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人民日报》11月14日刊发何立峰署名文章《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加收藏
2013年,在第94个“五四”青年节之际,时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向学校全体青年致以青春的节日问候,并向全体同济青年寄语——
11月2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中组部部长陈希署名文章《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
(一)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
加强经济政策的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既保持了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三)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
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
(五)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成效最好的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努力稳链强链、补链延链,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平稳运行,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验
(一)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中国经济像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领航掌舵越重要;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定海神针”作用。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必须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征程上,必须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格局调整、社会结构变化,
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
(五)必须坚持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阻滞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不断破除,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幅提升、动力持续释放。
(六)必须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三、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好各项经济工作
(一)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循环上下更大功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壮大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
(四)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五)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六)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
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
(七)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处理好发展与减碳关系,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
(八)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