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详细描述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概念思维导图
编辑于2019-12-29 13:54:1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感染性疾病
最常见
肿瘤性疾病
妇产科疾病
创伤及手术
凝血、抗凝、纤溶系统
凝血系统
凝血因子
组织和血浆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各种物质
FⅠ:纤维蛋白原
FⅡ:凝血酶原
Ⅲ:组织因子(TF)
Ⅳ:钙离子
Ⅴ~ⅩⅢ
外源性凝血系统
内源性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系统
内皮细胞
肝细胞
体液抗凝系统
抗凝血酶Ⅲ(AT-Ⅲ)
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使凝血酶、FⅦa、FⅨa、FⅩⅠa灭活
单独灭活速度慢---与肝素或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后,灭活速度增加
硫酸乙酰肝素
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
TM是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血管内凝血抑制因子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抑制组织因子,从而切断凝血途径
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物,防止凝血反应扩散
纤溶系统
Fg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发病机制
直接因素
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激活
严重的创伤、烧伤、大手术、、产科意外等导致组织损伤,肿瘤组织坏死 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激活外源性凝血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失衡
损伤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抗凝血功能降低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PAI-1增多,纤溶活性降低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NO、PGI2\ADP酶产生减少---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功能降低
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FⅩⅡ,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并可激活激肽和补体系统,促进DIC产生
图解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
红细胞大量破坏
急性溶血
破坏的白细胞释放大量ADP物质,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凝血
红细胞膜磷脂可浓缩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原,生成大量凝血酶,促进DIC发生
白细胞破坏或激活
释放TF样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DIC发生
单核/中性粒细胞在内毒素、IL-1、TNF-α刺激下表达TF增多,启动凝血
血小板激活
继发性作用
促凝物质大量入血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蛇毒
激活FⅩ,或增强FV的作用,促进DIC的发生
直接将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
羊水中含有组织因子样物质
肿瘤细胞分泌促凝物质→激活FⅩ等
严重感染引起DIC的发病机制
内毒素及感染时产生的细胞因子(TNF-α、IL-1)作用于VEC(血管内皮细胞)可使TF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VEC上的TM(血栓调节蛋白)、HS(肝素)的表达明显减少----抗凝转变为促凝
内毒素可损伤VEC,暴露胶原,使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同时释放ADP、TXA2(血栓素A2),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从而促进微血栓的形成;此外内毒素可通过激活血小板活化因子,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
严重感染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激活白细胞,释放炎症介质,损伤VEC,使其抗凝功能降低;
细胞因子可使血管VEC产生tPA(组织型纤溶酶原)减少,而PAI-1产生增多,使生成的血栓溶解障碍;
总的来说
机体凝血功能增强
抗凝和纤溶功能不足
血小板、白细胞激活
凝血、抗凝血功能紊乱 促进微血栓形成 导致DIC发生、发展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吞噬细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及其他促凝物质
也可清除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内毒素
肝功能严重障碍
肝中合成抗凝物质
肝灭活凝血因子
肝功能严重障碍时,凝血、抗凝、纤溶过程失调
肝细胞坏死,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促进DIC发生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
三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增多
抗凝物质降低
纤溶活性降低
产科意外易发生DIC
酸中毒
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启动凝血系统,引起DIC
血液pH降低,凝血因子的酶活性增高,肝素抗凝活性降低,促进血小板聚集---血液高凝--DIC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血液淤滞,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浆外渗,血黏度升高--红细胞聚集,血小板黏附、聚集
微循环障碍引起缺血、缺氧、酸中毒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低血容量,肝肾血液灌流减少,使其清除凝血及纤溶产物功能降低,促进DIC发展
分期和分型
分期
高凝期
凝血状态
凝血系统激活
凝血酶增多
微血栓形成
表现
血液凝固性异常增高
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消耗性低凝期
凝血状态
凝血因子、血小板大量消耗而减少
继发性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表现
消耗性低凝出血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凝血状态
纤溶系统激活
纤溶酶增多
FDP增多
表现
出血明显
分型
按DIC的发生速度
急性型
凝血因子减少最突出的是纤维蛋白原
亚急性型
慢性型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超过消耗
按DIC的代偿情况
失代偿型
代偿型
过度代偿型
临床表现
出血
表现
皮肤广泛出血点、瘀斑和发绀; 牙龈和鼻出血; 呕血、黑便; 咯血; 血尿; 内脏出血; 伤口或注射部位渗血不止。
机制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发展过程中,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
肝脏和骨髓代偿<消耗
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Ⅴ、FⅧ、FⅩ及血小板明显减少,凝血过程障碍
纤溶系统激活
纤溶酶可降解纤维蛋白,水解凝血因子---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形成
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FDP具有强烈的抗凝血作用
X\Y\D片段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Y\E有抗凝血酶作用
多数片段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功能
FDP意义
D-二聚体检查
反应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微血管损伤
各种原发病因和继发性缺氧、酸中毒、细胞因子和自由基增多都可引起微血管损伤,微血管通透性增高--DIC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微血栓 引起 微循环 障碍
肾脏
最易受损,可导致双侧肾皮质坏死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表现为少尿、血尿、蛋白尿。
肺脏
可引起肺出血、肺水肿及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消化系统
可导致胃肠黏膜糜烂、溃疡等;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消化道出血;如累及肝脏可有黄疸、肝功能衰竭。
内分泌腺
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导致华-佛氏综合征
垂体:出血、坏死,导致席-汉氏综合征
脑
可引起蛛网膜下腔、皮质、脑干出血,脑出血、坏死。 出现神志不清、嗜睡、昏迷等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休克
机制
微血栓形成,阻塞微循环,使回心血量减少
广泛出血,使血容量减少;
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引起心功能降低,心输出量减少;
凝血因子Ⅻ的激活,可激活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和纤溶系统,产生大量激肽、补体成分(C3a、C5a)、组胺。其具有增强微血管通透性和强烈的扩血管作用,使回心血量减少;
FDP 的某些成分可增强组胺、激肽的作用,使微血管扩张
总的来说
有限循环血量减少
血管扩张
回心血量降低
心输出量降低
动脉血压明显下降 严重的微循环功能障碍
图解
贫血
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
检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最常用的方法是末梢血红细胞形态镜检
可见形态各异的特殊红细胞,脆性高,易溶血
防治
防治原发病
改善微循环(早期)
建立新的凝血、抗凝和纤溶见的动态平衡
浮动主题
始发因素
凝血系统激活
基本病理过程
高凝→低凝
本质
凝血功能异常
概念
病因 凝血因子、血小板大量激活 血液:高凝,微血栓形成 ↓ 凝血因子、血小板消耗 纤溶功能继发性亢进 血液:低凝 器官功能衰竭、休克、贫血、出血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
引起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机体出现以止血、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