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两栖纲
两栖纲是脊椎动物中首次登录的类群,登陆极大的拓展了动物的生存空间,此篇思维导图详细的总结了水生过度道陆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特点。
编辑于2022-11-15 21:27:59 福建省两栖纲
是脊椎动物中首次登陆的类群。登陆极大的拓展了动物的生存空间。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是脊椎动物进化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呼吸空气中的氧
2.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3.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
4.适应陆生的器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5.在陆地上繁殖
6.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是必需的温度条件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
1.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
不完善双循环:从两栖类开始,陆生脊椎动物的循环为双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栖类的心脏只有一个心室,缺氧血和多氧血会在心室中混合,属于不完全双循环
2.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3.发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它是从总鳍鱼的偶鳍发展来的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中一个重要的形态变革,是脊椎动物登陆成为可能,可以在陆地有效支持身体完成运动。
4.发展适应陆生神经和感觉系统,尤其听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出现原脑皮
原脑皮:大脑顶壁出现了一些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最原初的脑皮
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特点
1.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2.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3.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身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
4.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5.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属变温动物,具有休眠的习性
主要特征
1.外形:头、颈、躯干尾和四肢 蠕虫形:无足目,四肢退化,尾短或无尾部,穴居生活 鱼形:有尾目,尾部发达,水栖生活 蛙形:无尾目,身体粗短,无尾部,且后肢较强大,陆栖生活
2.皮肤特点:皮肤及其衍生物 皮肤裸露,现代两栖类特征(古两栖类被鳞) 水生种类未角质化,陆生角质化程度低,通透性强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且富有腺体和血管,保持皮肤湿润 富有色素细胞,起保护、防光线和吸热作用
3.骨骼特点 中轴骨骼 附肢骨骼
4.呼吸特点: 肺皮呼吸:皮肤具有重要的辅助呼吸功能,两栖类肺和皮肤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冬眠时呼吸全靠皮肤 咽式呼吸:两栖类特有的呼吸方式。两栖类没有胸廓,呼吸是借助口咽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称为咽式呼吸
5.循环特点 幼体心脏为一心室,一心房,单循环;成体为一心室二心房,不完全双循环,新陈代谢率低,变温,有休眠现象
6.神经系统和感官特点 神经系统:脑分化较鱼类明显 出现了原脑皮 中脑视叶发达 小脑不发达 感官系统:眼:下眼睑能活动,半透瞬膜,有泪腺 鼻:兼嗅觉及呼吸作用 侧线:水栖种类有侧线,感觉水压的变化 中耳:有鼓膜,耳柱骨
7.生殖发育特点:体外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抱对现象,产卵块、卵带等
8.变温动物: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
两栖动物的起源
两栖纲的分类
蚓螈目:两栖类最原始有特化的类群,穴居生活 特征:蠕虫状,外形似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和带骨,退化的骨质鳞现在真皮之内,听觉视觉退化,眼睛隐于皮下,身体双凹型,体内受精,穴居于河湖附近的潮湿地带 分类:5科,160多种,我国仅产一中
有尾目: 特征:似蜥,终生水栖,少数变态后离水而栖于湿地;幼体腮呼吸,成体肺呼吸;体圆柱形,尾发达,多数具四肢有些具侧线,大多为体内受精,仅小鲵科和隐鳃鲵科为体外受精 分类:9科,700余种。我国产3科,约80种
无尾目 本纲最高等类群,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无尾目现存56科,约7000种。我国有9科400余种 特点: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黏液腺或毒腺 眼大,具有可动眼睑和发达瞬膜,耳具鼓室及鼓膜 体宽短,四肢发达,善跳,鼓膜明显 生活习性:陆栖或半陆栖,在水中产卵,体外受精 幼体名蝌蚪鳃呼吸发育京变态
两栖纲
是脊椎动物中首次登陆的类群。登陆极大的拓展了动物的生存空间。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是脊椎动物进化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呼吸空气中的氧
2.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3.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
4.适应陆生的器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5.在陆地上繁殖
6.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是必需的温度条件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
1.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
不完善双循环:从两栖类开始,陆生脊椎动物的循环为双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栖类的心脏只有一个心室,缺氧血和多氧血会在心室中混合,属于不完全双循环
2.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3.发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它是从总鳍鱼的偶鳍发展来的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中一个重要的形态变革,是脊椎动物登陆成为可能,可以在陆地有效支持身体完成运动。
4.发展适应陆生神经和感觉系统,尤其听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出现原脑皮
原脑皮:大脑顶壁出现了一些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最原初的脑皮
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特点
1.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2.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3.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身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
4.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5.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属变温动物,具有休眠的习性
主要特征
1.外形:头、颈、躯干尾和四肢 蠕虫形:无足目,四肢退化,尾短或无尾部,穴居生活 鱼形:有尾目,尾部发达,水栖生活 蛙形:无尾目,身体粗短,无尾部,且后肢较强大,陆栖生活
2.皮肤特点:皮肤及其衍生物 皮肤裸露,现代两栖类特征(古两栖类被鳞) 水生种类未角质化,陆生角质化程度低,通透性强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且富有腺体和血管,保持皮肤湿润 富有色素细胞,起保护、防光线和吸热作用
3.骨骼特点 中轴骨骼 附肢骨骼
4.呼吸特点: 肺皮呼吸:皮肤具有重要的辅助呼吸功能,两栖类肺和皮肤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冬眠时呼吸全靠皮肤 咽式呼吸:两栖类特有的呼吸方式。两栖类没有胸廓,呼吸是借助口咽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称为咽式呼吸
5.循环特点 幼体心脏为一心室,一心房,单循环;成体为一心室二心房,不完全双循环,新陈代谢率低,变温,有休眠现象
6.神经系统和感官特点 神经系统:脑分化较鱼类明显 出现了原脑皮 中脑视叶发达 小脑不发达 感官系统:眼:下眼睑能活动,半透瞬膜,有泪腺 鼻:兼嗅觉及呼吸作用 侧线:水栖种类有侧线,感觉水压的变化 中耳:有鼓膜,耳柱骨
7.生殖发育特点:体外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抱对现象,产卵块、卵带等
8.变温动物: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
两栖动物的起源
两栖纲的分类
蚓螈目:两栖类最原始有特化的类群,穴居生活 特征:蠕虫状,外形似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和带骨,退化的骨质鳞现在真皮之内,听觉视觉退化,眼睛隐于皮下,身体双凹型,体内受精,穴居于河湖附近的潮湿地带 分类:5科,160多种,我国仅产一中
有尾目: 特征:似蜥,终生水栖,少数变态后离水而栖于湿地;幼体腮呼吸,成体肺呼吸;体圆柱形,尾发达,多数具四肢有些具侧线,大多为体内受精,仅小鲵科和隐鳃鲵科为体外受精 分类:9科,700余种。我国产3科,约80种
无尾目 本纲最高等类群,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无尾目现存56科,约7000种。我国有9科400余种 特点: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黏液腺或毒腺 眼大,具有可动眼睑和发达瞬膜,耳具鼓室及鼓膜 体宽短,四肢发达,善跳,鼓膜明显 生活习性:陆栖或半陆栖,在水中产卵,体外受精 幼体名蝌蚪鳃呼吸发育京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