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辨证论治的应用 欢迎采纳,如有不足还望指出。
编辑于2022-11-20 16:57:39 陕西诊断学—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整理了(1)脑神经检查;(2)运动功能检查;(3)️感觉功能检查;(4)神经反射检查;(5)自主神经功能检查;(6)神经系统常见病症。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诊断学—体格检查-腹部检查,整理了(1)检查前准备;(2)体表标志与分区;(3)️视诊;(4)听诊;(5)叩诊;(6)触诊。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诊断学—体格检查-胸部检查,整理了(1)胸部的体表标志;(2)胸壁、胸廓与ru fang;(3)️肺和胸膜;(4)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5)心脏检查;(6)血管检查。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诊断学—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整理了(1)脑神经检查;(2)运动功能检查;(3)️感觉功能检查;(4)神经反射检查;(5)自主神经功能检查;(6)神经系统常见病症。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诊断学—体格检查-腹部检查,整理了(1)检查前准备;(2)体表标志与分区;(3)️视诊;(4)听诊;(5)叩诊;(6)触诊。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诊断学—体格检查-胸部检查,整理了(1)胸部的体表标志;(2)胸壁、胸廓与ru fang;(3)️肺和胸膜;(4)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5)心脏检查;(6)血管检查。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整体观是对世界和构成构成世界的事物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统一性,联系性,不可分割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式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
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形神一体观
形,指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
神,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广义:指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的体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一体观:指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正常生命活动,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生命活动旺盛的根本。
形为神之宅,形藏舍神,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为形之主,神统驭形,是形的生命体现。
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体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
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
体表组织器官病变,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相应脏腑
脏与脏,腑与腑之间,也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传变。
诊断的整体性:
人的局部机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实盛衰有关。
采用“以象测脏”,“司外揣内”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五官,形体,色脉的外在表现,来推测内在脏腑病变。
“审查内外”“四诊合参”
治疗的整体性:
根据五脏关系推断病情发展,以确定治法。
中医学认为人在组织形态结构上,相互沟通,有着层次结构;在物质组成上,是同一的,气,血,津,液等时刻灌注全身,并循行不休;在功能活动上,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互根互用;在病理变化上,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故在诊断与治疗疾病时也从整体联系的观点出发。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四季
生理性适应过程: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
脉象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昼夜
人体阳气呈现出规律性的昼夜波动
平旦生,日中隆,日西虚,夜半藏
地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然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四季
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或某些慢性病恢复期,往往由于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替,可以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发。
某些疾病,由于症状加重而能预感到天气即将发生变化或季节要交替等情况。
昼夜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域
东方→痈疡外症;西方→内伤病;北方→胀满之疾;南方→筋脉拘急,麻木不仁等症;中央→痿弱,厥逆,塞热等症
自然环境对疾病诊治的影响:
因时,因地制宜。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利于攻邪。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影响因素: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社会治乱,环境剧烈变动。
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病,证,症的概念
症
指症状与体征
其中病人主观的痛苦不适感觉就是症状,例如:头痛,恶心,恶寒等
医生诊察而得知的病态改变就是体征,如:舌苔,脉象,腹部肿块等
症状和体征均是病,证的外在表现
病
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障碍的生命异常过程。
疾病是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体征。如:感冒,胸痹,消渴,积聚,痢疾,疟疾,哮喘,中风等。
证
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同时,还反映疾病可能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机制的本质反映。
病机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四个要素及其关系的总括。病机决定证,是证的内在本质,而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
如:感冒常见恶寒发热,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阳郁遏,是风寒表实证。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联系与区别
症是辨病,辨证的主要依据,是病与证的现象,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的或类型的证贯穿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本质一般规定着病的表现和证的变动。病代表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证代表病变当前的主要矛盾。病的全过程可以形成不同的证,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因此,病与证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辩证论治的概念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
就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收集的症状,及其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
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辩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是否准确。辩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前后衔接,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辨病治疗
是针对某一疾病采用专方专药的治疗。
着眼于疾病的根本矛盾,具有很强针对性,可以解决当疾病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失而无证可辨的问题。
辨症论治
治标
是指根据具体症状以对症治疗的方法。
优点:应急性,灵活性,实用性强
辨证论治的应用
融辨病,辨证,辨症论治三位一体。既重视治本,亦结合治标,标本兼治。
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
指同一疾病,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证,故治疗也不相同。
异病同治
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有时可以出现相同或近似的病理变化,表现出相同或者近似的证,故可采用相同的方法予以治疗。
精神实质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