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七版
李良荣教授致力于新闻学、宣传学、传播学的研究,尤以新闻理论见长。他写出建国后国内第一本《新闻学概论》(198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成为当时国家教委的指导教材,被全国30多所高等院校新闻专业选为...
编辑于2022-11-21 15:54:44 北京市《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2,全文强条,于2022年4月1日实施,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市政和建筑工程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必须执行本规范。
《宿舍、旅馆建筑项目规范》GB55025-2022,全文强条,与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宿舍、旅馆项目必须执行本规范(少于15间/套出租客房的旅馆项目除外)。
《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2022于2023-04-01实施,全文强条,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必须执行本规范,工程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措施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由相关责任主体判定。其中,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进行论证并符合本规范中有关性能的要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2,全文强条,于2022年4月1日实施,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市政和建筑工程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必须执行本规范。
《宿舍、旅馆建筑项目规范》GB55025-2022,全文强条,与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宿舍、旅馆项目必须执行本规范(少于15间/套出租客房的旅馆项目除外)。
《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2022于2023-04-01实施,全文强条,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必须执行本规范,工程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措施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由相关责任主体判定。其中,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进行论证并符合本规范中有关性能的要求。
绪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起源
起源与欧洲,盛行于美国,主要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约翰弥尔顿、约翰洛克)
内涵
不受政府干涉。(唯一措施:保护新闻自由)
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国家第四势力)
“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充分表达意见)
对事实的信念。(客观地反映现实。)
原则
客观性报道-自由主义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现实困惑
利润至上支配西方媒介的后果
资本取代行政控制了报刊
煽情新闻泛滥-西方报刊刺激销路的必由之路
自由竞争被垄断取代,垄断扼杀意见自由市场
社会责任论
起源
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学者构建,其基础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提出背景:新闻自由是危险的
媒介迅速扩展,组成信息传播网络和体系,成为影响国家稳定和发展方向的准权力中心,危害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
自有理论以政府不得干预为核心,新闻媒介却有监督政府的权利,政府只能被动挨打,必须以新闻自由有助于统治者去统治被统治者为前提
新闻媒介的所作所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不满:只宣传自己的观点 / 让广告客户控制内容 / 抵抗社会变革 / 更多注意力头像肤浅和煽情的事 / 损害公众道德 / 侵犯个人隐私 / 被商业阶层控制
要求
真实、全面、智慧地报道
新闻须真实、全面,报道必须理智、并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阵地
提供思想观点交流、公开表达的机会
供各群体传递意见与态度
反映典型画面,正确描述,避免误解引起冲突
阐明社会目标和价值观的方法
担起教育和宣传职责
传递信息、思想和感情的途径
要求新闻具有完整性,并呼吁政府从法治等方面管束和制约媒介
影响及问题
在理论上修正了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许多缺陷,比较好地协调了公众、新闻媒介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
影响
为公众批评西方新闻媒介建立了一个价值体系
为西方新闻媒介建构新闻道德自律、他律提供了依据
形成了“刊登煽情新闻不光彩”的风气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机构的判案标准,肯定新闻自由的同时保护公民隐私权等
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培训和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
问题
由于内在致命的矛盾而难以付诸实践:既防范媒政府对新闻媒介的干涉,又呼吁政府管束新闻媒介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政府、媒介和公众之间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媒介不负责任的状况
新闻理论 新闻活动和基本规律
第一章 新闻活动
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社会条件改变,引起新闻需求量在增加,促进规模和内容增加,传递手段创新
新闻需求量由生产力水平决定,需求量决定新闻活动规模、方式和内容
第二章 新闻
基本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
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工作方向,塑造了媒介及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人类传播工具的选择和发展,根本上由新闻特性决定。人类传播经历:器官→印刷媒介→电子媒介
真实和迅速还决定了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忠诚、公正和严禁,以及敏锐的反应和判断力
两个定义
形式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实质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互为表里,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新闻本源
含义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
新闻来源
含义
新闻从何处获得,即新闻出处
意义
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揭示散步新闻的意图
路径
记者采访他人/亲眼目睹/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新闻要素
5W
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
作用
有助于记者采访时迅速弄清每一个新闻事实的要点
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消息侧重what,通讯侧重how,深度报道侧重why
分类之一(按读者)
硬新闻
关系民生及其切身利益的新闻
提供日常生活策略
有严格时间要求
软新闻
有人情味、纯知识或趣味新闻
提供娱乐
多数属延缓性新闻,无明确时间要求
第三章 真实性是 新闻的本质规定
含义和要求
含义
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试试必须合乎客观实际,五要素经得起核对
实际工作中的复杂性(不存在唯一真实)
报道的新闻事件是经选择的
侧重报道的部分和角度也是经选择(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抽取事实)
客观性(相连概念)
核心
把事实和意见分开
要求
完整/平衡/中性词汇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
瞭望者:向社会提供信息,是人们决策的前提
在我国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极端重要性
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
坚持真理,宣传才有力量,人民才跟党走
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心连心
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权威和公信力
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氛围
新闻失实
主要表现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如:新冠初期)
似是而非,歪曲事实
悬疑新闻:对尚未发生或待求证的新闻进行不置可否的报道,试图通过悬疑满足受众的之请期待
标题党:赚点击率
曲解原意
隐瞒、掩盖重大事件、重大事故(如:切尔诺贝利事故/新冠)
性质划分
非故意性失实
原因
作者没觉察到-准也能力不足(如:央视报20年奥运会)
编辑把关不慎,核对不严
故意性失实
原因
明知故犯
后真相时代
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使假新闻有了广泛的民粹市场
网络假新闻特点
仿真度高,欺骗性强,成本低/识别难度大,成本高
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大/制作面广泛
第四章 新闻与信 息、宣传、舆论
新闻与信息
定义
香农-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消除随机不确定性
特点
共享性or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全息报道(要求)
对新闻作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全方位报道
新闻与宣传
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告知人们所需的信息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观念影响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区别
最基本: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新闻出于受众需要,宣传出于宣传者需要
归宿点:新闻除了谋利之外,没有主观意图;宣传有主观意图,希望“收买人心”,获得理解支持
传播方式:新闻是一次性的,宣传需要重复,以加深印象获得理解支持
传播要求:新闻信息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统一
要求
当人们把新闻与宣传结合在一起时,务必尊重新闻传播信息的基本要求,不能把新闻当作宣传品-用事实说话
宣传效果决定因素
6W1H
who/whom/what/where/when/why/how,7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宣传三元素
事实、道理、感情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传之以知
新闻与舆论
定义
特定时空里,公众对特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是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
特点
公开性
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对公共生活的干预
公共性
意见涉及公共利益-舆论指向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
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舆论形成是为解决问题)
广泛性
存在范围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意见多元,影响广阔)
评价性
是对事物的判断,有主观倾向性
社会功能
社会控制的形式之一
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决策过程
执行过程和结果
要符合公众意志
决策和执行人
符合公众共同利益
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评价
舆论有两面性
决定舆论质量好坏的因素
公众的认知水平等主观条件
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
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
新闻媒介与 舆论导向
过程
新闻媒介会不时介入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环节
关联
反映并代表舆论
拟态公众-公众代言人
引发舆论
公众依据媒介的信息(舆论源头)做判断(新闻媒介“议程设置”)
引导舆论
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
沉默的螺旋-从众心理
新闻理论 新闻事业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
报纸
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手抄→新闻书→周刊、日报
广播
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
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
新媒体
数字化(技术特征)
与生俱来的全媒体、融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之间的壁垒/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
交互性(传播特征)
信息形成过程改变带来信息控制力变化/带来信息传播的个性化
超时空(外部效果特征)
传播上的快捷性、时间上的自由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能轻易做到即时传播、全球传播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媒介 的所有制
私营媒介
董事会决策/依托财团/逐利/广告是主要收入/迎合受众/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
公营媒介
相对独立/半官方/视听费是主要收入/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
国营媒介
完全信赖政府/政府的宣传机构/节目严肃呆板
国家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介:一般都属国有,以利国利民为最高宗旨、自觉接受党领导,党和国家多方扶持
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介:基本都不直接属于政党,美媒私营独占,其他公私营并存,报纸杂志可自由创办,电台、电视台审查严格,资本雄厚一般会通过
其他发展中国家新闻媒介:多种所有制并存,多数有政党或政府背景,一般优先支持国家经济发展
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报纸/广播/电视
互联网
传播快捷和时间自由性/传播全球性和空间无限性/传播多样性和沟通交互性
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报纸
纯新闻
又称客观性报道:迅速报道当下,向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纯粹事实
解释性报道
又称新闻分析,集中回答新闻事件中的why,围绕一个有疑问或争议的话题,提供大量背景材料,揭示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倾向
调查性报道
有称“揭丑报道”,用大量事实揭露一件丑闻或秘密交易,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倾向
特稿
捕捉读者的爱好,抓住新闻事件的特征、细节,用幽雅、幽默的笔调加以详细描述
电视
三真:真实真相真情/三公:公开公平公正/三度:速度广度深度
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九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① 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 ②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 ③实施舆论监督 / 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媒介的功能定位,将信息、宣传、消遣、服务、知识等排列组合)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新闻媒介联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人与人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器的交流取代
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视听媒介是人们的知识碎片化、思考碎片化
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打开眼界使人难以抵挡诱惑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信息的甄别成为一大挑战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结合传播学)
早期的强效果理论(1940s前)
“魔弹论”
中期的弱效果理论(1940s-1960s)
有限效果论
特点
效果主要由发送人预期
是短期的、暂时的
与人的态度、信息或行为相关
相对来说非间接
适度效果理论(1970s后)
效果研究的修正
重视受众的利益需求,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判断力
效果研究必须与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
相关理论
魔弹论
刺激-反应:击中目标就必然产生预期效果
选择性理论(约瑟夫克拉珀)
传播信息通过中介,受众选择地接触、 理解、记忆
使用与满足
以受众为中心,以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为效果衡量标准
二级传播(拉扎斯菲尔德)
大众传媒→意见领袖→受众
议程设置理论
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
创新扩散理论(罗杰斯)
知晓→劝服→决策→证实
沉默的螺旋(诺依曼)
为避免使自己陷入孤立,而选择沉默
文化霸权理论(葛兰西)
智慧与道德的领导权,本质是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新闻建构理论(李普曼)
由“拟态环境”转化而来,新闻描述也建构事件
我国新媒体的任务和作用
特性
党和人民的喉舌
基本任务
提出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新时代条件下,党的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
要点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维护宣传党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统一意志
团结人民,鼓舞士气
坚持正面报道,弘扬真善美、正能量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直面是非,揭示真相,明确立场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与世界互相了解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基本特征
党管媒体-党委直接领导主流媒体是前提
面向主流人群,传播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
以报道时政新闻为主,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
“四力”是综合指标
提出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要点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全”是内容建设基本目标
全时段
监测社会环境的实时变动,争取首发权、议程设置权
全方位
面对重大事件,既要动态追踪,又要深度解读
全媒体
用新传播技术和多元传播形态,提升用户新闻体验
全覆盖
覆盖全体公众,兼具大众和小众化、个性化分众传播
“四不”是最低要求
不失真
恪守职业规范,保持客观中立
不失语
增强热点事件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能力
不失品
不炒作、媚俗,保持审慎克制
不失位
坚决宣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动摇
底线意识
第十章 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
习近平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做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爱党、护党、为党,思想、政治、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
新闻工作的党 性原则表现在
政治上
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思想上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组织上
必须无条件遵守党纲、党章,服从党的一切决议, 遵守党的纪律
制度
对新闻媒体定性: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所以必须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一致, 但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只做扩音器
主要任务: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令法规和政府施政纲领
组织原则:党管媒体-政策制定、主要领导任命、重大事项决策、重要资产 配置、新闻宣传终审
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为确保上述原则:国有资本拥有对所有新闻媒体绝对的控制权
采用行政手段扶植主流媒体,尤其是当中委机关报-确保主流媒体的市场占有率
贯彻中需要 处理的关系
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的毅力的统一
坚持党的宣传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坚持党性原则是使党的新闻工作永不变质的保证
性质:党的喉舌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避免立场不清颠倒是非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正确引导群众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
吸收技术,拒绝腐朽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推动、指导我国的各项改革(包括新闻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方向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在网络舆论场把握舆论话语权
明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主导舆论
新闻理论 新闻媒介
第六章 互联网造就 的传媒新业态
新闻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
传统媒体
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新闻工作者或机构面向社会生产、传播信息
新媒体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往往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的是当事人或亲历者,而非记者
许多事件真相被新媒体揭开(如:新闻网站“德拉吉报道”)
新生产模式逐步成型
UGC-用户生产内容:编辑用户生产内容作新闻
众包新闻:维基百科
迭代新闻:层层深入,揭示时间真相及原因
进化历程
从静态到动态,从一次成型到逐步成型
新闻接收:从受众到用户
从消费者变成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信息接收,从统一发布到私人定制
途径
主动关注/搜索引擎/协同过滤-大数据
弊端
信息茧房-互相之间不沟通,社会碎片化,难以达成社会共识
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
交互性,媒体与用户充分即时的双向交流
新闻机构:从单一媒体到融合媒体
融合媒体
狭义
不同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
广义
媒介形态、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一切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融合
总结
各种媒体形态边界逐渐消融,多功能复合型媒体逐渐占据优势的趋势, 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
互联网+
以互联网为平台,统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对信息的表达,各种媒介以其不同介质来扬长避短。
互联网新闻-应更多选择数据新闻,全面展示丰富的互联网手段,实现最佳配置
中央厨房
“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元发布”
即记者把采集到的所有数据放在内网上,各媒体根据总编室调度,据各自特点和需要,生成不同形态的新闻进行发布。
避免一哄而上抢新闻,节约人力成本,各家媒体可根据自身特点分工协作进行报道
新闻体制:从单一国企体制到混合 体制,形成三足鼎立
党媒拥有“两微一抖” 的强大影响力
特征
都是从传统党媒延伸出来,受其领导,并用以其行政资源、 品牌优势和社会资本,以及人才优势
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坚持以党性原则为办网的指导思想
以报道严肃新闻,尤其时政新闻为主
民媒占据移动客户 端的传播力优势
区别于党媒和 自媒的特征
大多数依托于或由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创办,可以依仗 公司的雄厚资本和技术优势
都实行市场导向、商业化运作,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是 基本目标
面向大众,以民生、娱乐新闻为主
意义
大多数没有采访权,确实主流媒体新闻的重要分发渠道
自媒面广势众、 风生水起
独特性
专业化是第一属性,依靠专业化垂直分布获取流量,增加竞争力
以个人名义创办,其个体价值认知对账号风格定位起主要影响
相比西方we media概念,中国自媒有更强的经济而非政治属性
第八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
共性
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公共性:公共利益至上是第一诉求
保障法律保护的公众私人利益不受传媒侵犯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普遍服务原则:所有人享受同等传媒服务
特性
从所有制方面看
私营/公营/国营(详见新闻事业第六章)
从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来看
独立新闻媒介
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民族、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如:《大公报》
官方新闻媒介
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靠财政津贴维持日常运作
半官方媒介
名义上独立运作,重大政治问题上、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宣传,且政府不担责,往往从政府那获得独家、采访优先等优惠
从阶级性方面看
无产阶级新闻媒介
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代表资产阶级尤其是垄断资本家的利益
从办报方针上看
商业型
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同时具有政府倾向性
政治型
以追求政治目标为主要目的
政企合一型
既追求政治目标,也追求商业利润
从媒介内容上看
严肃的高级媒介
以刊登硬新闻和评论为主
大众化的通俗媒介
以刊登娱乐、服务新闻为主,往往夹杂黄色新闻
个性
以迅速及时见长/以报道真实、客观公正取胜/以发表独到见解的评论知名/以编排新颖、独创抢眼
双重属性
内容
既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又有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表现形式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政治上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带来的改变
媒介间形成积极竞争的态势 / 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 更加注重受众反馈 / 更加重视自身管理,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挑战
如何在追逐商业利润中,保持媒介一定的品位
新闻媒体产品的商品性
影响
积极
使新闻工作者重视读者需求,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不断加强管理、提高内容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消极
商业原则指导办媒体,冲击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媒体娱乐化之风越刮越猛,虚假、煽情、八卦新闻严重损害传媒公信力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最高宗旨: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
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媒介要获得党组织和人民的支持
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属于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
大都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第十六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受众是谁
学生、接受指挥的众生、消费者、公民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对媒介的制约:内容取舍、风格定位、每条新闻的意义、变革的方向和进程、财富之源、权力之源
特点
特征
广泛性 / 混杂性-为媒介发展多样性奠定基础 / 隐蔽性-双方难以见面
信息需求变化
旺盛,求新、求变 / 硬性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 多元、分化
核心受众定位要素
受众区域定位
在稳定区域性核心受众前提下,再试图扩大受众地域范围
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受众年龄定位
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权利
知情权
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包括政治、司法、社会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新闻媒介作为专门性的大众信息传媒,有责任保障公民知情权,开拓公共信息资源
表达权
又称表达自由,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受众而言,进一步细化为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监督权
受众借助媒介形式舆论监督权,这部分与媒介的新闻自由权重合
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地位的新变化
受者中心
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
公民新闻
从被动接受信息,到按需主动搜索信息
从被传媒指导,到指导传媒
新闻理论 媒介与社会
第十一章 舆论引导与 舆论监督(结合第四章)
舆论引导
定义
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国家的法规、社会公德及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形成共同行动
作用
让大众认识真理,认清方向,认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决策
政府重视舆论引导的原因
中国进入多元利益为主的多元社会,给社会整合、达成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底线带来困难,急需引导
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代表的新的社会权力层,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量,和媒体在舆论方面存在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博弈,所以舆论引导比之前困难、紧迫,也重要得多(谣言)
国外敌对势力在中国进行“颜色革命”的活动从未停止,存在着舆论失控的风险
基本原则、态度、方法
要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相信群众会拥护党领导、信任党中央、认可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
基本原则
公开信息、揭露真相(如:突发事件有人想掩盖)
基本态度
相信大众、尊重事实、敬畏法律
基本方法
讲究舆论引导的艺术
紧贴社会热点,新闻媒体不失语
先发制人,抢占舆论制高点
舆论监督
定义
新闻媒体公开揭露、批评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一切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言行
作用
消除党内、政府内的不正之风,让公众体会到党和政府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
用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作用
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收敛、改过,使问题快速解决
把各级领导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监督结合,有利于防止腐败等一切不正之风
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性质、特点
出发点
保持中央的政令通畅,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特点
权威性
媒介被当做党的声音来源,党有威望,所以媒介批评有权威性
典型性
批评的问题要有代表性,直接关系党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对社会有普遍教育意义
紧迫性
揭露的问题都应该与当前生活密切相关,必须立即下决心解决的
重视社会效果
从有利于矛盾转化和问题解决出发,着眼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
基本原则
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实事求是是保证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适时、适量、适宜,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时机、控制数量、典型性和紧迫性
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谨防媒体审判
新闻媒体代替司法部门对事件定性,对案件定罪、定刑,干扰司法程序、 司法独立和法定程序
舆论场新格局
新媒体时代,公众通过网络参与政务、公开表达,大大推动了协商民主进程
网络舆论也会带来,民粹主义的狂欢、群体极化、谣言四起等
第十二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与社会系统
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
决定 媒介制度 / 发展水平 / 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 / 运营模式和操作方式 / 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 / 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 / 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 促进社会整合
当代中国传媒业的新生态环境
全球化时代 / 高风险社会 / 多元社会
与政治
新闻体制的焦点问题
媒介、政府、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整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
发布政治信息 / 宣传政治主张 / 塑造政府和政治任务形象 / 进行舆论引导
现代民主政治中新闻媒介的作用
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通过宣传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
参与政治决策
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治活动,通过沟通信息和影响舆论
塑造政治文化
阐述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澄清政治目标,唤起大众的政治意识和热情
进行舆论监督
监督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的人
与经济
经济对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信息量的需求,及时性,获取信息途径等
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从传者中心到守着中心过渡
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数量、规模、种类、获益方式及渠道
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力量
通讯、交通、科技等
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
与文化
主流媒体呵护主流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反映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对象一致 / 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需要 / 大众文化追求的感官刺激是大众传媒的强项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的自由 / 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 / 影响并控制大众的需求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霸权)
由于传播技术、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传播地位不均等,发达国家有意或无意地控制或极大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和文化生活,由此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消极、被动的后果(文化产品、传播观念等)
与国际关系
媒介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塑造国家形象 / 影响对外政策(议程设置、舆论影响) / 影响吸引外资 / 影响对外贸易
第十三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新闻自由的含义
简单来说,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不权
英国政治思想家约翰弥尔顿在《论自由出版》中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这一思想被西方国家奉为新闻自由的圭臬(准则)
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
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是现代化国家的两大基本标志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新闻媒介和公民的新闻自由权关系
新闻媒介以满足公民的信息需求为生,为了生存,就必须拥有采访权、出版权、发表权等新闻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媒介争取新闻自由的努力代表了公民的欲望和要求
新闻法规
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途径
司法 / 行政 / 资本 / 媒体的自律
法规的限制
国家安全法
禁止公开传播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民族信仰歧视、泄露国家机密的内容
关于新闻诽谤
概念
西方诽谤罪是,在无确凿证据,散布关于他人不真实的信息,并损害他人名誉
中国诽谤罪,被称作新闻侵权,或侵害名誉权,主要认定标准是:报道是否真实, 是否有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
预防
遵从“新闻真实”
关于隐私权
英国法学家威廉布鲁塞把隐私权分为四类
闯入原告的私人禁地
公开私人物件,使原告的正常社会生活被破坏
在公众面前将原告置于错误位置
未经同意,用原告姓名、肖像等进行商业活动
评判标准
是否有“新闻价值”
新闻业务
第十七章 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
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
新闻语境
专业标准/法规/形势
新闻场域
决策者/市场/媒体的定位
新闻生产的场域
提出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场域的概念
概念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新闻生产的场域就是,新闻生产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
定位
场域中的不同关系对新闻生产产生不同影响,所以,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
有决定性 影响的关系
政府、社会与媒体
在体现国家的一元意志和表达多元意见之间保持平衡
资本、公众与媒体
“二次买卖”理论:传媒把受众当消费者,也当商品
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
记者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将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
新闻选择
定义
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值得新闻媒介传播的事实(需要“新闻敏感”)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把关人,安排公共讨论的议程
标准
新闻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
共同兴趣
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
事实中包含的引起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时新性
时间近、内容新
重要性
切身利益
接近性
地理、心理
显著性
名人+普通事
普通人+不寻常事
趣味性
人情味
高尚的生活情趣
情感共鸣
宣传价值
定义
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素质-宣传价值的“五性”
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针对性
针对社会上的猜测、怀疑、流言等,有的放矢
普遍性
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大众有普遍教育引导意义
典型性
要有力说明观点,选用的事例须以一当十
时宜性
选择适当的时机,扩大宣传效益,避免混乱
新闻法规
最后一道关口-强制性,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第十八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专业要求和基本体裁
基本原则
至高无上的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公众利益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新闻从业人员至高无上的原则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旨
对人民负责,就是要真实、及时、准确地告知世界的最新变化,告知公众需要的、必须知晓的重要信息
金钱的诱惑、资本的压力
低俗化、浅表化、碎片化
集中表现:新闻报道的“3X”主义(星、腥、性)
专业要求
总体要求
反映客观世界逐步递进:真实、真相、真理
对待公众的基本态度:公平、公正、公开
时空上的要求:速度、深度、广度
单篇要求
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叙事要求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语言要求
准确、简洁、明快
新闻报道的构成
报道
可以查证的客观事实的阐述(多作报道,少作判断)
分析
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是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分析原因,预测趋势)
判断
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所作的结论
传统媒体的新闻体裁
报纸:倒金字塔结构
次序
先主后次,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体裁
客观性报道
公正的态度,竭力把事实和意见分开
解释性新闻
解读该新闻的原因和意义,核心是用大量背景材料 揭示该事件在事件和空间上方方面面的关系
电台
短平快新闻
“一句话”新闻
现场播报
“零时差”,与新闻事件同步播报
电视
主持人节目
主持人穿针引线,把画面切入电视屏幕,加以报道解读,生动活泼
现场直播
零时差、有零距离的感受
新媒体的新闻制作
新媒体新闻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特点
新闻生产:从单元走向泛社会化
互联网是人人有麦克风的时代
供给对象:大众化、小众化、个性化定制
交互性
表达方式:以视频为主的全媒体
产品呈现:从固态走向液态
随时发布、随时补充、随时修正
发布时空:零时差、零距离
相互关系:互动的、兼容的
各节点平等,实现双向甚至多向交流
接收方式:碎片化
随时随地进行
新媒体的新闻体裁
互联网短消息
图配文,稿件来源公开透明
短视频新闻
现场拍摄是短视频新闻的优势,UGC、PGC
数据新闻与可视化表达
“广度”和“深度”是数据新闻制作关键词
要求公开数据来源
网络直播新闻
以实时视频流为主要形式,真实,随时随地任何内容
第十九章 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新闻专业理念
定义
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压力
政治压力
有时候,国家利益、政府压力和新闻专业理念会发生冲突
经济压力
绝大部分媒体必须盈利才能维持日常运作,拓展市场和争取受的同时,坚持新闻专业理念成为挑战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职业理念
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职业行为的崇高标准,是要献身于公共利益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职业态度
严肃、严谨、认真、踏实
职业纪律
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记者行为原则宣言》
只有公平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
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将保守职业秘密
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对象的钱财;参加各种会议不得索要任何礼金
职业责任
尽一切努力,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
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敏感的眼光和熟练地业务操作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决定新闻的价值
媒介经营与管理
第十四章 新闻媒介的 运营体系与管理模式
世界新闻媒介的 三大运行体系
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
以盈利为最终目标
以收视率为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基本原则
垄断竞争是基本模式
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司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实力不相上下,都是大公司之间垄断竞争
娱乐化倾向严重,公营台地位正在失守
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
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承担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职责
政府直接拨款+运营收入
中央厨房
定义
源于连锁餐饮业,是企业集中采购、集约化生产成品或半成品的场所。传媒业引入这个概念,是希望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平台,实现新闻产品的集约化生产和传播,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在内容传播过程中统一价值观、形成合力,增强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地位
是传统媒体进行深度媒介融合、资源整合的一种机制,是对新闻产品形态、生产全流程、组织架构、管理考核和盈利模式等的重构和再造,也是当前新老媒体融合的一种主要探索模式
主要类型
聚合型
以打造聚合平台为目的,通过内容、技术、渠道共享,构建媒体协作体
内控型
借助中央厨房实现媒体内部体制机制再造
工作格局
在业务层面实现“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特点
组织架构:统筹调度是核心,技术平台是支撑
人员分工:从“采编合一”转为“采编分离”
内容生产:效率提高了,但也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现象(“克隆报”、“克隆新闻”)
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工作室制度:鼓励采编人员自由组合,项目制施工,释放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
高频率策划机制
差异化报道策略: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实行“快、全、深”的操作模式, 抢时效→求全面→讲深度
挑战
对新闻工作者工作能力的要求大幅提高:一线记者数量压缩,注重后台制作,大批一线记者必须从单一型变全能型,致使人才大量短缺
第十五章 传媒业经营
基本原则
普遍服务原则
公平、公道地为全体人民提供信息等服务,而不考虑成本
传媒业公共利益至上理念在经营中的具体体现
编营分离原则
在编辑部和广告部之间筑起防火墙,防止干扰,保证编辑独立性,新闻生产客观公正
坚决制止“有偿新闻”“广告新闻”
受众中心原则
“4C”理论
需求
消费者需要: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成本
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研究消费者收入、习惯等
方便
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方便:使消费者快速便捷地购买
沟通
与消费者的沟通:双向沟通,谋求建立长久关系
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向、营销策略和广告内容、形式
基本目标
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企业超越竞争对手的强项,以此占得先机
建立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
公众对一家媒体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获得受众长期信任和青睐,并对媒体有一定的归属感
基本路径
集约化
定义
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合理化整合内部人、才、财和产供销的资源,不断开拓 资源利用价值,提高生产率
下一步
集团化经营
单一的传媒集团
混合多媒体集团
再下一步
媒体融合
专业化
定义
主要指广播电视针对特定受众设置特定的频道、频率,也称频道化、频率化
原因
受众分化 / 息技术的采用
弊端
由于大部分频道频率都是区域化的,导致
频道频率设置雷同
节目回放率过高
专业化程度低
改进措施
体制创新(制播分离、打破垄断等) / 理念更新 / 盈利模式改变 / 频道进一步整合等
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
优势
壮大自身实力,迅速占领市场,提供全方位服务
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产品增值的过程
互联网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
商家把营销信息推送到其所认定的目标消费者面前-依托精细化的标签
长尾理论
提出
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
对象
是研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和处理所谓“冷门”商品的理论
解读
过去商家只销售热销商品而不管冷门商品,但网络销售出现后, 开始满足这些冷门需求,品类多销量少,形成如长尾巴一般的 长销售曲线,积少成多,最终对商家来说产生好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