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DNA的合成
生物化学:DNA的合成,本科和考研通用!常见的DNA损伤修复途径、有些DNA损伤可以【直接修复】、【切除修复】是最普遍的DNA损伤修复方式、DNA严重损伤时需要【重组修复】
编辑于2022-11-08 11:25:11 广东生物化学:维生素,本科和考研通用!共同特点、在体内主要构成酶的辅助因子,直接影响酶的活性、依赖食物提供,体内很少蓄积,过多的水溶性维生素可随尿排出、一般无中毒,但供给不足时可导致缺乏症。
生物化学:基因表达调控,本科和考研通用!基因表达调控(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就是指细胞或生物体在接受内外环境信号刺激时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做出应答的分子机制。
生物化学:代谢整合,本科和考研通用!各种能量物质的代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糖与脂肪代谢的相互联系、葡萄糖和大部分氨基酸可以互相转变、氨基酸和脂肪的相互转变、某些氨基酸、磷酸戊糖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生物化学:维生素,本科和考研通用!共同特点、在体内主要构成酶的辅助因子,直接影响酶的活性、依赖食物提供,体内很少蓄积,过多的水溶性维生素可随尿排出、一般无中毒,但供给不足时可导致缺乏症。
生物化学:基因表达调控,本科和考研通用!基因表达调控(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就是指细胞或生物体在接受内外环境信号刺激时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做出应答的分子机制。
生物化学:代谢整合,本科和考研通用!各种能量物质的代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糖与脂肪代谢的相互联系、葡萄糖和大部分氨基酸可以互相转变、氨基酸和脂肪的相互转变、某些氨基酸、磷酸戊糖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
DNA的合成
一、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基本概念
特点
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基本内容
意义
DNA复制从起点【双向】进行
原核生物基因复制
真核生物基因复制
DNA复制反应以【半不连续】方式进行
DNA复制具有【高保真性】
二、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
DNA复制体系
【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间的【聚合】
功能
5‘——3’ 的聚合活性:催化核苷酸之间生成3‘,5’-磷酸二酯键
核酸外切酶活性
3‘—— 5’外切酶活性:能辨认错配的碱基对,并将其水解
5‘—— 3’外切酶活性:能切除突变的 DNA片段,也能够特异性除去DNA合成所需的RNA引物
原核生物DNA聚合酶
DNA-pol Ⅰ
DNA-pol Ⅱ
DNA-pol Ⅲ
比较
真核生物DNA-pol
【DNA聚合酶】的【碱基选择和校对功能】
复制的保真性依赖正确的【碱基选择】
聚合酶中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在复制中【辨认】切除错配碱基并加以【校正】
复制中DNA 分子【拓扑学】变化
多种酶参与DNA解链和稳定单链状态
DNA拓扑异构酶改变DNA超螺旋状态
原核生物:I - 正常➡️负超 II - 正超➡️负超 真核生物:I、II - 正超➡️正常 DNA聚合酶 - 正常➡️正超
正超螺旋:紧密- -绕长轴一周复制多于10bp 超级螺旋:正常- -绕长轴一周复制等于10bp 负超螺旋:松弛- -绕长轴一周复制少于10bp
【DNA连接酶】连接复制中产生的单链缺口
总结:能催化3‘,5’-磷酸二酯键生成的酶
三、原核生物的DNA复制过程
复制的【起始】
DNA的【解链】
DNA复制的起始点
参与原核生物复制起始的蛋白质
【引物合成】和【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引物作用
注意区别:引物、引发体、引物酶
DNA链的【延长】
冈崎片段的处理
复制的【终止】
总结
四、真核生物的DNA复制过程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起始】与原核生物基本相似
特点
复制有时序性,即复制子以分组方式激活而不是同步起动。转录活性高的DNA在S期早期复制,高度重复序列如卫星DNA、中心体和端粒在S期的最后阶段复制。
真核生物复制起始点比E.coli的oriC短。酵母复制起始点含11bp富含AT的核心序列:A(T)TTTATA(G)TTTA(T);称为自主复制序列(autonomously replicating sequences,ARS)。
真核生物复制起始也是打开双链形成复制叉,形成引发体和合成RNA引物。 复制的起始需要DNA-pol α、pol ε和pol δ的参与。还需要解旋酶、拓扑酶和复制因子(RF),如RFA、RFC等。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复制起始和延长中起关键作用。PCNA为同源三聚体,具有与E.coli DNA聚合酶Ⅲ的β亚基相同的功能和相似的构象,即形成闭合环形的可滑动DNA夹子,在RFC的作用下PCNA结合于引物-模板链;并且PCNA使pol δ获得持续合成能力。PCNA具有促进核小体生成的作用。PCNA水平也是检验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
比较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延长】发生DNA聚合酶转换
特点
DNApol α 主要催化合成引物。然后迅速被具有持续合成能力的DNApol δ和DNApol ε所替换,这一过程称为聚合酶转换。
DNApol δ负责合成后随链,DNApol ε负责合成前导链。
真核生物以复制子为单位各自进行复制,引物和冈崎片段都比原核生物短。
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长度大致与一个核小体所含碱基数(135bp)或其若干倍相等。
FEN1和RNase H等负责去除真核复制RNA引物。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终止】及其端粒稳定机制
终止
引物水解(RNA酶+限制性内切酶) 补缺(DNA-pol ε) 连接(DNA连接酶)
端粒稳定机制的作用
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结构 防止染色体间末端连接 补偿DNA的5‘末端在消除引物后造成的空缺
真核生物DNA合成后立即组装成【核小体】
【端粒酶】参与解决染色体末端复制问题(了解)
DNA单链母链如果不填补成双链,就会被核内DNase酶水解
人的端粒重复序列为5‘-(TnGn)x-3’
端粒酶通过一种【爬行模型的机制】合成端粒DNA
真核生物染色体DNA在每个细胞周期中【只能复制一次】
真核细胞DNA复制的起始分两步进行,即【复制基因的选择】和【复制起点的激活】。
【复制基因】(replicator)是指DNA复制起始所必需的全部DNA序列。
复制基因的选择出现于G1期,基因组的每个复制基因位点均组装【前复制复合物】(pre-replicative complex,pre-RC)。
复制起点的激活仅出现于细胞进入S期以后,这一阶段将激活pre-RC,募集若干复制基因结合蛋白和DNA聚合酶,并起始DNA解旋。
细胞周期蛋白D的水平在G1后期升高,激活S期的CDK。复制许可因子是CDK的底物,为发动DNA复制所必需。复制许可因子一般不能通过核膜进入核内,但在有丝分裂末期、核膜重建之前进入细胞核,与DNA复制起始点结合。等待被刺激进入S期的CDK激活,启动复制。一旦复制启动,复制许可因子即失去活性或被降解。
真核生物线粒体DNA按【D环方式】复制
D-环复制时需合成引物。mtDNA为双链,第一个引物以内环为模板延伸。至第二个复制起始点时,又合成另一个反向引物,以外环为模板进行反向的延伸。最后完成两个双链环状DNA的复制。复制中呈字母D形状而得名。
D环复制的特点是复制起始点不在双链DNA同一位点,内、外环复制有时序差别。
mtDNA容易发生突变,损伤后的修复又较困难。
五、逆转录(理解就好)
基本概念
逆转录酶的三种活性(与端粒酶区别)
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RNA以逆转录机制复制
逆转录的发现发展了中心法则【意义】
六、DNA的损伤修复(了解)
只要理解突变分子改变类型即可
DNA损伤
多种【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DNA损伤
【体内】因素
DNA复制错误
DNA自身的不稳定性
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
【体外】因素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自由基导致的DNA损伤
碱基类似物导致的DNA损伤
碱基修饰剂导致的DNA损伤
嵌入性染料导致的DNA损伤
生物因素
DNA损伤有多种【类型】
基本概念
碱基【损伤】与糖基破坏
碱基之间发生【错配】
DNA链发生【断裂】
DNA 链的【共价交联】
DNA损伤可【导致】
DNA损伤修复
常见的DNA损伤修复途径
哺乳动物细胞缺乏DNA光裂合酶,所以光复活修复不是高等生物修复嘧啶二聚体的主要方式
有些DNA损伤可以【直接修复】
【切除修复】是最普遍的DNA损伤修复方式
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XP)
碱基错配修复
DNA严重损伤时需要【重组修复】
【跨越损伤DNA合成】是一种差错倾向性DNA损伤修复
DNA损伤及其修复的意义
DNA损伤具有【双重效应】
DNA损伤修复障碍与多种【疾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