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方面的内容
循行特点: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人六条阳经;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 十二经别分手足三阴、三阳,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编辑于2022-11-22 21:10:51 天津市第六章 经络
概念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联系
相互衔接,遍布全身
将人体脏腑官窍,四肢百骸等连接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通过经络之气调节全身各部的功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平衡
组成
经脉
概念
是经络系统中的直行主干,为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组成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
络脉
概念
是经脉的分支
组成
十五络脉 十五别络
概念
是由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之络和脾之大络的总称
作用
起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十二经脉及其别出之络
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
任督脉之络
!!十六络!!
再加上个“胃之大络”
浮络
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常浮现的络脉
孙络等
是最细小的络脉,是络脉的再分支
应用
阐释病机变化
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是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指导疾病诊断
循经诊断
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经络循行分布部位及其属络脏腑进行的诊断
分经诊断
是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络经脉进行诊断
指导疾病治疗
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指导药物治疗
中药口服和外用治疗,是以经络为通道,以气血为载体,通过经络的传输,到达病所而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归经
是不同药物与不同的脏腑经络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亲和关系和选择性作用
引经报使中药(的药)
是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选择性地治疗某经,某脏的疾病,与靶向药物类似
生理功能
沟通联系作用
1||| 人体由脏腑,形体,官窍和经络构成,这种联系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
2||| 是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具有特定性和广泛性,即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一定脏腑之间存在着内外统一关系
3||| 是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在循行分布过程中,又经过口眼耳鼻舌及二阴等官窍
4||| 是脏腑之间的联系
5||| 是经脉之间的联系
运行气血作用
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
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而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形体官窍及经络自身的作用
感应传导作用
概念
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和传导各种信息的作用
如针刺
得气
表现为局部有酸,麻,重,胀,寒,热等特殊的感觉,有时还会沿一定线路传导
经气
是一身之气分布于经络者,具有感受,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调节功能平衡
经络的调节作用可促进人体功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经络的调节作用可表现出一种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如足三里既可通便也可止泻
患病时,阴阳平衡遭到破环
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 (十二经别)
概念
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体腔的支脉,为十二经脉的最大分支
“别行的正经”(经别)
组成
十二经别
循行特点
离
十二经别循行,多从四肢肘膝附近的正经别出
入
走人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
出
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项部
合
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人六条阳经
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 十二经别分手足三阴、三阳,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生理功能
1|||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2||| 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3||| 加强了十二经脉合头面部的联系
4||| 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筋
概念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络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循行特点
结,聚,散,络
生理功能
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十二皮部
概念
是十二经脉及其所络属脉在体表的分区
是十二经脉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奇经八脉
概念
是十二经脉以外别道奇行的经脉
特点
1||| 分布循行不像十二经脉有规律,多为别道奇行
2||| 没有与脏腑直接络属的关系,没有表里关系
3||| 均由下而上循行
4||| 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5||| 除冲脉,其他多为单行
6||| 均不参与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循环
7||| 只有督脉和任脉有专门循行路线与专属穴位
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
组成
任脉
起于胞中,出于会阴
功能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主胞胎
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功能有关
任脉为女子生养之本
督脉
起于胞中,出于会阴
功能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络肾·通髓达脑
督脉主司生殖功能,特别是男子的生殖功能
冲脉
起于胞中,出于会阴
功能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为“十二经之海”
调节月经及孕育,为“血海”
因为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因此督,任,冲脉被称为“一源三岐”
带脉
起于季胁到少腹
功能
约束纵行诸经
主司妇女带下(姨妈)
固护胎儿
阴跷(桥)脉
跷:轻捷矫健
阳跷脉
功能
主司下肢运动
司眼睑开合
阴维脉
维:维系,维络
阳维脉
生理功能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十二经脉就像沟渠,奇经八脉就像与之相通的深湖
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入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奇经八脉中的气血及时溢出补充
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脏
肝,肾
奇恒之腑
十二经脉
概念
是十二脏腑所络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又称“十二正经”
特点
名称
手足
手经
概念
起止或止于手的经脉
运动
在上肢运动
足经
概念
起止或止于足的经脉
运动
在下肢运动
阴阳
阴经
概念
分布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
分类
太阴
厥阴
少阴
阳经
概念
分布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
分类
太阳
阳明
少阳
脏腑
脏属阴
腑属阳
组成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技巧总结
进入耳中的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阳胆经
循行于耳前的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循行于耳后的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气血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气血由中焦水谷精微化生后,上注于肺,从肺经开始
表里关系
腑为表
脏为里
分布规律
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
阳明经
在前
行于面部,颈部
少阳经
在侧
行于侧头部
太阳经
在后
手太阳
行于面颊
足太阳
行于面颊,头顶和头后部
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
从胸部行至腋下
手三阳
行于肩和肩胛部
足三阳
自上而下走
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
少阳经行于躯体两侧
太阳经行于后(背腰面)
足三阴
自下而上行于腹胸面
腹胸部(阴经走~注意那个阳的)
四肢部的分布
上表
走向和交接规律
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再到胸
交接规律
相表里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手经
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
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
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
足经
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指端交接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外眼角)交接
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内眼角)交接
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足厥阴肝经和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
足少阴肾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
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