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期末复习必备!大学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归纳整理思维导图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总名称,广义地说,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本思维导图包含货币、商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等章节。
编辑于2019-01-01 15:52:28期末复习必备!大学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归纳整理思维导图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总名称,广义地说,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本思维导图包含货币、商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等章节。
金融学学习笔记思维导图,包含了基础知识以及金融体系两大模块,帮助您快速了解货币的含义与发展趋势。信用的概念以及形式等等重点内容,帮助读者记忆和学习。
干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真的太多了,我将从“基础知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两方面进行梳理,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收入理论”进行更加详细的概括。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期末复习必备!大学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归纳整理思维导图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总名称,广义地说,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本思维导图包含货币、商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等章节。
金融学学习笔记思维导图,包含了基础知识以及金融体系两大模块,帮助您快速了解货币的含义与发展趋势。信用的概念以及形式等等重点内容,帮助读者记忆和学习。
干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真的太多了,我将从“基础知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两方面进行梳理,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收入理论”进行更加详细的概括。
政治经济学
商品
商品价值
商品
概念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因素
使用价值
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
特点
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
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劳动价值论
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
商品的社会属性
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是一个历史范畴
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的两重性
具体劳动
概念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关系
统一性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
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 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特点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关系
统一性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
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 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形成了社会分工
关系
统一性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
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 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抽象劳动
概念
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关系
统一性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
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 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特点
创造商品的价值
关系
统一性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
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 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 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概念
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条件
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
决定性条件
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
私有
简单商品经济
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
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产生基础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解决
商品交换
商品拜物教
概念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物化以及人的力量 表现为物的力量,支配人这种社会现象的一种观念反映
根源
不是产生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是由商品形式本身引起的
根源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历史性
商品价值量
决定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
衡量
个别劳动时间
生产某种个别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 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重要意义
价值实现就是经营成功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发展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概念
简单劳动
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
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区别
社会分工、科技发展的差别及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
换算
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
是通过千万次交换,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
价值量变化规律
劳动生产率
概念
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表示方法
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决定因素
劳动客观条件
劳动主观条件
劳动自然条件
内容
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货币
价值形式的演变
交换价值
简单的价值形式
概念
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等式
1只绵羊 = 2把斧子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等价物
等价物
主动
被动
相对价值形式
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性质
两端的商品都有价值,是价值关系
对立统一
很不固定
对立统一
很不固定
等价形式
表现价值的商品
特征
局限性
无差异人类劳动本质没有充分表现
对立统一
很不固定
相对价值形式性质
两端的商品都有价值,是价值关系
相对价值量(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扩大的价值形式
概念
某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的价值形式
等式
1只绵羊 =2把斧子 =80斤粮食
特点
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局限性
无统一的等价物
一般价值形式
概念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
等式
2把斧子= 80斤粮食=1只绵羊
特点
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局限性
一般等价物不固定
货币形式
概念
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并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
等式
2把斧子= 80斤粮食=1克黄金
本质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形式的发展
实物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信用货币阶段——电子货币
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发展历史: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
职能
价值尺度
涵义
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基本职能
作用
使商品在量上可以比较
基本职能
特点
观念货币
基本职能
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基本职能
价格标准
包含一定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关系
前者通过后者实现,后者为前者作出技术规定
基本职能
前者衡量不同商品价值,后者衡量货币本身价值; 前者随着劳动生产率而变化,后者则不会; 前者是商品经济产物,后者国家法律规定
基本职能
流通手段
涵义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基本职能
特点
现实货币
基本职能
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基本职能
W——G——W
W商品 G货币
货币流通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基本职能
包含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
支付手段
涵义
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的职能
派生职能
产生的前提
商业信用
派生职能
作用
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派生职能
后果
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藏危机的可能
派生职能
派生职能
贮藏手段
涵义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
派生职能
作用
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使之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具有蓄水池的作用,不会发生上货币过多是现象
派生职能
特点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派生职能
世界货币
涵义
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派生职能
职能
价值尺度、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财富转移
派生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
概念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M货币量
决定因素
待流通的商品数量Q
PQ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的价格水平P
货币流通速度V
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M=PQ/V
关系
M与P、Q成正比
M与V成反比
调整公式
M=(PQ-PQ1(赊销商品)+PQ2(到期支付)-PQ3相互抵消)/V
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紧缩
纸币
由金属货币衍化而来的,它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特点
没有价值,国家强力支持,以金属货币为基础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
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 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受供求影响
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它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作用
一般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价值规律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资本主义作用特点
造成社会财富浪费
有利和不利生产技术提高的双重作用
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作用特点
不是唯一的调节者
自觉利用
资本和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
G—W—G`
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循环形式不同
运动目的不同
货币流通公式
W—G—W
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
资本流通公式
G—W—G`
增值运动
更多的货币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矛盾
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条件
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矛盾解决
劳动力成为商品
前提: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完全自由的人
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劳动力使用价值
劳动(能生产大于自身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包括三部分
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
有一个最低限度
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人力资本
概念
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 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特殊形态的非物质资本
质:教育与培训
量:劳动力人数
特点
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有转让和继承的属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来配置
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
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资源的关键因素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
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劳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劳动产品为资本家所有
价值形成过程
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
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
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总体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劳动过程考察
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商品生产过程考察
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生产关系角度考察
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来配置
现代社会的特点
生产性劳动有缩小的趋势,非生产性劳动有扩大的趋势
总体劳动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
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 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V
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划分标准
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
划分意义
揭露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工人的剩余劳动
自动化条件下的价值源泉
自动化机器仍是机器,是不变资本
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
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
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是超额价值
资本
资本主义条件下
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结合, 性质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体现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社会主义条件下
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或公有制主导下的私人资本, 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一般属性
垫支性、运动性、增殖性、社会性
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公式
物化劳动表示
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活劳动表示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时间表示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量M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
资本的数量界限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资本的数量界限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公式
M= m`·v
决定因素
剩余价值率
可变资本总量
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是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劳动日的最低限度
生理界限
道德界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
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都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前者: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与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后者是一切社会的一般基础和前者的起点
前者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 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有所变化 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文明
剩余价值规律
内容
通过扩大和增加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 ,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
生产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
决定着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
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的演进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企业制度的演进
业主制
出资人是所有者和经营者,按自己意愿经营并获得全部收益
自然人企业不是法人企业
合伙制
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共同投资者共同投资,并分享收益、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制度
自然人企业
合作制
劳动群众自愿组合、共同投资,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合作劳动的经济形式
股份合作制
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相互融合、渗透而成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企业制度
公司制
具有法人资格
随着大规模资本联合、协作生产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
主要形式
有限公司
不通过公开募集股份,也不发行股票,而由为数不多的股东集中组成的公司
股份公司
全部股份分为等额,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 或由发起人认购一部分股份,其余部分由社会公开募集
企业管理及其性质
工资
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
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
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把劳动看成商品,不是违法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原因
1.工人出卖的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是,看起来好象是一定时间的劳动。 2.工资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误认为是劳动的价格 3.工资形式的劳动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不同工资也不同 4.劳动是工人谋生手段,工资往往被看作是劳动换来的
形式
主要形式
计时工资
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
计件工资
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支付工资
其他形式
名义工资
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 实际工资呈曲折上升趋势
实际工资
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的数量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其他转化形式
奖金
对劳动者超额劳动支付的价值
津贴
对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额外劳动和某种艰苦劳动的补偿
联产承包计酬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
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
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社会主义工资
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
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是社会主义市场性按劳分配和结果和实现形式, 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资本积累
再生产
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形式
简单再生产
按照原有生产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存在的意义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社会再生产的手段
资本价值的再生产
价值再生产揭示出不同社会生产过程的特征
可变资本的价值是工人创造的
全部资本的价值也是工人创造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
工人不仅创造自身的价值,还创造了剩余价值
工人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全部价值
社会主义条件下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上缴国家,由所有劳动者共同使用
社会主义公有资本也是工人创造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经济关系的再生产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方式决定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劳动者间接结合
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者直接结合
资本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家
生产和再生产雇佣劳动者
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体现劳动者在再生产过程中摆脱剥削和贫困地位,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关系
扩大再生产
源泉
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资本化
实质
无偿占有M——扩大剥削、资本规模——榨取更多M
关系
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转变
商品所有权规律
按等价交换原则实行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特点
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掩盖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内容
实质
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权利
关系
所有权规律转变为占有权规律没有破坏等价交换规律
占有权规律是在所有权规律基础上生成,是对所有权规律的应用
社会主义条件下
商品生产占有权规律是转变为公有制企业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的规律
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大小
所用资本
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
所费资本
在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
预付资本的多少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c:v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
技术构成
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间比例
价值构成
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的资本
相对过剩人口
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
妇女儿童、破产者、农民成为雇佣劳动者——劳动力供给绝对增加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蓄水池
加强在业工人的剥削
形式
流动
潜在
停滞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及其现代特点
资本积聚
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资本积累与积聚的关系
积累是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限制
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财富的限制
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
资本集中
个别资本通过合并而形成的较大的资本
途径
兼并和联合
并购:一家企业利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或股份的方式, 来实现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或两家企业相互联合的行为
杠杆
竞争和信用
关系
区别
联系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当代效应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
一级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中的积累, 另一级是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
实质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
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
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
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中外原始资本的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
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
实质
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生产者,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并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中的过程
暴力剥夺
三个阶段
资本积累的不同历史作用
资本积累的作用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获得广泛发展,社会产品得到成倍增长
资本主义积累作用
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中国社会主义积累的作用
实践了“剥夺者被剥夺”的真理,即把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社会主义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区别
社会主义积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循环和周转
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
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公式
G — W…P…W`— G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货币转化为商品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货币资本
G货币
A劳动力
W商品
Pm生产资料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生产剩余价值,决定性阶段
W …P…W`
生产资本
第三阶段:销售阶段
商品转化为货币
实现剩余价值,关键性阶段
W`— G`
商品资本
三种形态
货币资本循环
一般
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公式
G—W… P…W`—G
特点
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获取剩余价值
片面性
价值增殖好象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
生产资本循环
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生产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
公式
P…W`—G`·G—W…P
特点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片面性
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商品资本循环
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公式
W`—G`·G—W…P…W`
特点
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片面性
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正常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形式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要按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
产业资本循环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关系
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
并存性决定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流通时间
概念
资本循环一次需要的全部时间
包括
资本生产时间
资本在生产领域里停留的时间
劳动期间
生产一种产品所经历的劳动过程的全部时间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一起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
非劳动期间
生产资料处在生产领域,但是没有和劳动力结合
包括:A备料时间 B停工时间 C自然力作用时间
资本流通时间
资本在流通领域里停留的时间
包括购买时间和出售时间
货币资本
商品资本
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
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周转速度
表示
资本周转时间长短
资本周转一次所持续的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周转次数
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一年)资本循环的次数
公式
n(周转次数)=U(年)/ u(周转一次的时间)
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千方百计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
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资本是一次预付,实物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 并随着物质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
固定资本磨损
物质磨损
有形
物质要素受到损失
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
折旧——折旧费—折旧率
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
折旧——折旧费—折旧率
精神磨损
无形
价值上受到损失
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
折旧——折旧费—折旧率
与c和v 的关系
依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
流动资本
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一次生产过程中完全消失其原有的独立的使用价值形态,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预付资本总周转
概念
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
总周转速度=(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 + 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预付资本总值
制约因素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意义
节省预付资本 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效率
年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和预付可变资本量及其周转次数的乘积
M=m`·v· n=mn
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
M`=M/v=m`n
途径
缩短周转时间 加快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资本的筹集和运用
资本筹集途径
自有资本 信用资本 直接融资 吸引外资
投资决策的注意事项
投资项目选择要考虑行业成熟程度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 考虑投资的风险性
社会总资本
概念
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
个别资本是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特点
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 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商品、剩余价值流通 即考察价值补偿,还考察实物补偿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商品资本
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1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是分析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补偿
价值补偿
实物补偿
构成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从使用价值/实物形式上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社会生产因此分为
Ⅰ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
Ⅱ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
从价值上
c+v+m
正常运行的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图式
假定前提
1.两个阶级 2.不变资本周转时间为一年 3.供求平衡 4.没有对外贸 5.没有技术进步 6.m`=100%
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 500v+ 500m =3000
实现过程
三大交换
Ⅰ内部交换
Ⅰ 4000c(生产资料)本部类各企业之间交换实现
Ⅱ内部的交换
Ⅱ 500v+ 500m(生活资料),通过Ⅱ内部各企业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实
ⅠⅡ之间交换
Ⅰ1000v+1000m Ⅱ2000c 两大部类间交换实现
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 Ⅰ c+Ⅱc
Ⅰ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Ⅱ (c+v+m)= Ⅰ(v+m) +Ⅱ(v+m)
Ⅱ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固定资本的补偿
特点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不是同时进行
具体条件
全社会一年间的实物形式上更新的固定资本总额,应当等于当年在货币形式上积累的折旧基金总额
要求
时间上相互衔接、数量上相互平衡
社会总产品(价值得到补偿实物得到更替)全部实现 ,简单再生产可以正常进行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前提条件
Ⅰc+ I(v+m)> Ⅱc+ Ⅰc
Ⅱ(c+v+m) > Ⅰ(v+m/x) +Ⅱ(v+m/x)
m/x:个人消费, m-m/x:积累
或Ⅱ (c+m-m/x) > Ⅰ(v+m/x)
假定
Ⅰ:(m-m/x)`=50% c:v=4:1
Ⅱ:根据Ⅰ确定c, c:v不变
m`=100%
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 750v+7 50m =3000
重组图式(年初)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Ⅱ1500c+100 △c+ 750v+50 △v + 600m/x =3000
社会资本三大交换过程
Ⅰ内部:Ⅰ 4400c(生产资料)本部类各企业之间交换实现
Ⅱ内部:Ⅱ 800v+600m/x(生活资料)Ⅱ内部各企业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实现
ⅠⅡ之间 :Ⅰ1100v+500m/x与Ⅱ1600c 两大部类间交换实现
年底图式
实现 了扩大再生产
Ⅰ4400c+1100v+1100m =6600 Ⅱ1600c+ 800v+ + 800m =3200
基本实现条件
Ⅰ(v+ △ v+m/x)=Ⅱc+ △c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 Ⅰ c+△c+Ⅱc+△c
Ⅰ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Ⅱ(c+v+m)= Ⅰ(v+△v+m/x) +Ⅱ(v+ △v+m/x)
Ⅱ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前提
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图式第1年
Ⅰ4000c+1000v+1000m =6000 Ⅱ1550c+ 760v + 760m =3000
重新组合
有机构成增加: Ⅰ9:1 Ⅱ5:1
Ⅰ4000c+450 △c+1000v+50 △v+500m =6000 Ⅱ1500c+50 △c+ 750v+10 △v + 690m =3000
年底
Ⅰ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受Ⅱ 生活资料增长的制约
Ⅰ4450c+1050v+1050m =6500 增长9·15% Ⅱ1500c+ 750v+ + 750m =3070 增长3·33%
经济增长
产出的增加,即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产品、产值和劳务总量的增长
通常用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它们的人均值在某个时期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
主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此外还包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技术进步、生态平衡、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质的变化
制约因素
供给因素 需求因素 制度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
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罗默经济增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