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自然地理 第4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第4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城市规划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1-5节知识梳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综合自然地理》第8章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综合自然地理》第11章 应用研究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4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
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域分异的概念
地域分异(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
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
2.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①地带性因素(zonal factor)
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关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异。
②非地带性因素(azonal factor)
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使得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
3.地域分异的尺度
①大尺度
全球性分异、全大陆(或全海洋)分异和区域性分异
②中尺度
高原、山地和平地内部地貌分异
③小尺度/地方性分异/局地分异
局部地形的差别、小气候的差别、岩性土质的差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 海陆分异
地球内能
2. 热力分带(地带性)
太阳能按纬度分布不均
3. 海陆起伏
4. 大陆外形格局
(二)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1. 大陆(划分标志:土壤、植被)
(1)纬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2)经度省性/干湿度地带性(longitudinal provinciality)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大陆的地带性分异图式
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水平地带性分布图式
①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特别是大陆内部的大平原,呈纬度地带性分异(欧亚大陆内部的南北分异)
②干湿度占优势的地方,呈现“经度省性”(北美大陆西部)
③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且热量分异和干湿分异同时起作用,水平地带可与纬线斜交(中国华北、东北的水平地带)
2. 大洋(划分标志:大洋生物群)
(1)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气候地带性(太阳辐射、温度、风向和降水等的地带性引起的大洋的温度、洋流、盐度和含氧量差异,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2)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综合体
分异直接因素:海底地形
(三)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
1.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
相应于一定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势地貌分异
2. 省性分异
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3. 带段性分异
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四)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1.由高原、山地和平地内部地貌分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2.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海岸气候
相对湿度较高
湖区气候
蒸发影响气候温暖湿润
湖陆风
由于湖泊与陆地热力差异,使湖面气温变化和缓,湿度大,多夜雨,形成以昼夜为周期变化风向的湖陆风。
森林气候
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发生变化
保持水土、调节河流流量、保持自然环境和生态
城市气候
①形成原因
下垫面发生变化,绿色植被大部分被建筑物、沥青或水泥路代替;居民的生产、生活使热源大幅增加,工业生产使大量工业烟尘和微粒进入大气。
②主要特点
a. 气温高,形成所谓“城市热岛”
b. 湿度低、气温高和地面蒸发少
c. 风速小、下垫面糙度大,形成“乡村风”
d. 凝结核多、热岛效应强、下垫面糙度大、上升气流强烈,有利于增加降水,产生“雨岛效应”
3.垂直带性(vertical zone)
定义
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划分标志
植被、土壤
根本前提
构造隆起、山地地势
直接原因
山地气候条件(水热及对比关系)随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
(1)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相似之处
水热对比关系不同
(2)垂直带受经度省性的影响也很明显
(3)垂直带谱/垂直结构
山体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形式。
雪线
永久冰川带的下界
树线
郁闭森林分布的上界
(4)中国垂直带结构类型的特征
①东部季风区
②西北干旱区
③高寒区
4.隐域性
显域性(zonality)
地表各水平分布的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下所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现象
显域性地域
反映地带性特征为主的地域
隐域性(intrazonality)
地表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某些低平地域,如荒漠、草甸、沼泽、盐碱地的分布规律性
隐域性地域
反映非地带特征为主的某些低平地域
(五)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一地方性分异
地方性(locality)
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1.地方性分异因素
(1)地貌部位
(2)小气候
(3)岩性、土质、排水条件
(4)人类活动
2.地方性分异规律
(1)系列性(seriality)
由于地方地形的影响,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单元自然综合体按确定方向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有规律的依次更替的现象。
(2)微域性(microscopic structure of region)
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
(3)坡向性(exposure)
小气候、水文状况、植被及土壤状况
(六)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1.大陆地域分异的平面结构(纬度地带性与经度省性的关系)
大陆水平自然带的更替规律(6)
2.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3.高原地带性分异规律
4.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意义
(七)地域分异实例研究
4.2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
地域组合
根据不同低级自然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联系,合并成高级自然单位的现象。
地域组合规律
反映这种低级自然单位组合成高级自然单位的客观规律。
(一)局部水平的组合性
由于地方地形的影响,各单元景观(残积单元景观、水上单元景观和水下单元景观等)发生相互作用和空间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不同单元景观的有规律的组合,结果是形成一个比单元景观更为复杂的异质性单元——自然区。
(二)地带水平的组合性
根据自然区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联系,把地带性部位上与大气候相适应的植被与土壤一致的自然区合并成自然地带。
(三)区域水平的组合性
由于大规模的热量交换和水分循环的影响,使各不同的地带段发生相互作用和空间联系,形成地带段的特有组合,其结果是组成比地带段更为复杂的异质性单位——自然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