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知识梳理,包括分化发育、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分类、免疫应答规律、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等等。
编辑于2022-11-16 15:13:05 湖北省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分化发育
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BCR即膜型免疫球蛋白
首先是重链可变区基因重排,随后是轻链重排
Ig重链在14号染色体长臂上 Ig轻链κ基因(2号染色体短臂)和λ基因(22号染色体长臂)
先V-D-J后与C基因片段连接(重链)
V区重排通过重组酶作用连接,识别两端保守序列
重组酶:
重组激活酶(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只表达于B细胞重排重链和轻链的时候表达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将数个核苷酸插入到重排过程中出现的DNA断端
一个B细胞只产生一种BCR,一种抗体
等位排斥
一条染色体的重链重排成功后抑制另一条同源染色体的重链重排
同型排斥
κ轻链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λ基因的重排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组合多样性
1.9x10^6
连接多样性
密码子错位
框架移位
N序列插入
TdT作用
受体编辑
指一些完成基因重排并成功表达BCR(mlgM)的B细胞识别自身抗原后未被克隆清除,而是发生RAG基因重新活化,导致轻链VJ再次重排,合成新的轻链,替代自身反应性轻链,从而使BCR获得新的特异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
在编码V区CDR部位的基因序列发生碱基的点突变
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分化发育
祖B细胞
早期pro-B开始重排可变区基因D-J,晚期V-D-J重排
此时没有mIgM表达
开始表达Igα/Igβ异二聚体,重要标记
前B细胞
特征:表达前B细胞受体
经过大pro-B(μ链和替代轻链V区和C区同源VpreB和λ5两种蛋白)和小pro-B(开始轻链重排)两个阶段
未成熟B细胞
表达完整mIgM,此时受到抗原刺激,细胞凋亡
在某些情况下,未成熟B细胞与自身抗原的结合可引起mlgM表达的下调,这类细胞虽然可以进入外周免疫器官,但对抗原刺激不产生应答,称为失能
成熟B细胞
表达mIgM和mIgD
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CR)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
Igα/Igβ(CD79a/CD79b) 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酶基序(ITAM)
B细胞共受体
CD19与CD21及CD81非共价键相连,增强第一信号
CD19传递激活信号
CD21(CR2)结合C3d,形成CD21-C3d-抗原-BCR复合物
共刺激分子(第二信号)
CD40
组成性表达于B细胞,活化T细胞
CD80/CD86
与T细胞CD28(激活T细胞)和CTLA-4(抑制T细胞)
活化的B细胞表达增强,静息不表达
表达于B细胞的黏附分子
ICAM-1
LFA-1
也有共刺激作用
CD20:调节钙离子跨膜流动,调控分化 治疗型单抗识别的靶分子
CD22:内含ITIM,抑制性受体,负调节CD19/CD21/CD81
CD32:负调节B细胞活化及抗体分泌
B细胞分类 根据是否发挥固有免疫或适应性免疫功能分类
B1细胞
5%~10%,主要定居于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黏膜固有层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胚胎期即产生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B细胞均表达CD5来自B1细胞
主要针对碳水化合物(细菌多糖)无需Th细胞辅助,不发生类别转化。 合成低亲和力IgM,天然抗体,属于固有免疫细胞,早期发挥作用
B2细胞
参与体液免疫的主要抗体分泌细胞
出现相对较晚,定位于外周淋巴器官
在抗原刺激和Th细胞的辅助下,最终形成浆细胞,产抗体
免疫应答规律
潜伏期
时间长短取决于:抗原性质,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佐剂类型,宿主状态
对数期
平台期
下降期
再次应答
强弱取决于:两次抗原的刺激时间间隔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TI抗原:多糖,多聚蛋白,脂多糖
直接激活初始B细胞,无需Th 细胞辅助
TI-1抗原(B细胞丝裂原)
BCR
通过其丝裂原成分与B细胞上的丝裂原受体结合
产生IgM
无Ig类别转换,抗体亲和力成熟,记忆B细胞形成
TI-2抗原
多为细胞壁与荚膜多糖
仅激活成熟的B细胞(应答主要是B1细胞)
5岁才发育成熟,故婴幼儿易感染TI-2抗原
抗原表位密度在TI-2抗原激活B细胞中很重要
过高——B细胞耐受
过低——mIg交联程度不够,无法激活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识别
BCR结合抗原,产第一信号。 内化抗原,加工提呈抗原肽-MHCII类分子(pMHC),刺激活化T细胞,T细胞表达CD40L结合CD40提供B活化第二信号
识别抗原无MHC限制
需要的信号
第一信号
抗原刺激信号
BCR-CD79a/b:CD79a/b将信号转入B细胞内,具有ITAM
共受体的增强作用
CD21结合与BCR-抗原结合的C3d,通过交联与CD19结合
CD19胞质区由多个保守的酪氨酸残基,能聚集Lyn,Fy等含SH2结构域的信号分子
CD81稳定CD19和CD21
第二信号
CD40与CD40L
如果只有第一信号没有第二信号,B细胞不仅不能活化,反而会进入失能耐受状态
增殖和末端分化
B细胞分化的抗原依赖期
B细胞增殖生成生发中心
血液循环中的B细胞穿过高内皮微静脉(HEV)进入外周免疫器官。
在T、B细胞交界区,已识别抗原的B细胞与同一抗原激活的Th细胞相遇
Th的辅助下活化后进入淋巴小结进步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 germinal center)暗区,分类增殖的中心母细胞在紧密聚集,FDC很少
明区:中心母细胞不密集,FDC多接触。 FDC:高表达Fc受体和补体受体,结合抗原后可形成串珠小体,供B细胞识别吞噬,FDC可以将抗原浓缩,滞留在细胞表面维持数周到数年
Tfh为CD4"T细胞,由Th0与B细胞相互作用后分化而来,产生IL-21和少量IL-4、IFN-γ, 在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和Ig类别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辅助B细胞应答的关键细胞
体细胞高频突变、Ig 亲和力成熟和阳性选择 明区中
少部分突变B细胞克隆的BCR亲和力提高,表达抗凋亡蛋白而继续存活。这就是B细胞成熟过程中的阳性选择,也是抗体亲和力成熟的机制之一
Ig的类别转换
重链V区基因保持不变,但C区基因则发生不同的重排
IL-4诱导Ig的类别转换成IgG1和IgE, TGF-β诱导转换成IgG2b和ΙgA; Th1细胞分泌IFN-γ诱导转换成IgG2a和IgG3
浆细胞的形成
粗面内质网
不表达BCR和MHCII分子
生发中心产生的大部分迁入骨髓
记忆B细胞的产生
大部分离开生发中心参与血液循环,可被迅速活化产生抗体
表达CD27和CD44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