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哲学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知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先秦哲学、秦汉哲学、魏晋南北朝哲学、隋唐哲学、宋元明清哲学等。
编辑于2022-11-19 16:05:52 福建省中国哲学知识
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中国哲学萌发于西周时期,西周的第一个统治者是周武王,但他在位时间很短就病逝了,国家的统治权就转到他的弟弟周公手中。 周公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在他之前,“尊神”、“敬鬼”是中国的主要思想,周公制礼作乐,维系社会的平衡与团结,使 关注重心从鬼神转向人事。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国文化,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
先秦哲学
始于夏代止于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以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为最盛,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儒家
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现实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他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鲁国(今山东埠东南)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名丘,字仲尼
思想以“仁”为核心
“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
提倡“忠恕”之道,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
”克己复礼为仁“
创办私学
主张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
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
孟子
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名柯,字子舆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不义战争和横征暴敛
提出“民贵君轻”和“性善”说,总是个人后天的道德修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舟民水”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心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学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荀子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桀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 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就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才可以为善。
名况
政治观为“礼治”和“法治”相结合
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
道家
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历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隐退,著《老子》。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思想核心是“道”
宗旨:道法自然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老子》
以“道”解释宇宙王五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朴素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有正反两面
“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庄子
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
姓庄名周,字子休,与老子并称“老庄”
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万物”
《庄子》
列子
战国前思想家,其学本于黄老,现存《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主张“秉要执本,清虚无为”“贵虚”“贵正”
《列子》八篇
杨朱
战国时期魏国人(今河南开封市)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字子居
主张:“贵生”“重己”“为我”
名言:“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墨家
墨家学派有前后之分,前期思想主要设计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但是相信有鬼(明鬼),相信天的意志(天志)。
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
名翟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
构建和谐社会,反对侵略战争,勤俭治国
与儒家并称“显学”
法家
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kuī)、慎到、商鞅、申不害、历史、韩非子等。
商鞅
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cuó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变协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 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实战他变法理想的舞台。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建立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
商鞅变法
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人,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著作有《孤愤》《五蠹dù》《内外储》《说休》《说难》。
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精于“刑名法术之学”
积极改革勇于创新
李斯
战国末年楚国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生源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
名家
阴阳家
农家
杂家
纵横家
多为辩策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代、姚贾、苏秦、张仪、公孙衍,《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鬼谷子
苏秦
主张合纵,合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
张仪
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
小说家
兵家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秦汉哲学
陆贾
西汉初期著名思想家,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辨士谋臣。
《楚汉春秋》
《新语》
通过分析历史,陆贾得出结论: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平定六国,统一天下后,不懂得”逆取而以顺守之“的道理,而是一昧的采取法家的政策,严刑峻法,徭役征战。
秦国统一天下后应“逆取而顺守之”
“顺守”的关键在于施行仁义(但“仁”“义”不居最高位)
思想的顶端是“道”和“德”
兼取儒道而归宗黄老
贾谊
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思想家。
深入地比较了“礼”与“法”的关系
从作用机制来看,“礼”是在邪恶发生之前,通过礼仪规范、道德教化来加以引导和化解;而“法”则是邪恶发生之后,制定法令刑律来对之进行惩罚。 这一思想是对控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乱,有耻且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代表作散文:《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鹏鸟赋》
刘安
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历王刘长之子,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艾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 刘安还是我国豆腐的创始人。
《离骚传》
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做高度评价的著作。
《洪烈》(后称为《淮南洪烈》《淮南子》)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了《洪烈》。 与汉初黄老道家的偏向君人南面之术不同,《淮南子》更加自觉地从老庄的自然天道思想中汲取思想资源,并进一步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具有综合色彩的自然天道观。 《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一方面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认识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发展了老子的自然天道思想,形成了以“元气”为核心的极具特色的宇宙生成理论。
“道”是《淮南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天地的根源和万物的始祖。
以“元气”为核心的宇宙生成论
董仲舒
西汉初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时,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把儒家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
“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春秋繁露》
王充
反对天人感应,反对鬼论,是伟大的唯物思想家
《论衡》
魏晋南北朝哲学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所不同。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杨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chī》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正始时期
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
何晏
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
认为“无”才是最根本的,“有”靠“无”才能存在
建立“以无为本”,“贵无”而“贱有”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
王弼
字辅嗣,三国时代曹魏山阳郡(今山东巨野一带)人,经学家,曾任尚书郎,少年有文名,曾为《道德经》与《易经》撰写注解。
“贵无”,以“无”为本
“无”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寻找世界统一性的原理
竹林时期
阮籍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对司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 他的鄙弃名教和嵇康一样,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教,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
并不是主张废弃名教,而是维护真正的名教
嵇康
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人,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元康时期
西晋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三个年号。
郭象
字子玄,河南洛阳人,中国西晋时期玄学家,好老庄,善清淡。 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该符合名教。他以此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合理性,认为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事,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有哪样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种事业,这样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符合人的本性。
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
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据
认为名教合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该符合名教
《庄子论》
裴頠wěi
西晋哲学家,从“崇有论”出发,他重视现实存在的事物,不满轻视事功的放达风气,力图论证封建等级制的合理性,裴頠的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崇有派领袖。
反对何晏、王弼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
认为万物的整体是最根本的“道”,万有不是“无”产生的,而是”自生“的
认为万物生化有其规律
《崇有论》
《晋书》把它完全载入裴頠的传中。
隋唐哲学
隋唐两代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儒、释(佛教)、道兼宗的政策,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条件,佛教哲学关于心性、理事问题的讨论;韩愈的道统说;柳宗元、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道教哲学
隋唐时期是道教和佛教的兴旺时期,道教理论有了新的升华,出现在道教理论上卓有建树的道教学者,如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杜光庭等。
发展的理论形态:重玄学→内丹学
得到官方的青睐,有了较大发展
《开源道藏》
唐玄宗命崇玄馆道士编撰,成为中国最早的道藏。
佛教哲学
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走入鼎盛。 经过多年的碰撞融合,隋唐时期形成了许多中国化佛教思想体系和佛教宗派。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有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
唯识宗
创始人为玄奘及其弟子窥基
玄奘,俗姓陈,13岁出家。于贞观二年西行印度,历时17年,从印度得到了大乘有宗宗师护法、戒贤等为代表的法相唯识的真传。 窥基,玄奘的上首弟子,曾任长安大慈恩寺主持,因此,乃有“慈恩大师”的称号,他所弘扬的唯识宗也被称为“慈恩宗”。
重视分析、研究诸法性相之学,分析法相的最终结果是“万法唯识”
天台宗
据该宗宗谱记载,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北齐禅僧慧文。三祖为慧思,他从北齐到南方,将北方注重禅定的传统与南方注重义学的传统结合起来。四祖智顗确立了止、观双修的原则,天台宗的教义以智顗的宗教哲学为主要内容,他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的影响很大。
创始人智顗yǐ,曾常住天台山,并卒于此
确立了止、观双修的原则
《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
“天台三大部”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故又称"法华宗"
教规双运,解行并重
华严宗
据华严宗宗谱记载,其初祖为杜顺,二祖为智俨,三祖为法藏,四祖为澄观,五祖为宗密。
以《华严经》为核心经典建立的宗派
创始人为法藏
法藏最为重要,不仅是华严宗实际的创始人,而且对华严宗的整个思想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华严宗的思想。
《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策林》
禅宗
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
在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上,以其独特鲜明的理论色彩占有一席之地
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宗派
儒家哲学
汉魏两晋以来,儒家经学不绝如缕。在魏晋时期经学与儒学的基础上,隋唐时期的经学和儒学逐渐呈现出中兴的局面,与佛教道教鼎足而立,形成互补、合一的态势。
韩愈
儒家知识分子,“排佛”
《论佛骨表》
在该书提出了解决佛老问题的具体方案,但其雷霆主张却激怒了唐宪宗。
“道统“
在形式上借鉴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法统”一说,但在精神实质上乃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所谓“道统”,指的是儒家的先王之教在各个历史时期薪火相传的统绪。韩愈以孟子之说为基础,将儒家的传承统绪进一步清晰化和完整话,正式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 他指出:先王之教是由儒家所继承的;儒家在传承先王之教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序列,这就是儒家的“道统”。 “先王之教”,是一个涵括信仰、理想、道德、社会制度、经济、伦理、文化、刑法、日常生活等在内的综合体,从中可以反映出韩愈对理想社会的勾画。
“性三品”
韩愈指出,“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本质,它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其内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德。韩愈进一步讨论了“性”与“情”的关系,认为“情”是人性与外物相触后产生的感受。 韩愈以“性、情三品”为核心的人性理论,试图图片孟、荀、扬等思想家的人性理论的局限,努力从孔子和《中庸》中汲取儒家思想的内在资源,以统合儒家的人性思想。
柳宗元
在他看来元气是宇宙的本源,他充盈与天地之间。元气的特点是自然,不仅元气是自然,天地,阴阳也是自然。天地、元气之所以被称为自然之物,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是“自动”的,作为天地之代表的山川和作为元气之流行的阴阳,实际上是“自动自修,自峙自流”“自斗自竭,自崩自缺”的。
《天对》《天说》《非国语》《封建论》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
继承汉朝以自然元气解释天的自然哲学倾向,指出韩愈之说的偏激之处
天地、元气是纯粹的自然之物,其存在及运动与认识五官
进一步分析了“天”与“人”的作用范围和特点,得出天人“其事各行而不相预”的结论
宋元明清哲学
宋明理学又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北宋初,胡瑷、孙复、石介被称为“理学三先生”。 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朱熹提出“理”项于天地而存在,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明代,理学称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概念。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课概括为“程朱陆王”。
程颢
与程颐我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世代仕官,”二程“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xiàng影响,反对王安石新法,二人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wǔ第38位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如文中子、程颢、张载、邵雍、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 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现在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
早年受学于周敦颐,宋神宗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政治思想上反对王安石新法
程颐
与胞兄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朱熹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翁、晦庵、考亭先生、沧明病叟、逆翁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理气论
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
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质上来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心性论
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情”二者结合
“心统性情”理论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提出“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
认识论
对“格物”的解释
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
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
三是“至极”,即穷理至其极
对“致知”的解释
“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即扩展、充广知识,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
功夫论
在修养方面,主张“主敬涵养”
人们学习和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存天理,去人欲”
这一结论一方面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则有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
陆九渊
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与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称为“陆王学派“,被后人称为”陆子“
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
“心”有三个概念:心(人脑)、心之所为(心理)和本心(一种心理形式)
”本心“即“仁义之心”,仁义即人道。 人与天、地并为三极,天道、地道、人道、都是宇宙万物本质性法则。 仁义之心就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与天道、地道合一的社会伦理道德(人道)在人心中的反映,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以陆九渊称之为人之“本心”。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提倡“心即理”,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
提出“发明本心”“求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
王阳明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因平定宸濠之乱(宁王叛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
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还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出自《王阳明全集·与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心外无理
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以心外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知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吾心同归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提倡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致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未免烦累。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触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
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
如果只是自称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
人心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所谓“慎独”(独处时犹如大庭广众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礼仪)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污染,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
明末清初思想家
黄宗羲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余姚人。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江三黄”
顾炎武
《日知录》
是其“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我们熟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出自《日知录》,原文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王夫之
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衡阳人。 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谭嗣同、毛泽东等皆受船山思想的熏陶。
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往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船山先生”
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
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起活埋”
《读通鉴论》《宋论》《船山遗书》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初三大儒)
方以智
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学术上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一生著作400余万言,多有散轶,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博广,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
朱之瑜
明清之际的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上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他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响。
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晋)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
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
《朱舜水集》
明末清初五大家
清朝中后期思想家
康有为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仕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加、书法家和学者。
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
《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5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饮冰室合集》
现当代哲学
梁漱溟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
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
冯友兰
《人生哲学》
1924年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吧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新实在主义
《中国哲学史》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确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新理学思想体系
接受马克思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 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九流:儒、道、法、墨、阴、阳、农、杂、纵横
六家:儒、道、墨、法、名、阴阳
三教:儒、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