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三章
生理学知识点的干货分享!生理学第三章的内容复杂,脉络不清晰,下图从血液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血细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型与输血 等方面进行了知识点的详细概括与总结,快收藏加关注不迷路哦!考试拿高分!
编辑于2019-01-03 12:24:52生理学知识点的干货分享!生理学第三章的内容复杂,脉络不清晰,下图从血液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血细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型与输血 等方面进行了知识点的详细概括与总结,快收藏加关注不迷路哦!考试拿高分!
大学医学生理学第一章绪论内容思维导图。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一门学科。还不快收藏学起来!
大学医学生理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学习笔记分享!下图清晰地梳理了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几细胞的收缩功能四小节的脉络。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生理学知识点的干货分享!生理学第三章的内容复杂,脉络不清晰,下图从血液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血细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型与输血 等方面进行了知识点的详细概括与总结,快收藏加关注不迷路哦!考试拿高分!
大学医学生理学第一章绪论内容思维导图。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一门学科。还不快收藏学起来!
大学医学生理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学习笔记分享!下图清晰地梳理了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几细胞的收缩功能四小节的脉络。
第三章
血液
概念
功能
运输功能
防御和保护功能
调节功能
参与体温的调节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
血液抗凝处理后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离心30分钟后
上层
血浆(淡黄色透明液体)
占总体积的50%-60%
由91%-92%的水和8-9%的溶质组成的混合溶液
血浆蛋白 正常成人60-80g/l
(盐析法)
白蛋白A
40-50g/L
球蛋白G
20-30g/L
A/G 1.5~2.5:1
纤维蛋白原
2-4g/L
主要功能
①运输功能,协调运输激素,脂类物质,离子,维生素,及多种代谢产物
②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
③参与凝血,抗凝血,纤溶功能
④免疫功能,抵抗病原微生物
⑤营养功能
⑥缓冲功能,血浆白蛋白及其钠盐组成的缓冲对具有缓冲作用
下层
红细胞(深红色不透明)
40-50%
中间
白细胞和血小板(薄层灰白色)
1%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
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数量
二、血量
人体血液的总量
正常成人 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量
分类
循环血量
其中大部分在心血管中流动
储存血量
小部分滞留在肝脾肺以及静脉系统等储血库中
少量失血(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0%) 中等失血 20% 严重失血 30%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颜色
比重
全血1.050-1.060 高低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1.025-1.030 取决于血浆蛋白的数量
黏滞度
全血 :为水的4-5倍 血浆:为水的1.6-2.4倍
①生活在高原地带红细胞数量增多, ②大面积烧伤病人血浆大量渗出, ③血液流速小于一定速度红细胞叠连 黏滞度增高
渗透压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扩散的定义
渗透现象的定义
渗透压定义
其大小与溶质颗粒的数目成正比 与溶质种类和分子大小无关
单位 压力(㎝Hg)或浓度(mOsm)
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及组成
300mOsm/L(280-320mOsm/l)相当于5790mmHg
组成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组成80%来自Na+、 CI-)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6%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分子颗粒组成 (白蛋白))占0.4%
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起重要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虽然很小但对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酸碱度
血浆:弱碱性 pH 7.35-7.45
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对 NaHCO3/H2CO3
第二节 血细胞
来源:造血干细胞
一 、红细胞
形态 数量 功能
双凹圆碟形 RBC Hb 男4.0-5.5×1012/L 120-160g/l 女 3.5-5.0×1012/L 110-150g/L 新生儿6.0×1012/L 170-200g/L 运输O2和CO2
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与红细胞的弹性流动性表面积成正变关系 与红细胞的黏滞度成反变关系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
简称血沉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胆固醇含量↑血沉加快 白蛋白 卵磷脂含量增加血沉↓
渗透脆性
渗透脆性越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小 易发生破裂溶血
生成与破坏
生成部位
胚胎时期 卵黄囊肝脾骨髓 出生后 红骨髓
生成原料
铁和蛋白质
成熟因子
叶酸
维生素B1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组织缺氧:刺激EPO合成释放增多的主要原因
雄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糖皮质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
①衰老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减弱脆性增加易滞留在小血管和血窦间隙中内 或在湍急的血流中因机械冲撞而破损
②在肝脾等处被巨噬细胞消化后铁被再利用脱铁血红素转为胆色素随粪或尿液排出体外
③在血管内破坏的红细胞释放出的血红蛋白与血浆中的触珠蛋白结合被肝摄取, 经处理后铁以铁黄素存在于肝细胞中,脱铁血红素转为胆色素排出
血红蛋白尿:严重溶血 Hb大于1.0g/L 触珠蛋白结合能力 经肾由尿排出
二 、白细胞
分类 正常值
WBC 成年人4.0-10.0×109/L 新生儿12.0-20.0×109/L
分粒细胞,无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
功能
通过吞噬 及免疫反应 实现对机体保护和防御
生成与破坏
集落刺激因子CSF
GM-CSF G-CSF M-CSF
三、血小板
形态 数量
双面凹的圆盘状 100-300×109/L
生理特性
黏附 聚集 释放 吸附 收缩
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
三个时相: ①受损的血管收缩 ②血小板血栓形成 ③止血栓的形成
血小板的重要作用
2.促进血液凝固
PF2(纤维蛋白原激活因子) PF3(血小板磷脂表面) PF4(抗肝素因子) PF6(抗纤溶因子)
3.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营养支持血管内皮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凝血的过程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形成 ③纤维蛋白形成
抗凝和促凝
抗凝物质
生理性抗凝
抗凝血酶Ⅲ 蛋白C系统(蛋白质C 蛋白质S 血栓调节蛋白 活化蛋白C抑制物)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肝素
体外抗凝
草酸盐 柠檬酸盐
二、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
纤溶酶原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抑制物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
ABO血型系统
分型
A B AB O
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 抗B B 抗A A和B 无 无 抗A和抗B
血型鉴定
RH血型系统
RH阳性 红细胞表面有D凝集原 RH阴性 无
二、输血
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坚持同型输血
在ABO血型相同的情况下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成分输血
过程①纤溶酶原的激活②纤维蛋白的降解
血液在心血管循环流动是不会发生凝固的 因素:循环血液的稀释作用,血管内皮的光滑完整,纤维蛋白的吸附,单核细胞的吞噬,血浆中含有多种抗凝物质,纤溶系统的作用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保证供血者的红细胞不受受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所凝集 即供血者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不与受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
概念
等张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0.9%Nacl 5%葡萄糖溶液 and 等渗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0.9%Nacl
血液
血浆50-60%
水91-92%
溶质8-9%
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电解质
Na+ K+ Ca+ Mg2+ HCO3- CI- HPO2-4 SO2-4
其他 激素 ,代谢产物,营养物
血细胞40-50%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