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法第五章(老师版):宏观调控手段和法律制度
这是一篇关于经济法第五章(老师版):宏观调控手段和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财政税收调控制度、货币金融调控制度、计划调控制度。
编辑于2022-11-29 08:45:46 福建省宏观调控经济手段及其法律制度
财政税收调控制度
税收调控制度
税收
定义:国家为了实现公共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者特定行为实施的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行为
调控
增税
针对情形:经济过热
增税方式
备注: 1、增税可以通过对于某些特定行业,出于其特殊行情与对社会环境影响地角度考虑是否增税,例如高能耗产业
提高税率
增加税种
减少对于特定税种优惠
减税
针对情形:经济紧缩
减税方式
减少税种
降低税率
提高税收起征点
增设对于特定税种的优惠
相关法律法规
备注: 1、存在问题——当今地税收主要法律为行政法规或者部门规章,属于行政部门制定,但是行政部门同样也是税收地征税方,因此存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形 2、解决措施:将这些部门规章升格为法律,做到有其他机构对政府部门进行监督
政府债调控制度
政府债
定义:政府为筹集资金,以按期还本付息为条件,通过借款或者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而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务
调控
国债
发行主体:国务院
地方债
发行主体:地方省级政府
相关法律法规
《国库券条例》
《特种国债条例》
预算调控制度
预算
定义: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
预算调控
扩张型
少征收税款,增加相关支出
应对情形:经济萧条(财政赤字)
目的:增加社会总需求
紧缩型
多征收税款,减少相关支出
应对情形:经济过热(财政盈余)
目的:压缩社会总需求
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支出调控制度
政府采购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
财政转移支付
目的
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的
内容:将一部分财政资金在政府之间转移和拨付,或由政府无偿的转移给其他社会主体
意义
保障各个地区平衡发展,避免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货币金融调控制度
金融
定义:资金融通的简称,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各种形式的信用活动以及在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
备注: 1、主体是以金融机构为中心,但是个体之间基于信用活动的的交易同样也属于金融活动 2、需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
性质:是钱在基础信任上的放大
存在风险
金融泡沫
货币乘数
金融调控
定义:已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为主导,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水平,间接调控金融市场
主要形式
调整银根
经济过热
锁紧银根
后果:货币价格上涨,商品价格下降,物价下跌
经济萧条
放宽银根
后果:货币价格下降,商品价格上升,物价上升
特征
调节主体:中央银行
调控手段:货币政策为核心
调控目的: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
币值波动
通胀
对应情形:经济过热
通缩
对应情形:经济过冷
滞涨
对应情形:经济过冷但是货币缩紧失灵
金融机构
银行
中央银行
备注:性质为政府部门
政策性银行
商业银行
非银行
证券
保险
信托
基金
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
对应情形:经济萧条
目的:增加社会总需求
措施:增加货币供应量
中性货币政策
对应情形:经济平衡
目的:让总需求与总攻击相当
措施:使得货币供应量答题等于货币需要量
紧缩性货币政策
对应情形:经济过热
目的:减少社会总需求
措施:减少货币供应量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
利率政策
基础利率
区分: 1、社会利率:是指银行的存贷利率
定义: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经济过热
上调基础利率
存款利率上涨
各行各业投资减少、市场上流转的钱回到银行
贷款利率上涨
各行各业减少贷款、收缩投资规模
经济遇冷
下调基础利率
存款准备金
主要内容: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须要而准备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目的:避免出现银行挤兑现象
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
定义:一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经济过热
上调准备金率
经济遇冷
下调准备金率
货币乘数
备注:由于其政策效果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准备金政策现多用于宣告作用
计算式: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贷款
再贷款
定义: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
形式:央行通过发行票据
再贴现
定义: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各类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以取得银行的短期贷款
备注: 1、贴现:商业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附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2、性质:银行利用贴现把钱收回银行
再贴现率
经济过热:提高再贴现率
经济遇冷:降低再贴现率
特征
具有方向性
理解:中央银行贷款具有方向性,促进货币政策的目标性
常备借贷便利(SLF)
中期借贷便利(MLF)
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
抵押补充贷款(PSL)
目的:为了避免短的暴增的货币的需求造成的挤兑现象
性质: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提供的流动性贷款支持
抵押借贷便利
公开市场业务
主要内容: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和外汇的活动
主要机制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或者购买有价证券
目的:调控流动性
特征
市场性
灵活性
主动性
可逆性
外汇管理
背景:经济全球化
主要方式
汇率
性质: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代表该国在国际的竞争力
调节机制
汇率下降
国内购买力降低,需求降低
进口量减少
出口量增加
汇率上升
国内购买力上升,需求增加
进口量增加
出口量减少
标的
货币锚定物
黄金
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货币篮子
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计划调控制度
计划调控
定义:指的是国家通过制订和实施计划,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指引、调节和控制
特征
指导性
宏观性
前瞻性
相关权力
计划调控权
权能划分
国家权力机关
审批权
调整权
国家行政机关
编制权
执行权
主要手段
产业政策调控
备注: 1、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关系: 产业政策是政府对产业内与产业间进行优化配置,是政府的意志的体现; 竞争政策是市场通过市场竞争对产业内与产业间进行配置,是市场起到主导作用; 二者相关的产业资源发生重叠时,存在优先级问题: 产业的方向性是一把双刃剑,制定方向的需求会直接影响经济的总体局势和关联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竞争政策偏向于获利较高,收益周期较短的行业,对于关键创新行业、周期较长的行业不利,因此竞争政策无法直接成为主导;
定义:政府对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资源配置进行调节和控制
投资调控
定义:是指政府从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发展目标出发,对整体投资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规划
投资主体
投资项目
竞争性项目
调控措施
间接调控,无须直接插手
基础性项目
调控措施
政府直接调控引领市场投资
公益性项目
调控措施
政府投资
特征
目的性明确
集中资源优势
对外贸易调控
定义:是指“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活动
种类
货物进出口
技术进出口
国际服务贸易
管理
货物进出口
配额制
许可证制
技术进出口
许可证制
国际服务贸易
市场准入
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