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注规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1-5节知识梳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综合自然地理》第8章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综合自然地理》第11章 应用研究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的概念
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商品交换/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1)城市的产生定义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
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
本质特点是集聚 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
(4)城市的区域定义
区域现象 职能:控制、调整和服务等
(5)城市的景观定义
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 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
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定义】
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乡村&城市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集聚效应——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三、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
1.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
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最早采用【美国】
2.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法国 戈特曼(Jean Gottmann)
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
3. 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 Region)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以全球城市(或具有全球城市功能的城市)为核心
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
多个中心之间形成基于专业化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
一、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与联系
1.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集聚规模
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分散程度)
(2)生产效率
城市经济活动
物质要素的高度集中;高度的组织
高级生产/服务性质
乡村经济活动
初级生产要素
(3)生产力结构
职业构成
(4)职能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5)物质形态
城市:健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6)文化观念
社会关系不同,产生了文化、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等差别
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城乡联系分类与要素

二、城乡划分与建制体系
1. 城乡聚落的划分
2. 我国城市建制体系
市镇设置标准【已过时】
市制基本特点
(1)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
(2)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
三、我国城乡发展的总体现状
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基本历程【了解】
2. 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记】
(1)城乡结构“二元化”
(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
3. 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
新型城镇化【习总书记】
(1)统筹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
(2)统筹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
(3)统筹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第三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力
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1. 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2. 科技革命与创新
推动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3. 全球化与新经济
新兴产业;全球性联系网络
4. 城市文化特质
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1. 农业社会的城市
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
2. 工业社会的城市
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及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 城市问题
3. 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城市性质:生产功能→服务功能
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1. 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封闭的单中心→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平面空间环境→立体空间环境
(3)生产性城市空间→生活性城市空间
(4)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2.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经济与技术因素
(4)政策制度因素
第五节 小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
1.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二、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
1. 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
乘数效应
倒“U”形现象
2.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
1. 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2. 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
1. 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2. 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第四节 城镇化及其发展
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1. 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1)“有形的城镇化” 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
a. 人口的集中
b. 空间形态的改变
c. 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2)“无形的城镇化” 精神上、意识上、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a. 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b. 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意识、方式、行为
c. 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
2. 城镇化水平的测度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
 
二、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
1. 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业剩余贡献
(2)工业化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
(4)制度变迁促进
(5)市场机制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
(7)城乡规划调控
2. 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按时间序列划分
(1)集聚城镇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镇化阶段
(4)再城镇化阶段
三、我国城镇化的历程与现状
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 年)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 年以来) 【易考】改革开放后
2. 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城镇化模式
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 国营企业为主导
(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
(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
(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
3.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
(1)已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区域重点由西向东转移 总体上东>中西部,南>北
(3)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
(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4.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不断加速
(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
(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重要空间单元
(4)沿海特大城市出现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5. 推进健康城镇化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论述】城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