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这是一篇关于马工程文学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文学的真、善、美价值等。
编辑于2022-11-29 13:29:58 吉林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
文学价值及其生成
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文学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能够为人们提供独特的精神力量。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并将这种精神力量用于实践。
文学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因而文学价值的生成包含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两个环节。
作家的价值创造(主客观统一的)
客观方面
文学价值根源于生活的价值,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是社会生活价值的集中表现与升华。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勾勒出官军收复失地后诗人的欣喜若狂、畅享未来携眷还乡的神态,诗人一家之喜反映全社会由乱而治的喜悦。以实际的社会事件为基础,唤起了读者对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共鸣,使这首诗增加了“诗史”的价值分量
反对题材决定论:作家唤醒记忆,并非单纯回归过去的生活,那样只会不断强化陈规俗见而已。相反作家往往通过合理的虚拟和叙述重构去不断挑战陈规俗见,从而深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因而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生活价值作为评价文学作品价值的标准
主观方面
文学是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从而意味着文学活动是对生活价值进行转化与提升的活动。
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反映对象的价值,还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动本身的价值,其中既包括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感知、认识和评价,也包括作家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依赖于语言形式。作家要利用各种语言艺术手段对生活进行表现,是生活价值向艺术价值转化。如,契诃夫《变色龙》《公务员之死》等作品的价值离不开作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读者的价值实现
文学价值的最终实现,要靠读者的阅读和接受。
阅读过程中:通过符号进入作品的内在空间——认识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同时理解作家的审美趣味、思想观点和道德立场,并鉴赏艺术手法——认识生活,受到感染或教育,身心愉悦。(价值在这一过程中由潜在的转化为显现的)
读者的阅读是主动的参与的过程。读者有“前理解"(价值观、生活经验、审美趣味、文化素养,对作品的期待),会影响对作品的认识与评价。 郭沫若读《离骚》,其自述在童年、青年、中年时期有及其不同的理解。
文学价值及文学评价
文学价值既有不变的和相对稳定的特性,又有随着接受者(读者)和阅读语境(时间、时代...)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如《红楼梦》
小说诞生时,其价值就具有了相对稳定性,但同一部作品、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解读不同,其呈现的价值就明显不同。
“索隐派”——清信史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 毛泽东——细致的社会历史
在文学活动的的各个不同环节,不同的主体对文学价值的看法和需求、评价是不同的。这些对文学价值不同的看法和需求、评价同其他因素相联系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涉及主体精神和心理的多个层面,如审美理想、道德追求、情感愿望、兴趣爱好。
审美理想在文学观念中居主导地位,具有社会性,不是一己私见,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学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总认识、总追求,鲜明的烙印着时代和社会的印记,保留着从社会历史中积淀下来的人文追求和社会理想。
任何一个作家和读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守审美理想的要求。
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
文学价值的多样性
因为人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因为读者的不同和时代不同,价值又有不同。陶渊明的诗,在问世后长期只受到萧统等少数人的欣赏,《诗品》也只把他的诗列为“中品”,到了唐代影响才逐渐扩大,李白、杜甫纷纷称赞其诗品和人品。
经典的价值具有动态稳定性,这来源于经典作品本身蕴含的价值再创造的强大潜力,这种潜力来源于其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和形式技巧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经典作品区别于畅销作品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常读常新。
文学的主导价值
往往是一个时代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
“文以载道”。一方面,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风貌,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文学形象,推动民族、国家的文明进入新境界 另一方面,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需求、提高其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
当代中国,文学的主导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映。 倡导正确的文学价值取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服务于人民大众 遵循文学本身的规律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稳住心神。坚决否定炫富竞奢的浮夸和低俗媚俗的炒作。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真: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对真正面目、作家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价值的基础)
善:文学要反映对生命的尊重、人性健康发展的追求,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珍惜等。也就是,在追求真理与进步的同时与人为善,尊重、理解、关心和呵护他人。(作品动人,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原因)
美:在真和善的基础上,加上充沛的情感、形象的言说、创造性的形式和技巧,就形成了更高形态的美——文学的艺术美。文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产生巨大的精神与文化价值
文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三者本质上一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一味求真——呆板,没有灵气 一味求善——充当政治和道德的传声筒,流于空洞的说教,缺乏魅力 一味求美——苍白无力,流于形式,丧失精神。
对文学真善美的评定
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评判,接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把人民当做文艺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对社会关系是否做了真切而深刻的反映 是否用合乎人性的情感化心理体验来表现内容 是否以高尚纯洁的境界净化,塑造读者的灵魂 是否实现了艺术技巧上的创造、虚构想象上的开拓,情感体验上的推进 是否是历史经常的参与者,是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前瞻意识 是否体现了人民本位观 是否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文学的功能
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体现在文学对人的情感、欲望、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功能 孔子认为《诗经》有“兴观群怨”的功能。 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对陶冶情操、鼓舞士气、提升境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文艺精品、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
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认识功能
文学具有一定的帮助人们了解时代、民族的生活状况、获得社会和人生认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
看到别人:学习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引发自省,树立批判意识
不同于哲学、科学探求真理,而在于用艺术的形式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把握,寓于情感、形象,要经过体味与思考才能获得文学的认识价值。
作家方面,文学的认识价值通过在饱含情感的审美状态中进行的创作来实现 读者方面文学的认识价值通过从审美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中来实现的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揭示时代本质,透露出变革的信号
教育功能
文学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广义上,还具有政治的、社会的、伦理的启蒙和教化功能。是充满感情的“教科书”
强调教育功能时要防止片面性,否则会流于说教。如,理学,当时有的小说理学化,没没有娱乐审美功能更其他功能,教育功能无从实现。 不同作品教育效果不同,同一个作品的教育效果也因人而异 文学的教育功能要与文学表现功能相一致。
文学的教育功能根植于人与生活的联系 一方面,反映对象本身具有教育意义 另一方面,作家的思想感情倾向与审美判断
文学的道德教育与其他的道德教育不同。是形象化、审美化的;间接的而非直接的,潜在的而非急切的。 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时代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对道德的历史性和时代局限性有审视和判断能力。
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
审美功能
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交流,使人获得对现实的精神超越、实现审美理想、实现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这是因为文学本身的审美性。(基本功能)
具有历史性, 与文学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相互联系,有时相互促进,有时相互冲突。他们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区分,不能分离开发挥作用。 但审美功能是更基本最核心的,因为其他功能都依赖于情感和形象,而情感和形象审美的。所以一方面,审美功能是其他功能的中介;另一方面,审美功能使文学各种功能协调统一。
娱乐功能
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体快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情欲宣泄的功能
生理满足:是想象化的满足与宣泄;通过富于细节的体验的表达、巧妙的结构、和谐的音韵节奏产生。
生理满足会通向心理满足形成精神愉悦
有益智的特点 指向精神的陶冶
助于其他功能的实现
反对过度娱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写作把文学的娱乐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绝不应该忘记文学的精神内涵、终极关怀、和道德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