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治疗用生物制品病毒污染风险控制要点
治疗用生物制品病毒污染风险控制要点总结,包括生物制品病毒清除/灭活策略,生产检定用细胞的质控策略等等。
编辑于2022-11-30 17:20:23 江苏省治疗用生物制品病毒污染风险控制要点
1. 治疗用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概述
1.1. 治疗用生物制品定义和分类
1.1.1. 治疗用生物制品定义
1.1.1.1. 采用不同表达系统的工程细胞(如细菌、酵母、昆虫、植物和哺乳动物细胞)所制备的蛋白质、多肽及其衍生物;
1.1.1.2. 包括细胞因子、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重组血浆因子、生长因子、融合蛋白、酶、受体、激素和单克隆抗体等;
1.1.1.3. 也包括从人或者动物组织提取的单组分内源性蛋白,以及基因治疗产品、变态反应原制品、由人或动物组织或者体液提取或者通过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分制品、微生态制品等生物制品。
1.1.1.4. 基于细胞治疗产品和治疗用疫苗产品可按治疗用生物制品进行注册申报管理,《控制要点》将细胞治疗类产品和治疗用疫苗产品归于治疗用生物制品范畴。
1.1.2. 治疗用生物制品分类
1.1.2.1. 按生物制品注册分类
单克隆抗体
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
变态反应原制品
由人、动物组织或者体液提取,或者通过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分制品
微生态制品
采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制品(例如以重组技术替代合成技术、生物组织提取或者发酵技术等)
1.1.2.2. 按产品成熟度不同分类
新型生物制品
改良型生物制品
境外上市、境内未上市的生物制品
境内已上市的生物制品
生物类似药
不能按生物类似药技术要求进行研制申报的生物制品
进口生物制品
1.1.2.3. 按药品活性物质来源和制造过程分类
工程细胞
昆虫、植物和哺乳动物细胞
工程细菌
工程菌(使用病毒载体)
工程菌(未使用病毒载体)
制造中使用存在病毒污染风险的物料或介质
制造中未使用存在病毒污染风险的物料或介质
组织或者体液
人的组织或者体液
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
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
制造中使用病毒载体或存在病毒污染风险物料
制造中未使用病毒载体或存在病毒污染风险物料
变态反应原制品
微生态制品
此种分类方式有利于阐明治疗用生物制品病毒污染风险及其防控。 因为来源相同或相似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在病毒污染风险源头识别和防控方面具有相通性。
实践中,归一类的不同治疗用生物制品会在病毒污染风险源头识别和防控的具体方法层面存在差异,需给予特定制品的具体其情况而定。
1.1.3. 存在病毒污染风险的治疗用生物制品
1.1.3.1. 类别
工程细胞来源制品
潜在风险源
A.昆虫、植物和哺乳动物细胞;制造中使用存在病毒污染风险的物料
工程细菌来源制品
潜在风险源
B.存在病毒污染风险的工程菌(例如使用病毒载体)
C.工程菌不存在病毒污染风险,但制造中使用存在潜在病毒污染风险的物料
组织或者体液来源制品
潜在风险源
D.人的组织和体液
E.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
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
潜在风险源
F.制造中使用病毒载体或存在病毒污染风险物料
本《控制要点》不包括变态反应原制品和微生态制品,主要是考虑这两类产品的特点和病毒污染风险等级。
1.1.4. 存在病毒污染风险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列举
1.1.4.1. 来源于工程细胞的治疗用生物制品
1.1.4.2. 来源于工程细菌的治疗用生物制品
1.1.4.3. 来源于人的组织或者体液的治疗用生物制品
1.1.4.4. 丽媛与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的治疗用生物制品
以《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88种治疗用生物制品位例,分4类列存在病毒污染风险的治疗用生物制品。
1.2. 病毒污染事件回顾
1.2.1. 血液或血液制品
1.2.1.1.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外都曾出现由于使用污染了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感染丙肝病毒(HCV)或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案例
1.2.1.2. 血液制品病毒污染恶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而定同时,也促成了血液制品病毒安全保障的提升,旨在提高病毒安全的各种政策法规陆续颁布出台,多种病毒灭活与去除技术被引入血液制品制造过程。
1.2.2. 工程细胞和工程细菌
1.2.2.1. 工程细胞和工程细菌表达生产的智力阿勇生物制品所造成的的或者感染病毒恶性事件尚无报道,但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病毒污染案例并非罕见,这是由于在培养阶段检测到病毒污染,因此培养液和中间体被废弃,没有发生最终产品受到污染的现象。
1.2.2.2. 工程细胞和工程细菌表达生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在表达体系构建和生产制造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动物来源或是含有动物来源成分的物料; 或使用的物料也有被病毒污染的可能性;
1.2.2.3. 生产用工程细胞和工程细菌通常为动、植物细胞或使用了病毒载体,表达西本身存在病毒安全风险
1.2.3. ICH Q5A规定
1.2.3.1. 对治疗用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系包括培养基在内的其他原料进行选择和检测,以确保其不含可能对人有感染和(或)致病作用的病毒
1.2.3.2. 对生产工艺中清除感染性病毒的能力进行评估
1.2.3.3. 在生产的适当步骤对产品进行测试,确保产品不存在感染性病毒的污染
总结
以血液制品、工程细胞额工程细菌表达生产制品为代表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客观存在内源性和外源性病毒污染风险
要认识病毒污染对治疗用生物制品用药安全威胁的严重性
掌握潜在污染病毒类型并动态更新
加强识别控制病毒污染源并且恰当选用有效的病毒清除方法
建立实施相应的病毒安全保障控制策略
1.3. 相关病毒及来源
1.3.1. 啮齿类动物源性病毒
1.3.2. 人源性病毒
1.3.3. 牛源性病毒
1.3.4. 猪源性病毒
1.3.5. 马源性病毒
1.3.6. 兔源性病毒
1.3.7. 蛇源性病毒
1.3.8. 植物源性病毒
由于现有检测方法和检测手段的局限,很多病毒未能检出,在人类中传播的263种已知病毒仅占疑似潜伏的、可能感染人体的病毒总数的不到0.1%
2. 国内外病毒安全相关法规及综述
2.1. 病毒安全相关法规
2.1.1. 国内病毒安全相关法规列表
2.1.2. 国外相关病毒安全法规列表
2.1.2.1. ICHQ5A(R1)
发布于1999年,国际上相对较早且系统阐述病毒安全要求的法规文件
着重讨论人类或动物细胞经生物工程技术培养而获得的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监测和评价
技术要求也涵盖重组类疫苗和杂交瘤体内培养腹水收获的制品,但不涵盖灭活疫苗、活疫苗和其他基因工程改造所得的活载体
本文件所讨论的对象为传统意义上的病毒,并不包括疯牛病病毒、瘙痒病病毒等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朊病毒类。
2.1.2.2. ICH Q5D
详细阐述了对细胞基质的鉴定和检测相关原则
2.1.2.3. FDA
《人用单克隆抗体制品制备和检测中的考虑要点》
从细胞库/原材料控制、生产工艺控制、病毒灭活/去除步骤等多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USP<1050><1050.1>
着重于对病毒清楚工艺的设计、评估和特性鉴定方面
在以下方面给出了更为细化、更具有科参考性的指导
指示病毒的选择
工艺清除能力
缩小纯化模型的建立以及确认
取样时间点的选择
检测方法选择及确认
储存及冷冻对病毒清除样品的影响
试验用病毒存储液的确认以及清除工艺的影响因素
如何执行病毒清除试验
2.1.2.4. EMA
先从控制起始原材料及监理合适的病毒清除工艺入手,随之进入到临床期研究药品制备过程中的病毒安全控制,然后再进入到获批进入市场的药物生产制备环节
《生物技术新型药物产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价指南》
提供了生物技术新型药物病毒安全性评估研究的标准,特别是在临床研究之前及临床期间所需的验证研究
《单克隆抗体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特性鉴定和规范指南》
提出了平台制造工艺的概念,以支持在适宜情况下,使用源自经验数据用以实现相关的生产工艺。
2.1.2.5. 国外相关病毒安全法规列表
病毒安全性评价、去除技术、验证
单克隆抗体、重组DNA制品、血液制品、基因治疗产品
污染源控制及病毒检测方法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辅料
其他
2.1.3. 病毒安全相关法规总体要求
2.1.3.1. 国内外在保证药品病毒安全性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可归纳为三条相互联系的原则
对细胞系和其他原料(包括各种培养基)进行选择和检测,确保其不含可能对人有感染或致病作用的病毒
对生产工艺中清除感染性病毒的能力进行评估
在生产的适当步骤对产品进行病毒检测,确保产品未受感染性病毒的污染
2.1.3.2. 国内生物制品注册申报要求
提供关于外源因子潜在污染的风险评估信息
提供病毒安全性评价研究的详细信息
病毒评价研究应当证明生产中使用的物料安全性,并且在身产中用于检测、评价和消除潜在风险的措施适当
要求进入临床试验前完成关键工艺的病毒去除与灭活验证
申报生产阶段要结合色谱介质的是使用寿命完成对整个工艺的病毒去除/灭活验证
2.1.3.3. 《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控制要求》
《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
阐明了病毒安全性控制的一般原则
病毒安全控制的具体要求
来源控制
生产过程控制
产品病毒污染检测
病毒清除工艺验证
上市产品的病毒安全性追踪
2.1.3.4. 《生物组织提取制品和真核表达制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
2005年12月药品审评中心发布
阐明了病毒安全性验证研究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重点突出内容
对生物组织原材料/种子细胞进行病毒筛查的方法
选择检测的病毒种类
检测要求
病毒灭活/去除验证试验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内容
在验证研究设计时如何正确选择指示病毒
如何选择病毒灭活/去除的方法
如何总结分析试验资料
如何正确理解验证的试验结果及其代表意义
如何正确评价病毒安全性检测与感染风险性之间的关系
2.1.4. 病毒污染源控制
2.1.4.1. 工程细胞(细菌)病毒污染控制
具体要求
工程细胞(细菌)历史及溯源须明确,所有类型细胞的供体应无传染性疾病或未知病原名称的疾病,名称、来源、传代历史和检定情况清晰可追溯
细胞建库应在符合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cGMP)(2010修订)的条件下制备,徐详尽记录构建、筛选和建库流程和所使用的物料
使用具有子午复制能力的病毒作为载体时,要明确记录此病毒载体的详细描述、构建情况、选择依据、病毒载体库的建库流程、转染流程等信息。(美国FDA1997)
使用人或动物源性成分,如血清、胰蛋白酶、乳蛋白水解物或其他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应具有这些成分的来源、批号、制备方法、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和质量保证的相关资料
细胞库一般按三级管理,包括原始细胞库(PCB)、主细胞库(MCB)及工作细胞库(WCB)。如为引进的细胞可采取MCB和WCB二级管理。
细胞库建立后应至少对MCB细胞及生产终末细胞(EOPC)进行一次全面检定,当生产工艺发生改变时,应重新对EOPC进行检测。每次从MCB建立一个新的WCB,均应按规定项目进行检定。
应对细胞系的构建、筛选或者建库流程和物料进行改动时,需重新评估以明确变化是否会改变后续病毒检测和控制所关注的病毒种类
《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制品总论》和《人用重组DNA蛋白质制品总论》等法规文件
ICH Q5A 细胞系风险等级及病毒清除策略
2.1.4.2. 组织或者体液病毒污染控制
A.2010版GMP附录四第五条中要求:必须确保原料血浆的质量和来源的合法性,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特别是宾度的去除和(或)灭活工艺,必须对原辅料及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B.为保障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应开展献血员筛选、单份血浆和混合血浆的检测。具体可参见《中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血液制品生产用人血浆》
C.美国FDA要求
血浆捐助者的选择和管理,对每一人份血浆的选择和管理
分别对单人份血浆、小混合血浆样品和批生产混合血浆中传染性病毒病原体进行检测
对献浆员的筛选方法,其中包括检疫期回顾性程序,销毁未使用的由受感染献浆员捐献的不合格血浆。
D.欧洲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大都是血浆蛋白治疗协会(PPTA)的成员,资源按照PPTA建立的优异、保障和领先质量标准(QSEAL)血浆质量保证程序进行血浆管理。
E.《欧洲药典》9.0中,有相关的章节涉及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
F.ICH Q5A(R1)要求,为保障病毒安全性,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献血员筛选、单份血浆和混合血浆的检测以及生产过程中加入3个互补病毒灭活和去除步骤。
2.1.4.3. 生物来源物料病毒污染控制
A.细胞培养用牛血清:详见《细胞培养用牛血清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B.新生牛血清的检测要求:用细胞培养法及荧光抗体检测进行病毒检测。详细内容可参见《中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通则3604)《新生牛血清检测要求》
EMA法规建议对胎牛血清考虑以下几点
可追溯性
每一批次血浆都应能追溯到屠宰场,屠宰场要有动物来源的农场清单
地理学来源
胎牛血必须要来自GBR I及II类国家
屠宰方法
应采用非穿透性眩晕器及电麻醉(穿透性眩晕器可能破坏脑袋,并使脑袋中的东西进入血液)
C.可传播性海绵体脑炎(TSE)风险控制:生产中应优先使用非TSE相关动物或非动物来源物料。
D.胰蛋白酶:EMA法规建议胰蛋白酶应至少考虑以下病毒风险因素
控制起始物料(胰腺)来源的猪
病毒检测方法的可用性及检测阶段
胰蛋白酶本身病毒灭活
胰蛋白酶没生产阶段的病毒灭活/去除
胰蛋白酶用作试剂时的药品生产阶段
病毒在细胞中复制的风险
药品生产阶段的病毒灭活/去除步骤
单剂量药品应对生产使用的胰蛋白酶用量
药品的给药途径
要求生物制品制造厂商应有胰蛋白酶的足够信息,以便进行风险评估,向官方提供足够的数据包以便官方进行评估。
国内外法规关于病毒污染源控制的原则一致
要求筛选和检测用于制备产品的原材料
确保所有进入生产的物质,包括生物组织来源动物、生物纸质原材料、细胞、细胞培养基和添加成分均没有病毒污染。
2.1.5. 生产过程原材料控制
2.1.5.1. 生物来源物料病毒污染检测
建议尽量采用非生物来源的、化学成品明确的培养基和其他添加物
若原材料为生物来源,则需重点关注外援病毒污染风险,包括种属特异性的病毒检测和对TSE/BSEde 风险评估。
2.1.5.2. 基因工程细胞(细菌)类治疗用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检测
国内要求在EOPC或者细胞体外传代限定代次内阶段进行病毒检测能够评估某一上游上产工艺的病毒安全性风险。
一些情况下可用对体外传代限定代次内细胞的检测来代替EOPC检定
ICH、美国FDA和EMA均要求将细胞收获液(UPB)作为关键的中间控制项目
2.1.5.3. 组织或者体液类治疗用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检测(参见2.1.4.2“组织或体液病毒污染控制”)
2.1.6. 病毒灭活/去除工艺
2.1.6.1. 要求
在源头控制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污染
下游纯化步骤能有效清除可能存在或者中途引入的外源病毒污染以及细胞可能自带的内源病毒
2.1.6.2. 欧盟对于血液制品要求
生产过程中须采取病毒灭活/去除措施
在有效灭活脂包膜病毒措施基础上,至少采用一步可以清楚4个lg或以上的非脂包膜病毒的处理工艺
2.1.6.3. 国内外指南中均指出了建议采用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工艺步骤清除病毒,至少有一步工艺对无包膜的病毒有效
2.1.6.4. 工程细胞(细菌)类治疗用生物制品病毒灭活/去除方法主要有
低pH或S/D
除病毒过滤
阴离子交换
额外的色谱步骤
2.1.7. 病毒灭活/去除验证
2.1.7.1. 研究目的
获取充足的试验数据证明生产工艺是否包含有效的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步骤
2.1.7.2. 一般要求
至少包括两种从机制上能够互补的有效工艺步骤
有效处理步骤应对病毒感染性滴度灭活/去除的效果达>=4lg
病毒灭活/去除验证研究应规范,试验设计、试验数据和结果分析等方面应具有科学性
2.1.8. 注册申报
2.1.9. 上市后要求
2.2. 文件综述
2.2.1. 主要技术指南
2.2.2. 病毒安全性技术指南体现的不同关键点
3. 病毒污染源
3.1. 内源性病毒污染
3.1.1. 工程细胞
3.1.2. 组织或者体液
3.2. 外源性病毒污染
3.2.1. 物料控制
3.2.2. 人员控制
3.2.3. 设施环境
3.2.4. 过程监测
3.3. 病毒污染源风险控制
3.3.1. 内源性病毒污染风险控制
3.3.2. 外源性病毒污染风险控制
4. 病毒污染筛查和检测方法
4.1. 病毒污染筛查和病毒检测方法
4.1.1. 病毒污染筛查和病毒检测方法归类
4.1.2. 病毒污染筛查和病毒检测方法介绍
4.2. 病毒检测要求
4.2.1. 细胞基质的病毒检测要求
4.2.2. 由鼠源性杂交瘤生产单克隆抗体潜在病毒污染的检测要求
4.2.3. 病毒潜在污染程度的评估及需采取的措施
4.2.4. 组织或体液来源治疗用生物制品病毒检测方法
5. 病毒灭活/去除工艺建立与验证
5.1. 治疗用生物制品典型制造工艺概述
5.1.1. 单克隆抗体制品制造工艺概述
5.1.2. 血液制品制造工艺概述
5.2. 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概述
5.2.1. 灭活技术概述
5.2.2. 去除技术概述
5.2.3. 小结
5.3. 病毒灭活/去除工艺建立验证
5.3.1. 指示病毒的选择
5.3.2. 实验设计
5.3.3. 细胞毒性和病毒干扰研究
5.3.4. 病毒检测方法
5.3.5. 每剂量病毒颗粒估算
5.3.6. 病毒清除工艺的再验证
6. 病毒污染风险控制策略
6.1. 病毒污染风险控制总体策略
6.2. 单克隆抗体制品病毒安全保障
6.2.1. 细胞库病毒安全保障
6.2.2. 生产用原辅料病毒安全保障
6.2.3. 生产工艺过程病毒安全保障
6.2.4. 生产过程GMP控制
6.2.5. 持续改进
6.3. 血液制品病毒安全保障
6.3.1. 血浆的病毒安全保障
6.3.2. 人员
6.3.3. 厂房、设施、设备
6.3.4. 生产工艺
6.3.5. 成品检测
6.3.6. 持续改进
7.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