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逻辑基础
逻辑基础
形式逻辑基础
简单判断
直言判断
直言判断的标准形式
直言判断的翻译
翻译小技巧
对当方阵
矛盾关系:必一真一假
上反对关系
同假不同真,一个真来另必假,一个假→?
下反对关系
同真不同假 ,一个假来另必真,一个真→?
包含关系
上真→下真,下假→上假
图示
换位规则
全称“所有”用单箭头→ 可逆否,不可换位
特称“有的”用双箭头双箭头⇒ 可换位,不可逆否
有的s是p=有的p是s,有的s不是p=有的非p是s(有的可换位); 有的s不是p(S⇒﹁P)推不出 有的s是p(S⇒P)(下反对关系,可同为真,一真→?) 推不出 有的p不是s(P⇒﹁S)(不可逆否)
S→P为真,有的S⇒P 有的P⇒S 为真 常用,S→P可得P⇒S,P⇒S为真,推不出P⇒﹁S(下反对)
全称→单称→特称
模态判断
概念 模态判断主要是反映事物情况存在或发展的 必然性或可能性 的判断。
对当方阵
等价变形
不可能=必然不=一定不, 不可能是你=必然不是你=一定不是你 不必然=可能不=不一定=未必
关系判断
对称关系
对称关系,邻居关系
反对称关系,大于关系
半对称关系,认识、喜欢关系
传递关系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半传递关系
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P∧Q
肢→干,全真才真,一假则假 干→肢,真则全真,1假、2假、都为假
相容选言判断P∨Q
肢→干,全假才假,一真则真 干→肢,假则全假,1真、2真、都为真 否定必肯定,肯定一肢则不确定另一肢真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 P要么Q
肢→干,一真一假方为真,同真同假则为假 干→肢,真则只有一个真,谁真不清楚 否定必肯定,肯定必否定
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表示一个条件发生,另一个条件一定发生 特点:①由此条件必有此结果P→Q ②无此条件有无此结果不确定﹁P→﹁Q 并不确定
①充分条件有它一定行,没它未必不行;不充分:有它也不行 ②充分条件P→Q,如果…就… ,前推后
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表示一个条件不发生,另一个条件一定不发生 特点:①无此条件必无此结果 ﹁Q→﹁P ②有此条件有无此结果不确定Q→﹁P不确定
①必要条件没有它一定不行,有它未必行;不必要:没它也行 ② 必要条件P→Q,只有…才…,不…不… ,后推前
补充: ①否则=“否定”+“则” 否前则后 ;涨工资,否则辞职=不涨工资→辞职=不辞职→涨工资 ②除非看做“炮灰词”。若有其他假言标志词出现时,以其他标志词为准;只有“除非”一个词出现时,考虑“否则”推理。 例①博士,除非本校毕业的硕士=不是博士→本校毕业硕士(除非划掉,博士前加否则) ②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不知→己莫为(除非划掉,看若p则q)
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一个条件发生,另一个条件一定发生;一个条件不发生,另一个条件一定不发生 特点:有此条件必有此结果P→Q,无此条件必无此结果﹁P→﹁Q
P=Q,充要条件=“充分”+“必要”
假言判断的推理规则
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其余推理不确定
P→Q 一定真 ﹁P→Q 不确定 ﹁P→﹁Q 不确定
﹁Q→﹁P 一定真 Q→P 不确定 Q→﹁P 不确定
假言判断的矛盾与等价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P→Q 等价判断:﹁P∨Q 矛盾判断:P∧﹁Q
充要条件 P=Q 等价判断:(﹁P∨Q)∩(﹁Q∨P) 矛盾判断:(P∧﹁Q)∪(Q∧﹁P)
负判断
负判断与原判断是矛盾关系(一真必一假),由否定连接词和肢判断构成
直言判断的负判断
联言判断、选言判断的负判断
假言判断的负判断
分析推理基础
解题思路
看问题→识别题型→寻求解题方法
有确定信息
题干
问题
方法一:从确定信息出发带入推理
问题问:可能真/可以真?(可优先排除一定假的选项)
选项:充分/确定/一大片(从选项出发。带入排除)
方法二:带选项排除法
无确定信息
方法三:“重复信息”和“相同话题”(搭桥)→新确定信息
方法四:假设法
反证法
假设A为真,若矛盾,A为假,﹁A为真 不矛盾,假设成立,A为真
分情况讨论
假设A为真,A→B ; 假设﹁A为真,﹁A→B 综上两种情况→B为真
方法五:作图法
常见题型:对应题/位置关系/数轴类
画图、做表格→抽象→直观、具体
方法六:数字分析
百分数问题基本解题思路 (注意百分数修饰对象)
若修饰的对象是一致的,百分数相加之和超过100%,则说明一定有交集
若修饰的对象不一致,百分数相加之和超过100%,则说明可能有交集。
区分确定信息与不确定信息
确定信息
单件:P
我发财
联言判断:P∧Q
我和你都发财
必然P
今天,必然下雨
不确定信息
假言判断(P→Q)
如果我发财,那么你也发财(我是否发财无从得知)
不相容选言判断(P要么Q)
要么我发财,要么你发财?(不知谁发财)
相容选言判断P∨Q
或者我发财,或者你发财(推不出我发财,也推不出你发财)
特称判断(有的)
甲、乙、丙有的是上海人(甲是上海人∨乙是上海人∨丙是上海人),推不出具体情况
论证逻辑基础
概念
概念定义
内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相当于集合描述法
外延:反应概念包括的范围,相当于列举法
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为反变关系,内涵多其概念外延就小(类似于限定词越多定义越清晰,范围就越具体;越笼统内涵就越少,外延范围就越大)如:人;中国人;优秀的中国人
概念的外延划分及常见逻辑谬误
1. 子项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如直系亲属里只含有双亲、子女、爱人,不含兄弟、姐妹
2. 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如直系亲属里含有爱人,不能去除
3. 子项之间不能有交叉:如男人,女人,好人,坏人之间存在交叉
4. 划分要使用同一划分标准:是按性格还是品质
5. 划分不能越级:不同层次划分不同
概念的内涵定义与定义错误
1. 定义分为(被定义项+是+定义项)
2. 定义过窄或定义过宽
3. 同语反复,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科学
4. 循环定义,什么是战争?战争是和平之间的间歇;什么是和平?和平是战争之间的间歇
5. 定义项中不能含有比喻,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6. 定义项中不得包含负定义,因为负概念下定义很难穷举定义项外延,如好人就是不放火,不抢劫,不……的人
概念的种类
单独概念VS普遍概念,如洞庭湖与湖泊
正概念VS负概念,如成年人与未成年人
集合概念VS非集合概念,如
十人拉车十米,并不意味着一人拉车一米
树结果,意味着每棵树都结果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判定
每句话前加上“每一个”,若句意改变,则属于集合概念,否则不是
概念之间的关系
相容
同一关系: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外延完全相同,如鲁迅与周树人
包含关系:一个概念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外延的全部,如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
交叉关系:概念外延之间重合,如工程师与优秀青年
矛盾
也称互斥关系,两个概念外延相互排斥,如男人与女人,金属与非金属,一真必一假,一假必一真
反对
也叫对立关系,两个概念外延相互排斥但还有第三个概念与之对立,如黑色与白色之间还有很多色,朋友与敌人之间还有中立人。可一真一假,可同真也可同假
论证与论证结构
论证
概念:论证是运用前提(理由或论据)来证明结论(结果或观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 用一个或一些真实的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真实性的思维形式
对于前提的说明:没有前提就没有依据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有效性等
有关结论的说明:没有论据支撑的断言称为没有前提的结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准确定位前提与结论
靠结构指示词
前提提示词:由于、因为、鉴于、研究显示、得益于、依靠于……
结论提示词:因此、表明、由此可知、显示出、实质是、意味着……
区分“事实”与“评价”
事实→评价,事实由事例、数据、定义、背景信息、证据……构成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特点
有应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为事物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因果关系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前后相继只是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如闪电和雷声先后相继,但不存在因果,只是光线传播速度必声音快
在一定的因果链条上,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当做结果就是因果倒置
求因果关系五法
求同法
在不同原因中,找唯一的共同的原因,都导致同样的结果
求异法
在众多相同的情况中找不同,有这种情况就有这种现象,没有这种情况就没有这种结果
综合法
类似对照组,先求同固定同一条件,再求异找到有该条件与没有该条件的异同
因果排除法
类似否定必肯定,在导致结果的原因中不止一个,通过排除一些可能的原因,得出确定的原因导致结果
共变法
现象是变化的,引起该现象的原因肯定也是变化的,标志词:逐渐、越来越
常见逻辑谬误
1. 偷换概念/混淆概念
将表面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偷换或混淆,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的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的具体内涵及概念修饰语 偷换概念是有意识地违反,混淆概念是无意识地违反
2. 集合体性质误用
整体→部分,错误认为整体有的性质→个体也有 整体没有的性质→个体也没有
3. 轻率概括/以偏概全
轻率概括:小样本→大样本,小样本太小而不具有代表性 以偏概全:根据有偏颇的样本做出的不当概括,是抽样不当造成的
4. 类比不当
是根据事物A具有某种属性→事物B也有某种属性,若本质性规定不一致则推理不成立
5. 转移话题/偷换话题
一个被动一个主动,答非所问的感觉
6. 不当同一替换
若A=B,在断定中用B代替A,该断定可能成立,可能不成立 如鲁迅=周树人,都知鲁迅是狂人日记作者,则换成周树人写了[狂人日记],就有可能没人知道
7. 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把P是Q的必要条件误认为是P是Q的充分条件
8. 非黑即白
把对立关系错误认为矛盾关系,其实还有第三种情况,如朋友、敌人、中立人
9. 自相矛盾
既矛又盾,同时肯定矛盾关系或同时肯定反对关系
10. 两不可
既不矛也不盾,同时否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对矛盾关系
11. 强置因果
无因果强行安排因果关系
按先后定因果
共存定因果
共变定因果
置果为因
12. 因果倒置
有因果,但错误的把原因当做结果
13. 循环论证
“无进展”的谬误,既是因又是果,因为a,所以a,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a,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因为c所以a
14. 循环定义/同语反复
在定义一个概念时,如果在定义项中直接包含被定义项,则称为循环定义。
15. 诉诸无知
人们断定一件事物是错误的,只因为他是未被证明是正确的。人们断定一件事情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他是未被证明是错误的。不能证明其有,便证明其无;不能证明其无,便证明其有。驳斥:在客观有的情况下,证明其无
16. 诉诸类
诉诸权威
将权威专家所说的话当成必然是正确的
诉诸公众
论点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便认为是正确的。
诉诸感情
指在论证过程中,通过打动人心,影响他人情感来让人们肯定或否定论点
诉诸人生
在论证的过程中,对人不对事,将立论或反驳的重心指向提出论点的人,而不是论点本身
17. 统计谬误的识别
百分数陷阱
仅仅依据两个事物的某种比率就直接比较出两种事物的结果,未考虑百分比所计算出来的基数是不同的
平均数陷阱
平均数反映的只是数据的集中趋势,他无法描述数据的变化范围和离散程度。
论证评价、支持、削弱
评价力度
针对论证关系
针对结论
针对前提
针对背景
支持
同假设方法
加强前提
加强结论
有因有果的加强是→无因无果,使其变为充要条件
削弱
指出逻辑漏洞
割裂因果关系X→Y
有因无果 X∧﹁Y
有果无因 ﹁X∧Y
因果倒置Q→P
另有他因
别有原因 ?→Y,﹁本因,Z→Y
前提不够 X+?→Y
它差
前提差,结论差
同比削弱,差比加强
方法不可行
方法不必要
方法找不到
方法无效果
方法有恶果
EDKKQsgz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