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呼吸
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版生理学,呼吸系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过程、肺通气、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编辑于2022-11-12 15:31:59 北京市呼吸
过程
外呼吸
肺通气
肺换气
依赖于肺循环
气体运输
内呼吸
依赖于体循环
肺通气
主要功能
防御性呼吸反射(咳嗽反射、喷嚏反射)、加温加湿
肺泡是进行肺换气的主要场所
胸膜腔连接...,负压...
膈和胸壁肌是是产生呼吸运动的动力组织
原理
运动
直接动力
肺泡气与外界大气的压力差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吸气
肺内压高于大气压,呼气
原动力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吸气肌
膈肌、肋间外肌
吸气运动是一个主动过程
呼气肌
肋间内肌、腹肌
型式
腹式呼吸
膈肌舒缩为主
腹部明显起伏
胸式呼吸
肋间外肌舒缩为主
胸部明显起伏
平静呼吸
定义
主动吸气,被动呼气
频率
12-18次
肺内压变化小
胸膜腔内压始终低于大气压
用力呼吸
加深加快
呼气、吸气都主动
肺内压
定义
肺泡
平静呼吸,肺内压变化较小
人工呼吸,胸廓被动扩张或者缩小,建立压力差
胸膜腔内压
定义
胸膜腔内的压力
负压
胸膜腔的密闭性(保持负压的前提)
浆液分子的内聚力
两层胸膜紧贴在一起
平静呼吸时,始终低于大气压力
形成
肺和胸廓的自然容积差
婴儿
肺的内向回位力、胸廓的外向回位力
等于
肺内压,使肺泡扩张
肺回缩压(主要因素),使肺泡缩小
代数和
作用
扩张肺
扩张胸腔内血管
阻力
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始终是吸气阻力)
胸廓弹性阻力
静态阻力
主要来源
肺的表面张力
定义
气-液界面能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
滞后现象
注入与抽出气体
小肺泡回缩力大,大肺泡回缩力小
过大,降低肺的顺应性,增大吸气阻力,引起肺水肿
肺气肿:肺的顺应性增加,呼气困难
肺的表面活性物质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
减小吸气阻力
维持肺泡稳定性
防止肺水肿
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
表示
维持单位时间内气体流量所需要的压力差
跨壁压
呼吸道内压高,则跨壁压大,气道口径被动扩大,气道阻力减小
神经影响
副交感
口径变小,阻力增加
交感
口径变大,阻力减小
哮喘患者为什么呼气比吸气困难
惯性阻力
组织粘滞力
动态阻力
影响呼吸道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呼吸道口径
顺应性
定义
顺应性大,变形能力强,弹性阻力越小
比顺应性
单位肺容量的顺应性
比较不同肺容量个体的肺弹性阻力
平静呼吸时肺的弹性阻力较小,呼吸较为省力
评价
通气不足
限制性通气不足
阻塞性通气不足
肺容积
潮气量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
余气量
最大呼气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再呼出的气体
生理意义
避免肺泡在低肺容积条件下发生塌陷
肺容量
深吸气量
平静呼气末
功能余气量
平静呼气末尚存在于肺内的气体量
生理意义
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O2分压和Co2分压的变化幅度
肺活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之和
反应
用力肺活量(FVC)
最大气体量
用力呼气量(FEV)
有时间限制
FEV1/FVC价值最大
肺总量
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
肺通气量
定义
潮气量×呼吸频率
最大随意通气量
估计进行最大运动量的指标
肺泡通气量
定义
深而慢的呼吸增大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体)×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
传导性呼吸道容积
HFV:潮气量接近或者低于解剖无效腔,频率高于正常4倍以上
肺泡无效腔(接近0)
在肺泡内
通气/血流👆则增大
生理无效腔
气道对刺激的反应
PC20
P:激发的
C:激发剂的浓度
20:下降20%
呼吸功
定义
呼吸肌在呼吸运动过程中克服通气阻力而实现肺通气所作的功
跨壁压变化×肺容积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气体扩散
定义
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
气体的分压差
定义
气体扩散动力
决定气体扩散方向
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
分子量小的气体扩撒速率较快
溶解度定义
取决于...
CO2比O2扩散更快
呼出气
无效腔的吸入气和肺泡气的混合气体
气体的张力
液体中气体的分压
肺换气
储备能力大
体循环动脉血氧分压稍低于肺静脉血的原因
呼吸膜
肺泡-毛细血管膜
又称
气血屏障
越厚则...
通气/血流比值
定义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
增大意味着...
减小意味着...
当异常时,主要表现为缺氧的原因是
动静脉血液的氧分压差值远远大于二氧化碳分压差值,所以当动静脉短路时.........
......二氧化碳不易潴留
动脉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刺激增加肺泡通气量,有助于二氧化碳排出却无助于氧气摄取,这是...决定的
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各个局部不相同
直立位时,肺尖较大,肺底较小
肺扩散容量
定义
衡量
衡量呼吸气体通过呼吸膜能力的一种指标
运动时
组织换气
发生于液相介质
氧化代谢强度
组织液血流量的多寡
分压差随之改变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结合形式
物理溶解
起桥梁作用
先溶解在血浆中,提高其分压,再发生化学结合
化学结合
结合反应迅速且可逆
二价铁离子与氧气结合不伴有铁离子价的改变
是氧合而不是氧化
氧的运输
Hb
分子结构
一个珠蛋白
四个血红素
四个亚单位之间有协同效应
因此氧解离曲线呈S型
Hb为紧密型(T型)疏氧
HbO2为疏松型(R型)亲氧
HbO2呈现鲜红色、Hb呈现紫蓝色
Hb达5g/100ml,发绀
严重贫血、CO中毒时,有缺氧但是不发绀
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一分子Hb最大可结合1.39ml氧气,通常按照1.34ml计算
氧合血红蛋白(盐键断裂)
去氧血红蛋白(盐键形成)
盐键的断裂与形成,亲和力随之改变
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
氧解离曲线
反应
不同氧分压时氧气与Hb结合情况
上段
较平坦
此范围内的氧分压对血氧含量影响不大
这就是为何Va/Q不匹配时肺泡通气量增加几乎无助于氧气摄取的道理
中段
较陡
反应安静状态下血液对组织供氧的情况
下段
较为陡直
表明较小氧气分压发生变化,即可导致Hb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
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如运动)血液对组织的供养情况
反应血液供氧的储备能力
影响因素
P50是使Hb氧饱和度达50%时的PO2
增大(右移),表明Hb对氧气的亲和力降低
说明
减小(左移),表明Hb对氧气的亲和力增加
说明
PH和PCO2
波尔效应
血液酸度和PCO2对Hb与O2的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生理意义
既可促进肺毛细血管摄取O2,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释放O2
PH降低或者PCO2升高
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右移
PH增加或者PCO2降低
Hb对O2的亲和力增大,P50减小,左移
Hb的构象发生改变有关
温度
温度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右移,促进O2的释放
温度降低,反之
不要忽略:当温度较低时,Hb2较多,血液呈现鲜红色,可是组织是处于缺氧状态
低温有利于降低组织耗氧量
红的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升高,P50增大,氧离曲线右移
降低,P50减小,氧离曲线左移
红细胞无氧酵解产物
贮存时间较长的血液缺乏2,3-DPG,Hb与氧气的亲和力增加,氧气不容易解离影响对组织的供氧
CO
既妨碍结合
又妨碍氧气解离(Hb的对O2的亲和力增加)
二氧化碳的运输
运输形式
碳酸氢盐
碳酸酐酶
可逆
红细胞内(较高碳酸酐酶浓度)生成碳酸氢根离子,排到血浆中,同时氯离子进入红细胞,有利于氧气的释放;静脉血中的红细胞轻度肿胀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无需酶催化
高效
HbCO2
有利于H2CO3解离过程的H能被及时中和
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线性
无饱和点
纵坐标为浓度
每100ml血释放4mlCO2
影响因素
Hb是否与氧气结合
结合
促进二氧化碳释放
释放氧气的Hb
易于与二氧化碳结合
何尔登效应
呼吸系统和肾共同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和维持内环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