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艾森克理论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J. Eysenck , 1916—1997)提出的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主要针对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
编辑于2022-11-18 11:44:27 甘肃这是一篇关于凯利的个人构建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生平事略、理论观点、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理论应用、理论评价。
艾森克理论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J. Eysenck , 1916—1997)提出的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主要针对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
这是一篇关于爱森克的特质理论的思维导图,艾森克理论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J. Eysenck , 1916—1997)提出的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主要针对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凯利的个人构建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生平事略、理论观点、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理论应用、理论评价。
艾森克理论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J. Eysenck , 1916—1997)提出的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主要针对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
这是一篇关于爱森克的特质理论的思维导图,艾森克理论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J. Eysenck , 1916—1997)提出的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主要针对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生平事略
1916年3月4日生于德国柏林;18岁时艾森克来到了英国,被伦敦大学录取,在西里尔·巴特教授门下攻读心理学;大学毕业以后,在著名神病学家A.刘易斯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于1947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著作《人格的维度》,内容是他研究工作的最初成果;1955年始担任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至退休;1997年病逝于伦敦,享年81岁。 “知识界的斗士”: 没有证据表明心理治疗比自然缓解更有效。智力基本上由遗传决定的,后天的良好教育并不能使其显著提高。
理论观点
人性观:人类是生物性的个体 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可以主观报告自己的态度、需要、动机、价值观,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 重视遗传对人格的重要影响。艾森克不是遗传决定论者,却认为特质的全部变异有约3/4来自于遗传,只有|/4与环境因素有关。 个体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格理论应该重视个体独特的特质构成。
人格界定 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慧和体质等,一个相当稳定而有持续性的组织,它决定了对于环境独特的适应。艾森克强调稳定的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元,这些特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类型。
人格成分 性格:指在意愿行为方面比较长期而稳定的形态 气质:指在情感行为方面比气质比较持续而稳定的形态 智能:指在认知行为方面持续而稳定的形态 体质:指在身体形态和神经及内分泌比较长期而稳定的情况。
人格结构-(一)确定人格构成因素的标准 艾森克认为单从因素分析中得到的人格结构,如果没有证明其存在的生物学基础那将是毫无意义。因此,他提出了确定人格因素的四条标准。 1、必须有证明因素存在的心理测量学证据。这一标准要求这一因素不是主观膀断而是经得起检验,是可信的、可被验证的、可以重复的。 2、该因素必须具有遗传性,并符合既有的遗传模式。要排除个体习得特征的影响,发现构成人格结构的基础、普遍元素。 3、该结构必须符合理论构想。艾森克运用演绎而非归纳的推演方式,即从一个理论着手,然后搜集与该理论逻辑相吻合的资料。没有逻辑作为支撑的因素结构,是没有解释力的。 4、它必须具有社会性关联。换言之,从因素分析技术提出的因素必须能够解释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现象,比如吸毒、精神病、犯罪、创造性等。
(二)人格层次类型 类型层次,特质层次,习惯反应层次,特定反应层次(行为层次)
类型层次是最高层次,它几乎会影响到一个人所有各方面的行为,使之和其他的人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 特质层次是第二层次,其影响的范围也很大,但往往只涉及某一方面。 习惯反应层次是第三层次,其涵盖的范围将会更小一些,常只涉及和某方面有关的行为。 特定的行为反应层次是第四层次,往往只和某一个情境的某一种行为有关。
(三)人格维度模型 1外向---内向维度 在外向---内向维度上,可以确定内、外向人格特征的差异。 典型外向型人格:开朗的、冲动的和非抑制的,有广泛的社交接触并经常参加群体活动;喜欢社交、喜欢集会、有许多朋友,需要与人交谈,并不喜欢一个人读书学习。内向型人格:安静、退缩、内省的,不喜欢交往而喜欢读书;自我保守,除了亲密朋友外,与人的距离较远。 2神经质---稳定性维度 得分高的人有时被视为情绪不稳定或情绪化的人,他们对小的挫折和问题情绪反应很强,且要经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容易兴奋、生气和抑郁。得分低的人表现出情绪的稳定性,他们更少出现情绪失控,也不会有大起大落的情绪体验。 3精神质---超我机能维度 精神质又称倔强,讲究实际。不是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的程度,则易发展成为行为异常。 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挑衅、做一些稀奇的事且不顾危险的。该类人正是那些应该接受某种审判或心理治疗的人。
EPQ的四个维度:E:内外向(低分-人格内向。高分-人格外向)P:精神质(低分-能与人相处,态度温和。高分-不关心他人)N:神经质也叫情绪稳定(低分-情绪稳定。高分-神经过敏)L:掩饰性(低分-无掩饰性。高分-掩饰性强,虚假)
(四)人格成因 1、内外倾向: 生理基础: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高外倾性的人其神经系统属强型,兴奋过程发生慢、强度弱、持续时间短,而抑制过程发生快、强度强、维持时间长。内倾者属弱型,兴奋过程发生快、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而抑制过程发生慢、强度弱、维持时间短。 内向型的皮质唤醒水平要比外向者高。
2、神经质(情绪性): 行为表现:情绪性(神经质)不稳定的人高焦虑,喜怒无常,容易激动,不易恢复平静;情绪性(神经质)稳定的人反应缓慢而且轻微,并且很容易恢复平静。 生理基础: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边缘系统协同活动。情绪不稳定者边缘系统的激活间值较低,交感神经系统反应强烈(心率、呼吸、血压、皮肤电等)
3、精神质: 行为表现:高分精神质者表现为自我中心、攻击性强、倔强固执、粗暴强横、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对旁人有敌意等特点。低分者表现为温柔心肠、善感等特点。生理基础:雄性激素(推测)
艾森克认为人是生物社会性的动物。人具有特殊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倾向,但这些倾向(或特质)能在社会要求下有某种程度的改变。因此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才产生行为,其中遗传的生物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艾森克采用三种方式来证明基本的人格类型具有很强的遗传基因基础。 尽管不同国家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迫使个体行为与其民族性一致,但人格的三个维度仍然被广泛地发现; 尽管个体在一段时间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经验,但其基本的反应类型却没有明显的改变; 对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基本人格类型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研究方法
(一)研究取向 1.艾森克认为心理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要用实验和测量来为其理论提供支持;而实验心理学研究也要考虑到人格差异的重要性。 2.艾森克认为人格研究的趋向是:首先从理论上确定人格的维度;其次对这些人格维度进行测量;最后,为这些人格维度提供行为与生理实验结果支持。
(二)效标分析 效标分析是一种借助因素分析来证明理论假设的方法。 分析程序 艾森克一开始就对一些基本特质或类型有一些假说,然后挑选与此基本维度有关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其次,他选出两个效标组,这两个效标组已知在该维度上存在差异。再计算每一测量的结果与这两效标组之间的相关,这些相关系数则可以显示出这些测量与该基本维度的关联程度。
1.分析实例 (1)研究过程 艾森克与他的同事挑选了两组被试,每组被试大概超过200名。.正常组是智力在中等以上的男性军人,他们在陆军服役时间至少6个月。 神经质组则是因精神疾病困扰而退役的军人。 除了正常组的智力水平相对稍高些,两组被试的其他方面均适度地匹配。被试在两天的时间内做了大量的人格测验,所采用的这些测量均与神经质维度有某方面的关联。
(2)研究结果 ①几种问卷与客观性行为测验可区分两个组的被试;②由表达性动作而来的测验不具有区分效度; ③用罗夏投射测验可区分正常与神经质组的被试。 (3)研究结论 神经质是一种人格因素,它也跟智力一样可以被有效可靠地测量。
(三)问卷式测量法 艾森克编制了两种测量人们内一外向维度的问卷:《毛德斯里人格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量表》。在《艾森克人格量表》中,可以测量出外向与内向人的具体差异。 (四)其他方法 通过脑波电位仪测得的唤醒水平来探知内外向在脑与中央神经系统上的差异。著名的柠檬汁实验证明了这种唤醒现象。
理论应用
(一)异常人格产生的原因 一个心理不健康者所表现的症状或不良适应的情况,是和他的人格特质及神经系统功能有密切关系的。当事人的遗传和生理因素的人格特质是其不良适应的先存因素。 (二)异常人格的治疗方法 主要运用了三种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以及示范疗法。三种疗法的适用症包括各种恐惧症、遗尿症、强迫症、考试焦虑症等。
1.暴露疗法 让患者长时间暴露于恐惧情景中以消除恐惧症。基本原理是恐惧刺激开始出现时,会引起个体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但延长暴露会使个体产生认知上的改变与对恐惧刺激的适应。患者会认识到事情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是对抗性条件作用。在对抗性条件作用中,个体在一种条件性刺激下必须学会一种新的反射,这种新的反射跟过去形成的条件反射在机能上正好相反。
3.示范疗法 示范疗法通过让患者观看电影、录像或者真实情景中他人有效控制恐怖的情况达到减轻或消除恐惧症的目的。示范疗法特别适用于对特定刺激的恐惧症的矫正。
理论评价
(一)理论贡献 理论启发性强。理论具有可验证性并强调精确性。理论的简约性强。理论的解释性强。促进了行为治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心理学多领域的发展。
(二)理论缺陷 忽略了外在环境差异对人格的巨大影响。理论过分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