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和吸收
消化,是指动物或人的消化器官把食物变成可以被机体吸收养料的过程。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亦比喻掌握和吸收知识。
编辑于2022-11-25 17:52:02 山东省消化和吸收
1. 消化生理概述
1.1.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1.1.1. 一般生理特性
1.1.1.1.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1.1.1.2. 具有自律性
1.1.1.3. 具有紧张性
1.1.1.4. 富有伸展性
1.1.1.5. 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1.1.2. 电生理特性
1.1.2.1. 静息电位
1.1.2.1.1. 静息电位主要因钾离子平衡电位产生 但氯离子钙离子和钠钾泵都参与静息电位形成 这可能是起绝对值略小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原因
1.1.2.2. 动作电位
1.1.2.2.1.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主要依赖于钙离子内流
1.1.2.3. 慢波电位
1.2.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1.3.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3.1. 外来神经
1.3.1.1. 交感神经
1.3.1.1.1. 去甲肾上腺素:抑制消化道运动,抑制腺体分泌
1.3.1.2. 副交感神经
1.3.1.2.1. ACh 、 P 物质、 VIP 、脑啡肽: 促进消化道运动,增加消化腺分泌医治消化道括约肌,胃的容受性舒张
1.3.2. 内在神经丛
1.3.2.1. 粘膜下神经丛
1.3.2.1.1. ACh . VIP :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跑的功能
1.3.2.2. 肌间神经丛
1.3.2.2.1. ACh . VIP . NO . P 物质:支配平滑肌的活动
1.4. 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1.4.1. 胃肠激素
1.4.1.1. 内分泌细胞:APUD细胞
1.4.1.2. 消化道粘膜中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种激素
1.4.1.3. 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3,营养作用
1.4.1.4. 五种主要胃肠激素: 促胃液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 抑胃肽,胃动素
2.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I. 唾液的分泌
I.1. 分泌部位: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I.2. 生理作用: 1. 湿润和溶解食物 2.睡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3.消除口腔内食物残渣 4.进入体内的重金属、氰化物、狂犬病毒等可通过唾液被分泌
I.3. 进食时睡液的分泌完全属于神经调节
II. 咀嚼
III. 吞咽
3. 胃内消化
A. 胃液的分泌
A.1. 胃液的性质:无色酸性液体(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A.2. 分泌
A.2.1.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A.3. 消化期胃液分泌
A.3.1. 头期胃液分泌:沾30%,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很高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多
A.3.2. 胃期胃液分泌:占60%,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很高
A.3.3. 肠期胃液分泌:占10%,酸度不高,消化能力不很强,胃蛋白酶原含量低
A.4. 分泌的调节
A.4.1. 促进胃液分泌:迷走神经,组胺,促胃液素
A.4.2. 抑制胃液分泌:盐酸,脂肪,高张溶液
B. 胃的运动
B.1. 容受性舒张
B.1.1. 运动部位:胃头区
B.1.2. 方向性:因无收缩性,故无方向性
B.1.3. 生理功能:能使胃容量大大增加,以接纳大量食物入胃,而胃内压缺无显著增高
B.1.4. 胃特有的运动形式
B.2. 紧张性收缩
B.2.1. 运动部位:全胃
B.2.2. 方向性:协助胃内容物向幽门方向移动
B.2.3. 生理功能: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防止胃下坠 使胃内保持一定的压力,以利于胃液渗入 食团中 协助胃内容物向幽门方向移动
B.3. 蠕动
B.3.1. 运动部位:胃尾区
B.3.2. 方向性:始于胃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
B.3.3. 生理功能:磨碎进入胃内的食团,使之与胃液充分融合 形成糊状食糜,并将食糜逐步推入十二指肠
4. 小肠内消化
4.1. 胰液的分泌
4.1.1. 性质
4.1.1.1. 性质: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 成分:K,Na,Ca,碳酸氢根,氯离子 蛋白质
4.1.2. 特点
4.1.2.1. 辅酯酶是胰脂肪酶的辅因子,胰脂肪酶只有在辅脂酶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4.1.2.2. 蛋白水解酶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其中胰蛋白酶的含量最多
4.1.3. 生理作用
4.1.3.1. 胰液具有水解糖脂肪蛋白质的消化酶,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他消化液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然不能完全消化和吸收
4.1.4. 分泌的调节
4.1.4.1. 神经调节
4.1.4.1.1. 迷走神经
4.1.4.2. 体液调节
4.1.4.2.1.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促胃液素 血管活性肠肽
4.2.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4.2.1. 性质
4.2.1.1. 有色 味苦 较稠的液体
4.2.2. 成分
4.2.2.1. 胆盐最重要的成分 胆色素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 胆固醇是肝脏脂肪代谢的产物
4.2.3. 生理功能
4.2.3.1. 促进脂肪的消化,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中和胃酸,促进胆汁的自身分泌
4.2.4. 胆盐的肠肝循环
4.2.4.1. 肝脏分泌的胆汁经胆总管进入12指肠,随肝胆汁排到小肠的胆盐,约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吸收入肝,称胆盐的肠肝循环
4.2.5. 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4.2.5.1. 神经调节
4.2.5.1.1. 迷走神经
4.2.5.2. 体液调节
4.2.5.2.1. 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胆盐
4.3. 小肠的运动
4.3.1. 紧张性收缩
4.3.1.1. 发生部位
4.3.1.1.1. 小肠平滑肌
4.3.1.2. 特点
4.3.1.2.1. 是小肠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即使空腹时也存在,进食后显著增强
4.3.1.3. 功能
4.3.1.3.1. 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可使肠内容物的呼出与运送速度增快
4.3.2. 分节运动
4.3.2.1. 发生部位
4.3.2.1.1. 被食糜充盈的小肠段
4.3.2.2. 特点
4.3.2.2.1. 小肠分阶段进行交替性收缩和舒张
4.3.2.3. 功能
4.3.2.3.1. 混合食糜和消化液有利于消化吸收,对食糜的推进作用很小
4.3.3. 蠕动
4.3.3.1. 发生部位
4.3.3.1.1. 任何部位小肠
4.3.3.2. 特点
4.3.3.2.1. 蠕动慢 传播近 食糜移动慢
4.3.3.3. 功能
4.3.3.3.1. 将食糜向小肠远端推进一段时间后,在新的肠段进行分节运动
5. 肝脏的消化功能和其他生理作用
5.1. 肝脏的功能特点
5.2. 别作弊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5.3. 肝脏功能的储备及肝脏的再生
6. 大肠的功能
6.1. 大肠液的分泌
6.1.1. 分泌部位
6.1.1.1. 是由大肠黏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分泌的
6.1.2. 生理作用
6.1.2.1. 大肠液的黏液蛋白能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便
6.1.3. 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6.1.3.1. 细菌对糖和脂肪的分解成为发酵细菌 对蛋白质的分解成为腐败 大肠内的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C
6.2. 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6.2.1. 排便反射
7. 吸收
7.1. 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7.1.1. 部位
7.1.1.1. 在口腔和食管一般不被吸收,在胃内的吸收也很少,胃能吸收乙醇和少量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12指肠和空肠被吸收,回肠能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大肠吸收水和盐类
7.1.2. 途径
7.1.2.1. 跨细胞途径
7.1.2.2. 细胞旁途径
7.2. 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
7.2.1. 糖,蛋白质,脂肪,水,钠离子,碳酸氢根,亚铁离子,钙离子,维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