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有文学作品及其传播、消费和接受以来,文学批评就随之产生和发展,并且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在文学批评逐渐成熟以后,更是如此。
编辑于2022-12-03 21:30:37 吉林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和功能
文学批评的性质
在当代,文学批评也称文学评论,是针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和评价,换言之,文学批评就是在对具体文本的鉴赏的基础上产生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活动(相对于文学理论更关注文学实践活动,文学批评可以视为文学理论的特定领域之一)。 这样的文学批评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科学分析。科学地揭示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等过程及其现象中蕴藏的规律性和特点,是文学批评不容推辞的责任
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在批评过程中应当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或多或少表现出自己的艺术灵性或适当运用艺术化语言,因为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充分揭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成就。
文学批评具有意识形态性。文学批评或明或暗传达出特定个人、集团、阶级、阶层或民族的情感、愿望、思想、意志或利益。因为,作品和评论家都有意识形态趋向。
我们的文学批评要坚持实事求是,全面辩证,与人为善,以正面引导为主。 要倡导正确的创作思想,热情介绍优秀作品,帮助人们提高鉴赏水平。对有缺点的作品要秉笔直书,真诚帮助。对错误的观点要敢于批评,以理服人。反对脱离群众,推崇腐朽文艺思潮的批评倾向。
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
文学批评的原则指文学批评所遵循的基本价值评判尺度。美的和历史的原则
文学是对生活的一种诗意的裁判,因而文学批评同样要运用审美的尺度。 把文学作品当做审美对象去看待,并按照美学的观点去加以分析和评价 批评家要对作品采取审美态度,以获取艺术感受或审美体验为动机,着力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形象、审美意蕴,产生感动和发现,由此进入并贯穿批评始终
文学与历史演进的生活意识形态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人类历史的生活,必须把文学当做历史的产物去看待。 把文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对其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考察其在历史上是否有进步意义,是否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否给人类增加的精神财富
美学的历史的原则,是审美过程和历史过程的辩证统一,美的原则是历史的原则得以推演的基础,历史的原则是美的原则的指导、深化和提升,二者缺一不可
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强调了人民,和艺术发展规律。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文学批评的标准是指人民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具体尺度。
思想标准
文学要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作品会流露出作家特定的倾向(意识形态)。不应该简单直露地服从先入为主的概念,必须通过艺术世界间接流露出来。 优秀的作品要有进步的倾向,反映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向,引导人们抛弃落后走向进步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积极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精神文化服务,即通过审美的方式,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而热情地肯定、赞美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文学作品总会体现作家的情感。一部作品要产生思想影响,不能靠说教,要靠个性化的情感感染, 不同流派处理文学情感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有巨大差异。作家不能强迫作品按照本人愿望和臆想去行动。
艺术标准
语言形式的创造性。文学批评注重把握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的创造力及其审美水平做出分析、判断。语言形式包括词语的选择与组合、文体构造、结构设计乃至抒情与叙事方法等方面,而创造一词也包含了由内向外的表现,从无到有的创新、别具匠心的独创多重内涵。
艺术形象的概括性。艺术形象的概括性是指艺术形象以其丰富、鲜活和独特的风貌,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概括目的。文学批评要看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否丰富(是否呈现社会生活图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呈现得是否鲜活、生动;是否是独一无二的创造
阅读余味的醇厚性。指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中产生余味深厚与绵长的效果。“深文隐味,余味曲包”(刘勰);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
文学批评的功能
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建议或引导作用
可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并对其文学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塑造作用。文学批评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通过推荐优秀作品、剖析文学思潮,甄别美丑高低,帮助读者树立健康的文学观,提高读者的文学鉴赏水平。
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甄别功能,他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表达出特定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由此对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文学批评影响读者(特定价值观念与理想;学说依据和理论支撑丰富了读者的思想文化积累)来实现
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
文学批评的类型
鉴赏性批评:侧重于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和语言韵味的批评类型。不会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全然不顾,但侧重于从审美直觉出发力求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成就予以赏析,甚至尽力还原对作品的审美直觉。
认知型批评:一种侧重于学理角度评析文学现象、体现认知冲动的批评类型。这些批评家往往从特定的学术背景、学科路径或艺术简介出发去阐释文学现象的意义,力求在阐发中提出和论证新的理论或批评观点。艺术敏感,理论洞察力
功用型批评:侧重于从文学的社会效果来评论文学现象,适应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需求。它往往根据一定的道德意识、公民利益、公众利益等去评价作品,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作品在提供审美享受同时体现的正确价值取向。
新闻逸事型批评:侧重报道或分析文学的相关新闻逸事,满足读者的消遣和休闲需要。常出现在文化娱乐版、时尚杂志,时效性、针对性强,不是传统的文学批评,但客观起到了文学批评的作用,成为作家与读者交流的日常渠道,但容易受商业机构和出版社逐利动机的影响,出现媚俗、庸俗的追捧,误导读者。
文学批评的方法
传记批评方法,注重探寻作品与作者经历和人格联系的批评方式。最古老,最有影响力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通过考察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评价作品的方法
感兴批评方法,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批评方法,侧重挖掘和鉴赏作家在作品中的艺术直觉和审美体验。有如下特征传统
文学是对“志”“情”或“兴”的表达,即是对个人独特生命体验的表达
文学创作有赖于作者从生活中获取“感兴”并“伫兴”
文学作品是兴象的结晶,通过语言创造出充满感兴的活生生的形象
读者阅读要以“兴会”去感悟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感兴
文学批评不是逻辑式的或推论式的,而应该是感兴式的
形式批评方法(语言批评方法),是依托现代语言学而发展起来的关注文学形式的语言组织构造及其在文化中的功能的批评方法
心理分析批评方法,20世纪有弗洛伊德开创的发觉作品中的无意识的语言及其作用的批评方法
读者反映批评方法,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方法,强调文学批评的人物是揭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或反映及其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意识形态批评方法,注重审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现状和生存境遇在文学上的反映。
文化批评方法,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注重文化特征的批评方法,包括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内容及方法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
文学批评诚然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和具体应用形态,但实际上与文学理论形成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具体表现为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和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文学理论通过提供特定的学术氛围、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拉动和引导文学批评前进。
另一方面,文学批评促进文学理论发展 一是,从对新的文学现象的批评中作出的新发现被总结提炼成新的文学理论 二是,文学批评向旧的文学理论观念发出挑战 三是,文学批评的活跃是文学理论家把注意力投向当下具体的文学形象批评,从而出现文学理论的转向 四是,文学批评对跨学科理论的运用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新趋势的出现
当代文学批评家的创新意识的强化使二者的互动更加频繁,形成更丰富的文学理论风景
文学批评的演变很大程度上也与当代电影和电视批评在文学批评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和影响持续扩大有关。 美国评论家罗伯特·C·艾伦从当代电视批评的新特点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出发,发现当代批评呈现出区别于传统批评的新特征 关注艺术的自主性——关注作品与艺术惯例的关系 以作家、艺术家为中心——以文化作品的制作与传播环境为中心 认为作品自然具有意义——读者参与意义构建 意义和经典等级的确定不变——重新审视现成文学准则拓展文学研究范围 这些虽然与我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县长不完全相符,但毕竟对把握文学批评的新变化与文学理论的互动关系有一定借鉴作用。
文学批评实践
文学批评的主体
指文学活动中的评论者或评论家角色。他们是有普通读者转变而来,比一般读者发挥更自觉、更专业的作用。文学批评者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评论者具有不依附于被评论的作家和作品的自主品格,通过具体的文学批评行为展现出富于独特个性的人格魅力
文学评论家需要以下主体条件
审美感受力
理性分析能力
文学史眼光
社会关怀意识
文学批评的写作
文学批评文体类型的选择
文学批评实践总要凝聚为具体的批判性作品,这就是文学批评著述,分为著作和文章
主要的批评文体:以诗论诗式、评点式(简洁)、传评式、序跋式、随笔式、论文式
文学批评的写作步骤
阅读文本,获得艺术发现
选取批评切入点,提炼核心观点
条理化布局及文字表述
不同批评类型往往相互渗透,难以截然分开
对于成功的文学作品来说,思想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不过在具体的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却不一定完全协调,或只是某方面突出,某方面平庸。
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的优劣高低,最终还是要看它的社会效果,要看它是否能在特定的社会读者中产生共鸣,从而成为时代精神与呼声的集中表达。