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开始讲究绘画的技法,"形神”、 “气韵” 、“骨法”等审美概念是对这一时期人物画成就的概括,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为后世称道的大师。
编辑于2022-11-30 15:02:07❶魏晋南北朝4667
顾恺之564
简介
顾恺之生于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出身于贵族。师承卫协,发展了卫协的静思巧密的艺术风格。
他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诗人,博才多学精通诗文书画。时称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风格
题材
擅长描绘肖像画、历史人物画、道释题材。
主张
绘画注重对人物气韵的刻画,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
“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
思想
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
他的画以传神精妙著称,并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思想。
线条
其用线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如“春蚕吐丝”,通称“高古游丝描”。后人论称其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代表
《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他不仅精于画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贡献,代表著作有《论画》、《画云台山记》,是我国现存较早成篇的画论著作。
评价
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并成为六朝四大家。
和陆探微并称为“顾陆”,号密体,以别于张僧繇和吴道子的“疏体”,为中国画的创作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绘画成就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完全摆脱了汉代的稚拙而进入成熟阶段,对后世的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等影响颇为深远。
《女史箴图》424
简介
唐代摹本,现藏大英博物馆藏,绢本设色,手卷形式。
内容
是依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是讲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
画家通过对当时宫中贵族妇女的生活描写,展露出她们的神采。是教化论女德题材的代表。
分析
构图
典型早期横卷式:每段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注重整体感。每组人物动态间有重复,意在描绘故事情节。
式样可联系《洛神赋图》、《竹林七贤》、《步辇图》等图卷中的一系列动人的形象。
画面用文字榜题来分割。无背景。显示了画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线条
注重用线造型。顾恺之已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
主张
讲究刻画人物精神及内心活动描写,追求“以形写照”。
评价
从冯媛挡熊图里,可以看出来画熊的造型不太成熟,人物还是画的比较的细腻成熟,体现了人物画的成熟,花鸟画处于萌芽时期。
《洛神赋图》516
简介
宋摹本,绢本设色;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
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内容
是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曹植以优美动人、气脉一贯的赋文创造了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用以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
表达了被封建礼制压抑的人的本性,表达了纯真的情感,体现了教化论到创神论的转变。
分析
构图
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不是像《女史箴图》那样的拼接。
时间与空间相结合,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背景的树分隔画面且交代环境。山川出现在了背景里,但技法并不成熟,是后世山水画的萌芽。
关系
画面人物之间的情思主要不是依靠面部表情来显露,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
线条
用线来造型的特点比《女史箴图》有过之而无不及。
主张
画中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情意,使人体验到顾恺之概括为“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顾恺之的画论568
背景
两汉以来的文艺创作的长足进步提出新的理论要求,促成文艺理论发展。
魏晋以来玄学的兴盛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风气。
玄学清议和人物品藻直接影响到文学艺术,出现了第一批理论文章和专著。
简介
以顾恺之的《论画》是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画云台山记》是篇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
《历代名画记》征引《论画》和《魏晋胜流画赞》两篇文字,实际上均是顾恺之论画中的不同段落。
内容
《论画》通过对汉末魏晋以来的画家和作品的评论,阐述了他的艺术主张。前面是画评,后面是摹写要法。
顾恺之明确的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即迁想妙得,特别注重人物画的“传神”。
以形写神:传神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同时也阐明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准确的再现
又强调了形象的准确和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评价
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至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
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绘画“六法”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求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理论相关。
简述顾恺之“传神写照”456
来源
“传神写照”一语来自《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顾恺之对人物画创作思想的表达
含义
所反映的是顾恺之对人物眼睛的传神描绘的重视。
绘画创作中的“传神写照”论,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注重人物眼睛的描绘和所处环境的安排,以体现描绘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
“写照”即描写作者所关照到的对象之形相。“传神”即将此对象所蕴藏之神,通过其形相表达出来。
“照”是可视的,“神” 是不可视的,“神”必须由“照”显。写照是为了传神,写照的价值由所传之神来决定。
意义
“传神写照”论是对魏晋审美风尚的体现。
魏晋所流行的人物的审美风尚是“秀骨清像”,文人士大夫要“瘦形而神气远”,既要有潇洒飘逸的外表,又要富有内涵,即所谓的“魏晋风度”。
顾恺之“传神写照”论即是这一风度在人物画上的要求:以潇洒之外形,表达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
评价
顾恺之“传神写照”论的提出具有极高价值和深远意义。
顾恺之之后,有关形神关系的讨论,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逐渐扩大。
在山水画的表现要求中要“写山水之神”;在花鸟画题材的创作中要表现或传达出动植物的生命活力。
迁想妙得165
含义
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
所谓迁想妙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 神思交触,由此达到传神的境界。
特点
迁想比联想更广泛,更有目的性,画家的想象力出自于迁想,也是画家神思的基础。
迁想的对象是绘画的对象,妙得是迁想的结果,是对绘画对象内性的妙悟,是对人的内在神韵的 一种艺术掌握。
陆探微282
简介
南朝刘宋时期杰出的画家
(题材秀谷草书密体画品)
题材
擅长人物画,画过帝王和当代功臣名士的肖像,也画过一些风俗画和佛教图像。
造型
他创造的秀骨清像,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淡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典型的南朝士大夫的形象。
与宽肩厚胸的西域形象形成对比。此人物样式在当时流行并影响到雕塑造型。
书法
运用草书的体式,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笔法,画人能做到“精利润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
评价
人们将他和顾恺之都称为“密体”,大概用线也属于紧劲联绵一路,后世经常这样的人把他们并称为“顾陆”。
谢赫在《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说他的绘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
张僧繇227
简介
梁朝时期的画家,最受梁武帝器重的佛教绘画创作者,生平的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
风格
他曾吸收天竺晕染画法在一乘寺描绘凹凸花,具有强烈的立体感,时人称一乘寺为凹凸寺
具有较高的写实能力,曾为梁武帝摹写各地诸王像。他的绘画风格属于“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的疏体。顾陆密体。张吴疏体
造型
一改“顾陆”以来的“秀骨清像”的人物造型,并且首创面短而艳的富于立体感的人物形象,具有丰腴之美。
评价
因其创作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张家样”,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样式之一。
曹仲达307
简介
来自中亚曹国,被誉为“北齐最精工的画家”。
风格
以画梵像著称,其风格被称为曹家样。曹家样”指的是一种佛化风格。
❌其风格特点在于“画衣纹稠叠,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的衣褶,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评价
❌他的绘画风格有异邦色彩,吸取了印度笈多王朝造像的特点,同时融入了中原的画风。
❌受到当时人的赞许与肯定,是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从克孜尔早期壁画中可以感受到曹衣出水的风采。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中国画术语。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发展715
背景
在魏晋南北朝, 中国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成熟时期。 这种成熟有三个重要标志。
❌一是审美创造意识的自觉,二是鲜明个体风格的诞生,三是绘画美学和批评理论的建立。
原因
魏晋南北朝文人和艺术家受到玄学的深刻影响, 思想上十分解放,个性上极为自由 , 行为上也很放达 。
他们热爱自然,推崇艺术,这一切都为人物画的成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条件。
人物介绍
魏晋南北朝具有一个壮观的人物画艺术家族, 从这个家族中出现象顾恺之、 陆探微、 张僧繇、 杨子华、 曹仲达等最为杰出的人物画家。
他们的人物画不仅具有显著的风格特征, 而且还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国绘画的审美品格
绘画特色
在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的影响下, 中国绘画往往追求一种空灵通透的境界, 体现出一种超然物表的审美品格。
这种境界和品格一方面表现在画面和造型的处理上, 另一方面表现在中国绘画的 “线条” 上。
中国绘画的线条自由动荡, 在捕捉对象骨格气韵中荡漾出一种音乐化的节奏感, 其中凝结着中国人特有的时间意识。
正是线条的运用及其造型方式成为比较和分析中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视角。
批评理论
应该说,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美学和批评理论构成了人物画审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这一时期人物画艺术成就, 既以感性方式展示出来, 同时又以理论形态作了深刻总结。
“ 传神说” 和 “ 气韵说” 乃是这一时期绘画美学和批评理论的两个重要内容, 它们很好地揭示了中国绘画的审美品格和境界,并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发展。
评价
宗白华说 “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 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
这一经典论断十分概括地提示了魏晋南北朝何以出现 “ 艺术自觉” 的时代的思想文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