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一) 、 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 3岁前)(二) 、 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三) 、 个性初步形成(3-6岁)二、 学前...
编辑于2022-11-14 18:41:26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一) 、 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 3岁前)(二) 、 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三) 、 个性初步形成(3-6岁)二、 学前...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的思维导图,包括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思维导图,包括情绪在学前)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一) 、 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 3岁前)(二) 、 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三) 、 个性初步形成(3-6岁)二、 学前...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的思维导图,包括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思维导图,包括情绪在学前)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等内容。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个性的定义
心理学中的个性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
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的基本特征
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成两个方面,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人的心理过程的各方面(认知、情感、意志)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
个性的特征主要有
独特性
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的统一
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
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稳定性
个性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社会性
个性是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统一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宏观环境:指一个人的民族、国家、所处的时代及其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风气
微观环境:指家庭、学校及生活、工作环境
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个性的结构
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的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人生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2岁前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不可能组成有机的心理活动系统,个性不可能发生
进入3岁以后,孩子的个性逐渐开始形成,出现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一般把3-6岁叫作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其标志为
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幼儿期心理活动开始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
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先天气质差异(出生-1岁前)
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初步形成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三、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什么是自我意识
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祖先向现代人演变过程中,为了适应群体协作方式而产生的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
分离感
稳定的同一感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
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
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
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
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
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幼儿自我评价
发展趋势
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
从对个别的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的评价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是与他们认识水平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主要特点
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自我评价受认知水平的限制
幼儿自我体验
发展趋势
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
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
主要特点
是一个人伴随着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如自信感、自尊感等
幼儿自我控制
发展趋势
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四、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兴趣的发展方面
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特征
积极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
选择性:个性选择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
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需要是一种刺激,人的活动动机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
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
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优势需要有所发展(生理需要VS社会性需要)
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
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产生的,满足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和前提
幼儿活动动机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兴趣及其特点
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
兴趣有三个特点
指向性
情绪性
动力性
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出生-1岁)
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
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3-6岁)
七、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能力及其结构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特征
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能力的结构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操作能力最早表现
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
模仿能力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认识能力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创造能力萌芽
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智力分化论(儿童的智力最初是混沌不分化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起先是一般化的智力,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些智力因素群。)
智力复合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多维度发展的)
智力内容变化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
学前期儿童已经出现了主导能力的差异。主导能力也称优势能力
智力发展迅速
生后头4年儿童智力发展最快,已经发展了50%,获得了成熟的一半;4-8岁发展了30%,其速度比头4年显然缓慢,以后速度更慢。
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六、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特点
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惯常的行为方式(惯常的行为方式就是区别于一时的、偶然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方面的特点)
(1)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集体主义、同情心、诚实、下直等);
(2)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勤劳、有责任心、认真、创新性等);
(3)对自己的态度(谦虚、自信等)。
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面的特点)
(1)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冲动性、独立性、纪律性等);
(2)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主动性、自制力等);
(3)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恒心、坚韧性、顽固性等);
(4)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勇敢、果断、镇定、顽强等)。
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在人受情绪影响的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
(1)情绪的强度(是否易受感染及反应强度);
(2)情绪的稳定性(波动与否);
(3)情绪的持久性(持续时间长短);
(4)主动心境(愉快与否)。
性格的理智特征(也称人的认知风格,表现在人的认知活动方面的特点)
(1)感知(观察的主动性、目的性、快速性及精确性);
(2)想像(想像的主动性和大胆性);
(3)记忆(记忆的主动性和自信程度);
(4)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分析型还是综合型)。
婴儿性格的萌芽
儿童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
合群性
独立性
自制力
活动性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活泼好动(4-5岁)
喜欢交往
好奇好问(5-6岁)
模仿性强(3-4岁)
好冲动
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性格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
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
五、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
气质体液说(古希腊著名医生和学者希波克拉特提出)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强而不平衡型(兴奋型)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
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弱型(忧郁型)
后者是巴甫洛夫的气质神经活动类型说
气质的特点
天赋性
遗传性
稳定性
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托马斯·切斯 根据9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将儿童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
容易抚育型(40%)
困难抚育型(10%)
起动迟缓型(15%)
剩下的35%的婴儿不能简单归到上述任何一种类型
学前儿童气质类型的稳定性和变化
学前儿童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
学前儿童气质类型有一定变化
幼儿期气质中的兴奋性增长
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
“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儿童的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
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气质对性格的影响
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
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
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对抑郁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