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社会学习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编辑于2022-11-08 07:53:14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它是人才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经典测量理论 “经典测量理论亦称“真分数理论”。2O 世纪初提出,至 50 年代臻于完善。该理论假设观测分数 X 是由真分数 T 及随机测量误差 E 所组成,即 X= T+ E;误差 E 的平均数等于 0;误差 E 与真分数 T 间的相关为 0。
确定测验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明确测验哪些个体或团体);确定测量目标(测何种心理特质);明确测量用途(用于心理诊断还是选拔人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它是人才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经典测量理论 “经典测量理论亦称“真分数理论”。2O 世纪初提出,至 50 年代臻于完善。该理论假设观测分数 X 是由真分数 T 及随机测量误差 E 所组成,即 X= T+ E;误差 E 的平均数等于 0;误差 E 与真分数 T 间的相关为 0。
确定测验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明确测验哪些个体或团体);确定测量目标(测何种心理特质);明确测量用途(用于心理诊断还是选拔人才);
学习理论
联结理论
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连接的过程 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刺激(S)替代过程。中性刺激替代了无条件刺激,成为条件刺激的过程。
巴甫洛夫 饿狗实验
八个规律
消退现象
经典型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反应强度会逐渐降低以致消失
自然恢复
消退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套件反应又重新出现,如果此时在条件刺激后紧跟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会得到最大限度恢复
泛化
一旦形成,机体对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
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能导致对非常特定的刺激反应
高级条件作用
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与另一个中性刺激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对具体事物
对抽象信号
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在于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恐惧性条件作用
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
小阿尔伯特
系统脱敏法
频因律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
近因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刺激反应类型
无条件
生来就有
条件
习得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桑代克 联结—试误说
学习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表现时所产生的刺激—反应联结
饿猫迷笼实验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动物学习盲目,人的学习有意识
三个规律
准备律
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有准备且寄语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烦恼,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预备定势
练习律
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效果律
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 但跟随不满意的变化,行为可能性将减少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饿鼠实验 白鼠压杆实验
行为
两种
应答性行为
已知刺激引起
操作性行为
有机体自身发出
次数
上升
强化
正强化
负强化
撤销一个另其厌恶的刺激
逃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
还没发生,
下降
惩罚
呈现厌恶刺激
Ⅰ型惩罚
Ⅱ型惩罚
刺激
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
原始强化
基本生理需要 吃喝
二级强化物
条件强化
中性刺激 与一级强化物多次结合后成为条件刺激
普雷马克原理
把高频活动作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祖母效应
强化程式
连续
建立快消退快
间隔
建立慢消退慢
固定
定时
月考,期末考
扇贝效应
快到临近期便会上升
定比
买二送一
变化
变时
变比
彩票、抽奖
应用
行为塑造
顺向
逆向
行为消退与维持
行为的线索
S'→R→S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交互决定观
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行为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
学习与表现
将新的学习与习得行为的表现区分开来
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理论
通过观察,间接的学会某种东西,是否会外显会根据该行为的后果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 充气娃娃实验/击倒波波实验
基本过程
注意过程
注意并知觉
保持过程
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及储存
表象编码
言语编码
动作再现过程
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行为选择和组织榜样情景中的要素,进行模仿和练习并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行为
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
信息反馈基础上精炼
自我观察、矫正反馈
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直接强化
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
榜样强化
自我强化
自我标准进行自我奖励
教育应用
教授新行为、技能、态度和情感
树立榜样
热情
监控学生习得行为表现
随时随地学习
社会促进效应
教师要提供良好的榜样和机会
去抑制效应
及时表扬和鼓励良好的行为
抑制效应
建构主义
思想渊源和理论取向
思想渊源
奠基人 皮亚杰
对建构主义进行了系统而经典的阐述。明确指出,认识既不发端于客体,也不发端于主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动作过程中
杜威
经验性学习理论
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改造,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围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维果斯基
布鲁纳
源于现实的需要
传统教学的弊端
不完整
惰性
不灵活
理论取向
激进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文化取向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学习是新旧经验之间相互作用
社会互动性
学习通过社会文化参与
需要学习共同体合作互助
情境性
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知识观
只是一种解释、假设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针对具体情境
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
不可能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学生观
否定洛克心灵白板说
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以学生为主体
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
以现有知识经验为基础
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引导生长出新经验
教学观
激活原有经验
促进知识建构
实现经验重组、转换、改造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推理分析等高级思维活动 提供丰富信息资源、工具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个体/个人认知建构主义
基本观点
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
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原有的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奥苏贝尔等)有更大的连续性
包含
激进建构主义
冯·格拉塞斯菲尔德
两个基本原则
主动建构
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的个体被动地接受
适应
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缺陷
否定社会交往的作用
完全否定“传授”的作用
陷入彻底相对主义认识论,否定统一知识标准
生成学习理论
对理解过程
维特罗克实验
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
学习过程
提取
选择性注意
建立联系
试验意义建构
完成意义建构
回到感觉信息,检查策略
成功即达到意义理解
检验是否合理
认知灵活理论
斯皮罗 学习观
类型
知识及其应用复杂多变程度
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
比较规则和确定,套用相应法则或公式
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
概念复杂性
实例中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的共同作用
实例间的差异性
同一类别的各个具体实例中,所涉及的概念是不同的,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不同的
学习深度和水平
初级学习
初级知识获得
对结构良好领域知识的学习,只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和反馈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与事实,在测验中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生出来。
高级学习
高级知识获得
对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各种情境下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把握概念的复杂性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最终能够广泛而灵活地将知识应用到各种具体的情境
乔纳森知识获得三阶段理论
初级学习
理解多依靠简单的字面编码,缺少直接迁移的某领域的知识
高级学习
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引导而进行
专家知识学习
已有大量图式化的模式,建立丰富的联系,可以灵活的对问题进行表征
教学观
随机通达教学
对同一内容,学习者要在不同的时间、重新安排的情境中,带着不同目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次交叉反复的学习
随机进入学习
教师核心任务:理解教学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
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
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 知识建构的过程,不仅需要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维果斯基 内化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人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其核心特点是以语言和符号作为工具,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所谓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的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这种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内化机制
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
列昂节夫 活动理论
学习通过对活动的参与来实现
进一步强调了活动在内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切高级心里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反复、多次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
活动是内化的桥梁
温格 实践共同体
活动领域
社会“圈子”
实践方式
应用
支架式教学
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实际教学中,只有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支架,对儿童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
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的应用
支架
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
帮助儿童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
分布式认知
认知分布于个格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介质之中。 强调人的认知不是分布在封闭的头脑之内的,而是在任意环境构成的整个系统中完成的,人往往要借助外在的环境要素、文化工具和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各认知活动
布朗
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它所应用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
情景教学模式
认知学徒制
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
主张通过真正的领域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
任务、环境都是真实的
抛锚式教学
真实为基础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这列事件或问题被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确定了 (轮船被锚固定)
学习动机
含义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类型
社会意义
高尚正确
核心:利他主义
低级错误
核心:利己
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远景的间接动机
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的前途相连,较为稳定、持久,激发努力
动力来源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起作用的范围
一般动机
具体动机
奥苏泊尔
理论
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
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
强化使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个体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的联系
内外部
人本理论
马斯洛
学校里最重要的是爱和自尊的需要
麦克里兰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
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
力求成功的倾向
追求特定目标
避免失败的倾向
避免失败的机会
抱负水平
阿特金森 期望价值理论
公式化麦克里兰
动机
成就需要
期望水平
诱因价值
避免失败的倾向
避免失败的动机
失败的可能性
失败的诱因价值
公式Ta=Ts-Tf=Ms*Ps*Is-Mf*Pf*If
任务难度越大,满足感越强
科温顿 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动机
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这种通过保护和防御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
自我价值感
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把成功看做是能力的展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避免失败
类型
高驱低避
成功定向
低驱高避
避免失败者
高驱高避
过度努力
低驱低避
失败接受
奥苏泊尔 成就动机构成理论
成就动机
认知内驱力
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学习任务本身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赢得地位自尊
附属内驱力
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学生与长者在感情上有依附性
从赞许中获得派生地位
影响因素
年龄
性别
社会地位
人格
培养与激发
培养
掌握目标为动机,启发求知需要
设立明确的目标和达到方法
设置榜样
迁徙原有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注意归因倾向
激发
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
注重互为补充
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正确使用考试、竞赛和评比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认知理论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 完形—顿悟说
格式塔心理学是产生与德国的一种心理学流派,被誉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大猩猩吃香蕉实验 大猩猩棒子实验
科勒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意识为中介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
托尔曼 认知—目的说
建立在他及其同事进行的大量白鼠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其中,位置学习实验和奖励预期实验是其典型代表
小白鼠迷津实验
学习是有目的的
学习是对完型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是动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信息;认知地图也即现代认知心理学所说的认知结构,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存在中介变量 S-O-R
外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
O是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潜伏学习
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没有强化也可能产生学习
内在强化
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即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的强化
布鲁纳的 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认知发现学习说 认知结构教学论
认知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的过程
知识的获得
新知识的获得 原有知识的精确化,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
转化
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他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是核心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已知等边三角形→内角和180°
超越给定的信息
评价
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是核心的任务,或者运用的是否正确
近乎于同时发生 但有一定的顺序
结构教学观
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的态度和方法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
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三种基本内在动机都具有自我奖励的作用,因为其效应不是短暂的而是持久的
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
互惠内驱力
结构原则
动作
凭借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
图像
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
符号
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
认知表征理论
人类智慧生长经历了三种表征阶段
动作表征
映像表征
符号表征
程序原则
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有难有容易,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
强化原则
适时地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环节
发现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一些事实和问题,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阶段
提出问题
使学生感兴趣
激发欲望
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
提出假设
收集组织材料
得出结论
验证结论,解决问题
作用
提高智力潜力
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学会最优方法和策略
帮助新的保持和检索
局限
主体
只有少数人能用
领域
只适合自然科学某些知识的教学,对于文学、艺术等方面不合适
效率
执教人员
奥苏泊尔 有意义接受说
实质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非人为的联系
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实质性的联系
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条件
外部条件
客观条件,要求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既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要求
该学
内部条件
主观
愿学
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能学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真学
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类型
表征学习
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概念学习
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的学习
命题学习
非概括性学习
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概括性陈述
若干事物直接的联系
认知同化理论
核心是学生能够习得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观念 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 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三种同化策略
下位学习
新知识类属于认知结构已有的观念
派生类属
相关类属
爱国主义 保护环境 保护能源
上位学习
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策略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水平和综合水平,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
陈述性
比较性
接受学习
界定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是概念同化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适合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 所学内容大多数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教科书或教师的讲述,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
逐渐分化原则
整合协调原则
序列原则
巩固原则
优点
主要途径
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先进的科学技术
省时省力大量
系统、完整、精确;有助于储存巩固
局限
不利于深入理解
不利于内部动机
加涅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期望系统
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动机。反馈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反馈能肯定学生的希望
学习动机
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
执行控制系统
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认知策略,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策略
认知策略
八个学习阶段
动机阶段
期望
激发动机
告知目标
领会阶段
注意-选择性知觉
指导注意
习得阶段
编码—储存登记
刺激回忆
提供指导
保持阶段
记忆贮存
回忆阶段
提取
增强保持
概括阶段
迁移
促进迁移
作业阶段
反应
反馈阶段
强化
布置作业 提供反馈
人本主义
罗杰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
对学习者有真正价值 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自动自发
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来自内部
全神贯注
全面发展
自我评价
无意义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真实或真诚
尊重、关注和接纳
聆听,接纳做个个体的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
移情性理解
应用
价值教育
创造性培养
经验的学习
马斯洛
内在学习
内驱力
外在学习
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