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优化防疫二十条措施
对最新出台的防疫二十条措施进行整理,希望有助于防疫一线工作者学习理解和转化运用
编辑于2022-11-14 11:38:14图解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帮助大家对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开法流程的介绍,有主要内容的分享,用竖图的表现形式帮助大家学习。
这是一本让父母成长自己,学会通过游戏的方式解决与孩子相处的问题,并提供与各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一同找到快乐的工具。
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细读后发现这个鼓励多元尝试的改革,实际上是对于教育法无定法的认知在实践中的践行,但身处教育洼地就得接受这样的变革,唯有替孩子早谋出路,不能被其中洼地的“积水”所延误了,其中一些见解纯属个人思考,不当之处请在留言区交流指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图解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帮助大家对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开法流程的介绍,有主要内容的分享,用竖图的表现形式帮助大家学习。
这是一本让父母成长自己,学会通过游戏的方式解决与孩子相处的问题,并提供与各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一同找到快乐的工具。
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细读后发现这个鼓励多元尝试的改革,实际上是对于教育法无定法的认知在实践中的践行,但身处教育洼地就得接受这样的变革,唯有替孩子早谋出路,不能被其中洼地的“积水”所延误了,其中一些见解纯属个人思考,不当之处请在留言区交流指正。
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1. 对密切接触者
从“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2. 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3. 高风险区外溢人员
“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在居家隔离第1、3、5、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4. 风险区
分类减少
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
高风险区标准
感染者居住地
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
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
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
解封条件
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
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5. 闭环作业高风险岗位人员
对结束闭环作业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
期间赋码管理,非必要不外出。
确需外出的不前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6. 没有疫情地区
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1. 医疗机构就诊人员监测
对所有发热患者
其他无发热的可疑患者、不明原因肺炎和住院患者中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
所有新入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可做抗原测试
2. 风险职业人群监测
每天开展一 次核酸检测
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
(如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口岸进口物品搬运人员,海关、移民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入境人员和物品的一线人员等)
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
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等
每周开展两次核酸检测
从业环境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
(如快递、外卖、酒店服务、装修装卸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商场超市和农集贸市场工作人员等)
口岸管理服务人员
普通医疗机构除发热门诊外的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等
根据疫情扩散风险增加核酸检测频次
3. 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监测
学校和托幼机构、 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精神专科医院、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人员
监管场所、生产车间、建筑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
辖区内出现1例及以上本土感染者后,及时组织一次全员核酸检测
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及疫情扩散风险按照每天至少20% 的抽样比例或按照辖区检测要求开展核酸检测。
4. 社区管理人群监测
纳入社区管理的新冠肺炎出院(舱)感染者及其同住人员
在出院(舱)后第 3、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入境人员和密切接触者等风险人员、区域协查人员、涉疫场所暴露人员、解除闭环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等
按照防控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
5. 集中隔离场所和医疗机构监测
对启用的集中隔离场所定期开展环境核酸检测。
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解除集中隔离前采集隔离房间内物品、环境(包括手机表面、行李物品、枕头表面、卫生间门把手等)标本进行核酸检测。
对普通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定期开展环境核酸检测。
6. 药品监测
出现本土疫情后,辖区药店应对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等药物的人员
进行实名登记并将信息推送辖区街道(社区)管理
及时督促用药者开展核酸检测,必要时可先开展一次抗原检测
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7. 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取消
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8. 入境“闭环泡泡”管理
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点对点”转运至免隔离闭环管理区(“闭环泡泡”)
开展商务、训练、比赛等活动
期间赋码管理,不可离开管理区
中方人员进入管理区前需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完成工作后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措施。
9. 入境已阳人员管理
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
对解除集中隔离时核酸检测Ct值35—40的人员进行风险评估
如为既往感染,居家隔离期间“三天两检”、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10. 入境一般人员管理
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入境人员在第一入境点完成隔离后,目的地不得重复隔离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11. 加强医疗资源建设
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
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12. 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
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
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依法依规推进审批。
13. 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
做好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求。
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
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
14. 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
摸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底数,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
优化对养老院、精神专科医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管理。
15. 落实“四早”要求,减少疫情规模和处置时间
各地要进一步健全疫情多渠道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机制
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
发现感染者依法及时报告,第一时间做好流调和风险人员管控
严格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
16. 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
地方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
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发挥各级整治层层加码问题工作专班作用,高效做好举报线索收集转办,督促地方及时整改到位。
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系统的督促指导,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切实起到震慑作用。
17. 加强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
建专班做预案
各地要建立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专班,及时制定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封闭小区配送、区域联保联供等预案,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储备。
列清单保需求
全面摸排社区常住人口基础信息,掌握空巢独居老年人、困境儿童、孕产妇、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员情况,建立重点人员清单、疫情期间需求清单。
划网格保民生
优化封闭区域终端配送,明确生活物资供应专门力量,在小区内划出固定接收点,打通配送“最后一米”。
保医疗护心情
指导社区与医疗机构、药房等建立直通热线,小区配备专车,做好服务衔接,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保障居民治疗、用药等需求。
做好封控隔离人员心理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18. 优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
完善校地协同机制,联防联控加强校园疫情应急处置保障,优先安排校园转运隔离、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环境消毒、生活物资保障等工作,提升学校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支持学校以快制快处置疫情。
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教育部门防控措施,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不得加码管控。
教育部和各省级、地市级教育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
逐一排查校园随意封控、封控时间过长、长时间不开展线下教学、生活保障跟不上、师生员工家属管控要求不一致等突出问题并督促整改
整治防控不力和过度防疫问题
各级教育部门设立投诉平台和热线电话,及时受理、转办和回应,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健全问题快速反应和解决反馈机制,及时推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19. 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防控措施
各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成立专班,摸清辖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底数
“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制定疫情防控处置预案
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从企业、园区管理层到车间班组、一线职工的疫情防控全员责任体系,细化全环节、全流程疫情防控台账。
严格返岗人员涉疫风险核查,确认健康后方可返岗。
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员工的生活、防疫和轮岗备岗保障,完善第三方外包人员管理办法,严格社会面人员出入管理。
发生疫情期间,要全力保障物流通畅,不得擅自要求事关产业链全局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停工停产,落实好“白名单”制度。
20. 分类有序做好滞留人员疏解
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及时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对不在高风险区的外地人员,评估风险后允许其离开,避免发生滞留,返程途中做好防护
发生较多人员滞留的地方,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出发地与目的地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外溢的前提下稳妥安排,交通运输、民航、国铁等单位要积极给予交通运力保障。
目的地要增强大局意识,不得拒绝接受滞留人员返回,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外溢,也不得加码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