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法基础
这是一个关于经济法基础的思维导图。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现阶段,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
这是一个关于初级会计实务的思维导图。初级会计实务栏目提供:初级会计实务考试真题答案、初级会计实务真题考点、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归纳、初级会计实务必背考点、初级会计实务课后题答案、初级会计实务题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法律基础
一.法律基础
一.法律基础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的本质
法体现的只是统治阶级,而不是全体社会的意志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识和根本利益
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法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法的特征
国家意志性
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强制性
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规范性
概括性
利益导向性
明确公开性
可测性
普遍约束性
普遍适用
二.法律分类
根本法和普通法
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
一般法和特别法
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划分
实体法和程序法
根据法的内容划分
国际法和国内法
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划分
公法和私法
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分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划分
二、法的渊源
法
宪法
全国人大
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
全国人大→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其他法律
ⅹⅹ法
法规
行政法规
国务院
ⅹⅹ条例
地方性法规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xx地方xⅹ条例
规章
部门规章
国务院各部委
xx办法 ⅹx条例实施细则
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人民政府
xx地方xx办法
效力排序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三、法的效力范围及效力冲突的解决
法的空间效力
1.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2.在我国局部地区有效
3.域外效力
法的对人效力
1.属人主义原则
2.属地主义原则
3.保护主义原则
注意我国采用的是结合主义原则,即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
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方式
1.根本法优于普通法
2.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3.新法优于旧法
4.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5.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度机关裁决<谁制定的,谁说了算>
6.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有同一个爹的,爹说了个算>
7.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不一致时,认为适用地方法规的适用地方法规,认为适用部门规章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向着侄儿子时就向着侄儿子,向着亲儿子时大哥说了算)
四、法律关系
法律主体
自然人
法人
非法人组织
国家
法律内容
权利
作出,不作出出 [注]权利是可以放弃的
义务
积极义务(如纳税,服兵役)
消极义务(如不得损坏公物)
法律客体
物
人身,人格
智力成果
信息,数据,网络虚拟财产
行为
五、法律事实
法律事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绝对事件(自然现象)
自然灾害+生、老、病、死+意外事故
相对事件(社会现象)
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
法律行为(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按合法与违法)
(按表现形式)
积极行为(作为)和消极行为(不作为)
按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行为与非意思表示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
几方表意
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特定形式
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主体参与
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注意 1.人的行为并非都是法律行为 2.法律行为分类举例:订立遗嘱是合法行为,积极行为、 意思表示行为、单方行为、要式行为、自主行为 3.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岿灭的直接原因
第二节法律主体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