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自然地理 第10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综合自然地理》第10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城市规划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1-5节知识梳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综合自然地理》第8章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综合自然地理》第11章 应用研究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10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10.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一)人地关系(man-landrelationship)
【定义】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
【基本涵义】
1.人地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
(1)人对地具有无法挣脱的依赖性
(2)“地”具有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
(3)地对人的作用随人对地的认识、利用能力而变化
(4)人与地的客观关系永远不会消失,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存在。
2.人地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3.人地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arealsystemofman-landrelationship)
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系统。
1.基本结构
A. 自然环境系统
a. 自然资源的供给系统
b. 人文环境系统
B. 人文环境系统
a. 物质生产系统
b. 人口生产系统
2.形成机制
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
3.研究内容
4.优化调控
10.2 人地关系的历史探源
(一)采集狩猎时代:人地整体系统和人地关系的构建
1.“人地整体系统”的初建 一一人类以一种崭新的营力参与到地理环境中
(1)从天然工具到石器的制造和使用,使人类在体外进化中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2)语言符号的创造和运用,使人类的自我意识得以产生
(3)社会的形成,使人类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得以凝固和强化
2.寄生型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的原始形态
3.人地关系“范式”的基本预设——双重基本关系和状态
(二)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活动及其人地关系的发展
1. 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生产实践方式发生跃迁
2. 人类劳动的对象客体发生变化
3. 人与环境的作用强度产生了质的飞跃
4. 农业系统诞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建立
5. 农业活动使地理环境的结构形态发生分异
6. 农业的发展客观.上减缓了石器时期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和生态危机
(三)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活动及其人地关系的发展
1. 工业是人类社会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和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工业生产的原料、能源主要来自矿产资源
3. 工业生产向生产专门化和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4. 工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
5. 人类以更大的规模和强度利用和影响自然环境
(四)建设人地系统协调发展阶段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0.3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决定论(determinism)
一种典型的必然论人地观,把自然环境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原因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主要缺陷】
(二)或然论与可能论
【观点】
(三)协调论与和谐论/人地关系协调论(harmony)
【含义】
平衡与协调
10.5 可持续发展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缘起
《只有一个地球》
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新境界,即可持续发展的境界。
《增长的极限》
“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观点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1. 基础理论
(1)环境承载力论
限度/阈值
(2)环境价值论
(3)协同发展论协/环境场论
2.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个基本要素】
a. 需要
b. 限制
c. 公平
3. 内涵
(1)公平性
(2)持续性
(3)共同性
4. 内涵特征
(1)生态持续
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
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
(3)社会持续
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三)可持续发展的几种观点
1. 系统观
2. 社会平等观
3. 效益观
(四)《21世纪议程》
1.《21世纪议程》(Agenda21)
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40章可分为4部分
①社会和经济方面
②促进发展的资源保护
③加强主要团体的作用
④实施手段
是一份关于政府、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所应采取行动的广泛计划,旨在实现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变,为采取措施保障《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全球性框架。
2.《中国21世纪议程》
(1)《中国21世纪议程》的框架
①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②社会可持续发展
③经济可持续发展
④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2)《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的目标
近期、中期、长期
(3)《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框架的优先领域
①资源与环境保护
②全球环境问题
③人口控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④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⑤工业与交通运输业
⑥农业
⑦能源生产与消费
3.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及解决原则
(1)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2)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10.4 人地关系协调论
(一)协调论的基本特点与内涵
1.协调论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
(2)对称性、一致性和有序性
(3)对立统一性
2.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基本内涵
①地与地的协调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协调
②人与地的协调
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③人与人的协调
各种人类之间保持的和睦、妥协与协调和人类生态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平衡与协调
(二)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
1. 动态协调
2. 综合协调
3. 长远协调
4. 全球协调
5. 地域协调
6. 主导协调
(三)人地关系协调的主要内容
1. 协调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4.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5. 区域之间
6. 代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