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米歇尔·福柯
这是一篇关于米歇尔·福柯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11-22 22:55:55 重庆米歇尔·福柯
简介
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
著有《性史》《规训与惩罚》《临床医学的诞生》《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等
《疯癫与文明》
理性就是秩序、对肉体和道德的约束,群体的无形压力以及整齐划一的要求
“愚人船”
可能出自古老的亚尔古英雄传奇
可能是朝圣船,一种流放仪式
一种巨大不安的象征
疯癫和疯人
疯人远航既是一种严格的社会区分,又是一种绝对的过渡
只有在两个都不属于他的世界之间的不毛之地,才有他的真理和他的故乡
意义
既是威胁又是嘲弄对象,既是尘世无理性的晕狂,又是人们可怜的笑柄
15世纪末,疯癫主题取代死亡主题(生存本身就是虚无取代人必然化为乌有)
标志着忧虑的内在转向
疯癫就是已经到场的死亡,是死亡被征服的状态
在文学和哲学领域里,一般表现为道德讽喻
形式
浪漫化的疯癫
狂妄自大的疯癫
寻求正义惩罚的疯癫
绝望情欲的疯癫
17世纪早期文学,疯癫受到优遇占据中心位置
大禁闭
17世纪中期,一种“治安”手段
防范骚乱和起义
制止行乞,给禁闭者提供工作(廉价劳动力)
禁闭成为各种滥用权力的大杂烩(城市问题)
禁闭显示了某种将非人的罪恶完全视为耻辱的意识
疯人
尊重疯癫是承认这个人类真相的较低界限
不是兽性被压制了,而是人本身被消灭了
激情与谵妄
野性危害
激情是疯癫发生的基础,向肉体和灵魂扩散
第三种循环线索——奇想、幻觉、谬误的循环(非存在)
从自由的幻想开始
结束于严格的谵妄语言
结论
1、在古典时期,疯癫存在着两种谵妄
某些精神疾病,尤其是忧郁症所特有的症状
不是由病人自己在生病过程中明确表达出来的
2、这种隐蔽的谵妄存于心智的一切变动之中
3、话语涵盖了整个疯癫领域
4、语言是疯癫最初的和最终的结构,是疯癫的构成形式
疯癫并不完全是想象,而是一种构成内涵模糊的行为
一种论述话语
人与真理的关系模糊不清
疯癫恰恰处于梦幻和谬误的接触点上
谵妄和眩惑的关系构成了疯癫的本质
那种因感官迷乱而头脑不清的人或违反常态使用感官的人处于谵妄状态
疯癫诸相
谵妄的想法始终是孤立割裂的,并没有损害理智整体
谵妄的主要特征:胆汁的阴冷暗淡的性质
忧郁症
软弱无力的疯癫
丧失了和谐能力
元气(精神)完全陷入一种微弱的躁动
忧郁症的世界是阴湿的、滞重的,躁狂症的世界是干热、躁动和松脆的
医生与病人
医院的主要宗旨:隔离、教养
在医院之外对疯癫的治疗
长期疗法(医治其神经纤维及其幻想过程)
物理治疗
强固法
使精神或神经纤维获得活力
理性的医治方法应该能扶持精神元气
抑制精神自身无法控制的无益的躁动
也许有效的强身方法是使用一种物质——铁
清洗法
用一种明亮清洁的血液置换
清洁血液能驱散谵妄
防止变质本身的疗法
偏转术和洗涤术
最主要的任务是消解体内形成的、造成疯癫的发酵因素
主要的是苦药
浸泡法
与涤罪新生的礼仪相联系的沐浴观念
(生理学意义)浸泡能改变液体和固体的基本性质
水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液体,因此属于自然中最纯洁的事物
水天然存在于一切物体的构成之中,能够恢复各物体的自身平衡,因此水是 一个万能的生理调节者
水具有多价性,极容易顺从它所承受的各种品性
运动调节法
恢复思想、精神、肉体和心灵的运动
旨在使得病人恢复一种有规律而又现实的运动
顺从现实世界运动规律
大恐惧
人们试图用以往的禁闭来排除的邪恶重新出现
含混的腐烂意象
道德的腐败
肉体的腐烂
西方想象力的一个重大转变
通过本能欲望的无限放纵,非理性转变为心灵的谵妄、欲望的疯癫以及爱与死的疯狂对话。
福柯追寻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提出“异托邦”
首次:在1966年出版的《词与物》一书的前言中
第二次:同年一个主题为“乌托邦与文学”的系列广播节目中
最后一次:在1967年的建筑研究会上,做了题为《其他的空间》的发言
王喆译为《另类空间》
“在福柯的解释中,‘另类空间’是一种与古典哲学或经典物理学的空间概念不同的东西……这种另类空间的概念实际上支配了福柯的全部学说。”
彼得·约翰逊对福柯三论进行划分
认为《词与物》中的“异托邦”涉及的是文本空间的问题
前言主要分析:语言和秩序等知识问题
其他两处讨论是对一些特殊的社会空间的一种分析策略
这些空间都不是自然的,它们表征着文化和人,表征着权力和真理游戏的方式
总体的福柯空间观
划分空间的标准:主要依照如何理解空间与主体的关系
主体是在一种与真理、权力关系等的游戏中被征服和被生成的,这种主体并非实体,它总处在不断变动和寻找认同的身份过程中
一、从“主体”概念分析两种主要的现代空间观
福柯的很多概念受到现象学的启发
以海德格尔为例来阐发现象学的空间观
对空间的重要思考就是:存在就是在建造,无论是在字面意义还是在隐喻上都是如此
空间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是在一种劳作和行动中建构出来的,而且是随着行动一起,在行动的过程中被建构,二者一体,不分先后
强调生存在建造的行动中创造意义,与建造的劳动一起领悟存在本身。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建造”地栖居在大地上
福柯的空间基本立场
空间是某种文化和权力的表征,在这种被权力划分的空间中,主体被征服,被生产出来。
所以不是人或者主体主动建构空间的意义,而是人或者主体的认同和角色在空间权力中被规训出来,肉体不断被空间权力锻造出来。
在《规训与惩罚》中
空间设立目的
如何使得主体进入身份和角色,使得主体就范。
进入空间思考的关键点
研究一些不同的、非常规空间的“游牧”和变化
可见空间、空间的分配带来的文化思考在福柯那里显然成为重要的问题。
二、从时间到空间
开篇划分
19世纪
线性时间
主要以时间的矢量性和单向度为叙述模式
书写、迷恋宏大主题的历史
一种连续的有着起点和终点的同质话语的叙述
探讨思想史与起源
知识基础:进化论
福柯批判的恰是主题历史的问题
神话学资源的本质核心
热力学第二原理
比较根本的地方是分子的不规则的运动,那种毫无秩序的运动最终却以非常规则的状态的物体出现,每个规则的实体内部都是分子无规则的运动,而每个无规则的运动都实现了一个有规则的宏观整体。
最后,冷热的问题也是第二原理的主要问题,它们也是历史关心的问题,而熵的增大也使得历史关注一些无序性增大的环境与地球问题。
我们的时代
知识思考的方式
空间并置
神话学基础
“网络”技术的实践和保证
现在的意识形态冲突是
时间的忠实传人vs空间的强悍居住者
线性的事态判断vs拓扑式的网状并存判断
历史的延续vs对他人空间进行侵犯
在哲学上
主体/自我/逻各斯中心主义vs网状世界、有条件的主体、建构解构意识等的冲突
福柯的时代:时间是生机,空间是死寂
福柯改变了空间就是死寂的想象
开辟了哲学新的广阔分析领域
三、福柯描述空间观的历时变奏:固定——广延——网状
“空间”作为一种潜流,一直存在历史中
历史中的空间概念和意义
中世纪
存在不同登记的场所所构成的空间总体
神圣的、世俗的、被保护的、开放的场所、市镇、乡村、天国、超天国、尘世场所、物品摆放的粗暴移位、自然静止的场所
社会空间场所被严格划分
局部化的空间
伽利略打开空间的无限性,打破——
绵延的空间思考模式,不固化
空间的无限性被打开
空间的存在以物体的运动来表示
洛克就是用“位移”来思考空间的,即物体位置的确立主要由它的空间“广延”来决定。
一个物体所占据的场所是其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点
福柯
福柯认为今天空间意识主要沿袭的是一种关系空间的意识
“位所”空间概念
“位所是通过点与点或要素与要素之间的邻近关系来确定的。用正规的术语来说,这些可以描述为系列、树状和格子”
“位所”就是我们时代空间意识的形式和表征
福柯描述的就是一种拓扑学的网状关系空间,而位所就是要在这种网络坐标中确定具体的空间位置
福柯的空间批判对象,研究何种位所以何种条件和形式获得了合理性存在的优先权力。
时空
时代“空间”就是以“位所”的方式进入可视领域和话语中的。
时空的功能、地位和关系都是可变的。
规训社会、现代国家以安全的名义将人口的问题纳入政治,纳入公共空间
对立
这些对立作为一种习惯和文化的不可更改是我们社会的特许,也是一种权力的规定
福柯要分析的恰是这些空间的特殊存在形式和断裂之处,也许有一天,这些对立中的某些将不复存在或者转化关系。
以“去圣化”为考察视角反思空间问题
我们的当代空间尚未在实际中去圣化
福柯与巴什拉的空间分析对象和分析方式是不同的
巴什拉主要关注的是内在的空间。福柯想说的则是外在空间
福柯将自己的研究定位在不同于幻想、想象、情感、记忆等内在空间的“外在空间”问题上。
巴什拉《空间的诗学》中主要表明了空间是聚集了众多想象和回忆、生存的过程和意义。他不断举到房间、床的聚集作用,也描述了地下楼梯与战争和历史的记忆关系。
“加斯通•巴歇拉(Gaston Bachelard)的大量研究和现象学家的描述教导我们,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均质而虚空的空间里,而是相反,我们是生活在充满了种种质的空间,也许还是幻想出没的空间”
四、特殊的位所:“乌托邦”与 “异托邦”
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在的异质空间。并不是生存于虚空之中,而是生存于一种关系整体之中,这些关系决定了彼此不可还原和绝对不可重叠的位所
在复杂的关系坐标中才能定位我们的身份
空间是不自明的,而是有着权力和历史印迹的
福柯带领我们进入了空间实证性的研究领域。话语、异质因素与位所的错位或者关系是福柯空间分析和批判的关键。
福柯研究的空间的特殊性
研究的对象
一些具有“连接”功能的特殊空间,特殊“场所”
这些“场所”可以把其他所有“位所”连接起来
怎样连接
即在这样一些特殊的空间,那些所有的常规位所中的关系,那种经验的秩序、日常的规则、空间的仪式,甚至那些在常规空间中的身份认同在福柯所说的“差异”性的某些场所被悬搁,即被暂时忘却或弃绝了,被中立或者被颠倒了。
这些场所是一些特定的关系位所和关系空间
特殊空间是福柯展开考古学和谱系学实证分析的场所。
为什么重要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和反思我们存在的状况。
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乌托邦
乌托邦是一个非现实的想象空间,它们往往与理想相关,它们可能是社会的颠倒,包括地位、等级制等。
乌托邦属于福柯所说的反映了正常生活中常规“位所”关系的差异空间。
乌托邦又恰恰是最符合现实逻辑的想象空间,是一个与其他所有常规空间逻辑一致的空间。
第二种是异托邦
异托邦是与乌托邦在真实性和逻辑上相对立的空间,某种意义上“异托邦”构成了乌托邦的反题
“异托邦”文化意义和作为特殊社会空间的根本功能
它们虽然是局部化的真实存在,但它们却能在它们自身中同时将我们文化范围内所有的其他真实位所的存在显现出来,将它们的逻辑表征出来
同时“异托邦”还可能使得这些所有的真实位所被反抗、被颠倒,所以“异托邦”外在于所有的场所和位所,它们在其内也在其外,它们内在于所有场所是因为它们本身也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场所,而它们又外在于其他社会常规场所是因为它们反映、连接、呈现甚至抗议了其他社会常规场所的运作逻辑,它们因而获得了一个外在的视角,可以观视权力在日常空间运作的细节。
异托邦的功能
指一些真实存在的场所,它们能关联与连接所有的场所,并反映、表征、呈现、反抗甚至颠倒所有的常规场所,它们使我们能言说所有的场所,它们在这个意义上构成所有场所的命名来源,它们实现了真正的外在,让我们看清我们的位所,在福柯的其他著作中阐释这一点即是“他者”、差错、疾病、不正常的人定义了我们的自我、真理、和正常。
福柯也真正实现了对我们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外在”分析
寻找到断裂点和新的哲学分析空间的“外”
“异托邦”能使人考虑的是同一位所的虚拟结合和叠加。
位所的概念要强调的是一个空间的文化身份,它可以是固定空间,也可以是飘移空间,它的主要参数是在一个位所上叠加了文化和知识变迁的印迹。
二者之间有着某种复杂的过渡地带
“镜子”的比喻
它使我在我所不在的那个地方看到了我自己
一个非真实的我出现在一个非真实的场所
镜子在此具有乌托邦和异托邦的双重功能
首先“镜子”本身是真实存在在那里的,它占据了一个真实的空间。
其次,镜子的真实位置和镜子的功能却能反应我的真实位置,我占据的位置通过镜子得到清晰的反射、映照。观视使得我可以重组这个真实位所的我自己,同时重新思考这个位所如何建构了一个现实的我自己。
镜子使得我在看到我自己时,意识到我和我占据的空间的真实性。
福柯分析的重点
混杂的、居间的经验地带而不是那些纯粹的、被理性归化过的地带
五、描述“异托邦”的六个原则
“作为第一原理,我们提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建立异位的单一文化”
“在其历史过程中,一个社会可以造就出存在并将继续存在的异位,并以不同的方式来运作”
“异位有能力在一个真实的场所并置几个本身无法比较的位所”
“异位常常和时间的断裂相关联,即是说,为了对称的缘故,异位向所谓的异时敞开了大门。异位是在人们处于与其传统时间绝对的断裂时才开始完全起作用”
“整个17世纪,一直到17世纪末,博物馆和图书馆一直是某种个人选择的表现”
“异位总是假定了一个开放的和关闭的系统,这个系统使异位孤立起来,并使之同时具有可渗透性”
“异位有一种与其他空间相关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