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自然地理 第6章 土地类型学
《综合自然地理》第6章 土地类型学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2-11-20 15:39:46 广东第6章 土地类型学
6.1 土地的科学概念
(一)土地的概念、性质和功能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概念,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2.土地的性质
(1)自然综合性
(2)空间尺度性
(3)动态演替性
(4)利用价值性
(5)社会经济性
(6)永续利用性
3.土地的功能
(1)生产性功能
(2)承载性功能
(3)原料性功能
(4)观赏性功能
(5)储蓄和增殖性功能
&地租理论
(二)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的区别
1.土地与土壤的区别
从本质特征看
土壤:肥力
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地:生产力
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
从形态结构看
土壤
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由覆盖层(O)、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基岩(R)等组成
土地
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
2.土地与生态系统的区别
生态系统
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土地
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在具体地段的表现可称为土地系统
(三)土地类型研究回顾
1. 国内
2. 国外
(四)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

6.2 土地分级
土地分级(land scaling)
土地地段的个体研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划分不同级别的具体土地地段,或逐级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
土地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
采用分类系统研究法对同一等级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得出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类型。
土地分等(land evaluation)
在土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质量评价分类,是根据不同的生产服务目的的。
(一)土地分级的概念
小区域内的地域划分
(二)土地分级系统
1.苏联景观学派
地方、限区、相
2.英、澳学派
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
3.中国
地块、地带、地方
(三)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1.相——立地
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和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2.限区——土地单元
内部联系较明显,又相对独立的土地地段;由相有规律组合形成
初级地貌形态
由地貌面组成的、具有一定形成原因的最简单地貌形态
3.地方——土地系统
一些在地理上和发生上有联系的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单位
(四)其他土地分级单位
(1)环节
(2)相组
(3)相系列
(五)土地分级单位间的相互关系

6.3 土地分类
(一)土地分类的概念
土地分类单位具有多级序的特点
(二)土地分类系统

在实践中,只在等级较低的土地分级单位中进行分类研究;对等级较高的区域分级单位,一般不作类型的划分而进行区划研究。
(三)基本分级单位的分类
1. 相的分类
(1)顺序法
(2)两列指标网络法
2. 限区的分类
(1)基本思路
(2)标志
3. 地方的分类
(四)土地类型的命名
(1)三名法(或两名法)
三名法
植被、土壤、地貌
两名法
植被(或土壤)、地貌
(2)采用当地习用名称
(3)用地名来命名土地类型
(五)《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
(1)土地钢
(2)土地类
(3)土地型
6.4 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
(一)概述
(二)土地类型调查的准备工作
(三)调查研究方法
1. 路线考察
2. 综合剖面分析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
3. 地形图专门内容的判读
4. 遥感图像的应用
(四)土地类型图的编绘
编绘土地类型图
目的:揭示某一区域土地类型的形成、特性、结构和土地分异规律,全面、系统地总结出土地类型研究的成果,为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规划和管理、农业区划和国土整治提供基础和科学依据。
1.编绘程序
2.土地类型系列制图
系列制图(series mapping)
不同比例尺的成套同种地图和同一比例尺的成套地图的编制,可相互对比和引证,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制图对象的属性,深化制图内容。
(1)土地制图综合(land cartographic generalization)
编制各种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图或土地潜力分等图件
(2)土地综合制图(land complex mapping)
编制同一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图、土地潜力分等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
3.土地类型系列制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图比例尺
(2)制图综合
(3)制图协调
6.7 土地类型的演替与生态设计
(一)土地类型的演替(succession of land classification)
【名解】定义: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
演替类型
1.按照演替性质
时间演替(temporal succession)
空间演替(spatial succession)
2.按照演替原因
自然演替(natural succession)
人为演替(artificial succession)
3.按照演替方向
正向演替(positive succession)
逆向演替(retrorse succession)
4.按照演替过程
节律性演替/周期性演替(rhythmed succession)
非节律性演替(rhythmless succession)
(二)土地的生态设计(land eco-design)
【名解】1.土地生态设计概念
定义
在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从促进土地向正向演替的角度出发,建立由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互促进,从而可合理地不断地从土地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内容
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 控制人类活动方式与强度,补偿和恢复土地生态功能; 按生态学规律进行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生产活动; 依据仿自然原理,建设与自然系统和谐协调的新型人工景观等。
目标
原则
2.土地生态设计案例
6.6 土地结构(land structure)
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中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分布格局,包括质的对比关系和量的对比关系。
(一)土地结构的类型
1. 空间结构
2. 数量结构
a. 多度
b. 频度
c. 面积比
d. 重要值
e. 复杂度
f. 区位指数
3. 内部结构
(二)土地结构的研究意义
1.土地结构与大农业生产布局
2.土地结构与农业内部构成
6.5 土地分等
=土地评价=土地潜力分级=土地评级=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资源评价
(一)土地分等的对象、目的和要求
1. 对象
土地评价单元
(1)以土地类型单位为评价单元
(2)以土壤分类单位为评价单元
(3)以土地利用现状的地块作为评价单元
(4)以网格方法作为土地评价单元
2. 目的
(1)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
(2)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3)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
(4)土地税费征收的依据
3. 要求
土地分等主要任务
(1)阐明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阐明土地的潜力
(3)阐明土地的适宜性土地适宜性
(4)阐明土地的利用效率
土地评价类型
A. 按评价目的的专门程度
土地综合评价
土地专门评价
B. 按评价目的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
土地生态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
C. 按评价途径
直接评价
间接评价
D. 按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二)土地分等的原理和原则
(三)土地分等的方法
(四)土地等级系统
建设用地地段划分(四等)
一等地:良好建筑用地,不需要进行任何工程处理。 二等地:适宜建筑用地,但需作简单工程处理。 三等地:可进行建筑用地,但需进行适当工程处理。 四等地:不宜建筑用地。
1.中国土地评价系统(五级制)
土地潜力区(land potential area)
土地适宜类(land suitable type)
土地质量等(land quality rank)
土地限制型(land limited type)
土地资源单位(land resources unit)
2.美国土地评价系统(三级制)
潜力级(capability class)
潜力亚级(capability subclass)
潜力单位(capability unit)
3.土地评价诊断指标
(1)土地特征(land characteristics)
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
(2)土地质量(land quality)
由土地性质构成的土地综合属性
(3)诊断指标(diagnosis index)
上述土地特征或土地质量中对确定土地分等标准有意义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