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中物理-数理化自学丛书-基本量的量度思维导图
数理化自学丛书: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基本量的量度思维导图,辛苦整理的,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编辑于2024-04-27 15:31:14基本量的量度
开篇
本章的意义
学习物理学就是研究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在研究这些规律之前,需要正确地观察这个世界,所以一开头我们先学习如何正确地观测这个世界,也就是量度各种物理量,首先先量度最基本的几个物理量。
量度的定义
单位的定义
无论量度什么,都必须定个标准,比如尺子刻度线上面是按照一定长度标准刻画好的,钟表上面的刻度也是按照一定标准刻画好的,再把待测量跟这个标准进行比较。比如,量度你的身高,就是将你的身高和标准单位“米”进行比较,量度结果为1.8米,意味着你的身高是单位“米”的1.8倍。
所以每一种量度都各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称之为“单位”
注意事项
量度必须写明单位,否则量度没有意义,比如量度身高为1.8,没有人知道1.8是多长
量度必须精确,否则一点点误差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卫星升空如果最后一级火箭的速度差错千分之二,卫星就要偏离预定轨道十万米。
有三种常见的基本量:长度、质量、时间,本章来讨论这三种基本量的量度
长度的量度
长度的单位
长度单位的发展历程
地球基准:法国在1791年提倡将米作为单位。当时的单位基准,将从地球北极到赤道的子午线长度的1千万分之1,作为1米。在随后的19世纪末,出于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尺寸基准的需要,法国使用耐氧化及磨耗的铂铱合金,制作了米原器。米原器的横截面呈X型,它的凹槽两端各有三条很细并靠的很近的平行标线,在0℃时两端中间标线间的距离就是1m
光速基准:米原器存在着制作误差、经年劣化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讨论建立新的基准。在1960年,以氪-86元素在真空中释放的橙色光波长为基准,重新规定了1米的长度。伴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在此后的1983年,规定的“光在真空中,在1秒的299,792,458分之1的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就是如今对1米的定义。
自然界中一些长度的实例
常见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国际通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我国传统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传统单位和国际单位的换算关系
游标卡尺
刻度尺
常见的刻度尺有直尺和卷尺,卷尺不仅方便携带,也易于测量较长的物体,但是刻度尺对于1/10mm的范围只可以估读,想要精确地测量1/10mm的范围,就需要用到游标卡尺
构造
游标卡尺由尺身、游标、卡脚三部分组成。 尺身上最小的刻度是毫米,游标上的刻度就是把9毫米分成10个等分,则每个等分为0.9毫米。
读数原理
如图,游标上第一个刻度线比尺身上第一个刻度线短0.1mm,游标上第二个刻度线比尺身上第二个刻度线短0.2mm, 游标上第三个刻度线比尺身上第三个刻度线短0.3mm,...游标上第10个刻度线比尺身上第10个刻度线段1mm,与尺身上第九个刻度线重合。 因此,当用卡脚卡着0.1mm长的物体时,则游标上第一个刻度线和尺身上第一个刻度线重合,当用卡脚卡着0.2mm长的物体时,则游标上第一二个刻度线和尺身上第二个刻度线重合,当用卡脚卡着0.3mm长的物体时,则游标上第三个刻度线和尺身上第三个刻度线重合,...,依此类推,可以知道待测物体长度的毫米数可以从尺身上直接读出,十分之几的毫米数可以直接从游标上和尺身上重合的某刻度线读出。
例子
自己制作游标卡尺
测量长度的方法
1、测量时两端与物体平行
2、测量时眼睛垂直刻度线
3、测量结果估读到刻度线精度后一位
面积的量度
测量物体的面积是以长度的测量为基础的,国际通用单位为m²(读作平方米),规定边长为1m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m².常用单位还有dm²、cm²、mm²
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规则形状的面积
用公式计算
不规则形状的面积
用方格纸测量,满足以下原则:对于图形边缘不满一小格的部分,采用大于半小格作一格计算、小于半小格舍去不去的原则。
体积的量度
体积的单位也是从长度单位导出来的,它的国际通用单位是m³(俗称“方”),常用单位还有dm³(俗称“升”)、cm³、mm³。我们规定边长为1m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m³
体积单位换算关系
规则物体的体积
用公式计算
量筒
构造
量筒/量杯是一个有刻度的容器,筒壁或杯壁上有刻度,常是cm³(毫升)、dm³(升)
应用
测量液体的体积
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要测量液体的体积必须要把液体倒在量筒里测量
读数的时候,眼睛必须跟液面相平。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只要比水(或者某种液体)比重大,并且不吸收水/某种液体、不溶解于水/某种液体,就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测量方法
先在量筒里面放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所在的刻度
如果物体不太大,可以用细线系上物体浸入水中,或者把物体直接投入量筒或量杯,记下此时液面所在刻度
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个固体的体积
质量的量度
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物体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水、玻璃、铁等都是物质,物体所含的物质有多有少,比如一桶水比一杯水所含的物质多,为了描述物体的物质多少,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的定义
物体里所含的物质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质量时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被物体的形状、温度等任何因素影响,比如一块冰化成水,形状变了,但是质量不变
质量的单位
如果只用“多”和“少”来衡量物体的物质多少太过于笼统,为了量度物体的质量,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质量的标准来比较,也就是说要规定质量的单位
国际通用单位是kg(千克),规定国际标准千克原器的质量为1kg,同样规定1dm³的纯水在温度为4℃时候的质量也是1kg。常用的单位还有g、mg等
质量单位换算:
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斤、两、公斤等严格来说是力的单位,而非质量单位,因为它们测量的是物体的重力,故为力的千克力(kgf)的单位
天平
构造
天平最主要的部分是它的横梁,横梁的结构如图。其中A、B、C是三个刀口,A、B刀口朝上,C刀口朝下,D是一个连着横梁的指针。
①A、B两个刀口悬挂托盘,C刀口支撑在支柱F上,指针D沿着标尺K来回摆动,细线G是用来检测水平的。②旋转天平底座中央有止动旋钮,旋钮它可以带动横梁下方的机构托起横梁,让刀口C离开支柱,使横梁止动。③天平的两臂AC、BC等长,当两盘不放东西时,指针在标尺的中央,天平平衡。
配套的砝码:砝码盒里配有一套砝码,每套砝码通常是1,2,2,5,10,20,20,50,100,200,200,500克;10,20,20,50,100,200,200,500毫克。这样的一套砝码可以测量质量在0.01克-500.50克范围内的所有物体的质量。取砝码时不能用手,需要用镊子夹,以免污染砝码。
原理
左边放需要测量的物体,右边放置砝码(左物右码)左盘放置待测物体,右盘增加或减少砝码,使得天平平衡,此时右盘里面的砝码质量就是物体的质量
注意天平上所标明的称量,是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超过这个质量,刀口就容易损坏,普通天平的称量是1000克
步骤
注意:天平是较为精密的测量仪器,需要严格按照步骤测量
止动:旋转天平底座中央的调平旋钮,使天平止动,再缓缓放下天平横梁,使横梁保持静止
底座调平:调节天平底座螺旋,使天平保持水平。此时细线G所挂的小锤跟底板上的小锥体的尖端恰好对齐
指针调平:调节横梁两端的螺丝,使指针指在标尺中央
测量:先把待测物体放在左盘,再把标明质量的砝码一个一个地放在右盘里(注意,在加减砝码时,要转动止动旋钮使天平止动,以免磨损刀口),直到指针刚好指在标尺中央(或指针左右摆动角度相等)为止。此时,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总质量。
时间的量度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准确地测量时间的长短,比如游泳、比赛需要准确地测量时间,调度列车也要准确地测量时间;物理学在研究自然现象的时候也要准确地测量时间,比如太阳光照到地球上需要多久,雷电一刹那地时间又是多少。因此这节我们来研究时间的量度
时间的单位
如何量度时间呢?首先要给时间定一个标准,因为时间是不停的流动的,所以这个标准需要连续不断地成周期出现,使得在任何时刻,被测时间都能和这个标准比较。因此我们说:凡是做周期性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用来测量时间。
太阳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看到太阳的运动具有周期性运动的特点,人们就把太阳的这种周期性运动记为一个太阳日,俗称一昼夜。由于地球自传周期会变化,导致一年之内各个太阳日的长短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又取一年之内所有太阳日的平均值作为时间的单位,叫做平均太阳日,简称“日”。并规定:一日的1/24称为“1小时”,一小时的1/60称为”1分钟“,一分钟的1/60称为”1秒“,不难发现:
后来人们发现,不仅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同,地球公转的周期也会变化,就是说每年的1个平均太阳日也不相等。根据1967年国际计量会议所通过的规定: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持续时间称为1秒。把秒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
测量时间的工具
钟
如图是一个有摆的钟,摆的周期(往返一次的时间)是不变的,利用摆的这种等时性,再通过齿轮的传动,使钟的指针均匀走动来指示时间。
机械表
如图是一个机械手表和一个秒表,它们里面都有一个小摆轮,它也是靠摆轮的周期性的左右摆动,使时针均匀走动而显示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