无法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也不能求得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消费者愿意搭便车,保底或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一般低于实际水平。因此无法加总消费者需求曲线,也无法得到最优数量。
干预措施
政府承担公共物品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政府提供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
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国内生产总值
含义
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基本指标
形态
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
计算方法
生产法
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收入法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支出法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消费支出C+固定投资支出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
联系
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国民总收入(GNI)=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消费理论
消费理论
理论提出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理论假设前提: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
投资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1/投资乘数=1-边际消费倾向
税收乘数=1-投资乘数=-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比重。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公式表示为:C=α+βY。其中,α代表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引致消费。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理论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
理论观点: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持久收入理论
理论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理论观点: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按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
康德拉耶夫周期(长)
、朱格拉周期(中)
基钦周期(短)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
古典型周期(低谷时经济增长为负增长,GDP绝对减少)
增长型周期(低谷时经济增长为正增长,GDP相对减少)
我国的经济周期
增长型周期波动
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先行指标(领先指标)
制造业订货单
股票价格指数
广义货币M2
一致指标(同步指标)
工业总产值
固定资产投资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滞后指标
库存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人民为中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核。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提升创新地位,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我国经济空间布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价格总水平
我国目前是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
2.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价格总水平变动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率-GDP的变动率
【公式】π=m+v-y
总需求和总供给。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动。从长期看,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从短期看,价格总水平和总供给成正方向变动。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3.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对工资的影响。
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成正方向,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方向。
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一般地讲,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企业和政府,而通货紧缩则有利于劳动者和居民。
对利率的影响。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方向变动。当名义利率低于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时,实际利率为负。
对汇率的影响。
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上升。
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奥肯定律、就业弹性系数、菲利普斯曲线
奥肯定律
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如果用y表示实际GDP,用y*表示潜在的GDP,用μ表示实际失业率,用μ*表示自然失业率,奥肯定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y-y*)/y*=-2×(μ-μ*)。
就业弹性系数
劳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Ee=E/Y
如果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大,就业弹性就较高。
菲利普斯曲线
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表明失业率(U)与通货膨胀率(π)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系只在短期内才有可能;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绝对优势理论
提出人:亚当·斯密
观点: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
提出人:大卫·李嘉图
观点: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提出人:赫克歇尔和俄林
观点: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提出人:克鲁格曼
观点: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该理论用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1.关税壁垒:征收高额进口关税。
2.非关税壁垒
进口配额制:对一定时期某产品的进口数量和金额直接限制。
自愿出口限制:出口国在压力下自愿限制某产品一定时期的出口数额或金额。
歧视性公共采购:一国政府给予国内供应商优先获得政府公共采购订单的措施,对外国供应商是一种歧视。
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设置技术标准、卫生标准,限制产品的进口。
对出口贸易的干预
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
直接补贴
直接以现金形式弥补国内外市场的差价。
间接补贴
出口退税
出口信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