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国的细节
本书从德国社会的各种细节里,见微知著,追溯细节背后的文化及透露的人文精神。书中包括城市建设、交通、建筑、乡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生活细节。讲透德国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呈现了德国特有的文化内核和社会风貌,帮读者快速了解德国的传统,阅读本书,可以对中德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更进一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表达。从细节处,读懂一个真实的德国。
编辑于2022-11-09 16:15:55 四川省德国的细节
1. 城市公共意识来自悠久的文化积淀
1. 绿色花园:燃烧棒、阳光屋、电池住宅楼
1.1. 绿党,这是由环保非政府组织发展而来的政党,以生态优先、非暴力、基层民主、反核原则等为政治主张。世界上最早的绿党诞生于1972年的新西兰,此后绿党在欧洲迅速扩张,最著名的就是德国绿党。德国绿党的发端就在弗莱堡
2. 刷自己的房子也不能打乱调色板
2.1. 在德国,即使是你自己的房子,外墙也不能随便乱刷。换言之,你的房子的外墙颜色,是经过专门设计,统一规定的。你看德国小城那些一排排的童话小屋,色彩缤纷,其实都经过了设计与搭配
3. 很多城市以老电车为名片
3.1. 西门子的创始人发明了有轨电车,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当时的电车因为要靠钢轨形成供电回路,所以必须在一条固定的路轨上行驶,在交通拥挤的地方显得很不方便
3.2. 一公里路面电车线所需投资仅为一公里地铁的1/3,也无须在地下挖掘隧道。而且,由于使用电力,车辆不会排放废气,相对环保,还有,用电比用油更便宜,载客量也多,运载能力远超普通公共汽车。加上有轨道约束,车辆出现严重事故的概率非常低
4. 在科隆,城市建筑不得高过教堂
4.1. 科隆大教堂也许是德国信仰与德国工匠精神的最好结合。
5. 被书店拥抱再拥抱的城市
5.1. 在欧洲人当中,德国人更是出了名爱读书。德国被称为“哲学之国”,也是“诗人之国”,康德、黑格尔、尼采和歌德等名字璀璨于世。德国也是“科技之国”,爱因斯坦、赫兹和伦琴都改变了世界科技史
6. 市民沉浸在书里,就像扑在满是啤酒香肠的酒窖里
6.1. 在德国人的阅读选择中,人文类图书占比最高,包括文学和社会学等。这种阅读偏好本身就说明德国人重思考,并没有刻意将读书实用主义化,而是将之视为潜移默化地改变自我的工具。这一点在儿童教育中体现尤为明显,德国小学生下午大多不用上课,去图书馆参加朗读活动,或是在家读书,都是主要“功课
6.2. 在德国人的生活中,陪子阅读是极为重要的生活内容。从幼儿时代开始,日常和睡前的亲子阅读便是父母必做之事,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7. 没有什么能阻挡德国人回家吃晚饭
7.1. 对德国人而言,为了谈生意而在晚餐时间应酬,其实是相当罕见的事情。有在德国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德国雇主从来不会拉员工去应酬,自己都雷打不动回家吃饭
8. 高档私家车变成“自制皮卡”,实用最重要
8.1. 在发达国家,车只是代步工具,不是身份象征
9. 地铁不检票,但没有人逃票
9.1. 但要说德国地铁无检票完全是拜德国民众的高素质所赐,那也是过誉,即使高素质占了绝大多数,但也无法确保没有逃票,所以,德国人乃至欧洲人在这方面仍有制度约束,比如流动抽查,一旦发现有人逃票,就会开出高额罚单,一般都是票价的数十倍。这样的劣迹会被记入个人诚信档案,直接影响信贷、求职和各种福利申请
2. 全社会对工业的敬畏,成就了“德国制造”
1. 为什么保时捷依然延续手工作坊形态
1.1. 保时捷确实代表着德国式家族企业的模式:不盲目扩张,精益求精,强调技工的作用,强调技工的以老带新。这些家族企业确实很像手工作坊,却是德国工业的根基
2. 德国刀具工序有40多道
2.1. 索林根附近的山区有稀有金属矿藏,均为锻造不锈钢的主要成分(他发现的其实就是铬、锰、镍等物质)。有了制刀剑的技术和炼制不锈钢的技术后,索林根便成了著名的刀剑产地。如今,索林根更是世界闻名的“刀城
3. 不为浮躁所动,慢工出细活
3.1. 1795年,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发明了一种钟表调速装置。以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陀飞轮
4. 金属活字印刷:欧洲文明的发轫
4.1. 古腾堡的发明,使得欧洲迅速发展,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风起云涌。中国则进步缓慢,最终被远远抛下。这项发明是西方金属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被视为奠定欧洲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是宗教改革的先声,是诱发工业革命的关键
4.2. 古腾堡印刷术诞生后,马丁·路德创立新教,于1517年拉开宗教改革序幕,成功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别就在于,马丁·路德可以大量印刷出版宣传新教的图书、小册子、传单和海报,使得民众可以告别愚昧
3. 把细节当成生活,把生活过成细节
3.1. 周日是家庭日,商店我们不约
3.1.1. 周日不开门这个习惯,其实跟宗教信仰有关。在德国人看来,周末和假日都是家庭日,周日更是教堂日,所以,大家都应该回归家庭,不该出来逛街。
3.2. 跳蚤市场与文艺从来没有互斥性
3.2.1. 相比之下,德国人对二手货的狂热简直令人惊诧。经济上普遍不算吃力的德国人,热衷二手货更多出于务实态度和环保意识
3.3. “宰人”的旅游区,不存在!
3.3.1. 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你就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不管是快餐简餐,还是大餐厅,抑或咖啡厅,价格都跟外面没什么差别
3.4. 2000多个隐形世界级品牌
3.4.1. 在目前德国的350万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比高达98%,其中绝大部分又是家族企业。另外,这些企业50%以上的销售额都以出口方式实现。德国的家族企业百强,平均寿命已经超过90岁。以德国人的耐性,他们更希望企业传承下去,所以不会盲目扩张。股市这个圈钱工具,对他们的吸引力也就不高
4. 小政府,大社会
4.1. 德国人盖房子,政府先要“三通一平”
4.1.1. 德国人自己买地建房,花费也不算太大,而且土地所有权归自己,算是一劳永逸。更便宜的办法是租地建房,每年交点土地使用租金给国家或者开发商即可
4.1.2. 德国人对房子没有执念,当然也可以理解。德国有优厚的福利政策,教育和医疗都免费,从出生到死亡,样样都有保障。他们并不需要额外的安全感,所以大可将钱和精力用在其他地方上
4.2. 薪火相传:“储蓄时间”义工项目
4.2.1. 在德国的养老体系里,义工的角色十分吃重。如果没有义工,单靠在职人员,养老体系其实根本无法运作。年轻时做义工,年老享受义工服务,如此代代相传,也是德国一大特色
4.3. 养小不养老,老了有贴补
4.3.1. 德国与中国不同,有“养小不养老”的传统,对孩子的抚养有法律和道义约束,但在赡养老人方面却没有相关约束。老人退休后就得靠自己,或在家养老,或在养老院养老。
4.4. 养老院毗邻幼儿园,老人更开心,小孩更懂事
4.4.1. 在德国,父母有责任抚养子女,并且受到法律约束,但子女并不优先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之所以有这种与中国传统思维截然不同的观念,是因为在德国人看来,父母把孩子生下来,这是他们的主动选择,因此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而子女生下来是被动的,不是他们的自我选择,所以不必优先承担父母的养老责任,这就是德国“养小不养老”的传统
4.5. 与食品价格低相关的是税收及补贴
4.5.1. 德国政府在税收的使用上,很大一部分给了食品。一方面是农业补贴,农民获取了巨大补助;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终端的基本需求,比如面包,价格一定要低廉到所有人都可以买得起
4.5.2. 许多人认为德国税高,都是拿增值税来说话,但却忽视了一点:德国在消费品领域,仅收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即一次收完。相比之下,某些国家是生产环节征税、流通环节征税,到了销售环节再征税,每次征收都比德国低,但加起来可比德国高多了
5. 高速路设计上的科技和人性
5.1. 公路可以满足波音747客机起降
5.1.1. 为了行驶安全,德国高速公路的厚度也是全球第一,据说路面钢筋混凝土厚度达80厘米,是中国高速公路的三倍至四倍,这样的路面甚至可以承受波音747客机的起降需求。也正因此,驰骋于德国高速公路时,路面的平稳让你感受不到任何颠簸
5.2. AI设定般的车速与“拉链”规则
5.2.1. 所谓“拉链规则”,即指车道变窄时,并行的右车先让左车,后车则必须让前车,每条车道轮流通过一辆车。以两车道变一车道为例,左边第一辆车当然先行,其次是右边第一辆车,随后是左边第二辆车,再后是右边第二辆车……这是最高效的通过方式,早已成为规则,人们也自觉执行
5.3. 路权”概念约束交通强过红绿灯
5.3.1. 路权”概念其实很简单,每逢路口,只要你见到黄色矩形标志,即代表你有路权,可以通行,与此对应的是,其他路口则面对一个红色倒三角标志,即代表你没有路权,必须让行
5.4. 高速路上不见广告牌
5.4.1. 我先在德国转悠了多日,再经奥地利前往匈牙利。我突然意识到很久没见过这样的广告牌,是因为德国高速公路压根就没有广告牌
6. 大学教育:古老而开放,均衡而完善
6.1. 注重公义包容、推动教育资源均衡
6.1.1. 教育政策的惠民程度和体制层级呈反比例的关系:管辖层级越高,惠民程度越低;管辖层级越低,惠民程度越高。因为最高层面上的政府机构不见得特别注重民众感受,低层级政府机构相对更了解民众需求
6.1.2. 民众是纳税人,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法则,政府当然要为教育买单。加上德国政府的所有经费支出都会经过严格审计,而且政府绝不能成为税收的受益者,公款吃喝、公款用车等都不存在,所以经费除用于基本行政开支外,都用于教育、医疗、保险和交通等领域
6.2. 综合排名可以不高,专业排名必须超强
6.2.1. 德国教育体系非常完善,职业教育尤其发达,高等教育相当严格,含金量极高。德国的哲学和科学的发达,与古老而稳定的大学体系密不可分
6.2.2. 在求大求全的综合排名中,它们也许不占优势,但具体到某个专业、某个学科,德国大学往往能站在世界顶端。
6.3. 学术严格使毕业难度升级
6.3.1. 中国大学是严进宽出,西方大学则是宽进严出,德国更是宽进严出的代表。德国所有高等院校都免费向全球学生开放,无须考试,直接申请,自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