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解题思路及必备知识点
四川考公行测所有题型特点、解题思路,以及必备知识点,主要内容有第1章言语理解与表达、第2章数量关系—数学运算、第3章判断推理-图形推理、第4章判断推理-定义判断。
编辑于2022-11-19 19:15:04 四川省四川考公,申论各类题型特点及解题思路方法,主要内容有第1章审清题目要求、第2章准确提取要点、第3章加工组织答案、第4章归纳概括题、第5章综合分析题等。
四川考公行测所有题型特点、解题思路,以及必备知识点,主要内容有第1章言语理解与表达、第2章数量关系—数学运算、第3章判断推理-图形推理、第4章判断推理-定义判断。
店面的形象是店铺的包装,让店铺在城市中脱颖而出;独特的店面让一家店铺显得与众不同,全世界都是如此。本思维导图从店面设计的概念,店面与环境,店面的构成要素,店面的设计手法以及店面的安全与维护等五个方面,详细说明店面设计中理念、技巧与方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四川考公,申论各类题型特点及解题思路方法,主要内容有第1章审清题目要求、第2章准确提取要点、第3章加工组织答案、第4章归纳概括题、第5章综合分析题等。
四川考公行测所有题型特点、解题思路,以及必备知识点,主要内容有第1章言语理解与表达、第2章数量关系—数学运算、第3章判断推理-图形推理、第4章判断推理-定义判断。
店面的形象是店铺的包装,让店铺在城市中脱颖而出;独特的店面让一家店铺显得与众不同,全世界都是如此。本思维导图从店面设计的概念,店面与环境,店面的构成要素,店面的设计手法以及店面的安全与维护等五个方面,详细说明店面设计中理念、技巧与方法。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第1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选词填空
解题思路
(一)分析对应关系
1.解释说明关系:指上下文间互相补充、说明或限定
2.相反相对关系:指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相对
3.并举关系:指上下文间平行并列,具有语义一致、语气一致、构词一致的特点
4.递进关系:指下文的意思比上文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浅到深
(二)辨析词语差异
1.词语的搭配:有些词语词义相近,但可搭配的对象却不相同
2.词义的侧重点:指词语在语义上的侧重点。词由语素构成,由于相异语素的存在,词在词义的侧重上就会存在差异
3.词义的轻重:指词语在表达的程度上有轻重之别
4.词义的感情色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
5.词语的语体色彩:包括书面语色彩和口头语色彩
除了上述五个常见的辨析方法,还可以从词语的语法语用角度入手:(1)词义重复的词语不能连用,如“大约”与“左右”等词义相近,不能连用;(2)词性误用,即如果根据句子结构,所填词语应为名词,那么其他词性填入是不恰当的;(3)乱接宾语,如“截止”后不能接时间,要接时间,必须与“到”连用
二、片段阅读
考察内容
(一)细节判断
1.无中生有:指选项中的内容在文段中没有提及,或者是依据文段中的某一信息,凭空捏造出的相似或相关的信息
2.概念变化:指选项中的概念与原文中提到的概念,看似相似但实际上不是同一个概念,或者由于修饰语的改变或缺失导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扩大或缩小
3.颠倒黑白:指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相反,违背文意
4.绝对表述:指在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加了“最”“都”等限定词语,导视选项内容与原文相比绝对化了
5.强加比较:指选项将文段中的某些对象强行比较,而文段没有比较之意
6.混淆逻辑:指选项故意混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1)强加因果:指两个事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强行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因果倒置:指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因”与“果”出现了颠倒
当选项中出线因果词时,如“使得”“导致”等,要特别注意选项是否存在混淆逻辑的问题
(二)主旨观点
1.概括归纳型:题目不直接提出观点,考生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归纳
材料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列举不同事物;一种是剖析同一事物
(1)列举不同事物:解题关键是“提炼共性”,需要总结出几个事例的共同点,正确答案必须适用于每个事例,迷惑项常常只能适用于一个或部分事例,而与其他事例无关
(2)剖析同一事物:解题关键是“加和要点”,遇到剖析同一事物不同方面、不同特性、不同时期情况的材料,需要提炼各层次的要点,并加和得出结论
2.判断意图型:对作者的态度、倾向、目的的判断
(1)梳理行文结构
①总分式结构:通常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首句或尾句通常是文段的主旨句
②转折式结构:转折之后的内容是文段论述的重点,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转折之后的内容,排除论述转折之前的内容的选项
(2)把握关键词语
①高频词:文段中多次出线的词语很可能就是作者意在强调的内容
②强调词:一些语气比较重的词,其所在句子通常为文段重点,如“关键”“重要”“不容忽视”“必须”“应当”“务必”“需要”“最为”
(3)推断隐含信息型:作者的观点不能直接从材料中得出,需要基于原文合理推断,排除简单概括、推断错误的选项。推断隐含信息型题目的材料多是通过描述一个不好的现象或存在的缺陷,来提醒人们应采取措施改变现状。遇到此类材料时,倡导改变现状或针对材料中的缺陷给出解决办法的选项多为正确答案
3.其他题型
(1)标题添加
①紧扣主旨:梳理行文结构,归纳主旨,是解答标题添加题的基础
②简洁凝练:要求标题用较少的字数概括出文段的精华
③吸人眼球:生动形象、有趣味性
(2)推断下文
①关注尾句:文段尾句一般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经常起到既总结上文,又提示下文的作用
A.尾句提出一个概念:有些题目的尾句会提出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前文没有提及,有时甚至会用引号加以强调。在这种情况下,后文很有可能围绕这个概念展开
a.如果一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提到这个概念,那么它很有可能为正确答案
b.如果有多个选项都提到了这个概念,那么介绍这个概念“是什么”的选项很有可能为正确答案。因为行文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般行文逻辑
B.尾句指出一种现象:这个现象或事实可能比较特殊、新奇,也可能与前文讲述的内容形成一定的对比
a.如果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关于这个现象的,那么它很有可能为正确答案
b.如果有多个选项与这个现象有关,那么优先考虑介绍其具体表现的选项,其次考虑介绍该现象产生原因的选项
C.尾句得出一个结论
a.如果作者为阐述得出结论的理由,则后文很可能就其理由进行分析
b.如果作者已对得出结论的理由进行过分析,则后文一般围绕“怎么做”展开
②排除三种信息:根据一般的行文逻辑,排除不太可能出现在后文的信息,缩小备选范围
A.本文信息:指已在文段中体现的信息,这种信息如果再出现在后文,就会显得重复累赘
B.前文信息:指从逻辑顺序上应出现在文段的前文而非后文的信息
C.无关信息:无关信息与本文主旨相去甚远或与文段基本没有关系的信息
(3)词句理解
①遵循就近原则:大多数词句理解题都可能通过对指定词句前后内容的分析得出答案
②分析文段层次:有一些词句需要结合全文理解,这是需要分析文段层次,抓住主干(主谓宾)、逻辑关系即可
(三)语句表达
1.语句排序
(1)判断首尾句:首尾句通常特征鲜明,做题时可先从选项给出的首尾句入手,排除干扰项
常见的不能做首局的句子,其特此如下:
①.居中含有指代词,并且在本句话中没有明确指代对象
②.句中仅仅含有成对关联词后者的,比如“虽然……但是……”中的“但是”“不仅……而且……”中的“而且”等
③.句中含有总结词的,比如“可见”“因此”“由此可知”等
④.对论述话题展开具体论述的句子
(2)抓标志词:语句中的标志词,如关联词、指代词、顺序词、重复词等可提示语句的逻辑顺序,解题时可利用标志词排列词句,确定句子间的先后顺序,排除干扰项,快速解题
①.常考的转折词有:但是、然而、可是、却、实际上、事实上等
②.常考的因果词有:因此、所以、故等
③.常考的并列词有: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等
④.常考的指代词又:这、其中、此外、前者、后者等
如果句子中有指代词,并且指代不明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知道这句话不适合作为首局,另一方面要注意寻找这个指代词所指代的对象的位置,从而确定相对顺序
(3)抓行文脉络:根据文段的行文脉络也可以确定句子的顺序。具体可以考虑以下角度,比如:提出观点——具体展开论述、提出问题——给出解决对策、指出现象——分析原因等
2.语句填充
(1)话题统一:各句子之间彼此紧密联系,都围绕一个话题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观点
①.保持主语一致,指的是填入句子的主语应与文段各句的主语保持一致
②.保持话题一致,指的是句群之间涉及的领域、对象、观点一致
(2)前后照应:指语段中的信息要前后吻合,彼此呼应,在表意上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空缺处所处的位置不同,所填句子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①.空缺处位于段首: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②.空缺处位于段中:承上启下
③.空缺处位于段尾:总结上文
第2章 数量关系—数学运算
一、数学运算基础必备
(一)数论基础知识
1.奇偶数
(1).奇偶数的运算性质
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
(2).运算性质的推论
①几个数的乘积如果是奇数,那么这几个数一定都是奇数;几个数的乘积如果是偶数,那么这几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偶数
②两个数的“和”和这两个数的“差”,奇偶性相同
2.质合数
(1)质数、合数
质数:只可以被1和自身整除,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2是唯一的偶质数,其他的质数均为奇数
合数:除了1和自身外,还能被其他整数整除
(2)质合性
①1和0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②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3)质因数分解
任何一个合数都能够写成若干个质数乘积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质因数分解
3.公因数与公倍数
(1)基本概念
整数a能被非零整数b整除,称a为b的倍数,b为a的因数
若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为1,则称这两个数互质
(2)计算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①求最大公因数
分解质因数法:先分解质因数,再将相同的质因数取幂指数最小植连乘
短除法:用几个数的公因数连续去除每个数,除到所有商的公因数只有1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
如果两个数互质,则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如果两个数中较小的数是较大的数的因数,则较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②求最小公倍数
分解质因数法:先分解质因数,再将所有的质因数取幂指数最大值连乘
短除法:用几个数的公因数去除每个数,再用商的公因数去除,把不能整除的数移下来,除到所有的商都两两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
4.整除:主要用于求解数学运算题目中涉及的量一定是整数的一类题目,这些量多以个数的形式呈现。有些题可以利用整除特性快速排除错误选项,有些题中整数则是解题的重要突破口
(1)整除的判定
①看尾数
2、5:末一位能被2或5整除
4、25:末两位能被4或25整除
8、125:末三位能被8或125整除
②看和
3: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9:各位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
③看差
11:奇位数上的数字之和与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作差,这个差值能被11整除
7、11、13:末三位数字与剩下的数之差能被7或11或13整除。如1005928,1005-928=77,能被7和11整除,因此1005928能被7、11整除
④合数
6、12、15等其他合数:能同时被除数分解后的互质因数整除。如12=3*4,2724既能被3整除也能被4整除,因此2724能被12整除
(2)可传递性:若A能被B整除,B能被C整除,则A能被C整除
(3)可加减性:若A能被C整除,B能被C整除,则A+B、A-B能被C整除
甲/乙=m/n(m、n为互质整数),则可推出:①甲为m份,乙为n份;②甲是m的倍数,乙是n的倍数;③甲乙之和是(m+n)的倍数;甲、乙之差是(m-n)的倍数
当题目中所求为整数,而题目中出现整除、倍、每、平均等关键字的时候,可考虑此题用整除求解
5.等差数列
(1)基本公式
通项:a(n)=首项+(n-1)*公差
项数: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对称:a(m)+a(n)=a(p)+a(q),其中m+n=p+q
平均数=(首项+末项)/2
(2)求和公式
一般求和:S(n)=n*首项+n*(n-1)/2*公差
中项求和:S(n)=中项*项数
平均数求和:S(n)=(首项+末项)/2*项数=平均数*项数
若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之和减去偶数项之和为中项
(二)数学运算基本方法
1.找等量关系
(1)通过关键词找等量关系,如“等于、相等、是、比、多”
(2)通过基本公式找等量关系
2.设未知数
(1)利用比例、倍数关系设未知数:当两个未知量之间存在比例、倍数关系时,可将未知量设为“比例系数*X”或“倍数*X”,以此减少未知数的个数
(2)取中间量设未知数:当题干含有多个未知量时,这些未知量之间往往具有等量关系,或与某一中间量存在等量关系,此时可设中间量为未知数,由此表示出其他的未知量,减少未知数的个数
3.解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
(2)多元一次方程组:一般通过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求解。另外由于题目的设置,有的不需要求出方程组中所有未知数的解,此时,可以使用换元法,即把某一部分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运算
(3)不定方程:即当未知数的个数多于等式个数时,不定方程无法使用常规方法求解,需要运用整除特性、奇偶性、尾数、特值等结合选项判断正确答案。如若X为正整数,则10X为偶数,切末尾数为0
两个方程三个未知数,意味着这个方程组有无穷组解。若题干并没有要求有多少组解,而是求未知数之和。也就是说虽然此题有无穷组解,但每组解的未知数之和是确定的,所以此时只需要求出无穷组解中的某一组(通常将某一未知数设为0,代入求出其余的未知数),求和就能得到答案
二、数学运算高频考点
(一)几何问题
球体表面积:4Πr²,球体体积:4/3Πr³,圆锥体体积:1/3Πr²h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a²+b²=c²
常见的勾股数:(3,4,5)、(5,12,13)、(7,24,25)
勾股数可以等比例扩大,如(3,4,5)可以扩大为(6,8,10)
在直角三角形中
若一个角是30°,则三边的长度关系为1:根号3:2
若有一个角是45°,则三边的长度关系为1:1:根号2
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则称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之比的平方
空间中到平面上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三点所在的平面,且经过过这三点的圆的圆心
圆边上任意一点与直径构成直角三角形
(二)工程问题
构建等量关系列方程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通常可根据题干描述直接构建或根据核心公式构建等量关系
核心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相同时,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
工作时间相同时,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
工作总量相同时,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正比
交替完工一般可遵循以下解题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将工作总量或者工作效率表示为特值
2.找出最小合作周期并计算每个周期完成的工作量
3.计算该项工作需要的完整周期数以及剩余工作量
4.根据循环顺序,确定剩余工作量的完成方式及完成时间
(三)行程问题
核心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构建等量关系列方程仍是解决工行程问题的基本方法,通常可根据题干描述直接构建或利用核心公式构建等量关系
速度相同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时间相同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路程相同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直线相遇与追及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多次相遇
第n次相遇问题中第n次相遇时的路程和公式:S(n)=(2n-1)s
第n次相遇所用时间:t(n)=(2n-1)t
在计算第n次相遇时,每个人所走的路程也同样等于其第一次相遇时所走路程的(2n-1)倍
环形相遇
两个人相遇后继续前进,第n次相遇时二人路程之和为ns
每个人走的路程等于他第一次相遇时所走路程的n倍
环形追及
在周长为s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二人由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则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乙比甲多跑的路程为s,则:
乙每追上甲一次,乙比甲多跑一圈,多跑的路程为s
第n次追上时,乙比甲多跑n圈,多跑的路程为ns
(四)利润问题
利润=售价(收入)-成本(支出)
商品利润率是指商品利润占成本的比例,利润率=利润/成本=(售价-成本)/成本
十字交叉法
形如ax+by=c(x+y)的方程能够使用十字交叉法快速求解,用以解决混合事物之间的比值问题。在利润问题中,常见的有利润率的混合、打折率的混合等
公式:(c-b)/(a-c)=x/y
(五)排列组合问题
排列
A(m,n)=n*(n-1)*···*(n-m+1)
组合
C(m,n)=A(m,n)/A(m,m)=((n*(n-1)*···*(n-m+1))/(m*(m-1)*···*1)
C(m,n)=C(n-m,n)
各类题型解题方法
要遵循“特殊元素优先排”的原则,用优限法求解,先排特殊元素或者特殊位置,再排其他元素或位置
有些元素要求必须相邻,可用捆绑法求解
指定元素不相邻,可用插空法求解。分两步来完成,先排其他元素,再将不相零的元素插入其他元素所形成的“空”中,“空”的数量要数清楚
若n个元素中m个元素相对位置固定,应先把n个元素进行全排列,由于m个元素的相对位置有A(m,m)种,则排列数为A(n,n)/A(m,m)
分析对立面,如果对立面分类较少,很容易计算,此时可以从对立面进行分析
插板法,把n个相同元素分给m个不同的对象,且每个对象至少分得1个元素,可采用插板法。用(m-1)个“挡板”插入这几个元素之间形成的(n-1)个“空”中,将元素隔成m组,共有C(m-1,n-1)种情况
(六)概率问题
1.古典概率
又叫等可能事件概率,研究的是有限个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
核心公式:事件A发生的概率=事件A包含的等可能样本数/总的等可能样本数
求解等可能事件概率时,需要区分总事件和所求事件
2.独立事件概率
事件A(B)是否发生对事件B(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作互相独立事件
多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它们分别发生的概率之积
3.独立重复试验概率
独立重复试验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地、各次之间相互独立地进行的一种试验,其中每次试验某事件只有发生或不发生两种结果
记在一次试验中目标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则在n次试验中出现k次目标事件的概率如下:C(k,n)*p^k*(1-p)^(n-k)
一般所求事件包含的情况比较复杂、分类较多时,可以通过分析情况比较简单、分类较少的对立事件,利用“所求事件概率=1-对立事件概率”来进行计算求解
(七)函数图像
判断函数图象是直线变化还是曲线变化。找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满足一次函数y=kx+b的为直线变化,否则为曲线变化。其中x、y为两个变量,k、b为常数
三、数学运算扩展考点
(一)容斥问题
1.两集合容斥
AUB=A+B-A∩B
2.三集合容斥
AUBUC=A+B+C-A∩B-B∩C-C∩A+A∩B∩C
3.多集合容斥极值
求N个集合公共部分的最小值时,可利用如下公式求解:
A∩B数量的最小值=A+B-I
A∩B∩C数量的最小值=A+B+C-2I
A∩B∩C∩D数量的最小值=A+B+C+D-3I
注:I表示全体集合,多个集合的最小值可依照上面公式类推进行计算
(二)和定最值
和定最值主要解决已知若干整数的和以及其他相关条件,要求其中某个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
和定最值的解题原则:要求某个数的最小值,应使其他数尽可能大;要求其个数的最大值,应使其他数尽可能小
和定最值问题一般利用方程求解,若求出的未知数不是整数:问最大,应向下取整;问最小,应向上取整
和定最值问题按照自然数列分配仍有剩余量时,剩余量应从大到小依次分配
在和定最值问题中,应特别注意题干中是否对各组数据的大小有明确要求,比如“要求各组数据互不相等”。若无明确要求,则需要考虑“数据相等”
(三)最不利原则
最不利原则主要解决含有“至少……才能保证(一定)……”“要保证……至少……”等字眼的题目
为保证某件事情一定发生,首先需要考虑最不利的情况,即离成功一线之差的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实现这件事情,利用“最不利情况数+1”即可求解
(四)浓度问题
1.基本浓度问题
核心解题公式:浓度=溶质/溶液,溶液=溶质+溶剂
2.溶液混合问题
甲、乙两种溶液质量分别为m₁、m₂,浓度分别为c₁、c₂(c₁<c₂),混合后浓度为c。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混合之后,浓度必然介于二者之间,即c₂<c<c₁
解决溶液混合问题,通常采用方程法和十字交叉法
方程法:m₁c₁+m₂c₂=(m₁+m₂)c
十字交叉法:(c-c₂)/(c₁-c)=m₁/m₂
两溶液融合时单独加了溶剂的,则不可使用十字交叉法
(五)植树问题
核心公式:段数=总路长/间距
非封闭路线上植树问题中:段数+1=棵树
封闭路线上植树问题中:段数=棵树
第3章 判断推理-图形推理
一、题型概要
(一)顺推型
顺推型的题干包含一组图形和一个空缺项,需要根据题干图形的排列规律,在选项中选择一个能保持题干规律的图形填入空缺处
顺推型图形推理的解答思路有三种:
1.归纳题干图形的共同特征,然后在选项中选择唯一符合这一特征的图形
2.寻找题干图形连续变化的规律,确定空缺图形的特征,然后在选项中寻找对应图形
3.将奇数项的图形看作一组,偶数项的图形看作另一组,分别寻找规律
可考虑规律
1.位置性
(1)移动、旋转与翻转
(2)相对位置
①结构位置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内外结构
②排列位置
相对与相邻
相接、相交、相离
③平行、垂直
平面中的平行与垂直
立体中的平行与垂直
④相离、相交、相切
圆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离
圆与圆相交,直线与圆相交
圆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切
⑤.小图形在特殊位置
例如:黑色方块在多边形的顶点处,圆在边上
2.在顺推型中,有一种考查图形对称性的特殊规律,即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间隔排列
3.封闭区域数
(二)类比型
类比型的题干图形分为两组,每组三个图形,但第二组缺少一个图新,需要根据第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在选项选择一个合适的图形作为第二组所缺少的图形
类比型图形推理的解答思路有两种:
1.先分析第一组图形,寻找其中的规律,再将这种规律运用于到第二组图形
2.将两组图形中相同位置的图形对应来看,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发现规律
可考虑规律
1.图形遍历
在类比型中,规律多为“填入某个选项之后,整体来看,小图形出现的次数相同”
(2)轴对称与中心对称
一组为轴对称图形,另一组为中心对称图形
一组为轴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图形);另一组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九宫格型
九宫格型的题干是一个3*3的方格,给出了其中的八个图形,要求根据这八个图形的排列规律,在选项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图形作为第九个图形
九宫格型图形推理的解答思路有四种:
1.从每行考虑,寻找每行三个图形之间的规律
2.从每列考虑,寻找每列图形之间的规律
3.考虑九个图形的共同特征或连续变化规律
4.将九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考虑对称性规律
常见规律
外部线条保留,内部线条去掉相同的,留下不同的得到后面的图形
优先考虑规律
1.图形遍历
在九宫格型中,规律多为“每行或每列的组成元素相同,只是位置不同”
2.叠加性
(1)直接叠加
第一个图形先旋转(或翻转)后,再与第二个图形叠加得到第三个图形
九宫格型中,对称位置上的两个图形叠加得到中间位置上的图形
(2)去同存异与去异存同
(3)自定义叠加
自定义叠加多出现在阴影类的图形推理中,叠加后相同位置的阴影情况会发生改变
3.九宫格型中,若题干图形和选项图形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则考虑每行/每列图形的对称轴数量关系或位置关系
(四)分类分组型
分类分组型的题干一般给出六个图形,要求将它们分为两组,每组三个图形,使得每一组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
分类分组型图新推理的解答思路有三种:
1.以两个图形之间的共同特征作为突破口,猜想并验证分类标准
2.分析某个与众不同的图形的特征,然后寻找具备这种特征的其他图形
3.从选项出发,观察选项中分在同一类的三个图形是否具有共同特征
可考虑规律
1.轴对称与中心对称
一组为轴对称图形,另一组为中心对称图形
一组为轴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图形);另一组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五)条件型
条件型的题干给出了明确的条件和相应的图形,要求根据题干条件进行推理,选择与之符合的图形
在考试中,推理条件主要有空间折叠、立体拼接与切割两类,偶有涉及立体截面和三视图
空间折叠类题目,可首先考虑相对面的位置是否对应;然后假设某两个面方位正确,判断第三个面方位正确与否
二、位置性
图形的位置性是指图形在直观上呈现的位置特征
题干图形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
1.题干图形相似程度较高,则考虑图形的移动、旋转与翻转
2.题干图形都是由几个小图形组成的,则考虑每个图形内部小图形的相对位置
3.图形整体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元素排列随意,则考虑图形的遍历
(一)移动、旋转与翻转
题干图形相似程度较高,则考虑图形的移动、旋转与翻转
图形移动:图形通常由多个相同部分构成,但相对位置不同,需找准移动的方向(顺时针、逆时针)和距离(格数)
图形旋转:图形构成相同,角度不同,整体绕其中心旋转,需要确定旋转的方向(顺时针、逆时针)和角度
图形翻转:相邻图形对称相似,需要上下翻转或左右翻转
常见规律
方块依次逆时针移动格数为1、2、3、4、5,另一个方块始终在内圈,依次逆时针移动1格
(二)相对位置
当题干图形都是由几个小图形组成时,就应该考虑每个图形内部小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图形推理中相对位置关系的核心考点如下:
1.结构位置
(1)上下结构
(2)左右结构
(3)内外结构
2.排列位置
(1)相对与相邻
(2)相接、相交、相离
3.平行、垂直
(1)平面中的平行与垂直
(2)立体中的平行与垂直
4.相离、相交、相切
(1)圆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离
(2)圆与圆相交,直线与圆相交
(3)圆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切
5.小图形在特殊位置
例如:黑色方块在多边形的顶点处,圆在边上
常见规律
由多条线段构成的为闭环图形,可考虑起止线位置关系(平行/垂直)
小图形在多边形最短的边上,或在最长的边上
立体图形切割面面积相等
(三)图形遍历
图形整体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元素排列随意,则考虑图形的遍历
遍历,即都经历一遍,都出现一次。图形遍历主要在九宫格型和类比型图形推理中出现
在九宫格型中,规律多为“每行或每列的组成元素相同,只是位置不同”
在类比型中,规律多为“填入某个选项之后,整体来看,小图形出现的次数相同”
三、叠加性
(一)直接叠加
直接叠加是将已知的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新图形。新图形中保留已知两个图形的所有线条或小图形
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
1.第一个图形先旋转(或翻转)后,再与第二个图形叠加得到第三个图形
2.九宫格型中,对称位置上的两个图形叠加得到中间位置上的图形
(二)去同存异与去异存同
去同存异:将两个图形叠加后去掉相同的部分,保留不同的部分,得到第三个图形
去异存同:将两个图形叠加后去掉不同的部分,保留相同的部分,得到第三个图形
(三)自定义叠加
一般没有明确给出叠加的规则,需要根据一组或两组图形的变化,确定叠加规则,然后将其运用到所求的一组图形中
自定义叠加多出现在阴影类的图形推理中,叠加后相同位置的阴影情况会发生改变
常见规律
黑+黑=白+白=黑,黑+白=白+黑=白(可简单描述为相同为黑,不同为白)
黑+黑=白,白+黑=黑+白=黑,白+白=白
四、对称性
(一)轴对称
在图形推理中,除了考查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数量外,还考查对称轴的方向,对称轴与图形中某些线条的位置关系和对称轴彼此间的位置关系
九宫格型中,若题干图形和选项图形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则考虑每行/每列图形的对称轴数量关系或位置关系
由几个对称小图形构成的图形,可考虑小图形对称轴的位置关系
常见规律
图形对称轴与图形某条线条重合
(二)中心对称
在寻找图形的规律时,我们既要考虑图形的局部特征,也要考虑图形的整体特征
(三)轴对称与中心对称
将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结合起来是主要考查方式,尤其是在分类分组型、类比型和九宫格型
其核心考点有两种:
1.一组为轴对称图形,另一组为中心对称图形
2.一组为轴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图形);另一组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在顺推型中,有一种考查图形对称性的特殊规律,即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间隔排列
五、数量性
图形的数量性是指图形中所蕴含的数量特征。在图形推理中,经常考查的数量性有封闭区域数、部分数、种类数、线条数、笔画数、交点数等。分析图形的数量性,即“化图为数”,是解答图形推理问题的常见思路之一
(一)封闭区域数
图形中每一个封闭的、空白的区域称为图形的封闭区域,图形中所有的封闭区域的个数就是这个图形的封闭区域数
涉及考点
图形的封闭区域数构成规律
图形的封闭区域形状相似
图形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二)部分数与种类数
1.部分数
图形中不相连的部分就是图形中不同的部分,图形的部份数就是该图形中不相连部分的数量
涉及考点
图形由一部分或多部分构成
图形中含有相同的部分
图形的部份数构成规律
2.种类数
图形中形状相同的小图形为同一种图形,图形的种类数就是该图形中不同形状小图形的数量
涉及考点
两组图形含有相同的小图形
两组图形的种类数相同
图形中的种类数构成规律
(三)线条与笔画
1.线条
图形推理涉及的绝大多数图形都是由直线或曲线构成的,要注意图形中直线、曲线的数量规律
涉及考点
图形中的直线数、曲线数以及线条总数
2.笔画
图形的笔画数,即通过几笔将图形不间断、不重复地画出,由图形中奇点的个数决定
奇点:对于一个连通图形,图形中所有的交点及端点中,连接线条数量为奇数的点称为奇点。(端点一定是奇点)
图形笔画数的判定方法:
(1)奇点数为0的图形,从其中任何一点开始,都可将这个图形一笔画出
(2)奇点数为2的图形,从其中一个奇点开始,以另一个奇点结束,可将这个图形一笔画出
(3)奇点数不为0也不为2时,图形可由多笔画出,图形笔画数=奇点数/2。(注意,奇点均成对出现,即奇点数均为偶数)
当图形中有明显的可以一笔画出的图形时,可优先考虑图形的笔画数规律,然后再考虑其他数量性规律
(四)点
核心考点:
十字交叉点:两条线的交叉的位置向四个方向延伸,这个交叉的位置就是十字交叉点
直线与曲线的交点:图形中直线部分与曲线部分相交的位置就是两者的交点
接触点:将一个图形分成两个部分(一般为常见的规则几何图形),这两个部分相互接触所形成的点叫作接触点
当图形含有交点时,注意十字交叉点的考查;当图形由内外两个小图形组成时,注意接触点的考查。另外需要注意,考试中不仅会涉及图形整体的交点数,还会考查图形局部的交点数
常见规律
每条曲线都与直线有2个交点
(五)角
涉及考点
角的数量,常见的是直角的数量或锐角的数量,一般不单独考查钝角的数量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特殊图形的特征,最简单、最与众不同的图形往往就是突破口
(六)其他元素
图形推理还考查图形中某些特定小图形的数量,如三角形、正方形、圆的数量
还考查小图形之间的数量换算,即在题干中有两种(或三种)小图形时,考虑将其中一种(或两种)换算为另一种图形,然后从整体上来看,小图形的数量呈现出某种规律
常见规律
每个图形均有三列黑圆,这三列黑圆的个数均分别是1、2、3,且中间一列的黑圆的个数都是3
将1个圆柱看成3个圆锥,第一组中前两个图形的圆锥数量之和等于第三个图形的圆锥数量,第二组也具有同样的规律,应选择等值于4个圆锥的图形
六、同一性
(一)封闭区域连接方式
当图形中含有多个封闭区域时,有时会考查封闭区域之间的连接方式
封闭区域有三种连接方式,核心考点:
1.以点相连:封闭区域互不包含,两个封闭区域间存在一个交点
2.以线相连:封闭区域间存在重合的线条,线条可以完全重合,也可以部分重合
3.以线连接:两个封闭区域间不接触,通过一段线条连接
(二)图形的填充与重合
图形中都含有某一种或几种填充方式,图形中含有同种填充方式的封闭区域的数量存在规律
图形的重合是指两个图形之间有交叉,形成了一部分重合的区域,题目往往对这一重合区域的形状进行考查,其形状多为三角形、四边形,也可能与原图形相似
每个图形都由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小图形相交构成,考虑图形重合区域的形状
(三)其他同一性考点
图形中的黑点位于直线交点处,与黑点不在交点处
一组图形中有色块时,可考虑色块面积。一组黑色部分占据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另一组黑色部分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七、空间图形推理
(一)空间折叠
空间折叠就是我们常说的“折纸盒”和“拆纸盒”
解题方法
1.区分相对面与相邻面
2.小图形特征判定法
3.两面定位法:假定其中两个面的方位正确,判断第三个面的方位正确与否,从而确定答案
若题中的展开图说的是纸盒外表面,则折纸盒只能用展开图往里折
(二)立体拼接与切割
立体拼接是将几个立体小图形拼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图形
立体切割是将一个立体图形切割成两个或多个立体小图形
(三)立体截面
立体截面指的是将一个立体图形用某一平面剖开,该平面与立体图形接触区域的外部轮廓即该立体图形的截面
正方体的截面
截面为三角形:能截出任意锐角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但不能截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截面为四边形:可以截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截面为四边形时,必须经过正方体的平行面,因此这个截面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
正方体还可以截面为六边形
(四)三视图
在画三视图时不仅要表现出图形的外部轮廓,还要注意其细节特征。外部轮廓就是指可以看见的物体最大的外部边界;细节特征是指投射在屏幕上的内部线条(实现或虚线)
第4章 判断推理-定义判断
一、定义特征分析
要准确理解定义,就要把握定义的特征,大多数定义的特征比较明显,能够通过位置或一些提示词直接定位,这些特征也就是构成定义的要点
定义要点
主体:定义内涵的主语,一般位于首位
客体(对象):对……,针对……
目的:达到……目的,为了……,确保……,意图……
原因:因为……,出于……
条件:以……为前提,以……为基础,在……条件下
方式(或手段):通过……方式,运用……手段
结果:造成……,导致……,从而……
本质:……的……,一般位于句末
二、定义特征归纳
有些定义特征并非直接给出,而是通过描述具体的实例或过程等给出定义,这就需要我们对其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提取出对解题有帮助的关键信息
第5章 判断推理-类比推理
找准词项间关系是解答类比推理题的关键
一、逻辑关系
类比推理涉及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词项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集合关系,词项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以及词项所代表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集合关系
1.全同关系:两个含义完全相同的词语,即A就是B
2.包含关系(种属、组成)
一个事物是另一个事物的一种或一部分,即A是B的一种,或A是B的一部分
种属关系:指种概念与属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是B的一种
组成关系:指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是B的一部分
3.交叉关系:两个事物间有重叠部分,但不完全重合,即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不是A
4.全异关系
两个事物完全不同,即A不是B
全异关系主要以并列关系的形式进行考查
并列关系是指两个词语所代表的集合同属于一个类别,又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A和B同属于C,且C只包含A、B两类
反对关系:A和B同属于C,但除了A、B,C还包含D、E等
(二)条件关系
充分条件:如果A,那么B,则A是B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A,才B,则A是B的必要条件
(三)因果关系
即A导致B,表示A、B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必然与可能的区别:有些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必然的,而有些只是可能的
二、言语关系
(一)语义关系
1.近义关系
2.反义关系
绝对反义词:指两个词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存在中间项
相对反义词:指两个词没有矛盾对立关系,还存在其他中间项
解题时如果遇到反义关系,须注意是绝对反义关系还是相对反义关系
3.象征关系
4.除此之外,考试中还可能考查词语的比喻义、范围、感情色彩等其他语义关系
(1)词义程度的轻重。例如:掌握,精通
(2)词语的适用对象。例如:祛除,驱除
(3)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如:鼓动,鼓舞,煽动
(4)词语的词性。例如:蓝图(名词),工作(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二)语法关系
1.主谓关系:一般是名词+形容词或者动词构成的词语或短语
2.动宾结构:一般是动词+名词构成的词语或短语
3.并列结构:一般是词性相同的词语构成的词语或短语
4.偏正结构:一般是一个词语修饰另一个词语
三、常识判断
(一)经验常识
主要涉及职业、特征、功能、原材料、位置、活动场所、目的、事件的先后顺序等多方面内容的对应关系
易错点
1.制成品与原材料的关系:当有多个选项符合该关系时,需要深入分析原材料是否能从制成品中看出
2.主体或客体是否变动:需要考虑事件发出的主体以及承受的客体是否产生变化,并对主动、被动的关系进行区分
3.必然属性和或然属性
必然属性指事物固有的属性
或然属性指事物可能具有的属性
考点
贵金属未必都具有磁性,比如金
(二)理论知识
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雪和霜都是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雪是水蒸气在空中凝华再落下的自然现象,霜是水蒸气在贴近地面凝华成白色冰晶的自然现象
雨滴和露珠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雨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落到地面的自然现象,露珠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第6章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一、直言命题重基础
(一)直言命题
1.定义:直言命题也称性质命题,是判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单句
2.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即直言命题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
(1)矛盾关系:指两个命题永远满足一真一假的关系
(2)下反对关系:指两个命题必有一真,可以同真,不能同假的关系
(3)上反对关系:必有一假,可以同假
(4)推出关系:既可同真,又可同假
(二)概念和三段论
1.概念
只有表达了一类事物的词语才能称之为概念
概念间关系
(1)全同关系:完全相同的关系,即两个概念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如北京市:中国首都
(2)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代表的所有对象包含着(与)另一个概念代表的所有对象,也称种属关系
(3)交叉关系:两个概念所代表的对象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
(4)全异关系
①矛盾关系: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之间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如男人:女人
②反对关系: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所代表的对象是排斥的。如老人:小孩
2.三段论
(1)三段论的含义
三段论是由两个直言命题作为前提和一个直言命题作为结论而构成的推理。其中两个前提中包含三个不同的概率,并且每一个概念在三段论推理中都出现两次
三段论有四种标准形式:
所有A是B,所有B是C,则所有A是C
所有A是B,所有B不是C,则所有A不是C
有些A是B,所有B是C,则有些A是C
有些A是B,所有B不是C,则有些A不是C
三段论标准形式的三个特征
三段论中的每个词项均出现2次
前提与结论否定形式一致(两个前提都是肯定则结论为肯定;两个前提一个为肯定一个为否定,则结论为否定;两个前提都是否定则得不出结论)
两个前提不能都以“有的”“有些”之类的词开头,且其中有一个以“有的”“有些”开头,则结论必然以“有的”“有些”开头
简记:两个前提不能都以“有些”之类开头;两个前提不能都是否定
(2)三段论的考查形式
①结论型:三段论结论型题目的题干一般会给出两个或多个前提,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用文氏图表示题干中的命题表述,解决三段论结论型题目
②前提型:三段论前提型题目的题型特征是题干中给出了一个或多个前提,以及一个结论,问想要得到结论需要补充哪项作为前提,利用判断三段论有效的标准形式排除错误选项,解决三段论前提型题目
文氏图画图原则
A.先画所有,后面有些
B.所有画圈,有些画点(“有些”修饰的概念画为点,因为“有些”就表示“至少有一个”,所以只能画一个点)
C.点可以无限扩大(点代表的对象没有被限制,可能大过所在的圈)
二、复言命题重推理
复言命题是由两个或多个单句作为肢命题,通过联结词联结而成的命题。根据联结词的不同,复言命题主要分为联结命题、选言命题(含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
(一)联言命题与选言命题
1.联言命题
(1)联言命题的含义
表示多个肢命题同时存在(为真)的复言命题叫作联言命题
联言命题可表示为:p且q,p和q都叫做联言命题“p且q”的联言肢,“且”是联结词
(2)联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联言命题,当至少一个联言肢为假时,联言命题为假
2.选言命题
选言命题指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表示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可以多种情况同时存在。即p或q
相容选言命题的矛盾命题:相容选言命题,当两个选言肢都为假时,相容选言命题为假。即“非p且非q”
(2)不相容选言命题
不相容选言命题表示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即要么p,要么q
不相容选言命题的矛盾命题:不相容选言命题,当两个肢命题同时为真,或同时为假时,不相容选言命题为假。即要么p且q,要么非p且非q
(二)假言命题
1.假言命题的含义
假言命题是带有假设条件的命题,通常包含两个肢命题,可表示为:p→q
假言命题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事物情况之间常见的条件关系分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p是q的充分条件是指,有p一定有q,无p未必无q。表示为:p→q
p是q的必要条件是指,无p一定无q,有p未必有q。表示为:非p→非q,简化为p←q
2.假言命题的分类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就是断定前件为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就是断定前件为后件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p是q的必要条件,那么q是p的充分条件
即“只有p,才q”=“如果q,那么p”
3.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
“p→q”可以推出“非p←非q”
4.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p→q”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
三、模态命题重转化
(一)模态命题的含义
模态命题即含有“必然”“可能”等模态词的命题。有以下四种:
1.必然p
2.必然非p
3.可能p
4.可能非p
(二)模态命题的对当关系
1.矛盾关系
模态命题存在以下两种矛盾关系:
(1)“必然p”和“可能非p”
(2)“必然非p”和“可能p”
2.等价关系
在模态命题前加上“并非”,即其矛盾命题
四、朴素逻辑重方法
朴素逻辑题目往往会给出各种条件,如人物、地点、事件和数据等,要求考生根据彼此相互联系的各种条件进行适当地推理。这类题目需要结合一定的解题方法,掌握一些固定题型的快解思路,以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一)假设法、代入排除法
1.假设法
适用题目特点:当题目条件存在真话假话时,考虑使用假设法解题
方法应用:假设某个条件的真假情况,然后进行进一步推导。当推导的结论与其他条件冲突时,假设不成立
2.代入排除法
适用题目特点:当选项给出的对应关系较为明确时,考虑使用带入排除法解题
方法应用:将选项代入题干条件中,结合题干条件进行推理,排除矛盾或者不符合的选项
(二)图表法
图表法就是通过表格或图形将元素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的方法,包括列表法和画图法,主要适用于排序类、匹配类题目
1.列表法
适用题目特点:当题干元素为两类的对应关系时,可考虑列表法
方法应用:将题干两类元素分别列为标题行和标题列,将题干信息填入横纵表格中,再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
2.画图法
适用题目特点:若元素涉及位置关系等,可使用画图法
方法应用:在直线、环线或者坐标轴上标示出题干信息中存在的相对位置
(三)找突破口法
找突破口法是快速找到解题切入点的方法。题干中的确定性条件和关联性条件往往可作为解题的突破口。找突破口法也可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1.确定性条件
特点:题干某个条件包含的对应情况相对明确,则其具有确定性,包含的对应情况越少,其确定性越强
2.关联性条件
特点:题干条件往往包含相同的元素,是通过相同的元素关联在一起的,通过具有关联性的条件,往往可以做进一步推导
当遇到题目要求选择推论错误的一项时,我们可以将选项给出的推论与题干的条件结合起来进行判断,有时能起到“秒杀”的效果
五、论证分析
在逻辑判断中,有些题目的题干以论证形式出现
论证在结构上通常由论点(结论)、论据和论证方式三部分构成。即论据→使用某种论证方式→论点(结论)
论证要素
论据
提示词:因为、由于、假如、理由是、调查、统计、实验、研究等
论点(结论)
提示词:因此、据此、说明、认为、推测、建议等
六、削弱型、加强型
(一)削弱型、加强型介绍
1.削弱型
削弱型题目的题干中给出一个完整的论证或表述某种观点,要求从备选项中寻找能/最能反驳或削弱题干的选项,或排除能反驳或削弱题干的选项
提问中包含削弱、质疑、反驳等字样的题目一般都是削弱型题目
2.加强型
加强型题目的题干中给出一个完整的论证或表述某种观点,要求从备选项中寻找能/最能支持或加强题干的选项,或排除能支持或加强题干的选项
加强型题目的提问中通常包含加强、支持等字样
(二)考试中常见的论证模型
1.求异论证
求异论证的论证过程是根据某一事件的发生(不发生)与另一事件的发生(不发生)相关,推出两个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
(1)如何削弱:
①切断因果:指出题干所述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②因果倒置:指出题干错把原因当结果,把结果当原因
③另有他因:指出可能存在其他原因使结果成立
(2)如何加强:
①解释因果:指出原因和结果之间确实存在因果联系
②无因无果:指出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存在
③排除他因:说明除了题干原因,其他某些因素对结果不构成影响
“解释因果”是最强的加强方式,而“排除他因”的加强力度相对较弱
2.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论证模型,其特点是题干直接给出一个现象,结论推测该现象发生的原因
(1)如何削弱:
①因不致果:指出结论所述原因不能产生题干的结果
②另有他因:指出存在其他原因使结果成立
(2)如何加强:
①建立因果关系:指出题干所述现象确实是由结论所述原因引起的
②排除他因:说明除结论所述原因外,其他某些原因不能产生题干的结果
3.提出方法
提出方法类题目的题干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提出一个方法
(1)如何削弱:
①达不到目的:指出所提出的方法达不到目的
②方法不可行:指出方法缺少可操作性
方法达不到目的比方法不可行的削弱程度更强
(2)如何加强:
①能达到目的:指出所提出的方法能达到目的
②方法可行:指出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4.枚举归纳
枚举归纳是依据某种属性在部分同类对象中不断重复,没有遇到反例,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其结论是可能的
(1)如何削弱:
①样本特殊:指出调查样本特殊,样本容量不足
②存在反例:或没有调查的样本存在不同结果,说明调查的样本不合理,则结果不准确
(2)如何加强:
①样本具有代表性:指出调查样本不特殊,样本足够大且能够代表总体,或没有调查的样本也具有同样的结果
对于这类论证,要削弱或加强就需充分考虑样本的代表性
5.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指将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线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另一些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其特点是“同中求同”
(1)如何削弱:
①本质不同
(2)如何加强:
①本质相同
两个对象的相似属性越多、越本质,且已知属性与推知属性的联系越紧密,其可靠性越高。无论削弱或加强都是从二者的相似度入手
七、前提型、结论型、解释型、评价型
(一)前提型
前提型题目题干中论据和论点之间一般会存在明显的跳跃,由题干论据不足以推出论点,需要增加一个隐含假设才能使论证成立
常见的提问方式:
1.以下哪项可以作为上述论证的前提?
2.以下哪项是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
3.以下哪项是题干结论成立的隐含假设?
前提型题目解题思路
寻找隐含假设的技巧主要有搭桥法和反向代入法,其中搭桥法可用于寻找隐含假设,而反向代入法可用于验证隐含假设是否正确
1.搭桥法
通过搭桥法将论据和论点的讨论对象联系起来,利用搭桥法在论点和论据之间建立联系,即可得到所需的隐含加假设
2.反向代入法
当题干直接要求寻找前提时,可能有多个选项满足题干,此时可使用反向代入法。是指将选项的反面代入题干,即假设该选项不成立时,看题干论证是否成立,如果题干论证不成立了,则该选项就是题干的隐含假设
(二)结论型
结论型题目的题干给出一段论述或推理,要求选出能够根据题干所给信息进行归纳或推理的选项,类似于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片段阅读题
常见提问方式:
1.由此可以推出
2.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3.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除了以下哪项,其余的断定也必定是真的?
4.以下哪项作为结论从上述题干中推出最为恰当?
解题的关键是要严格依据题干信息,不能涉及其他感情色彩,不能自己“妄加猜测”,超出题干所给出的信息范围
结论型题目的选项特征
正确选项:
1.与题干信息相符,一定能够由题干推出
2.语气较弱,如含有“可能”“有些”的选项是正确选项的可能性较大
错误选项:
1.无中生有,即与题干信息无关或者超出题干范围
2.过度推断,即由题干信息无法可观推出或者说法过于绝对化
3.偷换概念,即选项中的概念与题干概念不一致,看似有关、其实无关
4.违背原则,如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通过否定前件得到否定后件
5.与题干信息相矛盾
(三)解释型
解释型题目的题干一般给出某一个事实或论证的描述,要求从选项中找出最能够合理地解释题干所述的一项,题干中的描述大多是一个结论、现象、矛盾或差异
常见提问方式:
1.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或最不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2.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可能造成上述结果?
3.以下哪项最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
解释型题目的正确选项往往有以下特点:
1.能够解释题干现象或矛盾
2.与题干现象或矛盾相关
3.能够包容题干所述的矛盾双方,且与人们的常识相符
当存在多个选项均能解释题干矛盾时,应选择最直接、解释力度最强的一项
(四)评价型
评价型题目要求考生对题干论证的结构、方式、有效性等做出评价,考试中常出现的是结构比较型
从结构比较型题目的题干和四个选项都是一个推理或论证,要求考生在分析题干论证结构的基础上,在选项中挑选出一个与题干最为相似的
常见的提问方式:
1.下面哪一项在论证方式上与题干相同?
2.以下除了哪项,推理方式都与题干相似?
3.以下哪项的逻辑错误与上述推理的错误最为相似?
解题思路
1.题干为一段论证材料:分析题干和选项的论证(或推理)方式
2.题干为直言或复言命题的推理:直接分析题干和选项的句子结构
第7章 资料分析
一、核心统计概念
(一)基期与现期
现期:与基期相比较的时期叫作现期
基期:比较时作为参照标准的时期叫作基期
同比:即以最大的时间概念为标准向过去循环一个周期进行比较
环比:即以最小的时间概念为标准向过去循环一个周期进行比较
(二)百分数与百分点
(三)贡献率与拉动……增长
贡献率:反映经济增长中各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
包括两类考查方式:
1.一般情况下,表示部分增长量占整体增长量的比重
2.特殊情况下,无法得到部分或整体增长量时,也可表示部分值占整体值的比重
拉动……增长:某部分的增长量拉动整体增长的程度指标,指整体中某部分的增长量与整体基期值的比值,表述为部分拉动整体增长了x个百分点
核心公式:
贡献率=部分增长量/整体增长量*100%
拉动……增长……个百分点=部分增长量/整体基期值*100
贡献率*整体增长率*100=拉动……增长的百分点数
(四)利润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水平的相对指标
核心公式
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总额/销售总收入*100%
产值利润率=销售利润总额/总产值*100%
净利润率=净利润(税后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五)顺差与逆差
进出口总额:实际进口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包括进口额和出口额两部分
进口额:一定时期内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也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
出口额:一定时期内从国内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也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
当进口额小于出口额时,进出口贸易表现为顺差,二者之差也称为净出口额。当进口额大于出口额时,进出口贸易表现为逆差
核心公式
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
顺差额=净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逆差额=进口额-出口额
推出结论:
2*出口额>进出口总额,实现顺差;反之,实现逆差
2*进口额>进出口总额,实现逆差,反之,实现顺差
二、核心考查体系
(一)增长
求增长量
假设现期值为A,增长率为q(A),基期值为A(1),则:增长量a=A/(1+q(A))*q(A)=A-A(1)
求增长率
假设现期值为A,增长量为a,基期值为A(1),则:增长率q(A)=A-A(1)/A(1)*100%=(A/A(1)-1)*100%=a/(A-a)*100%
重要推论
对形如 X%/(1+X%)的式子进行大小比较时,X%越大,则X%/1+X%越大
(二)比重
1.现期比重
现期比重包括基本概念及连续占比两种考查方式
连续占比
若部分值A占整体值B的比重为p₁,部分值B占整体值C的比重为p₂,则:A占C的比重=p₁*p₂
A=C*p₁*p₂
2.基期比重及比重的增长量
(三)倍数与翻番
1.现期倍数及翻番
倍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于比数>基数的情况,比数A是基数B的A/B倍
翻番:翻番是大小以2^n倍变化,A翻n番=A*2^n
2.基期倍数
现期值比基期增加a,增长了y倍,则:基期值=a/y
现期值A、B分别比基期增长q(A)、q(B),则基期倍数关系为:A/(1+q(A))/B/(1+q(B))=A/B*(1+q(B))/(1+q(A))
3.增长量倍数关系
现期值A、B分别比基期增长q(A)、q(B)
则增长量的倍数关系为:
三、实战快解技巧
(一)基础速解思维
1.有效数字取舍
(1)加、减运算取舍规则
有效数字运用规则
①根据选项前几位数字不同,确定取几位有效数字,计算时要注意各加、减式的数位对应
②关注后一位有效数字的进位/错位问题。比如后一位数字加和=15,向前一位进1;后一位数字差=-5,向前一位借1
适用考点
①已知各个部分值求整体值:a+b+c+……
②已知现期值和基期值求增长量或已知两个量求差值:a-b
取舍时,要确保千、百、十、个位数字对应无误,均取相同位的数字
(2)除法运算取舍规则
针对a/b、a/(1+X%)等列式,通过简化分母的有效数字,结合选项计算首位或者前几位有效数字,快速确定答案
有效数字运用规则
①分子不变,分母取前三位有效数字,取舍时遵循四舍五入原则
②选项前几位数字不同,就计算到第几位确定答案
适用考点
①求两个指标的倍数或比例关系:a/b
②已知部分值与比重求整体值:a/X%
③已知现期值、增长率求基期值:a/(1+X%)
取有效数字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后一位的进位错位问题。计算时需要多取一位有效数字计算,保证计算精确度
2.运算拆分
(1)乘法运算拆分模型
针对a*b、a*(1+X%)、a*X%等列式,运用有效数字取舍规则与运算拆分原理,将乘法运算转化为简单加减运算,然后快速确定答案
有效数字取舍规则
一般情况下,遵循看三位取两位原则,两个乘数一进一舍。为保证计算精度,小数字四舍五入,大数字取舍与小数字相反(看大、小数字时不考虑小数点,只看前三位有效数字去判断大、小)
以下两种特殊请款,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第三位数字均为8、9时,两个数均需要进位;第三位数字均为0、1、2时,两个数均需要舍位
当乘数中出现特殊数字11、9、5或特殊情况时,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处理
①当其中一个乘数为11时,11=10+1=10*1+10*0.1,列竖式时,可看成错开一位相加
②当其中一个乘数为9时,9=10-1=10*1-10*0.1,列竖式时,可看成错开一位相减
③当其中一个乘数尾数为5、另一个乘数为偶数时,可先将尾数为5的数乘2,偶数除以2,再计算
④当两个乘数的平均数为整数且该整数的平方数易求时,利用平方差公式快速计算。(a+b)*(a-b)=a^2-b^2
(2)综合运算速算模型
针对a*X%/1+y%、a/(1+X%)*(1+y%)/b、(a+b+c……)/(d+e+f……)等混合运算列式,遵循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则,按照前面讲解的各类列式的速解思维进行解题即可
(二)快速计算方法
针对一些特殊数字、特殊选项及特殊提问方式,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速算
1.特征数字法
题型特点:列式中涉及的百分数(小数)或处理后的整数近似于常见的特征分数
使用方法:将近似于特征分数的百分数(小数)或处理后的整数转化为分数,一般用于乘、除法运算中
适用考点
(1)已知现期值与增长率求增长量:a/(1+X%)*X%
(2)已知现期整体值、部分值所占比重求部分值:a*X%
(3)已知份数和平均数求总量:a*b
常考百分数、分数转化
11.1%≈1/9
8x11.1%=88.8%≈8/9
12.5%=1/8
7x12.5%=87.5%=7/8
14.3%≈1/7
6x14.3%=85.8%≈6/7
16.7%≈1/6
5x16.7%=83.5%≈5/6
20%=1/5
25%=1/4
33.3%≈1/3
2x33.3%=66.6%≈1/3
50%=1/2
2.尾数法
题型特点
列式:常用于加法、减法运算或加减混合运算
选项:末尾一位或几位数字各不相同
使用方法
几个数和(差)的尾数与尾数的和(差)的尾数相等
两个数相减,尾数不够减时,先借位再相减
适用考点
(1)已知各个部分值求整体值:a+b+c+……
(2)已知现期值和基期值求增量或已知两个量求差值:a-b
3.反算法
反算法指通过分析题干特点,将题目进行巧妙转化,从而简化计算
题型特点:题干要求满足某个或某些条件的指标个数,通常是指两数之比或增长率在某个范围内,给出的比值一般简单易算
使用方法
第一步:将除法转化为乘法
第二步:检验“>”或“<”关系是否成立
第三步(视情况而定):若正面计数个数较多,可先从反面计算,再用总数相减
(三)大小比较技巧
1.化同比较
适用题型:A/B与C/D,A、C或B、D之间存在倍数关系或者近似倍数关系,其中近似倍数关系比较常见
核心原理: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较大;分子大且分母小的分数大
使用原则
(1)a/b型
①分子存在近似倍数关系,将分子近似化同,则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②分母存在近似倍数关系,将分母近似化同,则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2)a*b型
比较A*B与C*D大小,若A>C,B<D,可转化为比较A/C与D/B大小
①若A/C=D/B,则A*B=C*D
②若A/C>D/B,则A*B>C*D
①若A/C<D/B,则A*B<C*D
(3)m/n*c型
①将m/n看作整体套用a*b型
②将m*c看作整体套用a/b型
2.差分比较
适用题型:A/B与C/D,两个分数大小比较接近,通过化同比较无法快速比较大小时,适用
使用原则
A/B与C/D,若A>C,B>D,推出:
(1)若(A-C)/(B-D)=C/D,则A/B=C/D
(2)若(A-C)/(B-D)>C/D,则A/B>C/D
(3)若(A-C)/(B-D)<C/D,则A/B<C/D
3.首数比较
适用题型:A/B与C/D,A>B,C>D且两个分式差值较大,适用
使用原则
正用:比较A/B与C/D时,求解分式的首位数字,首位数字大者,分数大
反用:比较B/A与D/C时,求解A/B与C/D的首位数字,首位数字小者,分数大
4.中间值比较
适用题型:A/B与C/D,均与某一中间值(一般为特征数字)比较接近,适用
使用原则
(1)A/B>中间值,C/D<中间值,则A/B>C/D
(1)A/B<中间值,C/D>中间值,则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