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自然地理 第5章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第5章 综合自然区划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城市规划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1-5节知识梳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综合自然地理》第8章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综合自然地理》第11章 应用研究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5章 综合自然区划
5.1 概述
自然地理区划(physi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地球表面由于受各种空间地理规律的综合作用,使其各部分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生明显的地域差异。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研究方法。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自然区划(integrated physico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以空间地理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
1.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必要条件
①统一的发生学联系
②完整毗连的空间
③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
2.综合自然区划既是划分,又是合并
3.区划单位和类型单位的区别
区划单位(regionalization unit)
地域上连接的不同自然地理综合体合并的结果;在地表的存在是唯一的
类型单位(type unit)
在地域上可以是不连续的、彼此分离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特点
①统一性、空间上不可分割性
②有规律的地域组合的“地域现象”
③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的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
④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
⑤按照区域或类型的原则加以系统化
5.2 原则和方法
(一)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1. 一般性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发生学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
(3)区域共扼性原则
2. 基本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主导因素原则
(二)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
1.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
2.类型制图法/合并法/“自下而上”区划法
土地类型单位的对比关系
3.顺序划分法/“自上而下”区划法
4.部门区划叠置法
5.地理相关分析法/网格分析法
6.主导标志法
(三)综合自然区划原则与方法的关系
1.建立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标志法
2.用形式地理学的思路研究综合自然区划
(四)综合自然区划的界线
1. 界线的性质
①过渡性和模糊性
②异质性和多样性
③等级性与尺度性
④脆弱性与动态性
2. 界线的类型
①较明显界线
②较模糊界线
③镶嵌状界线
3. 界线的确定
5.3 等级系统
(一)双列系统
分别按照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拟定的两列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1.地带性区划单位
(1)自然带
划分主导标志
综合性气候特征及指标
(2)自然地带
定义
在平亢地上发育有与大气候的热、水组合条件相适应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以及与之有关的占优势的景观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有规律更替的自然综合体。
平亢地
地表平坦、排水良好、没有强烈侵蚀和强烈堆积、地下水距地表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土壤颗粒粗细适中的平地地域。
(3)亚地带
(4)次亚地带
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1)大区
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单位,往往占据大陆的巨大部分,与大地构造-地貌单元紧密联系,通常相当于古地台或巨大的造山运动带。
(2)地区【名解】
自然国/自然历史国/地理国
(3)亚地区
地区的一部分,其范围内具有最明显的地势起伏与地质构造一致性,每个亚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沉积物性质等基本相似,气候、土壤、植被以及土地类型的组合也具有明显的共同性。
(4)自然州/次亚地区
子主题
(二)单列系统
(1)带段
自然带和自然大区叠置后得出的第一级带段性单位。
(2)国
带段的一部分,它是非地带性单位的地区与带段叠置后的产物,是最高级的省性单位,是带段内地质地貌省性和气候省性相对一致的较大的区划单位。
(3)地带段
地带与国叠置后的第二级带段性单位,是国内次一级的、水热对比关系相对一致的区划单位。
(4)省
地带段内省性分异的单位,也就是亚地区与地带段叠置后的产物,是第二级省性单位。
(三)《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1.区划的等级系统
2.对区划的评价
3.理论上的突出特点
4.区划的不足之处
(四)《中国生态地理区划》
1.生态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生态地理区划的指标体系
3.生态地理区划的方案
4.生态地理区划的特色
5.7 综合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了解】
(一)室内准备阶段
(二)野外考察阶段
(三)室内总结阶段
(四)报告提纲
5.6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分类系统法=类型研究
(一)区域与类型
(二)分类标志及等级系统
(三)部分区划单位的分类一—实践方案
5.5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
(一)地带性对山地分异的影响
1.地带位置决定垂直带数量
2.地带性因素对山地水平分异的影响
(二)经度省性对山地分异的影响
1.对南北走向山地的影响
2.对东西走向山地的影响
(三)山势特征对山地垂直带结构的影响
走向、高度、坡向
(四)非地带性单位类型

(五)山地景观的划分
(六)实例
5.4 下限单位——景观
(一)景观及其特征
1. 景观概述
①地带性区划单位与非地带性的结合部
②综合性自然区划单位与土地分级单位的结合部
2. 景观的特点
①最一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属性
②景观界线与气候区、地貌区、土壤区和植被区等的界线大致符合
③保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
④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可单独研究
⑤较长的年龄和较大的稳定性
3. 景观的定义
省(或州)在发生上最一致的区域,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具有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并以此对比关系与相邻景观区别。
(二)景观的同一性
1.发生同一性
2.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
3.组成成分同一性
4.结构同一性
(1)组成结构
(2)土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