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会议时间线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7) 【1-01】1840:鸦片战争 【1-02】1841:三元里抗英斗争 【1-03】1843:魏源《海国图志》 【条约】1842~1844 【1-04】1851:太平天国运动
编辑于2022-11-21 16:22:27 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议时间线
1921.7中共一大
党的名称、纲领(非反帝反封)
1922中共二大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当前阶段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群众路线的方法
提出组织民主的联合
1923中共三大
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923国民党一大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确立了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民族主义-反帝反封
民权主义-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后来又提出耕者有其田
提出-新三民主义
改变为、过渡-《五四指示》
明确规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1927八七会议
意义:转折性会议
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内容
【纠错】彻底清算大革命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改路】提出改变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
【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
【重要论断】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中央临时政治局】以“瞿秋白”为首
1929古田会议
内容
【原则】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中心思想】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
【性质】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具体】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加强政治工作
意义
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是党和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35.1遵义会议
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无思想)
开始确立、形成【领导集体】
三个挽救了【党、红军、革命】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1935.12瓦窑堡会议
意义: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内容
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
1937洛川会议
关键:【川面】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称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总动员:全国军事、全国人民
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必须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8六届六中
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决定中国之命运
《论新阶段》-【与抗战有关】《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5六届七中
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错误的】
清算党内历次机会主义路线,特别是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和严重危害
【正确的】
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
对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党在白区工作的正确路线做了肯定
意义:
标志着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
为党的七大在思想上做了充分准备
1945中共七大
两篇文章
《论联合政府》
《愚公移山》的闭幕词
【怎么办】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党建】三大作风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自我批评
【与毛泽东思想有关】作了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概括,写入党章
【关于延安杨家岭】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
【南泥湾】发起大生产运动,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目标
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吹响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号角
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全面抗战伟大胜利
1949七届二中(西柏坡会议)
时间:召开于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
两个转变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为社会主义社会
两个务必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艰苦奋斗的作风
1950七届三中
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1956中共八大
经济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政治
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政党建设
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类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1961八届九中
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78十一届三中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1981十一届六中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初步提出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社会主义的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1982十二大
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意义
标志着党成功的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伟大转变
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
开创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84十二届三中
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十三大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制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1992南方谈话
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内容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阐明社会主义本质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个有利于
加强党的建设
1992十四大
明确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7十五大
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2002十六大
“三个代表”思想
高度评价
写入党章
2007十七大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012十八大
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3十八届三中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7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021十九届六中
《决议》全面回顾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
2022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