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亲士——用贤亲士,才能成就霸业,治理好国家
1. 君子总是能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一般人则是宽以待己,严以律人。君子在前途顺利时要不改变他的志向,在不得意时就要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个人即使杂处于平凡人之中,也始终没有怨恨之心,这样的人就是有自信的人
2. 如果身边全是谄谀奉承之人,正确的建议就会被他们阻拦,那样国家就危险了。桀、纣不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天下贤士,结果丧身亡国
3. 在墨子看来,任用贤人就要宽容地对待他们,允许他们直言进谏,绝不能因为他们说了逆耳的忠言而怪罪,只有这样才能广开言路,否则就会偏听偏信,受小人蒙蔽,最终招致杀身亡国的灾祸
2. 法仪——天下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有必须遵循的法则
1. 所谓法仪,就是法规准则。作者认为,天下所有的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有必须遵循的法则,将相百工都不例外。如果没有法则,就会一事无成,而天子诸侯治理天下国家就更会无法可依
2. 墨子认为父母、学者和国君都不足以作为“法”,可以为“法”的只有天,这也是墨子的一个核心思想
3. 七患——仓之备粟、库之备兵、城之备全、心之备虑乃国之必“备”
3.1. 边境不守、邻国不和、滥用民力、君主专断、臣子不忠、赏罚不明、国库空虚,认为主要有这七种情况存在,则国家面临危亡威胁,故将其称为“七患”
4. 尚贤 — 尚贤乃为政之本,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4.1.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同时作者还认为人的地位的尊贵或低贱不是永远不变的。这对当时广大平民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无疑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5. 尚同 — 遵循上天的意志,不可独断专行,才能治理好天下
5.1. 上古刚开始有人民之时,因为人人各行其是,意见难以统一,所以天下纷扰混乱,无法和睦相处。因此,上天便选拔贤能之人,并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让他们依次担任从天子到正长的各级大小统治者,这样便能统一各自管辖区域内百姓的思想,最终统一于天子,从而免于相互争辩、诋毁
6. 兼爱 — 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相恶则乱
6.1. 墨子“兼爱”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道德观,在战国时期没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是有原因的,因为它太理想化了,既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也不符合当时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思想觉悟水平,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幻想跨越阶级之间利益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调和,这种道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6.2. 墨子作补充论证,指出“兼爱”之道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是极其困难而不可实现的美好愿望,只要统治者有诚意推行,并且“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必会使百姓为求“向上”而趋之若鹜。这样天下就会安定,百姓就会得利。这是圣王的大道,是广大百姓最大的利益
7. 非攻 — 强权者不可打着“正义”的旗号四处掠夺
7.1. 墨子说道:当今天下所称赞的道义,该是怎样一种说法呢?是他对上能符合上天的利益,于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对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家才赞誉他
8. 天志 — 顺从天意的,就是仁义政治;违反天意的,就是暴力政治
8.1. 天志,就是上天的意志。墨子提出一个存在于天子之上的“天”,正是为了以“天”的意志来表明自己的主张。他强调“天”是比天子更尊贵和有智慧的,因此天的意志是天子和天下所有人必须遵循的
8.2. 墨子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平等。天志的本质是义,行义便符合天志。天志和鬼神的关系,好比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关系。之所以明鬼,也是为了督促人们去按照天志来行事。
8.3. 天的意志是判断人世间一切行为的准则,要想让社会稳定,人们就必须尚同于天志。
9. 杂守——打好防御战,立足于不败之地
9.1. 如敌兵逼近,就加紧收集各乡的金器,铜铁及其他可以用来帮助守城用的物品。
9.2. 敌人一接近,就摧毁房舍,砍伐树木,即使有人求情也不能破例。运进城里的柴草,不要像鱼鳞一样平散堆放,要堆到当路的地方,以便拿取。不能全数运进城的木材就就地烧掉,避免落入敌手
10. 备水——城池防守战术之一,破解以水攻城法
10.1. 这些勇武之人要预先供养,另供给房子,安排供养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作为人质。
11. 公输——不尚空谈,不辞辛苦,维护正义
11.1. 那些把灾祸消灭在萌芽阶段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那些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都知道他
12. 非命 — 我命由我不由天,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
12.1. 所谓非命,就是反对命定思想。墨子认为“命定论”使人不能努力治理国家,安心从事生产;反而容易放纵自己,走向坏的一面
13. 非儒 — 满口仁义道德,不如日行一善
13.1. 孔子注重修饰外表以惑乱世人,用音乐舞蹈以召集弟子,把登降的礼节变得反复以显示礼仪,努力从事趋走、周旋的礼节让众人观看。学问虽多却不可以议论世事,劳苦思虑而对民众没什么好处,几辈子也学不完他们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