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逻辑学
通过阅读该导图,可以快速地对逻辑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但由于篇幅限制,本导图不能展现许多细节知识也不能对许多问题做详细的解释。因此,如果遇到了问题且想深入学习逻辑学,建议通过搜索引擎查找问题或直接阅读教科书,以加强理解。祝学习愉快!
编辑于2023-03-16 20:48:42 北京市逻辑学
对象、性质和意义
逻辑与逻辑学
词源和含义
事物本身发展规律
思维的规律
理论、思路
道理、根据
特殊观点
科学的名称
悠久的科学
两千多年的发展史
公元前5-4世纪
逻辑学、形式逻辑、普通逻辑
广义:普通逻辑
狭义:形式逻辑
研究对象
思维形式的结构
思维形式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
正确思维的规律
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时必须遵守的准则
基本逻辑规律是在抽象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常用的思维方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逻辑规律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
也被称为逻辑方法
性质、意义和学习方法
学科性质
工具性
人文性
意义
掌握逻辑工具,提高综合能力
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识别错误、揭露诡辩的能力
树立逻辑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观念
用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观念
思维和语言表达要有严密性的观念
方法
充分重视公式的作用,学会从形式上分析问题
要在理解基本原理上下功夫,不能满足于死记硬背
要认真完成一定数量的联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概念
概述
什么是概念
概念
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
特有属性
事物自身的性质
事物之间的关系
任何概念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特有属性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特有属性不是单一的
概念、语词和词项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词语来表达
同一词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任何概念都由词语表达,但不是所有词语都表达概念
词项的含义
表达概念的语词为词项
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内涵
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
不等于对象本身固有的特有属性
外延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使用范围
确定性和可变性
内涵和外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原因
认识的深化发展
事物本身的发展
几种特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专名所表达的概念有没有内涵?
虚概念有没有外延?
概念要明确
明确概念的内涵即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
四个条件
具有与该概念相关的知识基础
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
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和概念间的关系等逻辑知识
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种类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反映唯一对象的概念
普遍概念: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体
若干同类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
部分不一定具有整体的属性
集合概念
反映集合体特有属性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
不反应集合体而反映个体特有属性的概念
注意区分具体语境中的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常见的误用集合概念的错误
把集合概念当作非集合概念使用
混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反映正属性(具有某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与正概念相反
概念间的关系
全同关系
如果S与P的外延完全重合,即所有S是P,并且所有P是S,那么S与P之间的关系为全同关系
等边三角形(S)——等角三角形(P)
真包含于关系
如果S的全部外延仅是P的外延的一部分,那么S与P的关系为真包含于的关系
知识分子(S)——劳动者(P)
真包含关系
学生(S)——大学生(P)
交叉关系
如果S与P的外延仅有一部分彼此重合,那么S与P的关系为交叉关系
工人(S)——青年(P)
全异关系
S与P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男生(S)——女生(P)
限制和概括
属种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反变关系是限制和概括的逻辑根据
限制和概括是两种简单的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外延越大的概念,其内涵越少
外延越少的概念,其内涵越多
限制
通过增加内涵将一个外延较大的属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种概念
概括
通过减少内涵将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属概念
定义
什么是定义
用简洁的语句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定义的方法
属加种差定义的步骤
定义项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
定义方法是构造定义项的方法
种差的类型
性质种差
揭示的内涵是某类事物所特有的性质
原因种差
揭示的内涵是某类事物产生或形成的特有原因或过程
关系种差
揭示的内涵是某类事物与其它事物所特有的关系
相对概念的定义方法
假设定义
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全同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3: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地概念或语词,不得用比喻
4:定义联项必须是肯定地
词语定义
对语词地意义加以解释地逻辑方法
划分
什么是划分
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地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以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方法
一次划分
确定某一标准并依据它将母项分为若干子项
连续划分
对一次划分后得到的全部子项或部分子项,分别再进行划分,以明确子项的外延
划分的规则
1: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外延相等
2:每次划分必须根据同一标准进行
穷举和列举
穷举法
穷尽地列出概念所反映的类中每一个分子以明确外延的逻辑方法,它通常适用于分子数有限的概念
列举法
揭示概念一部分外延的逻辑方法,也是不完全的划分或不完全的“穷举”
简单判断积极演绎推理
判断概述
什么是判断
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种类
简单判断
非模态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模态判断
标准模态判断
规范判断
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负判断
判断、语句和命题
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判断的形成、存在和表达,都借助于语句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区别
1:判断是思维形式,语句是一组表示思想或感情的字符
2: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语句来表达
3:同一语句可以有不同的判断
4:虽然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句都直接表达判断
非陈述句的”预设“(隐含判断)
可以理解为使一句话有意义的前提条件
判断和命题
表达判断的语句称为命题
判断是一种思想,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句
逻辑特征
1:任何判断都有所判定
2:任何判断都有真假
真假关系
1:等值关系
P和q同真同假
2:蕴涵关系和逆蕴涵关系(差等关系)
P真,q不可能为假
3:矛盾关系
P和q不能同真和同假
4:反对关系
P和q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5:下反对关系
P和q可能同时真,不能同时假
推理和演绎推理概述
什么是推理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的种类
演绎推理
简单判断推理
非模态判断推理
性质判断推理
关系判断推理
模态判断推理
标准模态判断推理
规范判断推理
复合判断推理
联言推理
选言推理
假言推理
负判断推理
复合判断推理
必然性推理
非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溯因推理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或然性推理
语言表达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由此可见...
推理演绎的性质及其形式的有效性问题
演绎推理是根据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属于必然性推理
主要性质
在形式有效的情况下,如果前提真就能必然地推出真结论,即”前提蕴涵结论“
含义
凡是形式有效的推理就是合乎逻辑的,形式无效的推理就是不合逻辑的
有效性判定
根据前提判断的逻辑性质制定出相应的推理规则
凡是合乎规则的推理形式就是有效的,违反规则的推理形式就是无效的
演绎推理的公理(演绎公理)
凡对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有所断定,则对该类事物的部分对象也可做相同的判定
性质判断及其直接推理
性质判断及其结构
性质判断
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成为直言判断
结构
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组成
主项
反映所断定的对象的概念
谓项
反映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的概念
联项
联结主项和谓项的判断词
量项
表示主项的外延被断定的范围的语词
种类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
是否断定了主项的全部外延
性质判断
A: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S是P
E: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S不是P
I:特称肯定判断
有S是P
O:特称否定判断
有S不是P
主、谓项相同的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及对当关系推理
对当关系
主谓项相同的A、E、I、O四种性质判断之间存在一定的真假制约关系
对当关系推理
根据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可以由一个性质判断的真或假,推出与之主、谓项相同的其它性质判断的真假情况。
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
一个词项的外延是否被全部断定的问题
A
S(主项):周延
P(谓项):不周延
E
S(主项):周延
P(谓项):周延
I
S(主项):不周延
P(谓项):不周延
O
S(主项):不周延
P(谓项):周延
性质判断的变形推理
通过改变一个性质判断的形式,由一个性质判断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的推理
换质法
通过改变前提判断的质(肯定改为否定,否定改肯定),从而得到新判断的推理方法
规则
1:只改变前提判断的质(联项)
2:结论的谓项应是前提判断谓项的矛盾概念
换位法
通过调换前提判断主、谓项的位置,从而推出新判断的推理方法
规则
只改变前提判断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不换质)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换质位法
既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又调换前提判断主、谓项的位置,从而推出新判断的推理方法
三段论
什么是三段论
由两个包含有一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一般结构
两个前提判断
大前提
小前提
一个结论判断
结论
中项的媒介作用
中项:两前提包含的共同项
连接大项和小项的作用
规则
基本规则
1: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
2: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3:从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
4:若前提有一否定判断,则结论必为否定判断;若两前提都是肯定判断,则结论必为肯定判断
导出规则
1:从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
2:若前提有一特称判断,则结论必为特称判断
AI组合
AO组合
EI组合
EO组合
三段论的格
由中项在前提中位置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三段论形式
四个格
1:中项在大前提中是主项,在小前提中是谓项
凡是金属都是导体
铁是金属
所以,铁是导体
2:中项在大、小前提中都是谓项
凡金属都是导体
碳不是导体
所以,碳不是金属
3:中项在大、小前提中都是主项
汞是液体
汞是金属
所以,有的金属是液体
4:中项在大前提中是谓项,在小前提中是主项
有的液体是金属
所有金属都是导体
所以有的导体是液体
特殊规则
第一格
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
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第二格
1:前提中必有一否定判断
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第三格
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
2:结论必须是特称判断
第四格
1:若大前提是肯定判断,则小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2:若小前提为坑定判断,则结论必须是特称判断
3:若前提有一否定判断,则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特殊规则和基本规则的关系
四条基本规则,是三段论形式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
特殊规则,是三段论形式有效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特点
第一格的大前提是全称,小前提是肯定
第二格的结论一定是否定判断
第三格只能推出特称结论
第四格中,大项在前提中是主项在结论中是谓项,小项在前提中是谓项在结论中是主项,所以显得很不自然
三段论的式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质和量的不同(即各属于A、E、I、O中的哪一种)而形成的不同的三段论形式
三段论在言语表达中的省略式
省略式可以省略某个不言自明的判断的三段论
可以分别省略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关系判断及其推理
什么是关系判断
断定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
关系者项
关系项
关系的逻辑性质和相关推理
对称性
对称性
反对称性
非对称关系
传递性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非传递关系
关系三段论
以一个关系判断和一个性质判断为前提进行的推理,也称为“混合关系推理“
规则
1:前提中必须有一共同的中项,且中项至少周延一次
2: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3:前提中的性质判断必须是肯定判断
标准模态判断及其推理
概念及其种类
定义
断定事务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判断,即狭义模态判断
真假
其真假取决于它所断定的事务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是否存在,而不却决于该事务情况是否确实发生
种类
必然判断
必然肯定判断
形式:必然P
甲今年必然考上研究生
必然否定判断
形式:必然非P
甲今年必然考不上研究生
可能判断
可能肯定判断
形式:可能P
甲今年可能考上研究生
可能否定判断
形式:可能非P
甲今年可能考不上研究生
对当关系及对当关系推理
对当关系
1:必然P——必然非P之间
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反对关系
2:必然P——可能非P、必然非P——可能P之间
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
3:必然P——可能P、必然非P——可能非P之间
前者真,后者不可能假的蕴涵关系
4:可能P——可能非P之间
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下反对关系
对当关系推理
依据对当关系原则开展的推理形式
模态判断与非模态判断间的真假关系及相关推理
真假关系
必然P蕴涵P,P蕴涵可能P
必然非P蕴涵非P,非P蕴涵可能非P
必然性蕴涵实然性,实然性蕴涵可能性
相关推理依据真假关系进行审查
模态三段论
前提中含有模态判断的三段论推理
规范判断及其推理
概念及其种类
定义
陈述人们的行为规范的判断,它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必须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哪些行为是允许的
真假
规范判断不存在是否符合客观事实的问题,而只存在是否恰当的问题
种类
必须判断
陈述某种行为是否必须或应当的判断
禁止判断
陈述某种行为是禁止进行的判断
允许判断
陈述某种行为是否允许进行或允许不进行的判断
规范判断间的对当关系及对当关系推理
对当关系
1:必须P——禁止P之间
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反对关系
2:必须P——运行不P、禁止P——允许P之间
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
3:必须P——允许P、禁止P——允许不P之间
前者真,后者不可能假的蕴涵关系
4:允许P——允许不P之间
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下反对关系
对当关系推理
依据对当关系原则开展的推理形式
规范三段论
前提中含有规范判断的三段论推理
主要形式
1:以规范的适用对象为中项的规范三段论
2:以被规范的行为为中项的规范三段论
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概述
什么是复合判断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多数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判断
一般结构
支判断
可以是简短判断,也可以是复合判断
联结词
表示支判断之间的关系
例子
或者...或者...
如果...那么...
基本类型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相容的选言判断
不相容的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负判断
推理及其种类
前提或结论中有符合判断并且是根据符合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演绎推理
复合判断推理的种类与复合判断的种类一致
联言判断及联言推理
联言判断及其结构
定义
同时断定几种相关的事物情况存在的判断
例子:他不但比我年轻,而且比我能干
结构
支判断称为联言支,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联言联结词,表示若干事务情况共存关系的语词
逻辑性质
联言判断的真假与联言支真假之间的关系
同真则真,一假全假
联言推理
1:已知若干独立判断均为真,就能推出以它们为支判断的联言判断为真
2:已知一个联言判断为真,就能推出它的任何一个支判断为真
选言判断及选言推理
选言判断及其一般结构
定义
断定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有一种存在的判断
例子:武松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
结构
支判断为选言支,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选言联结词,可以表示选言支的真假关系
相容的选言判断及其推理
定义
断定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判断
形式:P或者q,P v q
一真则真,同假则假
推理规则
1:已知一部分选言支为假,可以推出另一部分选言支至少有一为真
2:已知一部分选言支为真,不能推出另一部分选言支的真假
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及其推理
定义
断定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有一种并且只有一种存在的判断
形式:要么P要么q
全真全假都为假,一真一假都为真
推理规则
1:已知一部分选言支为假,可以推出另一部分选言支有且只有一个为真
2:已知一个选言支为真(或一部分选言支中有一为真),可以推出其余的选言支为假
关于选言判断和选言推理的几个问题
1:相容选言判断的定义: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区别在于后者断定了选言支不可同真(即严格排斥)
2:选言联结词的选用:其选用关系到选言判断是否恰当的问题
3:带量词的选言判断和推理
4:选言支的穷尽问题
假言判断及假言推理
假言判断及其一般结构
定义
也叫条件判断,是断定一事物情况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例子:当且仅当三角形三条边相等,它的三只角才相等
结构
任何假言判断都包含两个支判断,其中表示条件的支判断为“前件”
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的种类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不充分不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及其推理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断定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充分条件的判断
例子:如果x能被2整除,那么x是偶数
P真q假则假,其余可以为真
2: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前提中有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并且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的真假关系进行推演的推理
例子:如果他是案犯,他就有作案时间;经调查他们有作案时间,所以他不是案犯(否定后件式)
规则
1:前件真后件必真
2:前件假后件真假不定
3:后件真前件真假不定
4:后件假前件必假
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及其推理
1: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断定一事物情况就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必要条件的判断
例子:x只有能被2整除,它才是偶数
P假q真则假,其余可以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前提中有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并且是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的真假关系进行推演的推理
例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普遍尊敬;张老师得到学生的普遍尊敬,所以他是热爱学生的(肯定后件式)
规则
1:前件真后件真假不定
2:前件假后件必假
3:后件真前件必真
4:后件假前件真假不定
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及其推理
1: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断定一事物情况就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
例子:当且仅当x能被2整除,x才是偶数
同真同假可以为真,其余为假
2:充要条件假言推理
前提中有一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并且是根据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的真假关系进行推演的推理
规则
1:前件真后件必真
2:前件假后件必假
3:后件真前件必真
4:后件假前件必假
关于假言判断和假言推理的几个问题
1:关于条件联系的定义和分类
2:关于假言判断类型的认定
3:关于”强加条件“、混淆条件”的谬误
4:关于带量词的假言判断及其推理
负判断及其推理
什么是负判断
否定某个判断的判断。即不是直接对事物情况做出断定,而是断定某一判断为假
例子:并非所有的金属在常温下都是固体
形式:用“并非”来表示原判断为假
性质、关系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1:性质判断
断定某一性质判断为假的判断就是性质判断的负判断
例子:并非所有闪光的东西都是金子,所以有些闪光的东西不是金子
2:关系判断
断定某一关系判断为假的判断就是性质判断的负判断
例子:并非张老师认识甲班所有同学,所以张老师不认识甲班有的同学(即甲班有的同学张老师不认识)
模态、规范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根据模态判断的对当关系和规范判断的对当关系,可以得到模态判断负判断和规范判断负判断的等值判断
复合判断的负判断及相关推理
1:联言判断
例子:并非某甲既会画国画又会画油画,等值于,某甲或者不会画国画或者不会画油画
2: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例子:并非某甲或者是校长或者是党委书记,等值于,某甲既不是校长也不是党委书记
不相容选言例子:并非这件好事要么是甲做的要么是乙做的,等值于,这件好事既不是甲做的也不是乙做的,或者是甲和乙一起做的
3: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例子:今年受了灾,但粮食并没有减产;所以并非如果今年受灾粮食就会减产
必要条件例子:他虽然没有本科学历,但也当上了国家公务员;所以并非只有他具有本科文凭,才能当上国家公务员
充要条件例子
4:负判断的负判断
断定某一负判断为假的判断
例子:并非“Z涉嫌雇凶杀人被逮捕”是误传,所以“Z涉嫌雇凶杀人被逮捕”是真的
假言选言推理(二难推理)
什么是假言选言推理
前提中有若干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并且是根据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
例子
如果上帝是仁慈的,他就愿意消灭世间的邪恶
如果上帝是万能的,他就能够消灭世间的邪恶
假言判断
世间有邪恶存在,说明上帝或者不愿意消灭世间的邪恶,或者不能够
选言判断
前提
所以,上帝或者不是仁慈的,或者不是万能的
结论
主要形式
1:简单肯定式
如果你卖的这件文物是真品,那么你犯了法
如果你卖的这件文物是假货,那么你也犯了法
你卖的这件文物或者是真品或者是假货
所以,你总是犯了法
2:简单否定式
如果甲是一位优秀干部,那么他应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如果甲是一位优秀干部,那么他应该努力工作
甲工作没干好,说明,他或者能力不强或者工作不努力
所以,甲不是一位优秀干部
3:复杂肯定式
如果他明知是谣言而故意传播,那么他是别有用心
如果他轻信谣言而到处传播,那么他是愚昧无知
他或者明知谣言而故意传播,或者轻信谣言而到处传播
所以,他或者是别有用心,或者是愚昧无知
4:复杂否定式
如果他有勇气,他就敢于同困难作斗争
如果他有智慧,他就善于同困难作斗争
他或者不敢于同困难作斗争,或者不善于同困难作斗争
所以,他或者缺少勇气,或者缺少智慧
运用的常见错误及其破斥方法
1:违反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2:选言前提不真实(不穷尽)
3:假言前提虚假(强加条件)
其它形式
1:多难推理
2:以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前提的假言选言推理
复言判断的其它推理
假言联言推理
前提中有若干假言判断和一个联言判断,并且是根据假言判断和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
基本形式
1:肯定式
2:否定式
假言判断的等值转换推理(假言易位推理)
根据假言判断间的等值关系进行的推理
假言连锁推理
也称为纯假言推理,根据条件关系的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主要形式
1: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
反三段论
从一个以联言判断为前件的充分条件假言前提推出另一以联言判断为前件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推理
条件分析推理
根据某事物的条件之一已经具备,推断另一条件已成为某事物存在的充分条件的推理
归谬式推理
根据某一判断蕴涵着两个不可同真的结果,推出该判断为假的推理
非演绎推理
概述
什么是非演绎推理
除演绎推理意外其他一切推理的统称,不是根据判断的逻辑性质,而是根据其它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推演的
种类
1:归纳推理
根据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进行推演的推理
2:类比推理
根据两事物已知的共同属性以及这些已知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推演的推理
3:溯因推理
根据已知的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结果的出现推断原因存在的推理
4:探求因果
根据事物情况共存或共变现象推出因果关系存在的推理
演绎与非演绎推理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1:演绎推理离不开非演绎推理
2:非演绎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
3: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区别
1:推理的根据不同
2:对前提真实性的要求不同
3:结论所断定的范围不同
4: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性质不同
获取经验材料的途径
1:观察
2:实验
3:社会调查
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
1:比较
2:归类
3:分析与综合
4:抽象与概括
归纳推理
概念和种类
定义
是以一类中若干个别对象的具体知识为前提,推出有关该类事物一般的普遍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例子
鸡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青蛙...周期性节律
人...周期性节律
鸡、青蛙、人都是高等生物
所以,一切高等生物的活动都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种类
完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由某类中每一个分子(或每一个小类)具有某属性,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某属性的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定义
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最重要的一种
根据已观察到的某类部分对象具有某属性,而且没有遇到相反事例,从而推断该类对象全部具有某类属性的推理
结论的或然性
其推理的前提和结论的联系是或然的
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1:前提考察的对象数量要足够多
2:前提考察的对象分布范围要广,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3:要注意从最有可能出现反例的地方寻找反例
4:如果可能,可对前提所考察的对象具有某属性的原因进行分析
作用
是提出科学假说的一种重要方法,得出的或然性结论往往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典型归纳推理
根据某类中少数典型对象(即标本)的考察,得出典型对象的某一类属性是该类所有对象的共同属性的推理
典型样本的选择
1:典型必须具有类的定义属性
2:作为典型归纳推理的标本对象,应该是一类中的普通对象,而不应该是非常特殊的对象
统计归纳推理
根据被考察的样本中百分之几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有百分之几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的推理
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1:选出的样本应尽可能多
2:如果可能,样本要从一类事物的各个层次中随机抽取
3:统计得到的数据只能说明当时的情况
关于概率归纳推理
从统计判断可以推出概率判断
对任一个体具有P属性的可能性大小的断定
类比推理
什么是类比推理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结论的或然性
结论断定的范围已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它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
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1:前提中已知的共同属性不能太少
2:前提中已知的共同属性应与推出属性有较高的相关程度
作用
1:类比推理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
2:类比推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模拟方法的逻辑根据
3:类比推理也是一种说理方法,在逻辑论证中可以用作辅助论证的方法
溯因推理
什么是溯因推理
根据已知的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某事物情况的存在推出引起该事务发生的原因存在的推理
类型
1:简单式
2:复杂式
作用
是提出科学假说的一种重要方法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求同法
如果在被研究的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的共同的,则这个共同情况很可能与被研究对象有因果联系
求异法
如果在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正反两个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不同,则这个不同情况很可能与被研究对象有因果联系
求同求异并用法
如果在被研究的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中,不出现这个情况,则这个情况很可能与被研究对象有因果联系
共变法
如果在被研究的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只有一个情况也在变化,其他情况不发生变化,则这个情况很可能与被研究对象有因果联系
剩余法
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现象是另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同时又已知前一复合现象间的某些因素是后一复合现象中的某些因素的原因,那么,前一现象中的剩余因素与后一现象中的剩余因素之间很可能有因果联系
逻辑基本规律
概述
普遍适用性
具体的逻辑规律起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率的逻辑规律在逻辑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具有普遍适用性
客观基础
逻辑基本规律虽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但它们是客观规律在思维中的反应
作用
1:保障了正确思维的确定性
2:对人们的思维具有强制的规范作用
同一律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逻辑要求和违法它的逻辑错误
对概念运用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概念必须保持内涵和外延的同一
逻辑错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
对判断运用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判断必须保持其内容的前后一致性,不能随便转移
逻辑错误:转移论题、偷换论题
作用
1:保证思维中思想的自身同一
2:保证在整个体系中始终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这些概念
矛盾律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
逻辑要求和违法它的逻辑错误
对思维逻辑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致性,不允许自我否定
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体现
概念的运用
概念的判断
作用
保证思维的前后一贯
悖论
自相矛盾的错误
例子: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排中律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逻辑要求和违法它的逻辑错误
对思维逻辑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给,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加以否定,必须承认其中有一个是真的
逻辑错误:两不可
作用
排除思维中因同时否定相互矛盾的思想而形成的不明确现象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1:基本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2:适用范围不同
3:逻辑要求和逻辑错误不同
4:作用不同
科学假说和工作假设
概述
什么是假说
人们对所研究的未知事实或规律提出的初步的推测性解释
一般性质
1:是以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根据的
2:具有初步推测的性质,尚未得到严格的证明或实践的验证
3:科学假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止的命题
作用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突破作用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起创新作用
假说的提出
提出假说的心理机制和逻辑机制
心理机制
疑问的产生
逻辑机制
非演绎推理
应注意的问题
1:应以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根据
2:不能与已被实践反复证实的科学定律相冲突
3:假说本身不能包含逻辑矛盾
假说的验证
推演
从提出开始,就要不断地接受检验
证实和证伪
修正和发展
工作假设
什么是工作假设
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对具体事物的存在、性质、原因、趋势等作出的初步推测
提出和验证
论证
概述
定义及构成
定义
用已知为真的判断来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思维过程
构成要素
论题
也叫论点,是需要确定其真实性或虚假性的判断
论据
用来证明论题真实性或虚假性的判断
论证方式
论据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种类
1:证明和反驳
2: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3:科学定律的论证和一般主张的论证
4: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
论证和推理的关系
联系
论证和推理是密切联系的
区别
1:两者要求的重点不同
2:两者的认识和表述过程不同
3:两者结构方式的繁简不同
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关系
1:论证对实践的依赖性
1:论题的提出离不开实践
2:论据来源于实践
3:正确的论证方式来源于实践
4:论证所证明的论题最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2:论证对实践的反作用
1:论证指导人们探索真理的实践活动
2:论证使实践得到的知识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3:论证使真理变为群众的实践活动
常用的论证方法
直接演绎法(引证法)
引用一些已为人们认同的真实判断,运用演绎推理形式从论据直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论证方法
反证法
通过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确定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
归谬法
由被反驳的判断(对方的论题或论据)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一个荒谬结论,从而揭示虚假性
选言证法
又叫排除法、淘汰法,通过否定与论题相关的其他几种判断,从而确定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
分解法
将所要论证的论题分解为若干论题,然后分别加以论证,从而使论题得到证明的方法
例证法
引用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使论题得证的方法
类比法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证明论题
喻证法
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基本原则和论证规则
基本原则——充足理由原则
1:理由必须真实
2:从理由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
关于论题的规则
1:论题必须清楚明确
2: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关于论据的规则
论据必须已知为真
1:关于论据的判断本身必须是真实的
2:基本论据的真实性必须是已知的,而不能是尚待证实的
3:非基本论据的真实性不应当靠论题的真实性来证明
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
论据必须能够推导出论题
1:论据中所运用的推理形式不得违反演绎和非演绎推理规则
2:论据与论题必须相干
3:论据必须充足
反驳
什么是反驳
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来确定另一判断的虚假性的思维过程
反驳论题和论据的方法
论题和论据都是判断,即等同于反驳判断的方法
反驳论证方式的方法
指出论证过程中犯有“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揭露和驳斥诡辩
什么是诡辩
定义
故意用违反逻辑规律和论证规则的似是而非的方法为错误观点所做的辩护
特征
1:为错误论点进行辩护
2: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且是自觉的、故意的
3:貌似是正确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迷惑性
常见诡辩举例
1: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2:偷梁换柱,歪曲原意
3:辱骂恐吓,人身攻击
4:双重标准,为我所用
5:无中生有,编造论据
6:循环论证,原地兜圈
7:以人为据,回避实质
8:诉诸权威,借以吓人
9:诉诸情感,转移视线
10:玩弄实例,以偏概全
对诡辩的揭露和驳斥
1: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揭露对方论证中的逻辑矛盾
逻辑学
对象、性质和意义
逻辑与逻辑学
词源和含义
事物本身发展规律
思维的规律
理论、思路
道理、根据
特殊观点
科学的名称
悠久的科学
两千多年的发展史
公元前5-4世纪
逻辑学、形式逻辑、普通逻辑
广义:普通逻辑
狭义:形式逻辑
研究对象
思维形式的结构
思维形式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
正确思维的规律
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时必须遵守的准则
基本逻辑规律是在抽象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常用的思维方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逻辑规律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
也被称为逻辑方法
性质、意义和学习方法
学科性质
工具性
人文性
意义
掌握逻辑工具,提高综合能力
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识别错误、揭露诡辩的能力
树立逻辑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观念
用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观念
思维和语言表达要有严密性的观念
方法
充分重视公式的作用,学会从形式上分析问题
要在理解基本原理上下功夫,不能满足于死记硬背
要认真完成一定数量的联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概念
概述
什么是概念
概念
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
特有属性
事物自身的性质
事物之间的关系
任何概念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特有属性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特有属性不是单一的
概念、语词和词项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词语来表达
同一词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任何概念都由词语表达,但不是所有词语都表达概念
词项的含义
表达概念的语词为词项
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内涵
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
不等于对象本身固有的特有属性
外延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使用范围
确定性和可变性
内涵和外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原因
认识的深化发展
事物本身的发展
几种特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专名所表达的概念有没有内涵?
虚概念有没有外延?
概念要明确
明确概念的内涵即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
四个条件
具有与该概念相关的知识基础
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
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和概念间的关系等逻辑知识
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种类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反映唯一对象的概念
普遍概念: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体
若干同类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
部分不一定具有整体的属性
集合概念
反映集合体特有属性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
不反应集合体而反映个体特有属性的概念
注意区分具体语境中的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常见的误用集合概念的错误
把集合概念当作非集合概念使用
混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反映正属性(具有某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与正概念相反
概念间的关系
全同关系
如果S与P的外延完全重合,即所有S是P,并且所有P是S,那么S与P之间的关系为全同关系
等边三角形(S)——等角三角形(P)
真包含于关系
如果S的全部外延仅是P的外延的一部分,那么S与P的关系为真包含于的关系
知识分子(S)——劳动者(P)
真包含关系
学生(S)——大学生(P)
交叉关系
如果S与P的外延仅有一部分彼此重合,那么S与P的关系为交叉关系
工人(S)——青年(P)
全异关系
S与P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男生(S)——女生(P)
限制和概括
属种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反变关系是限制和概括的逻辑根据
限制和概括是两种简单的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外延越大的概念,其内涵越少
外延越少的概念,其内涵越多
限制
通过增加内涵将一个外延较大的属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种概念
概括
通过减少内涵将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属概念
定义
什么是定义
用简洁的语句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定义的方法
属加种差定义的步骤
定义项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
定义方法是构造定义项的方法
种差的类型
性质种差
揭示的内涵是某类事物所特有的性质
原因种差
揭示的内涵是某类事物产生或形成的特有原因或过程
关系种差
揭示的内涵是某类事物与其它事物所特有的关系
相对概念的定义方法
假设定义
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全同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3: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地概念或语词,不得用比喻
4:定义联项必须是肯定地
词语定义
对语词地意义加以解释地逻辑方法
划分
什么是划分
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地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以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方法
一次划分
确定某一标准并依据它将母项分为若干子项
连续划分
对一次划分后得到的全部子项或部分子项,分别再进行划分,以明确子项的外延
划分的规则
1: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外延相等
2:每次划分必须根据同一标准进行
穷举和列举
穷举法
穷尽地列出概念所反映的类中每一个分子以明确外延的逻辑方法,它通常适用于分子数有限的概念
列举法
揭示概念一部分外延的逻辑方法,也是不完全的划分或不完全的“穷举”
简单判断积极演绎推理
判断概述
什么是判断
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种类
简单判断
非模态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模态判断
标准模态判断
规范判断
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负判断
判断、语句和命题
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判断的形成、存在和表达,都借助于语句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区别
1:判断是思维形式,语句是一组表示思想或感情的字符
2: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语句来表达
3:同一语句可以有不同的判断
4:虽然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句都直接表达判断
非陈述句的”预设“(隐含判断)
可以理解为使一句话有意义的前提条件
判断和命题
表达判断的语句称为命题
判断是一种思想,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句
逻辑特征
1:任何判断都有所判定
2:任何判断都有真假
真假关系
1:等值关系
P和q同真同假
2:蕴涵关系和逆蕴涵关系(差等关系)
P真,q不可能为假
3:矛盾关系
P和q不能同真和同假
4:反对关系
P和q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5:下反对关系
P和q可能同时真,不能同时假
推理和演绎推理概述
什么是推理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的种类
演绎推理
简单判断推理
非模态判断推理
性质判断推理
关系判断推理
模态判断推理
标准模态判断推理
规范判断推理
复合判断推理
联言推理
选言推理
假言推理
负判断推理
复合判断推理
必然性推理
非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溯因推理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或然性推理
语言表达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由此可见...
推理演绎的性质及其形式的有效性问题
演绎推理是根据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属于必然性推理
主要性质
在形式有效的情况下,如果前提真就能必然地推出真结论,即”前提蕴涵结论“
含义
凡是形式有效的推理就是合乎逻辑的,形式无效的推理就是不合逻辑的
有效性判定
根据前提判断的逻辑性质制定出相应的推理规则
凡是合乎规则的推理形式就是有效的,违反规则的推理形式就是无效的
演绎推理的公理(演绎公理)
凡对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有所断定,则对该类事物的部分对象也可做相同的判定
性质判断及其直接推理
性质判断及其结构
性质判断
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成为直言判断
结构
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组成
主项
反映所断定的对象的概念
谓项
反映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的概念
联项
联结主项和谓项的判断词
量项
表示主项的外延被断定的范围的语词
种类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
是否断定了主项的全部外延
性质判断
A: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S是P
E: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S不是P
I:特称肯定判断
有S是P
O:特称否定判断
有S不是P
主、谓项相同的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及对当关系推理
对当关系
主谓项相同的A、E、I、O四种性质判断之间存在一定的真假制约关系
对当关系推理
根据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可以由一个性质判断的真或假,推出与之主、谓项相同的其它性质判断的真假情况。
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
一个词项的外延是否被全部断定的问题
A
S(主项):周延
P(谓项):不周延
E
S(主项):周延
P(谓项):周延
I
S(主项):不周延
P(谓项):不周延
O
S(主项):不周延
P(谓项):周延
性质判断的变形推理
通过改变一个性质判断的形式,由一个性质判断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的推理
换质法
通过改变前提判断的质(肯定改为否定,否定改肯定),从而得到新判断的推理方法
规则
1:只改变前提判断的质(联项)
2:结论的谓项应是前提判断谓项的矛盾概念
换位法
通过调换前提判断主、谓项的位置,从而推出新判断的推理方法
规则
只改变前提判断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不换质)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换质位法
既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又调换前提判断主、谓项的位置,从而推出新判断的推理方法
三段论
什么是三段论
由两个包含有一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一般结构
两个前提判断
大前提
小前提
一个结论判断
结论
中项的媒介作用
中项:两前提包含的共同项
连接大项和小项的作用
规则
基本规则
1: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
2: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3:从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
4:若前提有一否定判断,则结论必为否定判断;若两前提都是肯定判断,则结论必为肯定判断
导出规则
1:从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
2:若前提有一特称判断,则结论必为特称判断
AI组合
AO组合
EI组合
EO组合
三段论的格
由中项在前提中位置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三段论形式
四个格
1:中项在大前提中是主项,在小前提中是谓项
凡是金属都是导体
铁是金属
所以,铁是导体
2:中项在大、小前提中都是谓项
凡金属都是导体
碳不是导体
所以,碳不是金属
3:中项在大、小前提中都是主项
汞是液体
汞是金属
所以,有的金属是液体
4:中项在大前提中是谓项,在小前提中是主项
有的液体是金属
所有金属都是导体
所以有的导体是液体
特殊规则
第一格
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
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第二格
1:前提中必有一否定判断
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第三格
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
2:结论必须是特称判断
第四格
1:若大前提是肯定判断,则小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2:若小前提为坑定判断,则结论必须是特称判断
3:若前提有一否定判断,则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特殊规则和基本规则的关系
四条基本规则,是三段论形式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
特殊规则,是三段论形式有效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特点
第一格的大前提是全称,小前提是肯定
第二格的结论一定是否定判断
第三格只能推出特称结论
第四格中,大项在前提中是主项在结论中是谓项,小项在前提中是谓项在结论中是主项,所以显得很不自然
三段论的式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质和量的不同(即各属于A、E、I、O中的哪一种)而形成的不同的三段论形式
三段论在言语表达中的省略式
省略式可以省略某个不言自明的判断的三段论
可以分别省略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关系判断及其推理
什么是关系判断
断定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
关系者项
关系项
关系的逻辑性质和相关推理
对称性
对称性
反对称性
非对称关系
传递性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非传递关系
关系三段论
以一个关系判断和一个性质判断为前提进行的推理,也称为“混合关系推理“
规则
1:前提中必须有一共同的中项,且中项至少周延一次
2: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3:前提中的性质判断必须是肯定判断
标准模态判断及其推理
概念及其种类
定义
断定事务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判断,即狭义模态判断
真假
其真假取决于它所断定的事务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是否存在,而不却决于该事务情况是否确实发生
种类
必然判断
必然肯定判断
形式:必然P
甲今年必然考上研究生
必然否定判断
形式:必然非P
甲今年必然考不上研究生
可能判断
可能肯定判断
形式:可能P
甲今年可能考上研究生
可能否定判断
形式:可能非P
甲今年可能考不上研究生
对当关系及对当关系推理
对当关系
1:必然P——必然非P之间
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反对关系
2:必然P——可能非P、必然非P——可能P之间
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
3:必然P——可能P、必然非P——可能非P之间
前者真,后者不可能假的蕴涵关系
4:可能P——可能非P之间
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下反对关系
对当关系推理
依据对当关系原则开展的推理形式
模态判断与非模态判断间的真假关系及相关推理
真假关系
必然P蕴涵P,P蕴涵可能P
必然非P蕴涵非P,非P蕴涵可能非P
必然性蕴涵实然性,实然性蕴涵可能性
相关推理依据真假关系进行审查
模态三段论
前提中含有模态判断的三段论推理
规范判断及其推理
概念及其种类
定义
陈述人们的行为规范的判断,它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必须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哪些行为是允许的
真假
规范判断不存在是否符合客观事实的问题,而只存在是否恰当的问题
种类
必须判断
陈述某种行为是否必须或应当的判断
禁止判断
陈述某种行为是禁止进行的判断
允许判断
陈述某种行为是否允许进行或允许不进行的判断
规范判断间的对当关系及对当关系推理
对当关系
1:必须P——禁止P之间
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反对关系
2:必须P——运行不P、禁止P——允许P之间
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
3:必须P——允许P、禁止P——允许不P之间
前者真,后者不可能假的蕴涵关系
4:允许P——允许不P之间
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下反对关系
对当关系推理
依据对当关系原则开展的推理形式
规范三段论
前提中含有规范判断的三段论推理
主要形式
1:以规范的适用对象为中项的规范三段论
2:以被规范的行为为中项的规范三段论
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概述
什么是复合判断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多数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判断
一般结构
支判断
可以是简短判断,也可以是复合判断
联结词
表示支判断之间的关系
例子
或者...或者...
如果...那么...
基本类型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相容的选言判断
不相容的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负判断
推理及其种类
前提或结论中有符合判断并且是根据符合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演绎推理
复合判断推理的种类与复合判断的种类一致
联言判断及联言推理
联言判断及其结构
定义
同时断定几种相关的事物情况存在的判断
例子:他不但比我年轻,而且比我能干
结构
支判断称为联言支,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联言联结词,表示若干事务情况共存关系的语词
逻辑性质
联言判断的真假与联言支真假之间的关系
同真则真,一假全假
联言推理
1:已知若干独立判断均为真,就能推出以它们为支判断的联言判断为真
2:已知一个联言判断为真,就能推出它的任何一个支判断为真
选言判断及选言推理
选言判断及其一般结构
定义
断定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有一种存在的判断
例子:武松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
结构
支判断为选言支,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选言联结词,可以表示选言支的真假关系
相容的选言判断及其推理
定义
断定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判断
形式:P或者q,P v q
一真则真,同假则假
推理规则
1:已知一部分选言支为假,可以推出另一部分选言支至少有一为真
2:已知一部分选言支为真,不能推出另一部分选言支的真假
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及其推理
定义
断定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有一种并且只有一种存在的判断
形式:要么P要么q
全真全假都为假,一真一假都为真
推理规则
1:已知一部分选言支为假,可以推出另一部分选言支有且只有一个为真
2:已知一个选言支为真(或一部分选言支中有一为真),可以推出其余的选言支为假
关于选言判断和选言推理的几个问题
1:相容选言判断的定义: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区别在于后者断定了选言支不可同真(即严格排斥)
2:选言联结词的选用:其选用关系到选言判断是否恰当的问题
3:带量词的选言判断和推理
4:选言支的穷尽问题
假言判断及假言推理
假言判断及其一般结构
定义
也叫条件判断,是断定一事物情况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例子:当且仅当三角形三条边相等,它的三只角才相等
结构
任何假言判断都包含两个支判断,其中表示条件的支判断为“前件”
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的种类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不充分不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及其推理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断定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充分条件的判断
例子:如果x能被2整除,那么x是偶数
P真q假则假,其余可以为真
2: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前提中有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并且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的真假关系进行推演的推理
例子:如果他是案犯,他就有作案时间;经调查他们有作案时间,所以他不是案犯(否定后件式)
规则
1:前件真后件必真
2:前件假后件真假不定
3:后件真前件真假不定
4:后件假前件必假
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及其推理
1: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断定一事物情况就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必要条件的判断
例子:x只有能被2整除,它才是偶数
P假q真则假,其余可以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前提中有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并且是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的真假关系进行推演的推理
例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普遍尊敬;张老师得到学生的普遍尊敬,所以他是热爱学生的(肯定后件式)
规则
1:前件真后件真假不定
2:前件假后件必假
3:后件真前件必真
4:后件假前件真假不定
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及其推理
1: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断定一事物情况就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
例子:当且仅当x能被2整除,x才是偶数
同真同假可以为真,其余为假
2:充要条件假言推理
前提中有一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并且是根据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的真假关系进行推演的推理
规则
1:前件真后件必真
2:前件假后件必假
3:后件真前件必真
4:后件假前件必假
关于假言判断和假言推理的几个问题
1:关于条件联系的定义和分类
2:关于假言判断类型的认定
3:关于”强加条件“、混淆条件”的谬误
4:关于带量词的假言判断及其推理
负判断及其推理
什么是负判断
否定某个判断的判断。即不是直接对事物情况做出断定,而是断定某一判断为假
例子:并非所有的金属在常温下都是固体
形式:用“并非”来表示原判断为假
性质、关系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1:性质判断
断定某一性质判断为假的判断就是性质判断的负判断
例子:并非所有闪光的东西都是金子,所以有些闪光的东西不是金子
2:关系判断
断定某一关系判断为假的判断就是性质判断的负判断
例子:并非张老师认识甲班所有同学,所以张老师不认识甲班有的同学(即甲班有的同学张老师不认识)
模态、规范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根据模态判断的对当关系和规范判断的对当关系,可以得到模态判断负判断和规范判断负判断的等值判断
复合判断的负判断及相关推理
1:联言判断
例子:并非某甲既会画国画又会画油画,等值于,某甲或者不会画国画或者不会画油画
2: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例子:并非某甲或者是校长或者是党委书记,等值于,某甲既不是校长也不是党委书记
不相容选言例子:并非这件好事要么是甲做的要么是乙做的,等值于,这件好事既不是甲做的也不是乙做的,或者是甲和乙一起做的
3: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例子:今年受了灾,但粮食并没有减产;所以并非如果今年受灾粮食就会减产
必要条件例子:他虽然没有本科学历,但也当上了国家公务员;所以并非只有他具有本科文凭,才能当上国家公务员
充要条件例子
4:负判断的负判断
断定某一负判断为假的判断
例子:并非“Z涉嫌雇凶杀人被逮捕”是误传,所以“Z涉嫌雇凶杀人被逮捕”是真的
假言选言推理(二难推理)
什么是假言选言推理
前提中有若干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并且是根据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
例子
如果上帝是仁慈的,他就愿意消灭世间的邪恶
如果上帝是万能的,他就能够消灭世间的邪恶
假言判断
世间有邪恶存在,说明上帝或者不愿意消灭世间的邪恶,或者不能够
选言判断
前提
所以,上帝或者不是仁慈的,或者不是万能的
结论
主要形式
1:简单肯定式
如果你卖的这件文物是真品,那么你犯了法
如果你卖的这件文物是假货,那么你也犯了法
你卖的这件文物或者是真品或者是假货
所以,你总是犯了法
2:简单否定式
如果甲是一位优秀干部,那么他应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如果甲是一位优秀干部,那么他应该努力工作
甲工作没干好,说明,他或者能力不强或者工作不努力
所以,甲不是一位优秀干部
3:复杂肯定式
如果他明知是谣言而故意传播,那么他是别有用心
如果他轻信谣言而到处传播,那么他是愚昧无知
他或者明知谣言而故意传播,或者轻信谣言而到处传播
所以,他或者是别有用心,或者是愚昧无知
4:复杂否定式
如果他有勇气,他就敢于同困难作斗争
如果他有智慧,他就善于同困难作斗争
他或者不敢于同困难作斗争,或者不善于同困难作斗争
所以,他或者缺少勇气,或者缺少智慧
运用的常见错误及其破斥方法
1:违反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2:选言前提不真实(不穷尽)
3:假言前提虚假(强加条件)
其它形式
1:多难推理
2:以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前提的假言选言推理
复言判断的其它推理
假言联言推理
前提中有若干假言判断和一个联言判断,并且是根据假言判断和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
基本形式
1:肯定式
2:否定式
假言判断的等值转换推理(假言易位推理)
根据假言判断间的等值关系进行的推理
假言连锁推理
也称为纯假言推理,根据条件关系的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主要形式
1: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
反三段论
从一个以联言判断为前件的充分条件假言前提推出另一以联言判断为前件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推理
条件分析推理
根据某事物的条件之一已经具备,推断另一条件已成为某事物存在的充分条件的推理
归谬式推理
根据某一判断蕴涵着两个不可同真的结果,推出该判断为假的推理
非演绎推理
概述
什么是非演绎推理
除演绎推理意外其他一切推理的统称,不是根据判断的逻辑性质,而是根据其它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推演的
种类
1:归纳推理
根据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进行推演的推理
2:类比推理
根据两事物已知的共同属性以及这些已知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推演的推理
3:溯因推理
根据已知的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结果的出现推断原因存在的推理
4:探求因果
根据事物情况共存或共变现象推出因果关系存在的推理
演绎与非演绎推理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1:演绎推理离不开非演绎推理
2:非演绎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
3: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区别
1:推理的根据不同
2:对前提真实性的要求不同
3:结论所断定的范围不同
4: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性质不同
获取经验材料的途径
1:观察
2:实验
3:社会调查
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
1:比较
2:归类
3:分析与综合
4:抽象与概括
归纳推理
概念和种类
定义
是以一类中若干个别对象的具体知识为前提,推出有关该类事物一般的普遍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例子
鸡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青蛙...周期性节律
人...周期性节律
鸡、青蛙、人都是高等生物
所以,一切高等生物的活动都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种类
完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由某类中每一个分子(或每一个小类)具有某属性,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某属性的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定义
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最重要的一种
根据已观察到的某类部分对象具有某属性,而且没有遇到相反事例,从而推断该类对象全部具有某类属性的推理
结论的或然性
其推理的前提和结论的联系是或然的
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1:前提考察的对象数量要足够多
2:前提考察的对象分布范围要广,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3:要注意从最有可能出现反例的地方寻找反例
4:如果可能,可对前提所考察的对象具有某属性的原因进行分析
作用
是提出科学假说的一种重要方法,得出的或然性结论往往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典型归纳推理
根据某类中少数典型对象(即标本)的考察,得出典型对象的某一类属性是该类所有对象的共同属性的推理
典型样本的选择
1:典型必须具有类的定义属性
2:作为典型归纳推理的标本对象,应该是一类中的普通对象,而不应该是非常特殊的对象
统计归纳推理
根据被考察的样本中百分之几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有百分之几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的推理
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1:选出的样本应尽可能多
2:如果可能,样本要从一类事物的各个层次中随机抽取
3:统计得到的数据只能说明当时的情况
关于概率归纳推理
从统计判断可以推出概率判断
对任一个体具有P属性的可能性大小的断定
类比推理
什么是类比推理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结论的或然性
结论断定的范围已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它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
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1:前提中已知的共同属性不能太少
2:前提中已知的共同属性应与推出属性有较高的相关程度
作用
1:类比推理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
2:类比推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模拟方法的逻辑根据
3:类比推理也是一种说理方法,在逻辑论证中可以用作辅助论证的方法
溯因推理
什么是溯因推理
根据已知的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某事物情况的存在推出引起该事务发生的原因存在的推理
类型
1:简单式
2:复杂式
作用
是提出科学假说的一种重要方法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求同法
如果在被研究的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的共同的,则这个共同情况很可能与被研究对象有因果联系
求异法
如果在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正反两个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不同,则这个不同情况很可能与被研究对象有因果联系
求同求异并用法
如果在被研究的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中,不出现这个情况,则这个情况很可能与被研究对象有因果联系
共变法
如果在被研究的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只有一个情况也在变化,其他情况不发生变化,则这个情况很可能与被研究对象有因果联系
剩余法
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现象是另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同时又已知前一复合现象间的某些因素是后一复合现象中的某些因素的原因,那么,前一现象中的剩余因素与后一现象中的剩余因素之间很可能有因果联系
逻辑基本规律
概述
普遍适用性
具体的逻辑规律起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率的逻辑规律在逻辑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具有普遍适用性
客观基础
逻辑基本规律虽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但它们是客观规律在思维中的反应
作用
1:保障了正确思维的确定性
2:对人们的思维具有强制的规范作用
同一律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逻辑要求和违法它的逻辑错误
对概念运用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概念必须保持内涵和外延的同一
逻辑错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
对判断运用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判断必须保持其内容的前后一致性,不能随便转移
逻辑错误:转移论题、偷换论题
作用
1:保证思维中思想的自身同一
2:保证在整个体系中始终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这些概念
矛盾律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
逻辑要求和违法它的逻辑错误
对思维逻辑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致性,不允许自我否定
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体现
概念的运用
概念的判断
作用
保证思维的前后一贯
悖论
自相矛盾的错误
例子: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排中律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逻辑要求和违法它的逻辑错误
对思维逻辑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给,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加以否定,必须承认其中有一个是真的
逻辑错误:两不可
作用
排除思维中因同时否定相互矛盾的思想而形成的不明确现象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1:基本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2:适用范围不同
3:逻辑要求和逻辑错误不同
4:作用不同
科学假说和工作假设
概述
什么是假说
人们对所研究的未知事实或规律提出的初步的推测性解释
一般性质
1:是以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根据的
2:具有初步推测的性质,尚未得到严格的证明或实践的验证
3:科学假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止的命题
作用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突破作用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起创新作用
假说的提出
提出假说的心理机制和逻辑机制
心理机制
疑问的产生
逻辑机制
非演绎推理
应注意的问题
1:应以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根据
2:不能与已被实践反复证实的科学定律相冲突
3:假说本身不能包含逻辑矛盾
假说的验证
推演
从提出开始,就要不断地接受检验
证实和证伪
修正和发展
工作假设
什么是工作假设
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对具体事物的存在、性质、原因、趋势等作出的初步推测
提出和验证
论证
概述
定义及构成
定义
用已知为真的判断来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思维过程
构成要素
论题
也叫论点,是需要确定其真实性或虚假性的判断
论据
用来证明论题真实性或虚假性的判断
论证方式
论据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种类
1:证明和反驳
2: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3:科学定律的论证和一般主张的论证
4: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
论证和推理的关系
联系
论证和推理是密切联系的
区别
1:两者要求的重点不同
2:两者的认识和表述过程不同
3:两者结构方式的繁简不同
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关系
1:论证对实践的依赖性
1:论题的提出离不开实践
2:论据来源于实践
3:正确的论证方式来源于实践
4:论证所证明的论题最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2:论证对实践的反作用
1:论证指导人们探索真理的实践活动
2:论证使实践得到的知识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3:论证使真理变为群众的实践活动
常用的论证方法
直接演绎法(引证法)
引用一些已为人们认同的真实判断,运用演绎推理形式从论据直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论证方法
反证法
通过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确定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
归谬法
由被反驳的判断(对方的论题或论据)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一个荒谬结论,从而揭示虚假性
选言证法
又叫排除法、淘汰法,通过否定与论题相关的其他几种判断,从而确定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
分解法
将所要论证的论题分解为若干论题,然后分别加以论证,从而使论题得到证明的方法
例证法
引用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使论题得证的方法
类比法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证明论题
喻证法
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基本原则和论证规则
基本原则——充足理由原则
1:理由必须真实
2:从理由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
关于论题的规则
1:论题必须清楚明确
2: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关于论据的规则
论据必须已知为真
1:关于论据的判断本身必须是真实的
2:基本论据的真实性必须是已知的,而不能是尚待证实的
3:非基本论据的真实性不应当靠论题的真实性来证明
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
论据必须能够推导出论题
1:论据中所运用的推理形式不得违反演绎和非演绎推理规则
2:论据与论题必须相干
3:论据必须充足
反驳
什么是反驳
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来确定另一判断的虚假性的思维过程
反驳论题和论据的方法
论题和论据都是判断,即等同于反驳判断的方法
反驳论证方式的方法
指出论证过程中犯有“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揭露和驳斥诡辩
什么是诡辩
定义
故意用违反逻辑规律和论证规则的似是而非的方法为错误观点所做的辩护
特征
1:为错误论点进行辩护
2: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且是自觉的、故意的
3:貌似是正确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迷惑性
常见诡辩举例
1: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2:偷梁换柱,歪曲原意
3:辱骂恐吓,人身攻击
4:双重标准,为我所用
5:无中生有,编造论据
6:循环论证,原地兜圈
7:以人为据,回避实质
8:诉诸权威,借以吓人
9:诉诸情感,转移视线
10:玩弄实例,以偏概全
对诡辩的揭露和驳斥
1: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揭露对方论证中的逻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